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探究
2023-12-18程瑶
程瑶
(贵阳康养职业大学,贵州贵阳 550081)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社会产业变革的持续深入,我国面临领军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人才教育培养与用人需求匹配有待提升,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凸显,传统产业转岗压力日益增大,人才技能提升的教育服务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所要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恰恰是要解决重点领域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适应我国经济社会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满足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但我国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标准以及人才应具备哪些能力,还未有统一的结论,且还处于探索阶段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个目标探究清楚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才有方向可前行,才能为人才培养提供理论路径,这是无可回避且亟需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
教育部颁布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要求把知识教授和技术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坚持“培养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总定位,摸清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律,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既要具备职业教育技术能力,又要具备探究、创新和研究能力。学校要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与学术精神、创新能力与复合型综合能力相结合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1]。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对政策文件进行分析,对比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及基于学科规律发现的传统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发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有以下特点:首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兼具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求高于高等职业教育,且学生还要具备能够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岗位上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贴近企业、行业、产业发展需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标准应该围绕着当下企业、产业、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所需要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最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要有较强的职业能力。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知识传授轻能力开发”的问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培养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时,要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的重要性,培养综合素质优良且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人才。
二、国内外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参加、完成科研与技术项目研制,能创新监测方法和工艺。德国卡尔杜伊斯堡基金会在说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培养学生能力时特别强调,“当应用技术大学为特定的行业、产业培养专业对口的学生时,有几项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如学生的思考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新的科研项目的能力,以及在技术性生产中引进理论方法的能力”[2]。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更为聚焦所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运用复杂知识的高级技能,其特征为:学生以掌握一定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为前提;教师要培养学生跨行业或者跨学科掌握知识的能力,使之能有效地从事一定行业生产中不同岗位的工作;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高级关键技能,包括高级思维、理论知识等。
国内学界普遍认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更应着力于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应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能够满足经济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对于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且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 。
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笔者结合上述国内外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以国内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学习国内外已有的人才培养特点,突出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质、技术应用和管理等知识结构以及能力发展、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要求。学校在确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与企业协同培养,突出就业导向,注重岗位能力的发展,强调综合适应能力训练等,把人本主义、能力本位、实用主义等理念作为职业教育之本,制订符合本科层次水平,且与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相一致、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专业能力+基本的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标准[3]。
(一)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指专门人才从事专门领域工作时,所应具有的基本实践能力,通常由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专业基本素质等要素构成,是学生专业成长的基础,是行业领域的实践结果。学生的专业能力掌握情况通常表现在取得一至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上,正因为这样,国务院才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中提出了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因此,具备相应专业领域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所需专业能力的基础。
(二)基础核心能力
1.创造力:人才能够以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达到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出创新性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要求。相关研究表明,人才的应用层次与创新能力需求成正比,人才应用层次较高,对创新能力的发展也有较高要求。本科职业教育对于人才创新性培养的要求,相较于高等职业教育,要更高一个层次。
2.说服力:人才能解释“为什么”,并能说服同事、相关利益人,合作达成目标。
3.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人才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与同事互补协作,取得更好的绩效。
4.适应力:人才有积极、开放的态度和面对变动的能力。
5.学习力:人才能顺利完成所在职业岗位活动的各种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逻辑合理地分析岗位活动,从而使劳动者从职业岗位中不断获得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6.情绪管理能力:人才能自如地应对和管理自身和职场中的多种情绪的能力。
7.迁移能力:人才能将一个职业领域的技能经过转化迁移到另外的职业领域,具有非技术性、跨行业通用性和广泛流动性,超出专业知识和技能范围的一种 “软能力”。
四、实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路径
为实现上述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应坚持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为起点,结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坚持职业属性,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升级,将培养模式升级为校企融合型,将师资队伍朝着专业化双师的方向升级,将服务能力转为引领型增强,坚守本科定位,坚持人才培养的学术性、基础性、创新性协同发展。
(一)补齐本科层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短板
教育部门应以弥补本科层次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为关键环节,以职业属性为目标,根据本科属性的要求,将学术性与基础性相结合,以创新性为主要方向,掌握本科教育的基本规律,促进服务贡献能力的脱胎换骨、质化提升,办成学生和家长认可、教育界认可、行业企业青睐、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一种教育。职业教育延伸到本科层次缺少学术性的支撑,其高层次性难以体现,将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科职教所具有的学术性特点不是为了发现新知识而进行理论上的探索,而是使科学知识实现从理论原理到应用技术、实践技能的转换,或用于解决行业企业中的现实技术问题,使科学知识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全面深化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点问题,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大势所趋。校企融合不是简单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更不能浮于表面地签订框架合作协议。根据《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系列文件的要求,教育部门要实施现代学徒制,鼓励行业企业充分介入教育教学各环节,促进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办学,逐步形成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局面,形成校企合作新气象[4]。
(三)专业化双师型队伍建设
教育部门要进一步细化“双师型”教师标准,推动教师分类管理,对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进行分类评价,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估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分专业确定师资建设规划,明确专业教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使学院教师队伍实现合理流动、良性循环。学校要优化教师培养与发展机制,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双师队伍,在机制保障与经费保障上进一步倾向现有师资。一方面,学校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升、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鼓励广大教师到一线挂职学习,促进教师实战,从根本上避免教学脱离实战的现象。学校要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通过有关评估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的热情,明确要求高职称教师参加本科层次的教学,专业教师参加企业教育培训。学校要在教师的业务考核中列入有关教学评估评价的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与他们的晋升评优联系起来。
(四)培育创新能力
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应服务于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学校要推进以新技术为先导的产业革命,为第一线提供高端的人才支持与智力支持。本科职教人才培养不能再单纯、机械地“加码”识别,而要站在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高度,从职业属性、本科属性的视角全面剖析。本科职教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高技能,而且要具有高技术需要的素质能力,能够创新地运用技术方法克服一线复杂困难,能够将研发方案在技术、工艺层面转化成现实的产品或服务。教师要围绕创新性,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和技术技能,并能够在实践中动态发展、不断优化,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5]。从注重技术技能传授的理念向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转变,强调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技术技能,而且要让学生能不断完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使其学会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掌握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向引领型转变提升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它的根本历史使命。客观事实表明,我国市场并不缺乏需求或没有需求,只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供应的产品没有变化,质量和服务也没有跟上。本科职业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业为主导,从能力导向、供给水平来引领产业升级。为满足这一要求,笔者提出以下意见:1.专业设置分布的前瞻性。在开设新专业或确立新专业的方向时,学校应结合今后行业的发展趋势,努力使今日之专业服务于明日之行业。2.向技术创新引领型的方向发展。学校要不断加强学生对技术工艺等方面的学习,持续性迭代创新升级技术规范与技术标准,提升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以精准服务为抓手,带动产业发展。3.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着眼点应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教师要按照岗位工作流程设计学习领域,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进行课程建设。4.学校一定要与政府、产业、企业深度结合,做到“三位一体”,联合制定培养方案。5.学校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进行交叉融合,使“在实践中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
五、结束语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在专科职教的基础上实施本科职教,并非水平的单纯提高,也并非推倒了所有重来,而是延续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不改变与对标本科属性成长变化的辩证统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为根本目标,满足产业、行业和一线企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同时兼具本科教育的学术性、创新性。学校可以围绕“专业能力+基础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标准,通过补齐本科层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短板、校企深度融合、培育创新能力等途径培养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在人才培养定位的变革的引导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升级是核心,师资队伍的素质与能力的转化提升是保证。学校要通过发展内涵的深化、发展理念的升级、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更优质发展,使人才培养提质升级、社会服务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