心理训练在高校滑雪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2023-12-18戴胜东宫金涛温玉卓
戴胜东,宫金涛,温玉卓
(1.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体育教研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2.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教师培训管理中心 青少年心理健康室,海南 琼中 572931)
1 引言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带动了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亮点,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滑雪课程,专业的滑雪教练员、运动员成为高校学生追捧的对象[1]。在高校中开设滑雪运动课程,一是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学生在尝试滑雪运动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挑战和自我认同;二是对应我国竞技人才培养的需要,各类高校滑雪运动赛事的开展拓宽了高校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2];三是助力体育文化、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的发展,高校开设滑雪课程能够促进冰雪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为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作出贡献。
高校为提升校园滑雪运动教学的质量,采取了师资交流、举办竞赛、完善教材、产教融合等多种措施,较为全面地覆盖到滑雪运动训练的各个环节[3],构建起相对完善的滑雪运动教学体系,而心理训练也与体能训练、专项训练一起,被纳入到高校滑雪运动教学研究的范畴之中。开展心理训练能够培养和帮助高校学生在参与滑雪运动时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通过调节心理状态以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然而,当前高校滑雪运动心理训练的开展却不尽如人意,本研究即通过分析高校滑雪课程心理训练的现状,挖掘其潜藏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以期为高校滑雪课程心理训练教学的完善提供理论借鉴。
2 高校滑雪教学中心理训练的现状
2.1 重技能、轻心理
由于我国高校滑雪运动的发展程度不高,冰雪课程的课时安排、教练员数量存在限制,因而学校和教师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技能训练上,对于心理训练的研究不够充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没有正确认识到心理训练的积极影响。众所周知,良好的心理素质,如较强的抗压能力、较高的情绪稳定性,对于滑雪比赛的正常乃至超常发挥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学习心理知识还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能够凭借较强的心理支撑正确地对待消极结果[4]。例如,经过正念训练的大学生在面对滑雪比赛失误时表现得更加积极,有更好的应对情绪。更重要的是,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心理训练是培养心理素质、提升内在修养、实现全面育人的关键途径。二是高校对于技能训练的“执着”侧面反映了高校开展滑雪课程的目标不明确。开展滑雪运动是我国高等学校进行全方位育人的要求,是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举措[5],是为竞技体育提供后备力量的途径。然而部分高校并没有真正认清高校滑雪教学的目的,将教学重点完全放在竞技能力的提升上,忽视了对心理训练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一味重视技能训练还反映出一些高校对于滑雪运动课程把握得不够准确,对于当前大学生体质下降、基础体能差的问题没有深入剖析。滑雪运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对于没有接触过滑雪运动的大学生而言,可能无法准确意识到其中的难度和风险。加上部分大学生体质及基础体能较差,一开始就进行技能训练,难免会有胆怯心理,如不适时进行心理训练,技能训练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2 缺乏个性化训练
高校滑雪课程中很大一部分是公共体育课,公共体育课上课的人数比较多,实现个性化的滑雪心理训练具有一定的难度。当前即使开展了滑雪课程心理训练的高校,也是一些比较通俗、适用面广的训练,例如积极的自我暗示和放松训练,如默念、静坐、呼吸训练等[5]。随着科技的发展,也有通过可穿戴运动装备开展的一些生物反馈训练,例如通过运动手环即时反映大学生在滑雪过程中的生理指标情况,包括心率、血压、肌肉的紧张程度等。大学生通过数据来了解自身的生理状态,有利于其在潜意识中消除紧张情绪,提高运动的掌控感和情绪的控制能力。而大多数高校在滑雪运动训练时并没有实现个性化训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忽视了根据大学生自身的体质水平、运动经验、性格等个性化的因素来制定心理训练计划[6]。二是没有根据小项的不同,制定专项心理训练计划。滑雪运动包含许多小项,例如越野滑雪、跳台滑雪、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等,目前高校在心理训练时并未根据小项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训练,一些高校甚至对于不同滑雪小项侧重的心理素质能力不够了解,在开展心理训练时出现针对性不足的问题。三是没有根据环境、气候、地理位置的变化来适当调整心理训练。南北方地区高校开展滑雪运动的形式不同,在心理训练的侧重点上也应当有所区别。另外,气候的变化对于心理健康状况也有影响,气候变化越大的地方,心理健康的风险就越大。因此,高校在开展滑雪运动心理训练时可以结合高校所在地的气候状况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也可以根据季节科学安排心理训练与技能训练的比重。
2.3 心理训练环境创设有待提高
为了做好心理训练,国家体育总局对奥运会、全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的心理训练作了相关的研究,并连续多年开办了全国范围的运动心理学培训班。然而,高校作为冰雪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其中创设较好的滑雪运动心理训练环境却容易被忽视。首先是良好的师资环境。经过“冰雪运动进校园”“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等目标的推动,高校滑雪教师的数量和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滑雪心理辅导教师在心理训练方面的能力还需提高,要能够解决大学生在滑雪训练中的现实问题,成为复合型的滑雪教学者。其次要重视心理训练环境。心理训练作为一种可以干预高校学生滑雪心理的方法,进行不同目标的心理训练都要创设适合的心理环境,但这一点却被部分高校忽视。例如要训练学生的比赛抗压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模拟比赛训练,在课堂上与比赛中获得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滑雪课上充满自信的学生,可能在比赛的压力下就会产生紧张、怯懦的情绪。相应的心理素质往往需要情景的倒逼,因此在进行心理训练时,要尽量接近真实的情景。
