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
—— 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
2023-12-18李芳
李芳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 400054)
一、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意识形态安全指的是一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不受威胁而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保持主流意识形态在国家政权、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安全关乎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安全和发展,是国家稳定发展的保障[1]。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发展进入了关键阶段。同时,新时代的中国也处于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中,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大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接收信息的质量也更难掌控。在这样关键的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迫在眉睫,我们只有保证意识形态安全,才能保障国家顺利向前发展,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特点在于教育的阵地和对象。从教育阵地上来看,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摇篮,是教育大学生形成良好思想观念、培养崇高理想信念的主要场所。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本就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从教育对象上来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年大学生。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的主要力量,与祖国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也成为各国想要争取和影响的主要对象。青年大学生处于思想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各种不同思想,对各种思想的接纳度高、包容性强,更容易被各种社会思潮所影响。同时,青年大学生也是运用新媒体接收海量信息的主要群体,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种文化的影响。由此看来,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所在,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才能筑牢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线[2]。
二、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现状
(一)研究方法
为更清楚地了解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现状,更深刻地分析现状的成因,笔者以重庆理工大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调研。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学校当前意识形态教育方法的看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当前接受的意识形态教育做得好的方面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接受意识形态教育的形式、对接受意识形态教育的态度等。调查问卷共计回收547份,其中男生317人,女生230人;大一学生139人,大二学生219人,大三学生91人,大四学生11人,研一学生53人,研二学生22人,研三学生11人;文史类学生92人,理工类学生455人。
(二)调查结论及分析
1.大学生接受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意愿较强
调查显示,针对“大学生有无必要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这一问题,53.2%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44.4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5.48%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仅0.18%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针对“身边的同学对接受意识形态教育的态度”,23.77%的学生表示身边的同学非常积极,42.96%的学生表示比较积极,仅5.12%的学生表示身边的同学不愿意接受意识形态教育,还有86.67%的学生愿意协助老师或班委做好班级意识形态教育。由此看出,绝大部分大学生能意识到意识形态安全的必要性,愿意主动接受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这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体现。整体来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
2.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形式单一
当被问到“对学校当前意识形态教育方法的看法”时,有33.82%的学生表示学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形式单一,30.16%的学生则不了解学校的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当被问到“当前接受的意识形态教育有待改进的方面”时,49.36%的学生选择教育效果有待提升。当被问到“在参加意识形态教育时面临的困难”时,55.94%的学生选择未能深入理解学习的内容,31.99%的学生选择学习形式单一,48.99%的学生觉得现在的意识形态教育形式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在接受意识形态教育的形式上,63.07%的学生选择班会,52.65%的学生选择公众课,32.54%的学生选择党团支部集中学习。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知,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形式单一,传统的思政公共课、党支部组织生活、班团会依旧是学生接受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渠道。教育形式枯燥、僵化,难以激发当代“00”后大学生的兴趣。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教育效果上,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深度不够,常规的班会和公众课上进行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浅显,不够全面,班团会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其中。大学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大多数教师只注重理论教育,难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在教育内容上,教师对实时性把握不强,教学方式不新颖,加上大学生本身对思政公共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佳,导致大部分学生认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不显著。
3.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建设存在短板
针对“对你开展过意识形态教育次数最多的人”这一问题,59.05%的学生选择辅导员,28.52%的学生选择班导师,19.38%的学生选择学院党政领导,28.88%的学生选择任课老师,31.44%的学生选择学生干部。针对“你了解到的意识形态教育队伍”这一问题,47.35%的学生表示学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以部分老师为主,辅以必要的协助老师或学生。针对“认为哪些人员应该成为意识形态的教育者”这一问题,74.77%的学生认为是辅导员老师,62.34%的学生认为是班导师,46.44%的学生认为是任课老师,48.99%的学生认为是学校、学院党政领导,48.99%的学生认为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
可见,在实际教育中,高校辅导员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教育者,其他任课教师、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家庭成员对大学生进行的意识形态教育较少,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建设不够全面,存在短板。任课教师应当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力军之一,在实际教育中,任课教师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者角色被弱化,尤其是在理工类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较少,理工科任课教师未接受过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理论素养欠缺,很难将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教学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思政的现象。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对教师信息掌握的及时性有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也对教师在信息接收速度和信息技术应用上有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抓好网络阵地,拓宽教育渠道
