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幼儿传承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2023-12-18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幼小传统幼儿

于 朦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吉林 长春 130000)

随着教育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幼小衔接已然成为备受关注的教育问题,其核心是针对幼儿的发展需求和成长规律,分析如何在儿童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性格心理等方面做好引导工作,使幼儿可以在进入小学后快速适应新环境,并在学习、社交、生活实践等方面获得自我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教师广为重视的问题,旨在发挥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儿童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构建渗透“民族魂” 的教育模式,提高青少年儿童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将其中“真、善、美” 的精神元素渗透在幼儿成长教育中,帮助幼儿塑造正确的生活习惯、道德规范、文化认知、价值观念,实现有积极意义的个性化培养工作。[1]为此,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要进行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结合幼小衔接目标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

一、促进大班幼儿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 有利于幼儿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在国际化浪潮到来的背景下,多元文化涌入人们的视野与生活中,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更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人们加深理解并主动传承。在这种形势下,学前教育也要重视引领幼儿传承传统文化,一方面是因为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传统文化中包含的 “真、善、美” 精神元素有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塑造,包括道德规范、文化认知、价值观念等。在幼儿园大班教育中,结合幼儿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有助于促进他们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实现“民族魂” 的教育。[2]

(二) 有助于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协同幼儿心理教育

学龄前儿童还未形成较明确的自我意识,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需要加强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使他们能辨别复杂社会背景下的不良信息,形成积极的文化品性。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实践,可以结合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对幼儿实施心理教育引导,这既是学前儿童自我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引领幼儿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充分将其中的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渗透在日常教育课程与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形成热爱劳动、团结友爱、坚强勇敢等积极心理品质,防止幼儿园课程文化品性的消逝。

(三) 丰富幼小衔接课程资源,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样态

幼小衔接是贯彻落实国家法规的要求和学前教育改革的需要,致力于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并提倡运用家校联动、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融合的策略,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幼儿开展过渡适应性教育。可见,幼小衔接教育的目标涉及思想认知、实践能力、社会准备等方面,需要教师从不同领域引领幼儿的成长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小衔接中可以丰富课程资源,包括民间游戏、艺术文学、传统工艺、节日文化等,在课程资源的拓展中可以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样态,并对标幼小衔接教育的目标促进幼儿传承传统文化。幼小衔接教育本身就应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管理过程,多元化课程资源的应用更有利于幼儿的综合性、持续性发展。[3]

二、幼小衔接视角下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 “补充” 课型的合理规划

从现阶段幼儿园传统文化教学现状来看,普遍存在重视“文化载体”,忽略“文化传承” 的问题,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项教学载体,但教学目标是回归幼儿五大领域教育,难以实现“文化传承” 的目标。综合考虑幼小衔接的核心目标与传统文化的构成要素,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可利用“补充课型”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如: 利用“水墨画” 补充美术课程,让幼儿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学习新的美术知识,并感受传统美术中的表现美、创造美。又如: 利用“京剧” 补充音乐活动,使幼儿音乐课程不再是儿歌练唱,而是综合包括戏曲文化特点、故事剧情梗概、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等方面,弥补原本音乐活动中文化方面的缺失。

(二) “渗透” 方式的课程实施

幼小衔接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在学习能力、生活习惯、社会认知等方面的适应性,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助于促进幼儿生活习惯、道德规范、文化认知、价值观念的良性发展,两者都指向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在幼小衔接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能展现出精神文化特质,在日常教育活动的渗透中促进幼儿传承传统文化、形成优良品质。一方面,教师要在一日活动中渗透传统礼仪文化要素,使幼儿在日积月累中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礼仪,这种渗透式教育能拉近传统美德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符合幼小衔接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师要将中华优秀古诗词渗透到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中,以绘本阅读或动画视频的方式,让幼儿积累传统文化知识,获得文化素质的提升。

(三) “融合” 为主的综合教育

幼儿教育强调五大领域的有机融合,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时,也要把握课程目标和幼儿发展需求,构建“融合” 为主的综合教育模式,通过扩大覆盖面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多元化与多样性,由此实现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为此,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与幼儿五大领域相结合,如社会领域中渗透“礼仪文化” “传统节日文化”,艺术领域中渗透“民间传统文化” 等。如: 以中秋节主题为例,在阅读区让幼儿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让他们结合绘本故事了解节日起源、相关人物、神话传说等内容;在艺术手工区带领幼儿制作月饼,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认识节日传统;在科学领域教学中,可带领幼儿探索月圆的原理,让他们初步探索关于月亮变化的科学知识。

