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现状及策略研究
2023-12-18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周品汛
■ 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 周品汛
在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中职学校掀起了产教协同层面上的“革命”,以协同培养、精准供需为导向,展开了对内的双向探索与实践。本文以连云港市中职学校为例,以动力机制为切入点,对中职学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及优化策略展开探讨。
1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动力机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职学校的产教融合涉及政府、社会、企业及学校等主体,因此,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可视为由政策、经济环境以及参与企业、中职学校共同推动的机制。政策的驱动力、经费的保障力、市场的需求力以及市场的竞争力是中职学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外在动力,中职学校自身的人才吸引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及人才培养能力将成为中职学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动力机制现状的分析也将从这些维度来展开。
1.1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动力机制存在的问题
1.1.1 政策环境不够融洽
政策环境是影响产教融合动力的重要外部因子。从目前来看,政策环境未能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当前提出的产教融合主要是从宏观指导上加以实施,从中职学校的维度来看,它并不能为学校的发展带来切实的改革措施。中职学校的发展本身并不被企业看好,而国家层面的政策也未能打动企业,使企业主动地参与到合作之中。
其次,从资金层面来说,企业并未能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享受到诸如税收、补助等方面的优惠;反观中职学校,国家给予的资金也难以支撑学校全面进行产教融合的探索。
最后,从法治层面来看,校企合作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作支撑,大多由企业和学校协商制定,同时双方在构建过程中权责难以区分,导致双方的合作稳固性不高。
1.1.2 学校动力不够充沛
学校是驱动产教融合动力机制中内部动力的重要提供方,从以下几方面来看,存在着动力不足现象。
一是学校的内涵发展受阻。当前,部分家长和中职学生对中职教育不抱太大期望,这导致中职学校的发展进入了一种畸形的状态,产教融合也就无从谈起。
二是办学条件受限。目前,不少中职学校的实训设备无法满足企业的快速发展需求,不少中职毕业生如果不继续深造,只能从事较为低阶的岗位。而上述问题也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态度。很多企业更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而非中职学校,他们的设备捐赠、人才计划等也大都是针对高职院校来展开。
三是科研成果的转化难。企业希望在产教融合中获得技术和人才的回报,甚至对技术的需求要远高于人才。不少中职学校缺乏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转化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1.1.3 企业动力较为匮乏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合作,企业同样贡献着较高的内部动力。就当前校企融合的动力机制而言,企业无疑是较为孱弱的一环,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企业的培训动能不足。目前,对企业来说,中职学生给企业带来的负担大于回馈。一方面是学生所能创造的效益有限,另一方面是培训的学生最后能留在企业服务的也是凤毛麟角。
其次,就人才培养的效果来看也不尽如人意。企业虽具有较为完备的生产设备及实用技术,但从学生成长的层面来看,企业的“大师傅”很少有能从实践中给予学生理论转化及技能提升上的指导。参与到产教融合中的企业给这些“大师傅”的经济补贴微薄,难以有效地激发“大师傅”的积极性。
1.2 中职学校动力机制问题的成因分析
1.2.1 生态系统不够健全
从一定意义上讲,产教融合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一系统的良性运行需要各部门科学而有序的协作,这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生态系统,而支撑这一生态的最主要的便是政策层面,但显然这一支撑有所不足。当前在产教融合的政策层面并没有出台硬性的规定,除《职业教育法》中对产教融合有所涉及之外,没有其他的法规可以依据,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产教融合的动力。
1.2.2 文化氛围有所欠缺
在产教融合的探索中,文化对学校、企业等各方都有着重要的浸润作用,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产教融合各方面的科学指引和有效教育。笔者在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与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关于产教融合方面的情况。总体上来说,虽然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产教融合并承认其必然性和必要性,但是对当前的产教融合,不少教师持不关心、不在乎的态度。同时,很多中职学生也不在意产教融合的发展。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不少中职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所以在这一阶段就接受企业的培训显然与他们的现实需求出现脱节。这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学校及企业在产教融合政策宣讲、文化氛围营造上的不足。
1.2.3 利益分配不够平衡
产教融合是一种基于多方共赢而促成的多边合作,它需要实现对各方资源的调配以及各方利益的均衡,一旦利益和资源平衡被打破,则会影响到各方的合作。从调查来看,产教融合的稳固性并不高。
从学校的角度讲,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旨在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和社会信息;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旨在联合培养人才及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因此,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既是资源的提供方,又是人才的接收方,是完全的主动者。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远远未能达到预期,付出与回报及经济效益出现了不平衡的情况。因此,企业对产教融合的探索也由最初的积极主动变为了观望。
2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动力机制的优化策略
2.1 构建产教融合良好生态
构建产教融合良好生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要积极制订中职学校产教融合的相关制度,并推动产教融合规则的制订。完善的政策制度是产教深度融合的保障,除政策倾向外,相关部门还应确立中职学校产教融合所需的合作资金,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并为中职学校争取更多的研究经费。二是要加大对中职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大对资金的监管力度。相关部门应对投入职业教育的经费分配作详细说明,按比例分配给高职、中职等,逐渐从财政支出中划分出产教融合的专项资金。三是要进一步发挥行业组织在中职学校产教融合探索中的组织、监督和保障作用,各行业要搭建运行高效、规范有序的平台以促进校企合作。
2.2 创新校企文化理念
在产教融合理念下,企业和学校都将发生微观层面的变化,企业要向教育型企业不断迈进,积极参与行业人才的培养,承担起资源供应、技术开发以及人才培养的任务。学校要向企业型学校不断迈进,要能将企业的要素进行嫁接,主动对接行业需求和国家战略。这两大主体的有效转变能为二者的有效融合提供更多的可能。与此同时,政府、学校及企业作为驱动产教融合发展的“三驾马车”,也需要积极地进行产教融合宣传。在这一进程中,中职学校作为其中的主力,要积极宣传产教融合以吸引企业的关注度。笔者在对连云港市的中小企业调查中发现,很多企业并不知道政府就产教融合所出台的优惠政策,还有部分企业不愿意与学校合作,顾虑较多。这都需要学校采用有效的方式来扩大影响,寻求合作。
2.3 寻求利益平衡机制
对利益的追求是由企业生产的属性所决定,而培养社会人才是由中职学校的教育属性所决定。这二者之间的出发点不同,而学校和企业之间又存在着某种联系。学校所培养的技能人才要走进企业,为企业及社会创造效益和价值。因此,在产教融合的长远发展中,中职学校要找到二者的真正结合点,平衡其中的利益,进而激发寻求合作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意向。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帮助企业完成技术升级和科技转换,通过校企合作推动企业的产业升级。另外,中职学校还要进一步实现学生的前置培养,积极改善合作培养中的人才质量,以此来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利益保障机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加以探索,既需要政府在产教融合上的支持,又要联合行业协会及教育部门组成监管机构,对产教融合项目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3 结语
总之,针对目前产教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学校需要从动力机制入手,以体系思维和生态思维构建产教融合的良好生态,创新校企文化理念,寻求利益平衡机制等,以更好地推动产教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