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日本歌舞伎隈取和中国京剧脸谱的对比

2023-12-18王儒雅周何奇

戏剧之家 2023年31期
关键词:歌舞伎脸谱京剧

王儒雅,周何奇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300)

在戏剧舞台上,中国的京剧与日本的歌舞伎这两种传统戏剧的舞台形式,既反映了亚洲文化共性的一面,又体现着各自文化的个性精髓。通过比较其风格特征,寻找艺术发展的规律,是研究戏剧的意义所在。

一、中国京剧的历史

京剧,又称平剧,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①。

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已不再独立专行。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京剧的表演内容以历史故事为主,如人们耳熟能详的《窦娥冤》《穆桂英挂帅》等等。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素有“国剧”之称,位列中国戏剧“三鼎甲”(京剧、豫剧、越剧)之首,是当之无愧的“国粹”。2006 年,京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②。

在京剧发展的道路上,有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出现,他们对京剧原来的形式做出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使得京剧艺术更加丰富和完整。其中,一代宗师梅兰芳先生给大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京剧曲目,如《贵妃醉酒》《天女散花》《打渔杀家》等等,他于1923 年与程砚秋合作,演出了现代京剧《洛神赋》。梅兰芳也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被世人称作“梅派”,一直流传至今并且深受大众的追捧和喜爱,一度成为中国京剧艺术的代名词,不仅对中国京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日本歌舞伎的历史

日本歌舞伎产生于17 世纪江户初期,是日本的三大国剧之一,其源自民间传统艺术,以歌舞形式演出,与京剧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据传,歌舞伎的创始人是一名叫阿国的女子,关于阿国一种说法是说她是出云大社的一个女祭司(即未婚的年轻女子,在神社专事奏乐、祈祷等工作),另一种说法是说她是河原者(即贱民),对此种种说法,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定论③。本文更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当时出云大社的木殿需要修缮,为了能够募集修缮费,阿国来到京都,对当时念佛诵经时跳的动作舞蹈进行改革,加入了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演艺公开表演,这当时在大阪、京都等地区都引起了巨大的响应,很受民众的喜爱,这就是日本歌舞伎的原型。

日本歌舞伎是从日本的民俗发展成为日本的国粹文化的,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很曲折的过程,从最初的游女歌舞伎到若众歌舞伎,最终发展成为野郎歌舞伎,野郎歌舞伎就是现在歌舞伎的原型,现在歌舞伎是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的歌舞演剧艺术。创建了歌舞伎之后,大阪、京都地区的游女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自行组织了游女歌舞伎,所以最初的游女歌舞伎,表演者为游女,她们不仅从事演剧事业,还从事卖淫活动,这引起了当时日本德川幕府的重视,对游女歌舞伎的淫乱行为采取了一定的控制措施,在1629 年就公布了女人不能演戏的法律,至此,游女歌舞伎时代结束。女人不能演戏的法律并没有终止歌舞伎的发展,相反,歌舞伎为了更好地发展,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剧团发生了重大的变更,一些女人的角色,也由年轻貌美的男子来扮演,歌舞伎中的“女形”就是这样产生的,这种歌舞伎就被称之为若众歌舞伎。但是若众歌舞伎中的很多青年男子由于非常漂亮和貌美,受到了日本武士的喜爱,日本武士和演员的生活作风非常糜烂,经常发生同性恋情,经常出现私奔和殉情等事件,这引起了社会轰动,幕府虽然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但是都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直到1952 年发布命令禁止若众歌舞伎的演出活动,若众歌舞伎时代结束。歌舞伎是当时日本民众非常喜欢和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所以虽然幕府公布了禁止若众歌舞伎演出活动的命令,但是并不影响歌舞伎的发展,剧团依然想出了应对的措施,由成年男性来演出,野郎歌舞伎由此产生,此时的歌舞伎不能再以美媚之貌来吸引和蛊惑观众,所以更为追求演技,歌舞伎也由此慢慢发展为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演艺。

歌舞伎在日本国内被列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也在2005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④。

三、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故称为“脸谱”。京剧脸谱是京剧艺术表现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元素,又被称为“花脸”。人们说起京剧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色彩鲜明的脸谱,脸谱中的各个颜色形状也代表着各个人物的性格和角色,生、旦、净、末、丑各有不同:“生”“旦”面部妆容简单,略施粉黛,其称为“俊扮”“素面”“洁面”等;“净”“丑”面部描绘复杂,尤其是“净”这一行当,使用非常浓重的油彩,同时描绘复杂的图案,因此又有“花脸”之称。

脸谱实际上可以分为净角脸谱和丑角脸谱两大类,最早的净角脸谱出现在元代,当时的元杂剧中有一些性格豪放,刚正不阿的正面角色,但苦于当时没有适合他们这些角色的妆容形式,于是戏曲艺术家们就根据这些角色和剧本创造出了净角脸谱的雏形。

京剧脸谱是对人物性格的夸张和放大,它有着丰富的色彩:京剧脸谱共有红、黑、紫、白、绿、蓝、黄、粉、灰和金银色几种基础颜色。这些颜色都代表着不同的人物性格和特征,例如红色代表着忠贞和英勇;白色代表着阴险狠毒或者和尚和太监,代表人老年迈;黑色代表着美德和正义等等⑤。比如从小就听的歌曲《唱脸谱》中,就把脸谱的颜色和其代表的人物和性格告诉了我们:“红脸的关公”“蓝脸的窦尔敦”“黄脸的典韦”等等。除了颜色以外,脸谱还用了形状来表现不同的性格特征,如青角和红角。此外,脸谱还通过描边来表现人物不同的表情和身份,如“八宝”等。各个角色的脸谱虽然有着规律,但各个角色人物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所以没有定论,如夏侯惊脸上画着红点是因为他曾被箭伤过,还有一些角色的脸上会画上其擅长的武器等。