2.4 心理训练统筹能力不足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面向本科、专科学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原则上应当设置2 个学分(32~36 学时),这体现了国家对于心理训练的重视,侧面反映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训练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高校滑雪教学开展心理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帮助大学生疏导、分解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避免心理危机的产生。同时,高校开展滑雪心理训练能够强化学生的心理状态预警防控,通过训练,学生也可以更主动、有意识地感知自己的情绪和心态[7]。而统筹心理训练与体育训练、心理健康课程以及思政课程,能够完善高校滑雪教学体系,增加学科间的联系,发挥协同作用,进而深化心理训练的效能。而由于高校滑雪教学心理训练统筹能力不足,通常导致各学科间的联动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心理训练的保障管理不足,支撑力度不够。如从事心理训练的专职滑雪教练员数量少,开展心理训练教学专题培训的次数少,滑雪运动心理研究员配备不齐,心理健康研究经费不足等。第二,没有做好心理训练的过程管理。如在进行心理训练的不同阶段,学生的滑雪专项能力、体能是否有相应的提高;不同能力的学生分别需要哪些心理训练;心理测评与心理训练的关系如何更好地运用等,都是高校滑雪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时需要进行科学管理的内容。第三,心理训练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的高校滑雪教师与其他仅专注于技能训练的教练员相比,在教学效果上的评价不够客观、直观。心理训练是潜移默化的,需要过程和时间,目前高校缺乏鼓励教师研究和实践心理训练的相关激励制度,因而也缺少对于心理训练效果的评价。
3 高校滑雪教学加强心理训练的途径
3.1 更新教学观念
坚持规律的运动对于个体身心能够产生积极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可以被分为即时影响、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高校学生参与滑雪运动,从雪道上滑行的瞬间能够感受到身心的舒展,获得快乐、刺激的情绪。短期能够让参与者身体的新陈代谢加快,长期则能够带来诸多好处,例如可以让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好、情绪更加稳定、体质变好、注意力更加集中、自信心更强。体育运动对于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在高校滑雪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教师们在吸引学生参与滑雪运动时一直秉承的理念。但是,高校滑雪教学工作者也应当认识到,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的关系是双向的,在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同时,心理健康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运动。因此,更新教学观念就显得尤为必要,而厘清心理训练与滑雪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高校要重视对心理训练的宣传。可以广泛地开展针对滑雪运动的心理训练宣传教育活动,例如利用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公众号、板报、视频号等宣传阵地推广心理训练;此外,知识竞赛、心理剧场和沙龙、征文活动等都可以在校园中掀起关注心理训练的热潮。第二,为了让心理训练的作用更加直观,可以利用科研经费开展对照组实验活动。高校具有多元的学科背景、完善的人才梯队以及丰富的研究资源,通过开展心理学科研活动能够让高校滑雪心理训练的效果凸显,并起到丰富心理科学研究、促进校园滑雪文化形成的作用。第三,观念的转变需要榜样带动。高校可以邀请运动心理学专家、知名滑雪教练员和运动员到学校举办讲座,提升高校教师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了解;与此同时,通过专家讲座开展滑雪心理训练的学习和研讨,对滑雪训练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实施预防和干预。
3.2 实施个性化训练
高校在滑雪心理训练中实施个性化训练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心理训练方法的研究。心理训练方法有很多,如回忆训练、注意力训练、放松训练和自我暗示等,高校滑雪教师要对这些心理训练的方法有意识地进行分类研究,掌握不同方法适用的情况和范围。例如,回忆训练指的是大学生学会了直行滑雪动作后,正式做动作之前,先在头脑中模拟上身与膝盖微往前倾、双手握住雪杖自然下垂、双腿均衡用力的状态。研究发现,头脑模拟可以引起相应的肌肉运动,也就是产生念动动作,经过多次模拟,学生在真正滑雪时便能够更有底气,也利于其巩固和改进技术动作。自我暗示和放松训练常用于学习新技术动作或者比赛前夕,通过这些训练,大学生的紧张程度可以降低[8]。滑雪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在高速滑行的过程中会有许多应急的加速、减速、停止或多变的转弯等动作,这就要求参与滑雪运动的学生应具备较好的反应能力,而快速反应的前提是要有瞬间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因此注意力训练至关重要。综上,高校滑雪教师要在了解不同心理训练方法特点和适用范围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采用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方法。二是重视大学生运动员的个性特点,提升心理训练的科学性。首先,要根据心理训练的目的来设置训练计划。例如根据比赛的不同阶段(赛前、赛中、赛后)来进行训练,在比赛前,大学生运动员可能会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高校滑雪教师要善于运用放松训练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9];赛中要进行一定的心理支持,帮助学生进行情绪调整、问题的识别和应对;在比赛后要引导学生将滑雪赛中收获的经验方法泛化到日常训练中[10]。其次,要帮助大学生设置合理的心理训练和技能训练目标。例如,针对胆子较小、刚刚接触滑雪运动的大学生,教师要尽量安排更多的以克服心理障碍为目的的心理训练;针对性格比较急躁、直爽的学生,教师可以相应地安排注意力训练、放松训练[11]。同时,还要通过模拟比赛、同伴互评的方式让学生关注到自身和同伴的心理变化,这样能使学生更容易接纳训练并作出改变,从而实现滑雪心理训练的良好效果。
