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网络育人实践的湖湘红色文化影响力提升研究
2023-12-18张啸宇江冰洁
张啸宇,江冰洁
(湘潭大学,湖南湘潭 411100)
一、湖湘红色文化与高校网络育人的逻辑关联
红色文化既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人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更是城市提升自身文化影响力、高校汲取教育素材的资源宝库。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1],再次强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并提出将推广“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云体验”等数字化方式,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型转化、创造式发展。湖南省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这里曾经见证了秋收起义、平江起义、通道转兵、芷江受降等历史事件,在红色物质资源方面留存了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杨开慧纪念馆、湖南烈士公园等故居旧址,创作了《浏阳河》《恰同学少年》等文艺作品,在红色精神资源方面沉淀了抗战精神、雷锋精神、劳模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时代精神,在红色制度资源方面记录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政策文件,形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字史料。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出发,湖湘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情感激励、价值塑造、文化浸润、思想引导等育人功能,其中,物质资源能够通过增加视觉和触觉感知营造教育场景,精神资源能够通过沉淀的事迹案例升华受众群体的精神境界,制度资源能够通过决议、制度、文件的颁布和调整等帮助青年学生辨清历史轨迹和发展航向[2]。
进入Web2.0时代,多样态、多功能、多受众的网络媒介逐渐成为文化宣传、思政教育的绝佳载体。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3],明确提出要构建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创作网络文化产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随后,网络育人实践出现新热潮。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4],强调要加强“四史”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网络传播能力建设。由此可见,国家层面已逐步为网络思政教育实践与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湖南省作为科教资源充沛的“人才智库”,其辖区内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中超42万的在校学生无疑是湖湘红色文化教育传播的重要目标群体。青年学生在网络场域内具有参与性强、活跃度高的行为特征,能够为湖湘红色文化资源在该空间内的传播利用、内化吸收、影响提升创造优势。同时,互联网系统特有的“二次创作”“矩阵式”“圈层化”[5]传播特征也为高校引入湖湘红色文化进行网络育人实践提供了航向指引。
二、湖湘红色文化与高校网络育人的现状调研
笔者重点面向湖南省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以及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高校进行了田野调查、人物访谈及问卷分析。基于认知的1 096份样本数据显示,学生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依次是红色故事、故居遗址以及经典著作等,了解途径排序依次为电视媒体、互联网新媒体、图书报刊、观光游览、文创产品等,获取方式的排序依次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主学习。从整体评价反馈来看,湖湘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力表现要依次优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以及高校网络育人实践成效,且湖南籍、高年级、理工专业、党员身份等条件限定下的学生评价相对更高。基于以上差异性,湖南省从协同开展网络育人实践及红色资源利用的双重维度出发,能够更好地建立“交互促进”“双向循环”红色文化教育场域,进而缩小不同学生群体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差异。此外,调研结果显示,湖南省内现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8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61个,国家级基地除邵阳外均有分布,省级基地遍布于各地市,分布相对均匀。但由于红色文化资源在政策支持力度、社会熟悉程度显现出了较大的差别,其中长沙作为省会城市在辖区内高校资源丰富,并在经济基础、城市形象、交通条件等方面存在绝对优势,故而在高校网络育人实践中进行红色文化资源应用成绩斐然。湘潭由于革命历史人物众多的缘故,使当地高校蕴藏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具备天然的教育优势。另外,由于“长株潭”一体化战略的不断深入,湘潭因地理位置产生的传播劣势逐渐得到改善。
从实践层面分析,知名的红色文化资源在网络媒介应用层面已驾轻就熟,云端直播推介、线上预约服务等实践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线上线下叠加、网络传统并用的宣传推广方式使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杨开慧故居等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以“墙缝中的家书”“重走毛泽东小道”为创作素材的校园微视频成为火热IP,而八路军驻湘通讯社旧址、周小舟故居等社会认知度偏低、地理位置欠佳的红色文化资源往往更缺乏提升自身影响力的动力,政府及社会层面给予的物质帮助和政策支撑也随之难以惠及,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恶性循环。此外,就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而言,一方面,多元化的新媒体矩阵已经基本完备,但也凸显了运营团队普遍存在技术能力不足、知识储备欠缺、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搬运式”“直叙式”“背书式”的实践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低水平浅层次的网络育人文化作品更无法满足青年学生的审美需求和价值需求。另一方面,校地之间、校校之间、院系之间未能形成基于红色文化主题的规模性宣教场域。具体而言,各主体未进行长效性优势资源的共享互补以及专题活动的交互支撑,表现出了整体教育内容表达质量参差不齐、排布混乱无序的实践表征,致使青年学生群体获取高质量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难度增加,降低了传播实效。基于此,高校不仅要将“小众”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高质量的新媒体技术呈现,而且要通过构筑多元化、协同性传播矩阵弥补资源基础配置差异带来的宣教不足,进而实现拓展高校网络育人场域的“蓝海”、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源头活水的目标。
