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药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探索
2023-12-18马凡怡陈卫哲赵鹏
马凡怡,陈卫哲,赵鹏
(1.河南大学天然药物与免疫工程重点实验室,河南开封 475004;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540000;3 许昌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河南许昌 461002)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药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意义
(一)顺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
新经济时代,知识与技术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愈发强烈,但是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产业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所以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推行产教融合,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完善、优化,统筹职业教育、产业需求,由此形成相对较为优良的人才培养格局,妥善处理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目前,社会各界对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社会发展也亟需大量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所以针对药学类专业实施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1]。
(二)有助于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在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用人企业对高校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其具备相对较高的专业素养,而且要求其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可以切实满足社会岗位关于人才方面的现实需求,实现“出校门、进企业”的目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应当勇于创新,打破传统壁垒,对产业发展方向进行精准把控,实现岗位需求、人才培养之间的深度融合,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基础上对育人机制进行完善,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只有积极践行校企协同育人理念,对各方力量以及资源进行整合,建构合理、完善的育人体系,才可以实现“三全育人”的总体目标,切实改善育人质量,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2]。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药学类专业在校企协同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积极性较低,校企合作缺乏深度
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质量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只有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学校、企业浑然一体、密切配合,才可以构建高效、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由于药品生产的特殊性,医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遵循GMP、SOP等要求,对人员进出以及数量进行严格要求。此外,在实际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企业还需要对工作时间、产品质量等多方面进行严格化把控,所以,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积极性相对较低。一些高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社会调查、实习实训上,合作深度不足,在科技合作、协同育人方面并未获得优良的合作效果,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型研究相对较少,科研成果转化率非常低[3]。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与学生实践需求严重不匹配
药学专业有其特殊性,因此,高校应当创设与专业课程高度相符的实践场所,进而满足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真知”的实际需求。在经费、场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高校在实践教学场所方面表现出严重不足,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也一直停滞不前,未获得良好的效果。同时,高校内部还存在与企业关联度较低的问题,造成药学类专业的教师在建设实践场所的过程中,未与企业进行紧密配合,导致实践教学价值明显降低,学生不能把所学习的实践内容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此外,大部分高校也未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协同机制,不利于资源的高效化应用[4]。
(三)教师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能力较弱,师资队伍不完善
高校在开展育人活动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高校在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各项问题的产生均与教师队伍息息相关。一方面,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无法在短时间内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仍十分严重,提升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仍是一项重要工作;另一方面,高校所实施的教师聘用以及考核机制仍相对较为传统,注重教师的学历,往往忽略了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造成教师队伍的理论教学能力较强、实践能力比较弱,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5]。
(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缺失
目前,高校在开展协同育人培养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实施缺乏完善化、合理化的法律法规做支撑,各方面的服务保障体系也不太健全,导致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均存在层次低、周期短的问题,各方面政策法规以及服务体系不太完善。校企双方并未在各自的责任、义务、权益等方面详细规划,校企协同育人工作仅通过人脉、感情等进行维系,造成协同育人机制的层次较低、稳定性比较差,严重缺乏后劲。例如,高校在落实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选取合作企业的过程中,均具备相对较强的主观性,一般是利用校友关系进行“牵线”,缺乏科学化的指导,也尚未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导致校企合作深度严重不足,校企合作形式也有待完善[6]。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实质上就是一个相对较为繁琐、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高校在开展该方面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构建完善、高效的服务保障体系,以此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药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路径分析
(一)激发企业的积极主动性,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给予企业指导人员一定的薪酬,并颁发相应的证书,以此形成激励。同时,高校还可以与合作单位共同申报各类实训基地以及科研项目,确保企业可以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以此充分激发企业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方面的积极主动性,实施现代学徒机制。学校和企业通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具体如下。
第一,学校、企业共同制定高效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了解决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药学专业与企业可以实施“药物合成”订单培养模式。校方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积极与企业技术人员、药学领域的专家进行沟通交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规格,明确专业核心课程以及教学计划,适当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与产业相对接的课程体系。此外,校方也应当根据企业的生产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及时对培养计划进行适当调整[7]。
第二,学校、企业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工作。学校与制药企业之间可以开办“医药营销订单班”,妥善解决企业缺乏销售人员的实际难题。校企双方可以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优化课程体系,对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团队等多方面进行完善。同时,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骨干等开展专题讲座,将药学行业中的一些前沿知识、新技术引入课堂。
第三,学校、企业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可以对药物分析课程进行改革,由合作企业提供资金帮助,在学校内部建设实验室,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学生毕业之后也可以直接前往合作企业就职。
(二)加快推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校内实践基地的行业仿真性建设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校将积极营造生产性实践教学环境作为核心,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做好规划设计,积极建设模拟GMP药物制剂车间、药品检验中心、模拟药房等,并建设药品生产、检验、经营、应用等全链条化的仿真教学环境。同时,学校还可以引入药物制剂、药物检验等仿真教学软件到校园中,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方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又可以改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8]。
2.校内实践基地的文化建设
学校积极营造企业文化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把道德教育、行为教育等多方面融入实习实训教学环境之中。比如,模拟药房可以在企业的指导下完全仿照行业零售药房以及医药药房的场景进行建设,无论是在内部装修方面,还是在标识指引方面,均应当符合企业要求。在校方、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应当与一些具备优良教学条件、实力雄厚的企业进行合作,共同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以及职工培训,并且优先为企业输送实习生以及毕业生,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
(三)优化教育教学理念,吸引企业人才,以“技术师傅”壮大教师人才队伍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在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时代发展需求,优化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贯彻落实“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方针。高校应当强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丰富课程资源,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双向教育模式”,以此为人才培养工作奠定基础。高校若想建立高效化的协同育人创新机制,还需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人才交流,把企业工程师、技术员“引入”课堂,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落实“双师制”专业教学模式。高校、企业之间可以定期进行双向交流,教师前往企业学习技术,企业技师前往学校开展实践教学,实施“工教结合”的模式,加强高校、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进而实现壮大教师人才队伍的目的。
(四)多措并举,建立健全校企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1.完善组织架构,组建产教融合工作委员会
高校可以基于药学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组建产教融合办公室,制定合理化、完善化的产教融合工作管理以及考核办法。产教融合办公室负责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建设合作交流平台,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入手,做好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在产教融合办公室的正确指导下,校企双方职能部门领导、专业带头人、技术骨干等各司其职,制定高效化、合理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内容包含企业指导遴选、合作形式、专业教师等,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2.加快推动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
高校要立足于实际工作需求,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服务保障体系,进而为落实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提供重要保障。政府部门也应当从社会发展的维度切入,构建合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校企合作提供重要指导,及时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切实保障校企合作实施质量。例如,政府应当做好“中间人”,积极引导高校、本地药物生产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提高双方的合作成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药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是一个涉及内容多、涵盖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的过程[8]。学校、企业应当积极配合,加快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促进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进而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