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道尊严”的当代价值与路径探索

2023-12-18李琦兰

科学咨询 2023年21期
关键词:师道尊严教师应教育

李琦兰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北京 100000)

“师道尊严”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是人们心中深刻的意识文化形态。“师道尊严”体现中华文化中“尊重教师”“敬畏知识”的良好品质,符合教育本质,也有利于教育传承。但一些不尊敬教师的行为使“尊师重道”受到挑战,也使教师的尊严受到冲击。本文从“何谓师道尊严”“为何要提倡师道尊严”入手,探究其理论内核,阐释其内涵特征,分析其当代价值,并对此提出新时代“师道尊严”的转向路径。

一、“师道尊严”的内涵解读

“师道尊严”一词的表述最早出自《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求学的“道”中,尊敬教师最难做到,只有尊敬教师,才能尊重教师传授的知识,人民才会敬重学业。《荀子·大略》中有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要兴旺,必须尊重教师和有技能的人,只有尊师重傅,法令制度才会得到实现。

在中国文化历史中,“师”与“道”是紧密相连的。“师”的记载极其丰富,有画师、乐师、巫师等,这里主要探讨教师,即传授知识的人。“道”属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指世界的本源、本质、规律和原理。“道”有天道和人道之分,天道即天地自然界运行的客观规律,人道则是人类生活中必须遵循的社会法则[1]。“道”在不同领域有不同阐释,如为官之道、经商之道、父母之道等,放在教育中就有了“师道”。教育中的“道”需要“师”来传递,教师的义务就是授人于道。《师说》云:“古之学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概括了教师的职能与价值,其中,“传道”放在首位,如果一名教师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就不是一名优秀教师。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尊重自己这么简单,而且蕴含着学生对知识的敬畏、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以及教师对自身素养的悟性。

我们对于“师道尊严”的进一步阐释还应参考学者提出的观点。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并非仅注重教师的庄重和崇高地位,而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师德、师尊、师威、师表、师法、师职六个方面[2]。容中逵认为传统的“师道”体现在三方面:师表(君子、大人的儒雅与正气)、师法(恩威并重之尊严与权威)和师职(传道授业解惑、清贫乐道和诲人不倦之职责与操守)[3]。孙瑞学认为传统文化中的“师道”主要从儒学立场进行理解,大致概括为师法与传承、求师之道、为师之道、尊师之道等方面[4]。陈峰将“师道”归结为体、用、文三者结合的思想体系,其中体指德性之师、用指治事之师、文指学问之师[5],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具备正直的德行品质和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处理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张东娇认为现代教育中的“师道尊严”应是双向式的,即教育既需要民族平等,也需要“师道尊严[6]。”

“师道尊严”应涵盖德行、学识、职责、威信、师生关系等。首先,德行是指教师的道德观念和自身行为,这是最基本的职业准则。《荀子·修身》云:“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教师教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需要正确理解礼仪道德。其次,学识是指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身为教师,他们要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每句话、每个动作都具有示范传播功能。因此,教师的“传道授业”要保证学术性与严谨性,广泛吸收知识文化,运用适当方法付诸实践。然后,职责是指教师应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等职责。传道指教师帮助学生探索知识本质、寻求真理、找到目标、树立正确价值观。授业指教师帮助学生吸收知识与技能,探寻学习的规律,领会学习的乐趣,做到“学而不倦”。解惑指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使学生知业明道。再次,威信是指教师要让学生从心底敬重自己。树立威信很大程度上是推动学生敬学的外在原因,只有当学生敬重教师时,才能敬畏知识、崇尚真理。然而,威信并不是通过严厉的批评获得的,而是依赖于教师的品行、学识以及严谨的教学态度和要求。最后,师生关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树立“师道尊严”。在这种取向下,“师道尊严”需要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双方的权力主体,并以尊重、分权、沟通、对话的方式来树立“师道尊严”。

二、“师道尊严”的当代价值

(一)改善教育环境,提升教育效果

教育环境包括外显性环境和内隐性环境。外显性环境包括学校建筑、教室、教具、标语、制度等,内隐性环境包括价值观、理念、行为、精神等。“师道尊严”从具有内隐性的上层建筑展开,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和行政人员的意识,改善个体行为,以此改善整体教育环境。“尊师重道”的教育环境是教师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对教师的尊重是各项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如果教师失去了威信,就等于失去了影响力,那么教育效果也会大大减弱。从工作的角度来看,“师道尊严”是整个学校团结一致发展的凝聚剂,既能团结正式与非正式组织,也能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

教育效果最终的关注点应放在“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上,放在育人效果上,即培养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人。学生尊敬自己的教师,把对教师的敬仰爱戴转化为学习动力和兴趣,自觉向教师看齐。在知识层面,教师的讲授容易被学生接纳,并内化为主观需求,从而推动实践。在情感层面,学生会自觉规范自身言行,期待教师的肯定与称赞。在精神层面,学生会主动向教师靠拢,期待自己成为像老师一样的人。这些效果都有赖于“师道尊严”的意识培养。从一定程度上说,学生因为尊敬自己的教师,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对行为有了规范,对学习质量有了保证。

