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初中课堂深度学习的实践操作
2023-12-18徐瑾
徐 瑾
(徐州市科技中学,江苏 徐州 221009)
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到来,培养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最有效的载体和途径。想要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将核心素养落地,深度学习的实践操作就是最好的抓手。
深度学习作为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备能力,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如何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解决现实情境或科研情境中的地理真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地理社会实践能力,成为地理教学的焦点。
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和时空问题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形成与提升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区域的空间尺度及其变化、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地理情境的时空背景,能为学生深度学习提供广阔的时空舞台,是学生深度学习的试验田和检测剂。
一、呵护学生探索动机,促使地理深度学习持续发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减退。保护学生特有的好奇心,拓展学生认知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有效呵护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动机。地理教师在情境创设中不断制造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惯性,提供观察思考地理问题的新视角、新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奋度和新鲜度,才能促使深度学习持续发生,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必备条件。
问题是探索的起点,发现有科学价值的问题是情境设计的核心。提供给学生不同时空下的地理事物、现象过程差异,引起学生的注意,体验不同区域人们的行为方式,揣摩不同文化的心理诉求,厚积薄发,是学生进入高阶思维的前提。
区域地理教学的“旅游” 模式是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一般采用视频、实物、故事等方式,让学生预判所要学习的区域,推断该区域特有的特征,借助“是真是假” 进行判读与检验。对区域事物现象和人类活动进行体验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典型的深度学习案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澳大利亚” 一节中,教师展示实物——绵羊油化妆品,吸引学生注意;邀请学生擦拭化妆品并评价化妆品的体验,激起参与的小浪花;阅读化妆品说明书“Made in Australia” 了解产地,追问: “为什么澳大利亚的产品用英语说明? 主要成分绵羊油的原材料是什么? 反映澳大利亚的经济具有什么特色?” 当学生得知绵羊油来自羊毛时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的探索意愿空前高涨。澳大利亚“尽是不同” 有哪些具体体现? 这样的开放性问题让深度学习的广度、深度都得到了提升。教师采用谈话法与学生交流,既要展示教师的亲和力,又让学生感到学习水到渠成。若现在去澳大利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方式能快速到达? ——体现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穿着现在的衣物去澳大利亚可行吗? ——体现纬度位置对季节的影响;选择哪些旅游景点与城市? ——体现自然人文特征(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古老的动植物、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里的国家等);在澳大利亚国内旅游,你选择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是什么? ——有轨电车(澳大利亚拥有世界最大的有轨电车网络)。当然,也可以通过回国所带的食品、玩具、礼物的选择,中澳经贸数字背后的地理探索与发展趋势预测等话题展开深度探究。
在教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节时,各个学习环节完成后,教师结合教材里的活动题,安排一个小结反馈环节,给出画有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地图,要求学生绘制一幅全球海陆轮廓略图。学生利用之前学习到的七大洲四大洋知识,逐步完善海陆分布图。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具备观察、思考、分析、整合、动手绘制、互助合作等诸多能力,能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学生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活动逐步形成了必备的关键能力,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也在这个过程中落地。
深度学习重在通过一系列的“出其不意” “意料之中” “意料之外” 的课堂情境,在课前、课中、课后等多时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二、维护学生探索精神,促使地理深度学习纵深发展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告诉我们,深度学习不但是广度、视角的学习,还是深度、由量变到质变的学习,最终实现学习行为的变化。随着高效教学理念的推进,地理学习不再停留在知识的记忆、现象的罗列、事物的分布、空间的变化上,而是透过地理现象看本质,掌握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条件、规律、价值。在生活中发现和理解、运用地理知识,实现人地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地理学习的主旋律。现代地理教学不但要引导学生观察地理事物、辨析地理现象,更要引导学生去伪存真、普遍联系,探寻地理事物背后的时空规律和过程演变,发现不同条件下规律的适用范围和价值,从而为解决学生面临或未来将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实现有智慧的生活、高效的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人教版地理八上“中国的气温分布及温度带”一节中,采用“定位、定性、定量” 的逐层深入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信息、分析与论证、评估与评价” 的科学探究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形成原因,懂得区域差异与区域联系,践行地理学科价值。教师应选取冬夏两季节、南北两地小朋友的日记、书信、微博上文字,视频、抖音等素材中的地理事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推断素材分别位于什么地方、时间,有什么事物现象、人类活动。学生在畅所欲言中构建知识表象与事物之间的初步联系;进而让学生推测、判断两地地理位置对气温差异的影响。教师要构建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事象、区域开发的思维导图,以问题为主线循序渐进,引导思维层层深入,区域分析点线面结合,在区域开发利用中分析、讨论,采用“头脑风暴法” 及自由辩论的探索方式,将深度学习落实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实践活动中,在细节深处点燃学生的激情,在探索行动中潜移默化科学方法,在区域特征与差异中建立普遍联系的整体观。
