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商科教育场景重构的动因和路径研究

2023-12-18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4期
关键词:商科个性化学习者

刘 宇

(江西理工大学 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引言

商业场景中的三要素为人、货、场。一般而言,商业的成功源自人货场的最佳匹配,ABCDE等技术的出现和融合应用,带来了商业环境的变化,也对商科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商科教育更加重视学习者(人)、学习内容(货)、学习场景(场)的融合与匹配。2018年,教育部提出“四新”建设,作为新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商科人才要拥有新思维、运用新理论、掌握新工具、具备新能力[1]。

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教育服务。高等教育正在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实现需求,而促进人本身的解放与发展,正在成为衡量和判断高等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尺度。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因此,提出商科教育价值的金字塔,底层价值为知识传授,包括企业知识、产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中层价值为能力培养,包括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融合能力和心智升级能力、幸福感知能力;高层价值为价值塑造,包括素养、品格和价值观。

一、数字时代商科教育场景重构动因

(一)内部动因:数字时代商科教育供需矛盾

1.基于结果:商科毕业生知识能力素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整个外部环境变得更加不确定、模糊、复杂、多变(UACC),商业环境也随之变化。市场上涌现了众多的平台企业等新型独角兽企业,这些企业创新了商业模式。商业环境的变化对商科人才所具有的知识、能力、素养提出新的挑战,高校需要应对这种挑战,培养能驾驭UACC环境的复合型人才。

2.基于过程:商科培养模式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1)课堂表现的沉闷vs课外活动的活跃。高校课堂的四种境界分别是沉默、对话、讨论和辩论。但目前,商科课堂大部分时间是沉默的,但在做实验、做作业、考试、课外活动时,学生很活跃。这说明高校需要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学习设计,尽量减少教师主导的“满堂灌”,增加学生参与课堂过程的活动。(2)课堂内容同一化vs学生知识差异化。传统的课堂讲授内容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无差异知识,而从知识结构来划分至少可以把学生分为学优生、学中生、学困生三类,对于知识结构存在差异的学生,讲授同一化的知识内容,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3)单一的授课方式vs高级认知需求。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理论,初级认知包括记忆、理解、应用,高级认知包括分析、评价、创造。目前,商科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而课堂教学与真实的商业场景有很大区别,难以满足商科学生高级认知的需求。(4)单维度的学生评价方式vs多元化的学生综合素质。目前,大部分的评价方式是用单一的考试分数来评价商科学生的表现,而分数仅能体现学生对既有知识的记忆能力,而对于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等高阶能力和素养都难以通过考试分数进行评价。

(二)外部动因:数字时代商科教育模式的重新定位

1.基于技术:关键技术融合对商科教育的助推。A(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 能)、B(block chain,区块链)、C(cloud,云计算)、D(data tech,数据科技)、E(edge computing,边缘计算)技术,5G技术、物联网、北斗等技术的融合,为在线学习和智慧课堂小工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2],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学情分析奠定了基础。

2.基于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对商科教育的要求。高校的职能主要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往,由于绩效评价的导向,高校教师在科研上付出的时间精力较多,所以对教学付出的时间精力相对较少,因此,教学质量特别是育人质量难尽如人意。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教育部先后提出“金课、金专、金师”的建设要求,新商科教育要求课程思政全覆盖,要将价值观引导贯穿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全过程之中。

3.基于竞争:网课公司流行对商科教育的挑战。在商业世界,互联网改写了工业、农业、服务业,而高等教育是受到互联网冲击相对较慢的领域,但近年来互联网促进了在线学习的兴起,给以线下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带来很大的冲击。许多优秀的网课公司拥有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可以全天候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全球之间的互动给学习者带来了良好的学习体验,也给高校教育带来很大的挑战,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战争的硝烟终于弥漫到了扬州,清军的铁蹄到了城门下,一开始,人们仍然信心满怀地战斗。可是,这马上的军队到了江南这种平原可以说是一马平川,毫无遮挡,没有地理屏障,没有坚固的城墙,这江南自古繁华地,从来不似北方要塞,致力于防守。而我们的部队,好多是才刚刚拿起武器的百姓,可想而知,这种抵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二、数字时代商科教学场景重构要素

在数字时代,商业环境中的人变得更加立体和多元,并与他人连接;商业环境中的货由于数字化和物流服务变得更加高效;商业环境中的场由于流通的全渠道变得更加丰富和便利,能够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对产品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商业环境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商科教育也需要重构人货场三要素。

(一)人:基于价值升华的幸福人

在数字时代,商科教育场景中的人主要是指商科学生。人的特点呈现为内驱化、个性化、体验化。

1.内驱化。学习者具有明显的兴趣驱动特征,大多依据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3]。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形成很多以兴趣为中心的网络社群,围绕共同感兴趣的知识进行互动交流。

2.个性化。个性化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习时间的个性化,二是学习地点的个性化,三是学习内容的个性化,四是互动内容的个性化。

3.体验化。学习体验是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他学到什么取决于他做了什么。在数字时代,丰富的学习场所、个性化学习内容,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充分交流互动带来了丰富且良好的体验。

三者的逻辑关系是:内驱化是个性化的前提,个性化是内驱化的外在体现,个性化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学习者会拥有更好的学习体验,使得学习者价值得以提升,甚至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幸福感。

(二)货:基于价值创造的优质货

这里的货指的是数字时代商科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教学内容。货的特点呈现为模块化、前沿化、共创化。

1.模块化。教学内容的每一个单元都应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呈现模块化的特征,方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模块拼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数字时代,模块化的知识更多地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以方便学习者检索学习。

2.前沿化。教学内容应体现理论知识的学科前沿和商业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分享理论前沿,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商业实践前沿。