三、湖湘红色文化影响力提升策略
(一)主动创新,以网络媒介丰富湖湘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形式
在宏观层面,湖南省应聚焦湖湘本土的英雄人物、革命故事、故居遗址、文艺作品等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主动学习掌握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传播规律和技术,充分吸收借鉴其他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高校网络思政实践的经验,将湖湘文化资源寓之于技术更新迭代、形式多元丰富的网络媒介,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双赢”。在微观层面,一方面,地方政府要鼓励、支持、推动党史馆、博物馆、陈列馆等场所实现红色资源的“基地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应通过建设网站平台、开通上线“三微一端”平台等方式使红色文化资源从不定期的“静态”参观游学模式转化为定期的“动态”云端共享模式。此外,地方政府要探索运用虚拟仿真、直播等技术,打造“沉浸式”课堂,最大化地提升红色文化资源使用的便捷度和灵活度[6]。另一方面,高校应主动将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建立网络红色文化教育场域,积极培育、锤炼以媒体专家、专职教师、学生骨干为核心的网络思政团队,常态化地创作以湖湘红色文化内容为核心的网络文化产品。同时,高校应紧密结合“短视频”“直播”等互联网传播热潮,策划以“湖湘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故事宣讲、视频创作、理论解读等活动,通过学校、院系、社团、师生等各级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直播、学习打卡,以趣味化、生活化的形式提升“微”矩阵的传播效能。
(二)协同联动,以网络媒介拓展湖湘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边际
我国红色文化资源内容遍布各地,彼此交相辉映,是天然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库。湖湘红色文化作为红色文化中的一支,虽有其特殊性,但亦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在资源运用和传播的过程中边际效应尤为明显。就湖湘红色文化资源自身而言,其存在发展相对孤立、区域分布不够均衡、知名度差异较大等问题,具体表现为部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利用频率较低,且“高流量”的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其他邻近或相关红色文化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小。基于此,一方面,湖南省各级政府应主动与当地高校加强相关网络平台的共建和适当内容的共享,以增加和关联节点的方式延伸原有媒体矩阵的传播链条,以充实优质文化资源和提供目标受众的方式重构文化传播体系,进而实现网络育人实践效果提升和湖湘红色文化影响力提升“同频共振”;另一方面,湖南省政府及高校应主动对接省外红色文化的资源和高校,在资源开发利用和教育方式途径等方面推进双向互动和跨域传播[7],积极尝试围绕“英雄人物故事”“革命先烈足迹”“伟大历史进程”等契合度高、互补性强、关联性广的主题,定期开展高校间的“共上一堂课”“共办一场展”“共迎一场会”等云端红色文化联建活动,解决因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等原因产生的沟通联络不畅的问题,进而弥合不同区域的“圈层化间隙”,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联动。
(三)深入融合,以网络媒介强化湖湘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导向
红色文化资源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不断积淀形成的。对于高校的网络育人实践而言,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与青年学生群体在感官距离和时空距离上较为遥远,另一方面,青年学生群体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理解和情感认同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此,高校应主动对接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等教育宣传矩阵,开设以湖湘红色文化经典、湖湘革命英雄人物、湖湘革命文艺作品为素材的校本课程,尝试在职称评审和业务考核中将相关的优秀网络课程纳入成果统计,鼓励教师通过慕课等平台开设线上公开课,打造精品课程[8]。同时,高校还可以在教学大纲制定中考虑将红色文化纳入“智慧树”等网络通识课程,适当赋予一定的选修学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对于政府而言,应从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供给和理论宣传阐释出发,着力推动地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重点发挥红色文化场馆的网络教育功能,联合帮助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靶向聚焦高校青年学生群体,因地制宜地将“馆藏讲解”转换为“在线说课”,以革命器物为引讲解历史典故,以人物生平为纲讲述人物故事,引人入胜地弘扬湖湘红色文化,激活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潜力。此外,相关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可以联合学校通过招募“云端志愿者”、组建“线上宣讲团”等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转换为主动接受教育,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乐学者、信仰者、传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