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指导下的家校协同育人措施研究

2023-12-18毛加林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家校双减协同

毛加林

(镇安县米粮镇中心小学,陕西 商洛 711501)

家校共育的理念在现代教育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双减” 政策实施后,更是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理念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中。国家陆续出台的多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政策,表现出了立新、从微落实、提升综合教育质量的决心。在这一背景之下,家庭和学校的协同育人无论是在意识形态上还是实际行为上均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双减” 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一) 协同育人意识薄弱,协作过程存在误解

在“双减” 政策出台之前,部分家庭和学校的合作从实践形态来看,处于半停滞状态。谈及家校协同育人时,家长普遍认为学校是专业的教育机构,教育工作就应该由学校负责完成。加之一些不良的舆论引导,更加深了家长对家校协同育人的误解,甚至对学校和教师存在污名化的倾向。在这个背景下,家庭教育反射到学校教育上时,会呈现出两种状态: 一种是家长对教师不信任,只和教师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其在学校的综合表现基本不过问;另一种是家长越俎代庖,对孩子的学业干预较多,孩子在校的学习状态会受到影响。再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很多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学生品行与学习的教导或是错误的,或是不到位的,对家校协同育人只能起到反作用。加之教师的工作又非常繁重,班内学生众多,难以完全顾及,在现实条件下,也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让家庭协同学校进行学业教育,另一种是直接指责父母教育不力,全权交由家长管教。从这些认知中我们发现,两方教育主体能够交融的理念非常少,甚至是有严重的分歧。这样不仅不会让家校协同育人的理念得到统一,还会增加彼此的误解,造成教育工作基础的松动。

(二) 错误认识“双减” 政策,协同权责边界不明

我国在实施“双减” 政策之前,已经有许多国家实施过类似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家长理解“双减” 提供了一些依据,但因为忽略了对社情、校情和学情的考量,致使很多家长在理解政策内容时出现了偏差。例如,有的家长认为“双减” 政策与日本实施的“宽松教育” 一样,会导致自家孩子学力下滑、学习习惯变坏,所以学校“减负”,家里“增负”,学生不仅没有获得自主成长、培养探索力和创造力的机会与空间,还要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后,家校共育进入新的阶段,但是相较于对学校课业的规定、对校外培训严格的限制,家庭教育应该承担的职责规定得还是比较模糊。尤其是在学生拥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后,意味着综合性、实践类的作业增多了,这些作业不可避免地需要在校外完成。家长在此期间是否需要参与、辅助,程度与频率等一系列问题均未界定,这样会不会出现原本应是教师尽的义务转嫁到家长身上的情况,造成家长和学校的分歧加大,家长会认为学校的很多行为是钻“双减” 的“空子”。

(三) 极端操作影响协作,学校忽视“双减”内核

“双减” 政策颁布后,出现了两种比较极端的声音: 一种是以“1 年内有效减轻,3 年内成效卓著,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为依据,认为“双减” 应该立竿见影;另一种是认为“双减” 政策与己无关,仍然延续原有的教育模式。但无论从我国基础教育的覆盖程度还是从政策执行的客观规律来看,这些声音都是不科学的,不利于良好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形成。一项针对“双减” 成效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95%的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获得本科学历,其中接近30%的家庭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取得博士学位。家长在高期待值的驱动下,对家校协作的要求相应提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缺乏科学的指导,只能徒增新的焦虑。学校在对“双减”政策的理解上也并不到位。没有认识到“双减” 其实是对教育公平化、教育公益性的追求和落实,如果只是减少了作业量,没有认真解读政策,做深层次的改革,就会削弱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位置,把教育已经出现的短视化、功利化的缺陷进一步放大。学校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发挥作用,也要对家长发挥作用。如果学校“浮光掠影” 地落实“双减” 政策,家长又得不到明确的指导,家校协作会再次陷入困境中。

