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构建
2023-12-18王树文
王树文
(岭南师范学院,广东湛江 524048)
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高校为了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开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应用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1]。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我国的发展较晚,学生的专业培养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学校应结合教育改革的要求,采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和人才培养实训情况等内容,制定高质量的针对性人才培养措施,特别是面向外企的培养措施。通过这种方式,高校可以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模式应用的意义
(一)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与知识趣味性有着密切的联系。简单来说,当新知识的趣味性不断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也会进一步提升,从而可以保证知识的接受与理解效果。然而,在实际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过程通常显得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单一,加上计算机知识本身的复杂性较高,学生难以理解,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时,高校就要结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实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和人才培养实训情况等内容,制定高质量的针对性人才(尤其是面向外企)培养措施。通过这样的方式,高校可以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
(二)顺应教育发展趋势,满足教育改革的要求
目前,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以课程改革的落实与深入实施为核心内容,旨在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导致的问题,为教育行业的发展创造新的机会。高校应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观念,推动“素质教育”观念发展成为主流观念,并以此作为基本要求,开展更高质量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及教学活动,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教师应当优化和创新教学方式,以确保学生得到有效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已经成为当今教育行业的主要趋势。受这一趋势的影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变得更加明显。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下,学生难以自主学习,并且受到思维能力发展的限制,这与当前的主流教育趋势相悖。因此,在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时,高校可以改变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核心,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以使他们能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
二、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路与特点
(一)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思路
从人才培养思路的角度来看,高校在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时,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3]:第一,教师要明确定位人才培养,在培养学生时,应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以优化培养方案为目标。第二,教师要结合社会发展趋势,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朝多样化方向发展。高校在培养计算机人才时,必须以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需求为基本要求,准确把握人才需求的总体趋势,确保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第三,从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来看,许多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侧重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较弱。尽管某些高校尝试开展了实践教学,但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此外,由于教师经验不足,实践教学的推广效果也难以让人满意。从计算机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学校必须以市场发展规律为指导,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整体培养效果。第四,高校需要完善教学体系,确保计算机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践教学的权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学生的培养效果。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训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为软件和硬件两个方向,可应用于控制与管理、通信以及日常生活等多个领域。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软件方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培养学生时,要以培养学生主流、创新和规范的软件开发能力为重点。硬件方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培养学生时,要以培养学生的硬件设计等技术能力为重点[4]。在进行卓越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第二,学校在培养人才时,采用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工程人才培养;第三,学校致力于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
三、卓越人才实训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卓越人才实训的问题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是我国当前一项推动高校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人才的战略举措。它在引导高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促进高校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能力以及实际技能得到提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高校并未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缺乏校企联合培训的专业,这导致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难度增加。研究发现,高校每年都会派遣大量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5],这会导致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与此同时,学生在企业培训期间的管理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在安全方面难以得到保证。此外,政策支持的风险过大、责任过重,高校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因此,校企合作存在不足,高科技企业、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以及产品生产较多的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仍然需要进行岗前仿真培训。员工在通过考核后才能上岗。学生在这类企业实习难以获得上岗方机会。在一般企业实习时,企业通常不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这使得学生可以尽快上岗,但在这种环境里,学生难以获得实质性的学习经验,难以实现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在实际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首先,学生培养缺乏相应的内容。众所周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非常广泛,这导致许多毕业生知识杂乱,专业水平较低。究其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足够的选择权,无法明确自己擅长的专业方向,最终导致学习内容杂而不精。其次,高校在进行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未能将培养内容与企业需求进行有效整合,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不相符。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需要学生有更多新兴的计算机知识,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这导致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再次,高校未能实现学生的标准化培养目标。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程序设计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培养计算机人才的过程中,高校缺乏统一的培养标准,导致毕业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较差。最后,学生培养缺乏创新性。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核心作用,采用的教学方法以“灌输式”教育为主。这种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妨碍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降低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整体培养效果。
四、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措施
(一)建设课程群,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分类培养
学校要想保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就要借助建设课程群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分类培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生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6]:一方面,就业单位、研究生研究方向等与学生精通知识不一致;另一方面,直接就业的学生更加重视应用型课程,而考研的学生需要重视理论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当应用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时,教师就要以上述内容为依据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以此提升培养效果,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比如,在学生学习软件开发工具及技术、计算思维、网络工程等课程时,教师就要分析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在这时,教师要为专业中的学生组建课程群,分别组建科研课程群和应用型课程群。教师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喜好自愿选择课程,并加入相应的课程群。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以此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水平,确保学生的培养效果,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
为了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效果得到保障,高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现如今,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一直存在缺乏“双师型”人才的现象,并且大部分教师会存在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要想提升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把学生培养成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就要重视行业与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实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标。因此,高校要重视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首先,高校要派遣年轻且缺少实践经验的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让教师了解企业的情况和最新的行业信息,提升在职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进而加深校企合作。其次,高校可以开展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加入国家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联盟,以此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高校可以鼓励教师参与到校企协同育人之中。同时,高校要加强和华为、谷歌、中兴等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实践机会,改变缺少“双师型”的局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以行业标准作为人才培养标准,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高校要以行业标准为依据,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活动,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促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高校要重视将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加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对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进行培养,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比如,在开设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这门课程时,高校要加入CCF CSP的教学内容,并且把这项内容纳入学生毕业条件。学生在毕业时要满足这项条件,才可以毕业。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教学水平,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同时,高校要结合行业标准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等比例的校内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高校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的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培养,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任务中,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推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并不是一项简单且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任务,高校需要长期开展复杂化、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需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重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应用先进的教学观念,采用高质量的教学方法,调整人才培养标准,强调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这些举措,高校可以实现提升整体教学效果的目标,培养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创新型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提升我国的计算机水平,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