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中的生活图景建构及审美文化表达

2023-12-18谢心旎

名家名作 2023年22期
关键词:图景诗经民族

谢心旎

透过《诗经》,我们能够对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婚恋文化等内容有详细的了解。同时,因为《诗经》对生活图景构建的多样化和丰富性,能够提升相关学者对当时社会发展情况的了解。本文结合《诗经》中生活图景的建构,对其中的审美文化进行分析,以进一步了解《诗经》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一、《诗经》概述

《诗经》对我国古代人民生活图景的反映非常细致和真实,对具体文化内容和生活行为方式的记述也较为精准,因此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中《诗经》是重要内容。探究《诗经》中的具体内容,能够充分地了解当时创作者的审美状况,对于审美文化的欣赏和研究也能够水到渠成。

二、《诗经》中的生活图景

在《诗经》的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诗经》中的日常服饰行为、家庭饮食行为、生活居住行为以及社会出行行为的明确,进一步了解当时人们生活图景的构建,从而发现这些生活图景中蕴含的审美文化和民族文化。

(一)《诗经》中的日常服饰行为

古时候,服饰对日常生活以及阶级统治具有重要意义。在《诗经》中,记载了不少和服饰行为有关的生活图景。比如,在《诗经·周南·葛覃》中就描绘了先秦时期女子进行服饰制作的场景。通过对具体的服饰行为的描绘和叙述,能够大体了解当时社会生活中贵族和普通百姓的服饰差异,并进一步明确阶级统治对于当时服饰行为风格产生的影响,对于具体的文化分析有积极作用。

(二)《诗经》中的家庭饮食行为

家庭饮食行为是人们日常生活图景中的关键内容。饮食行为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于具体饮食图景的描绘还能够寄托人们的情感。在《诗经》中有很多通过植物抒发作者心情的诗句,如《郑风·将仲子》通过对劳作场景的描绘,将男女主人公的爱恋之情一并抒发,通过“无折我树杞”的生活图景的构筑,再现了日常生活情境下人们的思想感情。对饮食行为图景的描绘是历史社会生活的再现,因此在审美文化的欣赏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家庭饮食行为的分析,为文化欣赏提供支持。

(三)《诗经》中的生活居住行为

日常生活中的居住行为描绘也是《诗经》生活图景建构的主要内容,诗歌的创作者将先民社会生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在《诗经》中,有大量的生活场景构建和具体的家庭生活行为,这些日常生活居住图景都有一定的文化审美意义。比如,在《东山》一诗中,描绘了妇人打扫房屋等待丈夫出征归来的场景。《诗经》中对具体居住行为的描绘也寄托了一定的情感和思想,表现了远古人民对文化审美的追求,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四)《诗经》中的社会出行行为

社会出行行为与服饰行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不同的出行方式能够彰显人物的不同身份,也能够表达主人公的情绪和思想。在《诗经》中,诗人往往通过山高水长等自然图景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心绪和情感。比如《周南·汉广》就是通过社会出行行为来表现自己的相思之苦。对于《诗经》中各种生活图景的建构,既能够展现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状况,也能够为具体的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文化研究提供支持。同时,在不同的生活图景下存在着不同的审美文化表达,是我国文学艺术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优势之一。

三、《诗经》中生活图景建构的审美文化表达

通过对《诗经》中生活图景的了解,能够发现其中蕴含着社会风俗礼仪、饮食祭祀文化、历史婚恋文化以及车马文化,是审美文化的具体表达。因此,在《诗经》的学习中需要重视生活图景对于文化的展现作用,全面地推动作品欣赏和文化学习。

(一)《诗经》中的社会风俗礼仪

文学作品对时代的文化审美反映有重要意义,对当时社会环境下的文化形态有积极的展现作用。《诗经》通过其诗性对生活图景进行描述,充分表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的种种文化审美现象。比如,在《诗经》中记录的除了文学内容,还有众多风俗礼仪。如《小雅·信南山》中记载了周人的籍田礼。古代统治者通过观测天象判断农时,是籍田礼的由来。《诗经》记载的不同的社会风俗礼仪是我国生命崇拜文化以及祭祀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对提高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二)《诗经》中的饮食祭祀文化

《诗经》中既有对饮食行为的生活图景的构建,也对当时的饮食祭祀文化有相应的表达。周人的礼乐教化渗透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礼崩乐坏与周王室的兴衰有着紧密联系。饮食祭祀文化在《诗经》中内容相当丰富,涉及不同的社会行为、场景以及人物。由此可见,在当时饮食祭祀属于重要的社会活动,是国家发展和生活开展的重要内容。

(三)《诗经》中的历史婚恋文化

婚恋文化是关系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交往中的恋爱行为、婚姻中的生活行为以及结婚的礼仪和行为都属于《诗经》中的历史婚恋文化。在《诗经》中,男女主角往往通过互赠信物来表达对对方的好感,而《诗经》对相思之苦也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和描绘,让人们能够感受到那种质朴的爱情。同时,《诗经》也重视婚姻中的爱情行为,将夫妻二人的和睦生活作为社会健康发展的体征。