在“中国的气温分布与温度带” 的教学中,首先根据冬季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事物现象、人类景观活动等推测两地相差多少摄氏度,并简述判断依据和数据支撑,引导学生质疑该温差是否正确,从而导入等温线、气温最高值、气温最低值,通过同向交叉相减法计算温差取值范围。
随着科技发展,相互关联的事物之间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时代的大趋势。将数学关系引入初中地理教学是由定位、定性到定量的新突破。数学引入地理深度学习中,无疑是必然的、必需的、必要的。发现数字背后的地理秘密成为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深度学习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表现。
数学方法是科学表述气温现象的基本方法。气温数值的对比与计算,为培养初中学生的区域认知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学生往往存在认知偏差,这主要与学生的经历有关,教学中提供的数据支撑,可以有效避免该问题再次产生。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1 月、7 月气温分布图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数据收集与整理,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超越、从估算到精确计算的跨越,从而将深度学习理念融入学生的学习行为中,也使地图教学“看图说话、读图思考、绘图落实、用图解决现实问题” 更加深入学生心中。
学生在数据分析中,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语言描述,而是精准的计算和科学的数据表达。用简洁的数字语言修饰地理术语,既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又能培养计量地理方法,使课堂内容有根有据、有血有肉,有利于构建深度学习框架。教师要通过区域差异的现象对比、感官体验、原因探究和解决区域问题,培养学生多视角认识区域,养成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观,让地理实践力在生动的现实问题中得到锻炼,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融入真实的地理学习之中,确保学生不断进取、收获丰硕。
三、保护学生探索行为,促进地理深度学习走向未知世界
创新并非高不可攀。通过我国1 月、7 月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探究,学生容易得出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与区域差异,进而对其他区域进行合理推理。每天不同区域的气温差异累积,会导致各地积温不同,形成我国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导致我国农作物与景观植被迥然不同。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积温需求设计农作物在我国的种植区活动,将学生获取的新知识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并科学指导生产生活,既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肯定,又彰显了地理深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探索行为既可以改变世界,又可以创造新世界,但所有一切都必须以自然规律为前提。
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需要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链、形成思维链、完善知识链开始。例如,在我国7 月等温线分布图上标出我国十大避暑胜地,你会选择哪个作为自己的理想目的地,给出自己选择的依据与地理原理。这种开放性的活动设计,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也为学生理解影响夏季气温低的原因有纬度、海陆、地形等多种因素,为实现“世界这么大,我想去体验” 的目标埋下一颗种子。
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敏锐的学生会发现局部小区域的等温线分布千差万别,这些都为学生深度学习提供了契机,也为他们大胆质疑播撒了“种子”。学生对影响气温的因素了解越深入,越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对规律及其特殊性的感悟越深。教师激励学生的探索行为,有利于学生发现新结论,拥有新收获。教师越保护学生,学生越能体会到:课堂总有各种预料,但又难以预料,有的结论更是出乎意料。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民族” 一节,由北京冬奥会引入,小组代表从教师展示的少数民族服饰玩偶中挑选出感兴趣的,组长带领组员一起了解这个民族的服饰特征,并简单介绍该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师让学生自己探索未知的领域,更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性思维。
在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质疑与求真中培养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的行为。教师创设情境: “若有一架万能望远镜,可看到无穷远,且中间没有高楼大厦的阻碍,那么站在宁波能看到杭州吗?” 教师启发学生质疑、思考,引导学生用列举反例的方法进行批判,并进一步澄清说明地球是曲面。那么,麦哲伦环球旅行是不是就说明地球是球体呢?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通过列举反例法批判了这一说法,并通过归纳反例的方法得出这一事实,说明地球是一个封闭的曲面。教师又引导学生质疑、求真。教师提供了珠峰的信息,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得出了地球是扁球体的结论。随着教师提供了精确的测量数据,学生分析发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扁球体。这也是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动态、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树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学习由一系列看得见的“行动” 和看不见的“心动” 组成。地理教师通过呵护学生探索动机、维护探索精神、保护探索行为,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做中学” “跳一跳、摘桃子”,亲身参与到“真实的” 复杂问题情境中,参与知识的产生过程,实现深度学习。学生以问题链为主线,采用“定位、定性、定量” 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不断思考、质疑、尝试、体验,使“好奇心” 得到维持,深度学习得以持续发生并向纵深发展,为学生未来创新与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