(二)完善教师德行,和谐师生关系

“师道尊严”的价值阐释与社会认可有利于完善教师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行为。一方面,解读“师道尊严”的内涵与外延,有助于教师自觉认识到自己的权利、作用、职责与义务;另一方面,大众对教师的敬仰赞赏容易增强教师的成就感与幸福感,这是教师社会价值的表征。有了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教师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加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可以说,“师道尊严”是规范教师德行的内驱力,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工具力。学生的尊重换来的是教师的关爱,这种双向式的“师道尊严”是建立在新时代师生关系背景下的,是以“民主”“有爱”“对话”“交流”为前提的。

(三)传承优良文化,体现国家文明

“师道尊严”折射的是我国历史中优良的文化价值与传承价值,反映出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体现的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有序建立。热爱学生、尊敬教师是“师道尊严”的本质,是如今化解各方冲突矛盾的润滑剂。作为优良文化传统,“师道尊严”反映的是传统的师生关系。如今,对“师道尊严”的重塑而建立的新型师生关系,将为教育教学增添中华文化色彩、打造礼仪之邦风范、改良社会伦理风尚,进而体现国家文明意志。

三、当代“师道尊严”的转向

(一)社会“尊师重道”风气改良

风气的改良要从三方面进行,即价值澄清、社会组织、媒体力量。首先,价值澄清是改良风气的核心。教育何以重要?我们为什么要尊重教师?“尊师”与“重道”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这些问题是行动开始的前提,因此,厘清“尊师”与“重道”的关联和“尊师”的意义是必要的。因为“尊师”是“重道”的必然条件,而“重道”则是“尊师”的价值体现,两者之间相互依托,相得益彰。社会大众应摒弃等级性、绝对性的“师道尊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的权威,即采用民主、双向、尊重的师道尊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应让大众相信,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其次,风气的改良需要社会组织的努力,“尊师重道”的风气需要依赖民间社会组织的力量来推动。相关机构可以举办教师评奖评优活动,如“最美教师”或“教师年度、季度评奖”等,以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使教师的工作更加公开透明,让公众了解教师日常的辛勤工作,从而对教师产生敬畏之情。最后,风气的改良需要信息媒体的呵护。社会媒体和舆论在信息传播中对于推动“尊师重道”的风气具有引导作用。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应当关注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公正性。过分强调“教师至上”或“学生至上”都是不合适的,社会需要的是公正、公允、公开的信息。人民大众有必要关注教师的声誉问题,不应因个别教师的失误损害整体教师形象,也不应因个别偶然事件而动摇对教师的尊重。

(二)学校“以人为本”理念管理

“以人为本”理念要彰显校园中“尊师重道”的意识、机制和行为,也要彰显对教师地位、作用的重视和支持。因此,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从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机制三方面展开实践。

首先,体现人本思想的管理目标需要关注教师的真实需求。这些管理目标必须建立在“自我实现人”的理论假设基础之上,也就是人们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个体自身的价值实现。个人的目标和欲望实现并不与组织的目标相矛盾,只要组织领导明智,个体就能够妥善处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7]。学校管理目标不仅关注教师的生理、安全和社交需求,而且应该强调尊重和自我实现。

其次,体现人本思想的管理过程需要突显尊师重道和人文关怀。管理目标是上层建筑,而管理过程则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实际行动。在管理过程中,学校必须避免将行政人员与教学人员对立起来,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会削弱“师道尊严”的发展。因此,学校需要采取“去行政化”的方法,倾听并采纳教师的建议,将教师纳入教育管理决策的过程,以确保“师道尊严”能够贯穿管理的每个环节。最后,体现人本思想的管理机制需要建立激励机制、沟通机制和组织机制,这些机制也是对教师尊重的一种体现。激励机制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掘他们内在的潜力。沟通机制可以促进情感交流,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使学校内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组织机制有助于建立清晰的教育结构,明确任务分工和合理安排。教师是独立思考的个体,有自己的尊严和追求,因此,管理机制是否科学、是否关注人的差异,也是体现“师道尊严”的重要途径。

(三)教师“师德师职”行为纠正

“师道尊严”的重振不仅包含上述种种外部因素,而且包含教师自身内部因素,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是树立“师道尊严”的主体,是助力教育发展的主要责任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规范自身言行,提高道德品质与职业素养,用崇高的价值品质和有魅力的人格感染学生才是树立“师道尊严”的核心。教师的尊严、地位不能光靠政府、社会、媒体的支持,最重要的还是学生对教师的敬重和自觉亲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依靠自身能力换取学生的尊重。

首先,教师应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并适当地赋予他们言论权和参与权。“师道尊严”源自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在追求民主平等的同时,教师要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提供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应该“以德立学”“以德修身”,以道德品质来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成为学生的楷模,以身作则。最后,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包括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在专业知识方面,教师应力求卓越,善于思考,追求真理,广泛吸收文化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方面,教师应精通业务能力,了解各学段学生的身心特征,掌握教育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以道为师”。总之,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以良好的教学水平回馈国家和社会。

猜你喜欢

师道尊严教师应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试论“师道尊严”对构建双向型师生关系的积极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