三、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传承传统文化的课程开发与实践策略

(一) 应用传统民俗游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传统民俗游戏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适合幼儿认知水平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构建游戏类园本课程,引领幼儿在参与传统民俗游戏的过程中获得身体素质的发展。[4]在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施中,教师须关注幼儿体能的发展。传统的高负荷运动锻炼不符合幼儿身体机能特点,传统民俗游戏是运动量适中的活动,更符合幼儿发展需求。民俗游戏中的一些体能活动具有发展幼儿手臂力量、耐力、柔韧性、协调力的功能,进行游戏规则的讲解还能帮助幼儿初步建立规则意识。

如: 在“跳房子” 传统民俗游戏中,可以通过单脚跳跃的动作训练锻炼幼儿的腿部力量和身体平衡性,教师在游戏活动开始前可以带领幼儿共同准备场地材料,讲解游戏规则和注意事项,在热身活动后以竞赛的形式开展活动,以促进幼儿发展公平竞争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传统民俗游戏既贴近生活又能给幼儿带来新奇感,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使之获得身体素质与社会认知的综合发展。

(二) 角色扮演经典故事,丰富幼儿的文化视野

从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幼儿都有表演欲,角色扮演类游戏在区域活动中较受欢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包括传统美德、行为意识、价值观念等。借助优秀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使幼儿丰富文化视野,积累更多知识见闻,还有助于让幼儿在感知文学作品的内涵中,形成相应的积极品质。为此,教师可以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将幼儿代入其中,演绎经典故事,这种具有趣味性、体验性的阅读活动更符合幼儿需求,并且能增强幼儿的随机应变能力,这也是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要目标。

例如: 开展《司马光砸缸》 一文的角色扮演活动,首先让幼儿初步阅读故事,大致了解故事脉络和人物形象,然后师生共同制作扮演活动中需要的材料,利用纸箱、泡沫砖等道具作为“缸” 和“石块”,保障区域活动空间和材料道具的安全性。教师将幼儿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分别演绎《司马光砸缸》 的故事,进行表演后,带领幼儿总结从故事中获得的心得感悟。

(三) 开展动手实践活动,锻炼幼儿的实践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可应用于幼儿教育的内容丰富,基于多样性、多元化的特点,在构建相应的区域活动时,教师也要进行多渠道融入、多途径渗透,充分实现传统文化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应用价值。传统工艺也可以应用于幼儿园教育活动,包括剪纸、编织、扎染、泥塑等,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传统工艺手工活动,既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能从中延伸出劳动教育,其中展现的实践、创新、审美、劳动都是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要内容。

如: 在美工区活动中,让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自主选择参与剪纸、编织、扎染、泥塑等工艺制作活动,教师提供视频资料和巡回指导。另外还可以与节日文化相结合,学习粽子、月饼等节日特色饮食的制作。又如: 建构区游戏中让幼儿选择喜欢的传统建筑类型,观察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风格,画出自己想要的设计图纸并尝试搭建。

(四) 注重引导社会性发展,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

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包含社会感知、社会技能、社会适应与社会情感等多个维度,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可具体划分为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等具体内容。除了直接运用传统文化作为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渗透的方式从活动中引申出传统文化与幼小衔接的兼容性。为此,教师可构建亲子类园本课程,将传统文化与亲子活动巧妙融合,以此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

例如: 开展种植类亲子活动,围绕 “种子成长” 主题,让家长带领幼儿在谷雨期间选择一种喜欢的农作物种子进行培养和照顾,这个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节气知识,从中渗透节约粮食、尊重劳动的精神品质,还能在亲子共同活动中使种植活动更加完善,并且有助于拉近亲子关系,促成家庭教育。亲子活动的开展服务于幼儿的社会情感,进而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下使幼儿了解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和具体表现。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促进青少年儿童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培养和价值观的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针。分析幼小衔接目标与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可以发现二者具有兼容性,都指向了对儿童生活习惯、道德规范、文化认知、价值观念的培养,从而使幼儿以健康的身心素质和积极的思想观念面对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各种困境,并使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要进行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取其中的“民俗游戏、经典故事、传统工艺、亲子活动” 等具体内容展开教学实践,在幼儿提高学习兴趣、丰富文化视野的基础上,增强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使其形成积极的社会情感。教师将一如既往地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构建孩子快乐成长的天地,让他们更加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成为阳光快乐的小学生。

猜你喜欢

幼小传统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老传统当传承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