京剧脸谱是我国独有的造型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⑥。京剧起源于图腾,其构图样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十几种类型,这些类型相互借鉴,不断变化从而衍生出许许多多的谱式。因为人物性格迥异,每个部位的线条勾画与色彩处理也就各有不同,使每个人物都富有独特的个性,脸谱的构图样式大体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整脸顾名思义,是整张脸只涂上一种颜色,如整张脸只涂红、黑或者白,代表的人物有黑脸的包拯和白脸的严嵩等;三块瓦脸,也被称为“三块窝脸”,它的画法是用黑笔把眉毛、眼睛和鼻子这三块高度夸张地勾画出来,给人浓眉大眼、横眉立目的感觉,其代表人物有关羽等;十字门脸经常用于老年角色,它的画法是把脑门涂白,两腮涂成粉红色,缀上灰色小圆眉,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从脑门到鼻尖画上黑色立柱纹,同两个黑眼窝合起来俨然是一个“十”字,故因此得名,其代表人物有高旺、姚期等。

四、歌舞伎隈取

歌舞伎隈取实际上就是歌舞伎中的脸谱,隈为曲洼,指歌舞伎的妆容是根据面部的凹凸关系,以明暗对比的绘画原理创造出来的,取则是夸张地表现面部血管和肌肉的一种化妆方式。隈取画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渲染,在白底或红底的脸上,用笔沾颜料,从额头往下刷出对称线条,演员再以手指将线条晕开⑦。隈取并不是在所有歌舞伎剧目中都会出现,一般都是在“时代物”演出中才会使用这种化妆方法。

歌舞伎隈取的种类有一百多种,但其中常见的颜色只有三种:红色、蓝色和棕色(或者叫茶色),这三种颜色表现的是人物的基本属性。在三种常见颜色中,红色是比例较多的,因为画着红色隈取的角色是正义的化身,代表着充满勇气的英雄人物;蓝色看上去是冷冽的,因此画着蓝色隈取的角色代表着恐怖和冷酷,常常用于反派角色上;棕色(也叫茶色)是三种颜色中相对来说出现较少的颜色,这种色彩通常表现的是鬼怪、亡灵等带着灵异色彩的恐怖角色。因为颜色各异,反差强烈,各个颜色代表着各个角色的性格,具有善恶界限分明的特点,因此让观众能够快速区别舞台上各个人物的性格以及角色特点,从而能够快速进入故事情节中。

一些人认为隈取的化妆方法是借鉴了京剧脸谱的化妆方法,但从日本的戏剧发展史来看,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得出是面具对隈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日本有四大古典传统戏剧,包括“狂言”“能剧”“人形净琉璃”和“歌舞伎”。“歌舞伎”形成最晚。歌舞伎曾经也被称为面具戏剧,因为“狂言”“能剧”“人形净琉璃”都使用面具,歌舞伎吸收了这三种艺能的优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也摆脱了面具的制约,开始使用隈取的化妆方法。因此,隈取是对其他三种艺能面具形式的传承和创新。

五、京剧脸谱和歌舞伎隈取的对比

在东方戏剧艺术中,日本的歌舞伎和中国的京剧分别作为最能代表本国民众艺术水准的戏剧,在东方戏剧舞台上散发着各自的魅力,而二者有一些相似之处:为了表现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以人物角色为载体,通过显而易见的视觉符号向观众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种视觉符号就是歌舞伎的“隈取”与京剧脸谱。

从发展起源来看,不论是脸谱还是隈取都是源自面具,后来演变成化妆的形式,通过化妆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道德品质,它们使用不同的颜色来展现人物性格特点,且脸谱和隈取中所有颜色所代表的道德品质都是固定的,其颜色都具有象征的意义,有些颜色的含义也是极为相似的,就比如说在脸谱和隈取中红色都有着忠勇的含义,而蓝色则有阴险奸诈的含义……这些缤纷的色彩除了有人物的性格象征以外,在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长河中,渐渐有了极强的民族特征,同时也彰显着脸谱和隈取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

不过,歌舞伎的“隈取”与京剧脸谱也存在关键性的区别,那就是京剧脸谱是用色彩在面部上画上各种图案,其色彩浓度是一致的,不同颜色之间的界限非常分明,就好比是一副面具。与此不同的是,“隈取”的画法则模糊界限,采用渲染的手法。

六、结语

日本歌舞伎艺术和中国京剧艺术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两种戏剧都是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表现出独特的特点,但是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相邻,文化、经济上素有往来,所以日本歌舞伎和中国京剧也存在着很多相似、相通的地方。在现阶段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的大背景下,中日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京剧和日本歌舞伎可以在不失去本色、保持自身独特特色的基础上相互吸收和借鉴,以此来丰富两种艺术的表现力,更好地促进日本歌舞伎和中国京剧的发展。

注释:

①②⑦燕青.京剧脸谱和歌舞伎隈取之异同[J].山海经:故事(上),2016,(3):1.

③④王萌.日本歌舞伎的起源和历史[J].大舞台,2010,(08):104.姜天喜.论日本歌舞伎的起源与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0(3):3.

⑤⑥韦亚玲.京剧脸谱中的传统文化意蕴[J].中国京剧,2021,(006):52-55.

猜你喜欢

歌舞伎脸谱京剧
帖脸谱
京剧表演开始了
做个脸谱迎『六一』
我的京剧之路
灶王爷的“脸谱”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吴兴国与猿之助——从京剧与歌舞伎的创新前沿看戏剧流派发展规律
传承400年,歌舞伎依然叫座
论功法、行当和家系角度考察日本歌舞伎女形表演艺术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