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域下我国校园冰雪运动开展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3-12-18叶海波阚军常
叶海波,李 嘉,阚军常
(1.哈尔滨体育学院 体育人文社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2.北京体育大学 体育商学院,北京100084)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青少年是我国冰雪运动的重点人群,校园冰雪运动因而成为我国学校体育重点开展的内容[1]。2020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作为我国体育事业重要的发展改革方案,对于我国校园冰雪运动的开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体教融合研究方面,学者们认为实现体教融合是新时代教育和体育的重要使命[2]。体教融合的价值在于实现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两方面的高质量发展[3],而运动员与政府、学生与学校、体育和教育部门之间的行为博弈是影响体教融合的重要因素[4]。在具体实施层面,研究者认为实现体教融合要加强学校体育,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构建多元的青少年体育治理体系[5],同时通过院校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路径促进体教融合状态下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在体教融合与校园冰雪运动开展方面,研究者认为冰雪运动进校园与体教融合有天然的相关性[6],可以通过顶层设计、多方联动、因地制宜、完善竞赛体系等多种手段,加强体教融合背景下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本研究针对我国校园冰雪运动的开展情况,分别于2020年、2022年对校园冰雪运动开展较好的京津冀地区进行现场调研,通过对体育局、教育局、商业冰场、雪场以及冰雪俱乐部的深入走访,分析我国校园冰雪运动开展的内涵、动力、困境和发展路径,以期推进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校园冰雪运动的高质量发展。
1 体教融合理念下校园冰雪运动开展的内涵及动力因素
1.1 校园冰雪运动开展的内涵
1.1.1 以融合理念为方向
体教融合作为一种重要的理念变革和国家战略趋势,在价值、功能和目的等多方面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体教融合的理念与推进校园冰雪运动发展的理念高度契合,同时也是指引我国校园冰雪运动开展的重要思路。在新的发展格局下,体教融合提出了融合发展的理念,这种融合超越了以往简单融合的概念,是一种要求上下一体、内外互动、共生共荣、共创分享的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化体制改革中的一种新业态、新模式、新理念,也是新形势下我国学校体育工作转变发展方式的理念指引。体教融合理念将为健康中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建设提供重要的指导,而对于校园冰雪运动来说,想要获得长足发展也必然要坚持融合发展的理念。
1.1.2 以体育赛事为核心
体育赛事在整个青少年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它是校园体育开展的重要杠杆。同时,校园体育赛事也是学校体育、业余训练和社会化三个体系融合、竞争、促进的推进器[7]。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学校体育的赛事活动存在于两个系统,即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分别主办的竞赛系列,并未融合成为促进校园体育发展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甚至给学校体育工作本身带来阻碍。而体教融合的理念则明确提出,在各个阶段的比赛中,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要联合组织、共同评定,实现运动水平等级的互认。同时将教育部门的体育赛事组织权提前,除高水平的职业赛事由协会分管外,其他赛事将由教育部门牵头,这为构建新形式的学校体育赛事体系指明了方向。作为学校体育赛事重要部分的校园冰雪运动,也将在这一新理念引导下构建自身的竞赛体系。
1.1.3 以协同发展为目标
学校体育从属性上来看,属于公共品的范畴。公共品受到政府、个人以及社会组织等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影响[7]。学校体育要想实现蓬勃发展,就必须积极协调学校体育发展中各利益相关方的所得,实现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协同推进。校园冰雪运动的开展必须充分调动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动力,通过对人才、场地、技术、资本、管理等多种资源要素的价值重构,积极推进体育和教育在发展理念、价值目标、资源配置、监管评价等多方面的充分融合,从而提升校园冰雪运动的内在质量。同时,在校园冰雪运动的普及和推广过程中,针对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诉求需要建立一个多维发展的体系,形成推动校园冰雪运动开展的新引擎,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2 校园冰雪运动开展的动力因素
1.2.1 政策动力:校园冰雪运动推广的政策保障
