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心雕龙》中关键词“文”及其英译诠解研究

2023-12-18杨宜霖

名家名作 2023年22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刘勰文论

杨宜霖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的一部鸿篇巨制,其理论系统、结构严谨、内容翔实,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在全球化逐渐深入的大背景下,各民族文论逐步走向交往与对话,文论的相互译介也成为必不可少的活动。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颇具特色的一部集大成之作,中外学者对《文心雕龙》广泛关注并积极进行研究和译介,而如何翻译与阐释《文心雕龙》中的关键词则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长久以来,“文”的含义都是十分广泛的,从天文、人文、圣文到文心、文体、文理,几乎参与了中国古代文论所涉及的各个范畴。刘勰不仅于《文心雕龙》各篇目中频繁使用“文”,还在书中全面系统地对“文”加以论述。由此可见,“文”既是刘勰《文心雕龙》的关键词,也是其文论体系的核心。

从出版的众多的《文心雕龙》英译本来看,由于中西方文化、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对“文”的英译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同的解读,甚至产生悖离于原义的变异。实际上,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必然会出现误读或者偏误现象。古代通俗文学的翻译工作尚且存在着重重困难,更不必说思想深邃、语言简洁、语义含糊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翻译工作了。英语世界中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研究群体尚未壮大,对其关键词的认识及翻译也未能达成共识并形成相应的话语体系。由此可见,《文心雕龙》关键词“文”的英译情况具有进一步考察研究的必要。

一、《文心雕龙》中关键词“文”的概述

(一)《文心雕龙》中作为关键词出现的“文”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文”一直被视作十分重要且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周策纵(Chow Tse-Tsung)认为,“文”字无疑是中国文学概念逐渐形成的核心,并对中国文论中的“文”进行了溯源。

实际上,“文”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文心雕龙》的研究对象,正如《原道第一》开篇所讲的那样:“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文”是刘勰给予高度重视且想要重点论述的内容,同时也是《文心雕龙》文学观的核心概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便是利用“文”的多义性来展开他的论述。

关于“文”在《文心雕龙》中频繁出现一事,学者已有所关注。如陆侃如与牟世金在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出版发行的《文心雕龙新书通检》的基础上进行统计,《文心雕龙》全书中单独用“文”字共337处。经后人考据,《文心雕龙新书通检》统计并不完全,因此该计数没有较高的说服力。随后,陈书良在《〈文心雕龙〉释名》中认为,“文”字出现了412处。但是陈书良并未讲明该数据从何而来,也并未交代自己的考据方式与过程。后经过山东大学戚良德的再次统计,《文心雕龙》全书共有587个“文”字。戚良德所得数据是学界目前普遍接受的。

此外,“文”的复合词亦在《文心雕龙》中频繁出现,约计187处,具体包含文体、文采、文思、文理、文教、文意、文翰、文艺、文情等复合词。

鉴于刘勰对“文”的频繁使用及“文”本身的重要地位与丰富内涵,笔者认为,“文”既是刘勰《文心雕龙》的关键词,也是其文论体系的核心。

(二)《文心雕龙》中关键词“文”的含义、分类及用例

自《文心雕龙》经典地位确立以来,书中“文”的含义便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实际上,《文心雕龙》中的关键词往往一词多义,且刘勰不断为现有词语注入新义,以致后人难以对关键词的相关含义加以整合。笔者现将目前学界关于“文”的含义的主要观点总结如下。

陆侃如与牟世金认为,《文心雕龙》中的“文”字指文学或文章,也指广义的文化、学术;有时指作品的修辞、藻饰;有时指一切事物的花纹、彩色。

周振甫在《文心雕龙辞典》的【术语及近术语释】一章中,专列了“文释”一节,归纳了《文心雕龙》中“文”的六种含义,即文字、文彩、音律、文辞、韵文、骈文。

陈书良在《〈文心雕龙〉释名》的【第九单元·文】一章中,专列【六十五·文412处】一部分,概括了“文”的九种含义,即:文学作品或文章;讲究音节、声韵的作品;花纹色彩;人为美的作品的文采、华美;作品的艺术形式;文化、学术;人为美的声音;文字;文治、礼法。