二、“双减” 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有效措施

(一) 统一认识,重建信任系统,做政策的支持者

“双减” 政策的颁布并不仅仅是针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更是一个面向全社会进行的教育调整。在这期间出现的挑战、困难,甚至是阵痛都属于正常现象。家长和学校必须凝聚在一起,做“双减” 政策的拥护者与支持者,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某一方的事情,让其去承担所有责任。一是学校要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双减” 政策,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和要实现的目标,理解其中包含的公益性、公平性、保障性等关键名词的含义。二是通过家长沙龙、学校开放日等活动为家长解读“双减” 政策,在解读的过程中,收集家长对这项政策真实的想法和看法,既要承认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够理解与支持“双减” 政策的实施,又要了解家长不理解与不支持的原因,这对促进双方尽快形成协作共识是有帮助的。当学校了解到家长对“双减” 政策真实的态度后,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双减” 政策非常支持的家长,可以组建“双减” 家委会,辅助学校开展工作;对“双减” 政策有所担忧的家长,可以为其推荐一些书籍、案例等,或是举办亲子公益活动,打开家长观察孩子的视野,了解自己孩子的优势和发展空间,增强家长的信心,促使其转化成为“双减” 政策的支持者。三是学校可以收集“双减” 政策颁布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以线上专家讲座、家委会交流等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教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出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与家长一起商讨解决的办法,和家长一起成为教育的学习者和实践者,逐步形成全局性的认识,在增强针对性教育的同时为接下来谋划本校、本班的协同育人工作奠定基础。四是打下全局性的基础后,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微信等渠道和家长直接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方便双方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真实的状况。考虑到家长也要工作的现实因素,运用“线上+线下” 的方式增加双方沟通交流的频率,建立起以理解为第一前提的情感基础。例如,“双减” 政策实施后,很多教师都要参与到“5+2” 课后延时服务中,增加个人的工作时间,是为了更好地减轻家长(家庭) 的负担。教师要更了解每一个学生背后家庭的真实情况,这样,重新建立的信任系统就不会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五是教师要积极探索家校协同育人模式,让家长有智慧也有兴趣加入到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尤其要把握住孩子成长的几个关键阶段。当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看到自己孩子的变化时,会更愿意配合学校的教育,与学校一起探寻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合作路径。有的班级在探索的过程中开展了许多特色活动,不同的学生发挥出了各自的特长,取得了好成绩,这会让家长信心大增,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加投入、更加积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主体都活跃起来,并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入了智力因素、德育因素,这种多频共振的方式,让家校更加紧密地围绕在“双减” 政策周围,成为政策最坚定的实践者。

(二) 建立高效家校沟通机制,明确双方权责界限

家校协同教育是以学生为核心的。“双减” 政策实施后,家校对“成绩” 这一概念的认知就不可以只停留在单一的学科层面,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表现,都应该纳入“成绩” 中。家校协同育人,首先,家庭与学校要在信息上注重沟通的整体性。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核心展开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延展到更多的层面,让家长从传统的教育遵从者的地位转向教育的主体,和教师一起沟通交流孩子的信息。这会带给家长很多的掌控权,也会让家庭与学校一起认识到孩子更多的层面和差异性,从而找到更好的教育方式,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稳固的协同教育体系。其次,学校应该注重家校协同沟通系统的建立与使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均有各自的逻辑基础,“双减” 可以被当作一个重要的载体,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联结在一起,双方磋商各自可以完成的任务及遇到的困境,将协作引向深入,才能获得互相的信赖与理解,增强协作共育的能力。从专业性上来说,教育过程中学校需要更多来自家庭的支持。家长可以做形式上的参与者,甚至可以做教育的批判者。但就教育长期的发展规律来看,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则是深刻和长远的。明确双方的权责界限其实也是一个互相教育的过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了解到合作的基础是平等,是对目标统一的认识。从具体的实践来看,教师在协同教育中是资源的开发者和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家长相应地成为资源的供应者和教育活动的响应者,教师记录的是学生在校的成长信息,家长记录的则是非在校时间孩子的成长轨迹。二者不仅不冲突,还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内循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家长的社会角色各有不同,当其迁移到教育体系中时,其实可以转化成为各种有利于教育的资源。这与教育改革后一直倡导的增加基础教育学段的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念又取得了一致性。如邀请和教育相关又在行业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家长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跨学科学习知识、认识世界,把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社会事件等都纳入课程资源中,这对学生将更多课余时间有价值地运用起来、发挥潜力、增加能力是有具体的指导性的。

(三) 提升教育核心力量,切实保障教育公平供给

家校协同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有人将“双减” 称为教育系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为了在育人的过程中提高公平性。所以,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都要尽可能充分地给予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如上文所述,调动家长组织教育实践活动,就属于学习资源提供的一种形式。除此之外,学校在资源的供给和统筹上责无旁贷。首先,学校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基点,一方面增加专业的教研活动,另一方面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减轻教师非教学层面的负担,让教师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学科专业的钻研和实践上,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效能,学生在课堂上所获越多,在课外发展自己独特能力的时间才会越多。而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系统中最大且最主动的资源供应者,其能力的提升必然会直接折射到学生的成长中,我们将其称为生成性课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可以在形式上变得更加多样,无形中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学习凝结在一起,实现了“减负成长两相宜” 的目标。其次,学校为教师制订专业路径的成长规划。如同学生存在客观的差异性,教师也存在着客观差异性,有一些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有一些教师具备深厚的学术钻研能力,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课题课例,如“深度学习” 主题、“内部驱动” 主题等,让具备不同特长的教师进行合作,制定有效的教学模式和作业类型,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教师从内部生成了许多专业的资源,就能和学校提供的外部资源、家长提供的社会资源等联通起来,形成稳固的结构体系,消弭在短时期内不能完全解决的一些资源供应问题,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让家校协同育人的体系进入生生不息的状态,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三、结束语

综上可见,“双减” 的根本目的是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实现教育的增效,并使其进入一个科学持久的系统中,实现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此,家长和学校应该统一认识,建立起坚固的信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统一培育人才的根本目标,各司其职,做好教育配合与共进,完成资源统筹与组织,使学生步入健康幸福的成长之路。

猜你喜欢

家校双减协同
家校距离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