自北京冬奥会成功申办以来,国家不断完善校园冰雪运动的政策体系。2016年颁发的《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2020年全国中小学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要达到2 000 所,2025年要达到5 000 所。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成为促进我国校园冰雪运动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同年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与冰雪运动进校园相关的教学、训练、竞赛等内容。随着校园冰雪运动的持续推进,我国校园冰雪运动推广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成为促进校园冰雪运动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校园冰雪运动的普及与推广是我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重要组成,是以国家为主体,以实现冰雪运动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总体谋划和决策。冰雪运动的“南展西扩东进”战略是国家体育主管部门为实现冰雪运动在我国南方地区开展、西部地区扩散和东部地区推进的目标而进行的全局性的谋划[8]。在这个战略的指引下,我国校园冰雪运动的开展紧扣国家发展大势,紧扣时代发展要求,无论是在地理格局还是发展模式上都形成了各地独具特色的推广模式。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全国联动发展格局的确立,成为促进我国校园冰雪运动发展的政策动力。
1.2.2 行业动力:校园冰雪运动的多主体参与
体教融合背景下校园冰雪运动的开展,不仅要依靠学校的体育资源,还需依托地区内体育发展的综合实力,并主要体现在冰雪竞技、冰雪文化、冰雪产业等多种业态的发展成熟度上。更为重要的是,校园冰雪运动的开展需要借助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实现资源的良好配置。以北京市的调研为例,2020年北京市创新举办首届市冬季运动会,总参与人数达到6.24 万,激发了各区培养青少年冰雪运动后备人才的积极性。同时,近年来北京市还积极举办各类中小学冰雪赛事活动,其中,北京市中小学生冬季运动会已连续举办六届,参赛人数从最初的500 余人拓展到1 700 余人;比赛项目逐渐覆盖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冰壶、高山滑雪、单板滑雪等众多类别。在竞技冰雪运动发展方面,北京市冰雪运动队已有137 人入选国家集训队,并在北京冬奥会上取得了2 金1 银的优异成绩。在教育领域,通过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北京市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的建设发展,充分发挥北京市青少年校外冰雪活动中心的作用,市财政部门按照每名学生100 元/年的标准,引导鼓励全市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参与冰雪运动。另外,学校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北京市的室内冰场合作等形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冰上活动,冰雪企业会做好记录和课程安排,教育局会对冰雪进校园的经费进行专项检查。北京市不断拓宽的后备力量成长渠道,市、区冰雪运动人才培养体系的初步建成,都有效地促进了北京市校园冰雪运动的发展。
2 校园冰雪运动开展的现实困境
2.1 功能真义的认知偏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要继续推动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强化战略规划布局,建设利用好冰雪场地设施,发展冰雪产业,丰富群众冰雪赛事活动,把群众冰雪运动热情保持下去[9]。校园冰雪运动的开展对于后冬奥时代冰雪运动文化培育、冰雪竞技水平提升、群众冰雪运动开展和冰雪运动产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各地对于校园冰雪运动的认知仍处于初级阶段,校园冰雪活动的开展仅停留在完成任务、甚至是敷衍的状态,并未将其纳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学校联赛等校内体育活动中[10],导致校园冰雪运动开展深度不足。同时,在校园冰雪文化培育上,由于自然条件、冰雪场地设施存量不足[11],加之冰雪运动的技能高门槛和高消费的特性,使得校园冰雪文化的培育存在较大困境,这种对冰雪文化的传承和冰雪精神的塑造正是当前校园冰雪运动发展中所缺失的。冰雪运动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价值是多方面的,因此,应深度挖掘冰雪运动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系,获得社会支持,集聚文化资源,从而助推校园冰雪运动的开展。
2.2 条件保障的桎梏
在师资供给方面,存在学校教师冰雪技能水平不够、校外人员又无教师资格的现象;校内外能够从事冰雪教学工作的教师依然短缺,无法满足学校冰雪运动教学需求。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课程体系的不健全导致校园冰雪运动的推广无法达到标准。冰雪运动对于环境的依赖性和各地情况的特殊性,给课程体系的制定增加了一定难度。同时,校园冰雪运动在日常教学中忽略了冰雪文化的传播,并未考虑到培养学生冰雪运动兴趣的重要性,使校园冰雪运动课程体系未能充分融入现有教学体系中[12]。另外,在当前教育考核评估体系下,初中和高中是应试压力较大的两个阶段,而不与现行考试制度挂钩的内容很难得到家长和老师的重视,调研显示,很多家长明确表示参与冰雪运动和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矛盾。在资金支持方面,冰雪运动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经费。调研显示,在校园冰雪活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极具代表性的北京市,其校园冰雪运动的良好发展态势得益于优越的经费保障机制;但是在河北省和西北各省,资金便成为开展校园冰雪运动的障碍,特别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冰雪运动进校园面临很大困境。在安全保障方面,由于现有校园安全制度的不完善,加上冰雪运动本身存在的风险性,家长和学校对于安全的担忧,也成为很多学校不愿意开展冰雪运动的重要因素。
2.3 赛事地位的弱化