戴文静、陈军在《〈文心雕龙〉元范畴“文”的英译变异现象研究》中,将《文心雕龙》中“文”的含义分为以下九大类,即:文学、文章;韵文;骈文;文辞;文采;彩纹、花纹;文字;文人;音律。

事实上,国内外专家学者虽然对《文心雕龙》中关键词“文”的具体含义、分类及用例进行了阐述,但尚未得出确切结论。在前人基础上,笔者认为,“文”还包括一些广义上的内容,如《原道第一》中的“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综合原文主旨及联系上下文,此处的“文”可以说包含了《文心雕龙》不同篇章中“文”的所有含义,难以进行具体的甚至是单独的阐释。再例如,《情采第三十一》中的“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此处的“文”也是广义的,包含了下文所说的形文、声文、情文,无法单独阐释其含义。

另外,《文心雕龙》中也有用于人名、地名和篇名的“文”,如用于人名的《原道第一》中的“文王患忧”、用于地名的《时序第四十五》中的“征篇章之士,置崇文之观”、用于篇名的《总术第四十四》中的“昔陆氏《文赋》”,此处的“文”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因此在本文中也不需对之多加分析。

二、《文心雕龙》英译现状

《文心雕龙》的英译始于20世纪50年代。2009年,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在第2期刊载了四川大学刘颖老师的《关于〈文心雕龙〉的英译与研究》。另外,胡作友、王文君在《关于〈文心雕龙〉英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提出,截至2019年,已出版的《文心雕龙》的英译本共计15种,内容与刘颖老师的论述较为相似。结合两文中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思路,《文心雕龙》的英译版本分类如下。

(1)施友忠译本: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1959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了由施友忠教授(Vincent Yu-chung Shih)英译的《文心雕龙》。这也是《文心雕龙》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

(2)黄兆杰译本:The Book of Literary Design。1983年, 香港三联出版社出版了黄兆杰(Wong Siu Kit)的《早期中国文学批评》, 其中包括《文心雕龙》第二十六章《神思》与第五十章《序志》的翻译。1999年,黄兆杰与卢仲衡(Allan Chung-hang Lo)、林光泰(Kwong-Tai Lam)两位华裔学者合译了《文心雕龙》全书,并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

(3)杨国斌译本:Dragon-Carving and the Literary Mind。1992 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杨国斌完成了其博士论文《〈文心雕龙〉英文新译(30篇)与理论探讨》,其中选择了《文心雕龙》三十章的英文翻译,并由其导师王佐良教授订正。1995年,杨国斌完成了对《文心雕龙》其余二十章的英文翻译。2003年,经过修订勘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杨国斌的《文心雕龙》汉英对照版本,并被大中华文库收录。

三、《文心雕龙》英译版本选择

本文以《文心雕龙》中的关键词“文”的英译情况为研究对象,对《文心雕龙》各类英译版本中“文”的翻译情况逐一进行考察。但碍于笔者能力有限,暂无法胜任《文心雕龙》所有英译版本的对比考察任务。因此,笔者从各种译本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影响力较强且翻译篇目较多的英译版本。那么,首先需要纳入选择范围的应是《文心雕龙》的全译本,即施友忠译本、黄兆杰译本与杨国斌译本。其次才是节译版本。由于本文主要是对《文心雕龙》中“文”的具体含义进行研究,而“文”在《文心雕龙》中频繁出现。因此在节译本中,笔者偏向于选择翻译篇目数量较多的版本,即宇文所安译本。