3.3 加强心理训练的研究与培训
心理素质随着教育和环境的改变发生变化,经过有意识的心理训练,高校学生在参与滑雪运动时能够形成较好的性格品质和较强的心理支撑。心理素质的好坏既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关系到滑雪课程中大学生的训练态度和训练表现,为此,高校滑雪教学应从以下两方面提升心理训练水平。第一,加强心理训练研究。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加强对于滑雪项目特点和心理训练方法的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参与滑雪训练的目的,调动他们主动进行滑雪运动的积极性,强化动心,建立自信。在学生不敢滑、不会滑的时候通过心理训练帮助他们掌握和调节心理状态[12],在复杂多变的雪道上保持稳定的情绪,便有助于在面对训练难点时做到排除杂念,专注于技能提升。另外,要做好心理训练的研究必须采用科技手段,既可以运用在数据的检测上,也可以应用在情绪和行为的引导上。例如,大学生在心理训练时使用智能穿戴设备可以检测心率等指标,教师根据滑雪运动训练的强度和实施过程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心理训练计划。对于科技手段的运用与数据指标的解读是新时代高校滑雪教师应具备的技能,而强化训练数据分析研究能更有效地提升心理训练的效果。第二,要加强心理训练教师的培训工作。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个部门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加强心理人才队伍建设,高校需按照师生比例配齐具备扎实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当前,在高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数量很少,且发展的定位模糊,而开展滑雪教学心理训练的教师同时要对滑雪项目有深入的了解。因此,为提高滑雪教学心理训练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加强对滑雪心理训练教师的培训十分必要,通过培训可以提升滑雪教师的心理育人能力,发挥滑雪课堂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另外,通过组建教研团队还可以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尽快建设具备滑雪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的高校滑雪心理训练师资队伍,进而构建和谐、融洽的心理训练环境。
3.4 健全高校滑雪心理训练体系
加快构建新时代高校滑雪课程体系,其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心理训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身心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对此,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健全高校滑雪心理训练体系。一是要构建一体化的心理训练课程体系。要把滑雪心理训练当成一种学科类别进行研究,不仅突出滑雪知识与技能,还要关注心理学的最新进展;同时要与思政课程、科技成果相结合,丰富心理训练的内容和素材,及时跟上新潮流、新特点[13];适应滑雪运动训练的新变化和大学生滑雪运动的新需求,使心理训练充满活力、个性突出、资源丰富。另外,心理训练体系建设要善于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英国有一种制定个性化足球心理训练的方法,即“对标—改进—回顾”,由于不同学生的身体协调性、爆发力存在差异,对滑雪运动的心理接受程度也不一样[14]。因此高校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提出自身希望提升的三个方面,以此进行对标,根据想要改善的重点来调整心理训练的计划。接着按照该计划进行一定阶段的训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复盘和反思,从而制定出学生自身的心理训练曲线。滑雪心理训练的目标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的规律有序推进。二是要构建全面化的心理训练体系。目前,高校对滑雪心理训练的重视程度相比于技能训练还不够,要善于运用中国传统民族体育、传统文化理论体系,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准确把握最新的世界滑雪课程教材动向[15],围绕核心素养进行心理训练与评价,让心理训练由松散的、临时的变为系统的、全面的。在心理训练的评价上要注重多元导向,科学、全面、客观地反映训练效果和教学效果,为后续心理训练的调整提供正确指导;在滑雪心理训练体系的建设途径上,不仅要将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纳入进来,还要引入更多的主体,让教师、家庭、社会都参与到学生心理的培养建设中,协同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在滑雪心理服务方面,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发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及平台,及时捕捉与把握高校滑雪课程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开展心理训练活动,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整合校内外滑雪心理辅导资源,促进高校滑雪心理训练体系的纵深化发展。
4 结束语
高校开展滑雪运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于滑雪项目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滑雪技能,更能通过滑雪运动实现育人功能。高校滑雪课程教学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往将教学重点全部落在提高竞技能力上的做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新要求,尤其是对心理训练的重视不够,将使技能训练的效果大打折扣。当前,高校滑雪教学心理训练没有开展个性化的心理训练,也尚未形成健全的滑雪心理训练体系,校园滑雪心理健康建设氛围也不够浓厚。因此,要通过加强滑雪心理学研究、更新心理训练理念等举措来提升高校滑雪运动心理训练水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推动后冬奥时代滑雪运动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