冰雪赛事对于推广和普及冰雪运动至关重要[13],但是在现行的校园冰雪运动开展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竞赛的作用,致使冰雪运动无法形成以提升技能为目的,以参与和观赏为需求的文化氛围。同时,现有的校园冰雪赛事并未按照体教融合的理念将赛事的地位提高,很多学校只是按要求完成了基本的练习和教学,忽视了竞赛参与对冰雪技能提升的重要性。据统计,2019年我国大学生、中学生体育赛事超过了300 项,但冰雪赛事却只有全国大学生越野滑雪锦标赛、全国中学生冰球锦标赛等6 项,可见我国校园冬季项目竞赛的匮乏。当前较为成功的冰雪赛事只有北京的冰球U 系列赛事,能吸引全国各地的冰球队伍参加[14]。此外,由于比赛涉及较多的程序,很多单位选择不举办也不参加,进一步弱化了赛事的地位和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现有的校园冰雪赛事影响力和关注度不高,未形成层级分明的竞赛体系,加之校级联赛、高水平赛事的缺失,给学生获取运动等级、畅通升学渠道造成障碍,进而直接影响到高校冰雪体育专业的招生。
2.4 多元主体共治体制尚未建立
体教融合下的校园冰雪运动开展要求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协同合作,发挥政府在校园冰雪运动普及和推广中的指导作用,同时要通过有效引入社会力量,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外,还要提高家庭对于冰雪运动的重视,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协同合作,实现校园冰雪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在实地调研中,商业冰场负责人表示曾多次和学校校长提到想免费给中小学的孩子提供上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冰雪运动兴趣。但由于现行校园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冰场和学校经常陷入合作僵局,校园冰雪运动的开展未能充分利用社会组织提供的资源优势,实现自身的融合发展。纵观当前的整体发展态势,多元主体共治的体制并未建立,冰雪运动在学校体育和教育中的弱势地位并未有效改变。体教融合层面的校园冰雪运动开展,还停留在学校开展冰雪项目或者基层体校开展冰雪项目等初级参与形式上。学校和俱乐部联合培养高水平冰雪运动员的通道还存在梗阻,体育项目协会、专业训练队等联通学校开展冰雪教育的能力不足,冰雪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并不畅通,尚未形成体育部门、教育部门、社会、学校、市场等联合驱动校园冰雪运动开展的新格局。
2.5 评价机制的缺失
校园冰雪运动的考核标准、指标体系、评价体系是保证校园冰雪运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通过衡量成绩和工作成效,教育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实际工作和预期效果之间的偏差,迅速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因此,制定合理合规的校园冰雪运动考核评价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但从实地调研看,各地对于冰雪运动进校园并无刚性指标,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标准和评价体系的缺失,使得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实施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甚至部分省份对参加冰雪运动的学生存在虚报凑数的情况。即使是冰雪运动进校园开展最好的北京市,现阶段也只是对冰雪运动进校园的财政资金进行监管,具体考核指标也不明确。
3 校园冰雪运动发展的优化路径
3.1 提高站位,打造多维推动机制
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校园冰雪运动的发展不仅是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任务,也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在这一视域下,校园冰雪运动的发展要破除部门思维,打破壁垒,畅通冰雪运动发展渠道,加强对于校园冰雪运动发展的认识,做好校园冰雪运动普及与推广的顶层设计。第一,各地要深入领会新时代校园冰雪运动推广的意义,立足本地实际发掘新的内涵,并结合体教融合的关键点,确定各地的重点项目和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校园冰雪运动方案的实施。第二,以跨界育人为目标,以场景驱动、平台驱动、政策驱动为动力,利用数字技术搭建校园冰雪运动的大数据平台和教学场景,打造校园冰雪运动推广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场景。第三,倡导建立面向全社会、面向市场的校园冰雪运动推进新机制,通过建立校园冰雪运动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冰雪特色地区校园冰雪运动的高质量发展。第四,优化路径,构建校园冰雪文化的价值认同。打造冰雪文化传播体系,依托多元化的传播主体,丰富校园冰雪文化的传播内容,并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创新传播方式[15],加大学生对于冰雪运动的文化认同。第五,在政策供应上,针对冰雪运动投入大、花费高的特点,实行冰雪运动家庭减税政策。例如,用于冰雪运动的消费可冲抵个人所得税,该政策可以和参与者的冰雪运动技能等级挂钩,级别越高,减税力度越大。同时,还可以结合公共产品支持政策,如政府开通冰雪运动班车、专车,将通往城市周边冰雪运动场地的线路交通公交化[16],对学生实行免费乘车等政策。通过多种政策扶持手段,将校园冰雪运动文化内化于心,深化学生对冰雪运动的价值认同并激发其参与热情。
3.2 转变方式,夯实基础保障
校园冰雪运动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在政策和认知层面需要加强外,更要发挥好政府、学校、社会、市场等不同利益主体的作用[17]。第一,搭建校园冰雪运动跨界协同的桥梁。拆除学校、社会、企业、家长之间的“围墙”,通过互通师资、场地、课程、赛事等要素,构建政府、社会、企业、学校之间多方位、多层面、多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创建“开放共建共享”的校园冰雪运动协同教育平台、服务保障平台、赛事共享平台等,通过调动校外冰雪资源的活跃度,加强青少年冰雪体育人才的培养。第二,打造区域特色校园冰雪运动发展模式。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开展方式也存在差异。通过调研发现,北京由于冰上资源丰富,海淀区、石景山区参加冰上运动的学生较多;新疆的阿勒泰地区由于靠近雪场,滑雪课程开展较好。