3.共创化。知识共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生共创,即学生习得的知识不仅来源于教师,而且来源于与教师或同学合作后所创造的知识。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线上课程平台的学习过程数据,特别是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数据、作业、案例会成为下一轮学习者的学习资源。二是产教共创,高校和产业界更加融合,体现出更为明显的生态性特征,同时企业会与高校合作或独立开发一些课程提供给高校使用,共同商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促使人才可以更好地契合企业的需求。

三者的逻辑关系是:模块化是前沿知识的外在形式,前沿化是模块化知识的内涵特征,模块化、前沿化的知识可通过师生甚至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组织共创。

(三)场:基于价值传递的温暖场

这里的场指的是学习者学习教学内容的场所。场的特点呈现为连接化、交互化、共生化。

1.连接化。从横向来看,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整个学习周期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连接更充分。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双向的,表现为讨论甚至是辩论;学生之间的沟通是网状的,如小组讨论、团队学习、案例分析、情景剧表演等。而且随着场景的升级,商科教育生态中的其他组织也会连接进来。

从纵向维度看,历年已经毕业的学生与大学的连接程度依然很高,大学对学生的服务周期从以往学生在校学习的四年(或五年)周期转变为终身服务周期。在这种连接下,以兴趣为核心,促使在校生与历届毕业生之间以及历届毕业生彼此之间的连接也变得更充分,彼此之间的互动会让双方受益,进而促使高校提升服务水平,从而最终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2.交互化。在数字时代,在课堂内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更加频繁和深入。传统课堂由于授课时间有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难以充分交互。在线上课堂构建之后,通过讨论、练习、报告等形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24小时交互,并且教师可以根据学优生、学中生、学困生的不同情况,给予差异化的指导和建议,实现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另外在每一个教学周期过后,教师可以进行线上学习的班情分析,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和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

3.共生化。在数字时代,应通过教学供需关系构建教育生态系统,将教育场景从大学校园拓展到数字空间,再拓展到企业、政府等校外机构,实现高校、企业、政府、网课公司等协同共生。

三者的逻辑关系是:连接是交互的前提,交互是连接的目的,同时连接和交互可以实现教育生态内部各组织的共生,创造教育生态的红利。随着连接和交互的深入,提供的教育服务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使学生从一个纯粹的学习者变成团队学习的互助者,甚至是知识共创的贡献者,升华了学生的需求层次。另外,学生可以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甚至往届同学畅通连接,自由地交互,还可以与实习企业甚至就业企业连接和交互。在这个共生的过程中,教育场景由于富有人文关怀而变得更加温暖。

三、数字时代新商科教育场景重构路径

(一)基于个体成长:重构人效

基于教育价值,商科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三个方面的成长,分别是知识成长、能力成长、QCS成长,最终成为具有商科企业知识、行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具有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融合能力、心智升级能力和感知幸福能力,具有基本职业素养、良好品格、家国情怀的正能量的人。

1.多元知识成长(底层价值)。通过一、二、三课堂,网络课堂多个学习场景,借助课前、课中、课后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习得企业知识、行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知识习得方式包括继承性知识的传授、探索性知识的摸索、以兴趣为内核知识的积累、共创性知识的生成等。

2.综合能力成长(中层价值)。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融合能力、心智升级能力和感知幸福能力。

3.正向QCS成长(高层价值)。正向QCS包括素养(quality)、品格(character)、价值观(sense of worth)。

(二)基于学习需求:重构品效

1.以交互实现知识共创。从整体来看,在数字时代,线上教学活动中的提问、答疑、评论等数据会保存下来,成为后续学习者的资源。随着教学期数和教学广度的增加,共创知识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

从个体来看,由于继承性知识前置到课前,部分学生自学后产生的疑问可以通过与教师点对点交流来解决,进而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促进教师的思考,从而实时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2.以融合实现知识高阶。可以通过“五融合”来实现知识高阶:一是思政元素与商科知识融合;二是新文科内部知识融合;三是“四新”融合;四是与新科技的融合;五是产教融合。

3.以兴趣驱动知识积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一、二、三课堂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以兴趣为驱动去学习相关知识,实现学生个人知识积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

(三)基于学习绩效:重构场效

技术的融合,促进学习场景的升级,实现学习场景的数字化转型。

1.课前、课中、课后的线上线下融合式学习场景满足差异化的知识需求。通过课前网课预习,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线下课堂,通过答疑互动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课后通过线上练习、讨论巩固知识。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场景会成为主要的方式之一。

2.第一、二、三课堂和网络课堂的产教融合实战场景满足动态化的能力需求。第一课堂传授知识,第二、三课堂训练能力,网络课堂预习和巩固知识,通过融入思政元素,促成学生的品格塑造、素养提升和价值观形成。

产业界人员参与课堂教学或提供课程资源,以实现理论知识产教融合。学生的课外活动、实训、实践在真实的商业场景中完成,以实现实践知识的产教融合。

3.兴趣驱动个性定制的超市学习场景满足多样化的价值需求。西交利物浦大学等高校正在探索的学习超市是未来的重要学习场景。学习超市整合了全球优质的学习资源,方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超市外围是由行业学院、企业等组成纵横交错的知识供应商和能力训练场。

结语

技术的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升级,促使高校重新思考商科教育。商科教育场景受到内外因素的驱动,内因是数字时代商科教育供需矛盾,外因是数字时代商科教育的重新定位。在数字时代,商科教育场景中的人是基于价值升华的幸福人,货是基于价值创造的优质货,场是基于价值传递的温暖场。商科教育通过实现个体成长重构人效,通过满足学习需求重构品效,通过提升学习绩效重构场效。

猜你喜欢

商科个性化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基于商科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之思考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