四、《文心雕龙》中关键词“文”的英译诠解及评述

关于《文心雕龙》中“文”的英译情况,国内学者已有所关注,并对此展开研究。惠克宁、解学林二人在论文《阐释视角下文论术语的跨文化融合再生——以〈文心雕龙·原道〉中“文”的翻译为例》中已经对《文心雕龙》中“文”的英译做出了分析,但是其研究主要建立在第一章《原道第一》的基础上,不具有全面性。戚良德在论文《中国文论话语的还原——以〈文心雕龙〉之“文”为中心》中也谈到了“文”在翻译过程中产生了失语现象,但是并未在此之上继续展开,而是着重对还原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进行研究。而戴文静、陈军二人在《〈文心雕龙〉元范畴“文”的英译变异现象研究》中虽然关注到了“文”的各类英译诠解,并将之归纳整理成表格,指出《文心雕龙》中“文”在英译过程中产生了变异现象,但是并没有对具有一定权威性且较易考察的杨国斌译本中“文”的英译诠解进行研究。此外,二人对1975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的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中《文心雕龙》部分的翻译也进行了归纳整理,但此部分并非学界认可的完整译本,应将其视作英语世界对《文心雕龙》英语专著的研究,而非英译版本。

可见,当代学者已认识到《文心雕龙》中“文”的英译情况的重要性,并对此前英译各版本加以梳理、评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此类研究在对“文”的英译做出系统的评析以及提出合理性建议等方面尚显不足,存在继续研究的空间。

故笔者沿用前文对《文心雕龙》中关键词“文”具体含义的梳理、分类和已选例句,将四种译本中相应句子的英译与之相对照,并在考察“文”各类英译诠解的基础上加以述评。

五、《文心雕龙》中关键词“文”的英译现存问题

对四种译本中“文”七类含义的英译情况进行梳理后发现,在《文心雕龙》英译的过程中,不同译者对“文”的英译阐释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的解读,甚至会产生偏离“文”在具体篇目中应有含义的现象。

事实上,中国古代文论大多思想深邃、语义含糊,且采用诗性言说的方式,无形中加大了译介的难度。一方面,作为《文心雕龙》关键词的“文”含义复杂多元,国内学者对其含义分类也持有不同看法,翻译者更容易产生误解。另一方面,由于受中西方文化差异、审美情趣、读者认知语境等方面的影响,蕴含着东方观念和思想的中国文论的关键词转换成英语势必经历变异过程。故《文心雕龙》英译时,为了让英语世界读者“接受”,译者往往会主动选择变异这种权宜之计。

六、相关展望

近几年,中国文论的研究者针对现阶段如何找出中国文论关键词的外译之策给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回到本文的研究内容,笔者也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文心雕龙》中“文”的英译提出建议。

“文”作为《文心雕龙》的关键词,其含义庞杂,而其含义也因语境而变化。事实上,不可能仅用一个英语词汇来翻译《文心雕龙》中的所有“文”。这就需要译者对在不同语境中出现的“文”进行梳理。同时根据需要处理关键词古义与今义的不同,翻译者对中国文论关键词的理解要建立在古代汉语的理解之上。如“文”的第一类含义文学作品与文章,古时所指的文学作品与文章和现今含义不同,因此不能根据现今所理解的含义将“文”翻译为“literature”等词语。在比较了四个译本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四名译者在这项工作中并没有做得很完善。

针对此翻译难点,笔者提出了梳理含义、创新阐释方式、参考其他原典译本等意见。总的来说,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论英译与传播依然任重道远,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论的翻译研究者要想使中国古代文论更好地在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并保持其原有的话语体系,就要保持清醒的态度,不卑不亢,坚持文化自信;同时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超越与创新,以助力中国文论的海外传播。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刘勰文论
刘勰《文心雕龙》论“三曹”诗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
论《文心雕龙》象喻批评的逻辑建构特征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辨体理论体系——兼论其辨体观的开创意义和深远影响
论刘勰辨“骚”的矛盾心理
从文论医评《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