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断碰撞融合,融媒体时代已经来临。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使得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已经普遍网络化,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必须重视和争取之地。高校要想做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必须抓好网络阵地。
1.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首先,高校要借助传统的网络媒体做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如运用好学校官网、微信群、QQ群等网络媒体,聚焦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利用学校官方媒体进行宣传和解读。其次,高校要与时俱进,抓好手机客户端应用。在融媒体时代,手机客户端已经成为信息传输的主要媒体,手机客户端整合了社交、阅读、视频等功能,成为大学生接触网络的主要渠道,发挥手机客户端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作用已经刻不容缓。高校可以在大学生使用较多的微博、QQ、抖音、微信等客户端申请校院两级的官方账号,发布党史国史、国家时政热点、国家法律政策、学校新闻动态等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内容,拓宽大学生接触意识形态教育的渠道。
2.灵活应用网络教育平台
根据实际走访调查,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但大多数学生表示官方网站等平台发布的消息内容单一、说教性太强、趣味性缺乏,无法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可见,网络教育平台搭建后,学生还需要对其进行灵活应用。平台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维护网络教育平台,增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活泼性、趣味性、互动性,增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吸引力、时代感、感染力。
(二)盘活校园资源,创新教育形式
在调查过程当中,当被问到“对学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建议”时,大部分学生希望学校创新教育形式。可见,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高校创新教育形式,要理论、实践并重。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班会、党团支部理论学习、思想政治课都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不难看出,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上,高校更加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育发力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产生兴趣,不能意识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也无法切实地深入理解理论知识。高校在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时,应当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加强实践教育,多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多引导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多组织大型的实践教学活动,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增加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机会。高校要想创新教育形式,就要盘活校园资源,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育人的主要渠道之一,高校肩负着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应当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之一,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的资源开展文化活动,弘扬民族精神。红色故事展演、经典诵读比赛、优秀党员故事宣讲等,都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举措。高校要创新教育形式,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实现创新发展。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加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力度,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过程中把握时代特色,在课程教学、科研管理、人才引进等方面创新举措,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学院的沟通交流,协同育人,为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保驾护航。
(三)打造人才队伍,提升教育实效
开展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教师无疑是主导,这就对高校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不仅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相关业务水平。
1.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高校辅导员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中坚力量,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做好这项工作,辅导员必须保证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过硬。为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政治素养,学校应该提供平台,加强辅导员培训,通过校内外专业培训、素质能力大赛、高校之间研讨交流等方式提升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在大数据时代,辅导员队伍除了政治理论水平的提升,还应注重网络技术等专业知识的丰富。辅导员一般负责维护学校官方各类媒体的运行,是学生传媒团体的主要指导老师,站在高校意识形态网络阵地的一线。掌握信息网络技术是辅导员队伍的必修课,辅导员只有掌握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才能及时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2.任课教师的队伍建设
任课教师不仅是专业课的教学者,而且是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者,必须学会将思政融入课堂,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丰富理论知识,及时掌握社会热点,做好课程思政。高校应该积极举办课程思政相关培训,设立课程思政专项项目,将课程思政与教师业务评价、绩效考核挂钩,以此提升任课教师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能力。当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时,任课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方法,抓住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机遇,学会利用网络丰富自身的知识。此外,任课教师还要学习新时代的教学工具,借助新型教学工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活泼性。
3.学生干部及党员队伍建设
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先锋模范,也是协助教师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强大助力,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对周边同学的意识形态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可以通过团校、党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让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在班团会、党团支部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党建带团建,将党的理论知识深入贯彻到青年团员之中,制定明确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考核制度,奖罚分明,促进学生干部及党员队伍建设,真正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