因此,全国的冰雪运动进校园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由国家相关部门联合,结合南北方差异,有针对性地从设立专项资金、赛事推广、用地政策、体教融合等方面着手,制定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推广实施细则。例如,在南方有基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国家级集训基地,邀请国家队进驻,并逐步引入全国性专业赛事,带动校园冰雪运动迈向高水平、专业化,从而倒逼各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校园冰雪运动规范发展。第三,构建融合发展的冰雪运动人才培养体系。校园冰雪运动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这一工程中,最重要的是建立系统化、专业化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这就需要构建专业化和开放式的师资队伍,将高水平的冰雪运动员通过多种方式引入到体教融合的人才库中,发挥人才在冰雪运动推广中的作用。同时要畅通俱乐部、企业等培养冰雪人才的上升渠道,使他们积极享受到体教融合带来的政策便利。第四,创新校园冰雪运动投入机制。除了政府通过财政预算直接支持外,还应积极争取企业和俱乐部的支持,通过多种形式增加对校园冰雪运动的投入。另外,还要建立校园冰雪运动发展的转移支付制度,国家层面的体育经费应加大对于西部地区的投入,尤其应向重点布局省份倾斜。
3.3 丰富形式,构建多层次竞赛体系
赛事是激发学生参与冰雪运动的内生动力[16],搭建完善的校内竞赛、校际竞赛和选拔性比赛的竞赛体系框架,能够促进学生冰雪运动水平的提高,而冰雪体育竞赛的常态化、系统化则有助于激发学生持续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为此,可以建立“小学—中学—大学”相互衔接的各类冰雪项目社团、校队、联赛制度和体系,规划并贯通“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联赛一条龙的冰雪赛制,打造完整的青少年冰雪体育训练体系,形成浓厚的校园冰雪文化氛围,促进学生从短期接触向长期参与转化,增强他们对冰雪运动的“粘性”。另外,还可以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动作捕捉等数字技术,加强其与冰雪运动的融合,打造数字冰雪赛事体系。虚拟体育赛事能够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学生参与冰雪运动的兴趣。
3.4 创新机制,构建协作融合推广体系
在体教融合视域下推广冰雪运动进校园,离不开各参与主体的协同合作,而如何平衡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目标冲突则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从现有的教育考核体系来看,升学政策是平衡政府、企业、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目标冲突的唯一的利益交叉点。因此,应逐步确立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的冰雪运动选拔政策,用政策带动需求,用需求拉动政策制定。小升初政策以普及性政策为主,主要目的在于推广冰雪运动项目;初升高政策以提升青少年冰雪运动技能和参赛能力为主;高升大政策是校园冰雪运动政策的核心,需要高校以联赛形式进行配合,拓宽运动员的选拔源头[17]。例如,北京市作为中国青少年冰球发展最早的城市之一,其竞赛体系也较为完善,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冰壶、滑雪5 个冰雪项目已纳入北京市中考体育特长生测试。只有这样才会使更多的家长愿意让孩子参与到各种冰雪项目中,从而提高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深度和广度。
3.5 制定标准,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标准的缺失使得校园冰雪运动的开展失去方向指引,因此对于校园冰雪运动的推广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第一,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青少年的特点,加快完善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标准体系,包括冰雪运动技能等级标准、冰雪运动培训标准、青少年冰雪体育场地设施标准、青少年冰雪体育用品标准、冰雪体育组织运营机构等级标准。第二,创新校园冰雪运动的绩效考核模式。相关职能部门、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应采取联合抽查的形式,重点调研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日常开展情况及学生冰雪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也可采用竞赛的方式更为直观地展现校园冰雪运动的教学成果。第三,建立校园冰雪运动普及和推广的专家人才库。通过遴选专业化的专家团队,开展专业化的评估,保障校园冰雪运动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4 结束语
体教融合是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工作重要的顶层设计和路线指引,有利于提高我国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水平,也为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和体育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校园冰雪运动的开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深化体教融合和校园冰雪运动的协同不仅要重视体教资源的整合,更重要的是要搭建校园冰雪运动开展的共建共享平台,破除部门壁垒。应积极利用政策支持,引入竞争和市场化机制,打造适合中国国情的校园冰雪运动推广体系。冬季项目本身就有着比夏季项目更为复杂的资源需求和推广困境,但是在体教融合发展的理念下,我国的校园冰雪活动将会慢慢化解其遇到的困境和矛盾,不断满足青少年多样化、多层次的冰雪体育需求,从而构建校园冰雪运动的多元教育和培养体系,为体育强国赋能,为健康中国筑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