(四)《诗经》中的车马文化

车马文化是很多社会文化行为开展的关键,也是当时统治者身份象征的内容之一。因此,在《诗经》中有很多关于车马的描述。同时,部分诗人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对不同车马文化形式以及出行的礼仪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对于当时的生活图景有详细的构建,让我们能够对先民的出行方式和形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诗经》中,对于人民日常生活图景的构建以及不同阶层人民群众生活内容的展示是其主要内容。在生活图景的分析和欣赏中,能够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新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在具体的生活图景中也蕴含着相应的民族民俗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有积极作用。

四、《诗经》中生活图景的民族文化精神表达

通过对《诗经》中天人合一的社会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尊崇道德的文化精神以及个人修养的民间精神等内容的了解,能够进一步明确《诗经》中民族文化精神的表达,能够以更全面的视角了解具体的文学艺术。

(一)《诗经》中天人合一的社会精神

天人合一的精神文化是我国古代民族精神和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诗经》中,很多作品是由当时的劳动人民创作而成的。我国先民认为,人是从自然中来的,和自然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因为当时的生存手段与农业、天气状况息息相关,所以人们对天地、自然环境有着尊重、敬畏的心理。《诗经》中大量的诗篇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的崇拜。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与人们的生存手段和文化发展有紧密联系,对于当前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借鉴意义[1]。

(二)《诗经》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非常崇尚的精神内容。在《诗经》中,对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和体现,其中的很多作品都记载了我国各阶层人民坚强不屈的生活图景,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时,《诗经》中的《雅》记载了当时上层社会中的人民生活图景,对于君臣大义以及兄弟人伦等精神风貌有鲜明的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远古初民对生命意识不断探索的反映,在《诗经》的研究过程中属于重要内容,需要进一步了解和认知[2]。

(三)《诗经》中尊崇道德的文化精神

尊崇道德是保障国家安定以及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关键。在国家重建、百废待兴的局面下,统治者需要新的思想来维系统治,由此,尊崇天命的重心逐渐向人转移,周代统治者将德行这一标准逐步确定为统治者选才的重要标准,从此“有德者居之”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诗经》的《大雅·桑柔》中,记载了周大夫对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他认为是无用之人的任用以及君主的昏庸导致的。在不同的《诗经》内容中,对于德行的评判和描述也有很多,对于后世的阶级统治以及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建设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3]。

(四)《诗经》中个人修养的民间精神

在《诗经》生活图景构建和审美文化传达的过程中,对个人修养以及民间精神的描绘也是至关重要的。《诗经》中不乏对民间日常生活情境的描绘,通过日常图景的构建体现个人修养以及个性,也是其审美文化价值的体现模式之一。比如,在《诗经》中,对于女子形象体态的描绘、对于兄弟手足之情的体现、对于男子君子之德的讲述都很常见。《蒹葭》中的“伊人”令人流连忘返,即使隔着滔滔江水,人们也愿意去等待、去追寻。个人修养以及品质的讲述和描绘是《诗经》真正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关键,也是其审美文化价值的展现[4]。

在《诗经》中,不同的民族文化精神表达能够让读者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实际的《诗经》分析和研究中,需要重视民族精神文化在其中的关键影响,结合实际的诗歌内容进一步提升对《诗经》的认知和了解。

五、《诗经》中生活图景的审美价值分析

通过对《诗经》中的生活图景进行研究,能够感受到苦难和幸福交融的审美艺术价值、文化外显和隐喻之间的审美价值以及个人和民族联系的审美价值等内容,对于《诗经》具体审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的了解有积极作用。

(一)苦难和幸福交融的审美艺术价值

在《诗经》中,苦难和幸福的交融是其审美艺术价值体现的主要内容。在贫苦生活中,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曾断绝,对生命的热爱不曾缩减。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条件无疑是简陋恶劣的,但是《诗经》中表现出来的生活图景却往往以积极向上为主,这种在苦难中体会幸福的审美价值是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体现。同时,《诗经》还刻画了当时人们对天灾的积极应对,在天灾降临的过程中,劳动人民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通过其智慧解决了天灾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结合自身的艰苦奋斗精神,让生活在苦难和幸福的交融中进行下去[5]。

(二)文化外显和隐喻之间的审美价值

《诗经》中有很多显露在外面的人性之美,但是在外显之下、隐喻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审美投射,比如女子的独立人格和个人尊严。《诗经》中很多与爱情相关的篇幅都体现出了女性的个体尊严,对女性追逐自由的勇气加以赞扬。同时,女性在悲痛时敢于与命运进行抗争,也是《诗经》中着重展现的审美文化之一[6]。

(三)个人和民族联系的审美价值

个人和民族联系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统治者和不同阶层人们的精神面貌中。《小雅·鼓钟》中提及的“君子” 便是为官清廉、为人刚正的正直之人,赞颂了官清廉正的美好品德。通过诗作来赞扬人性品德,能够起到启迪民众的教化作用。同时,《诗经》中众多关于爱情、家庭等内容的诗歌,也深深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对于民族文化的表述有积极作用[7]。

不同的审美价值在《诗经》不同的篇目以及内容中得到了体现,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展示。因此,在诗歌的学习和欣赏过程中,需要重视诗歌的精神和文化,并明确其在创作过程中蕴含的审美价值。同时,文艺工作者需要学习《诗经》的创作优点,在文艺工作中充分融入民族精神和文化,为我国艺术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打好基础,推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文化事业的共同进步,为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提供助力,推动现代化艺术创作的稳步落实。

六、结语

在《诗经》中,关于我国古代生活图景的展现多种多样,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能够不断发展的重要文化内容。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需要重视生活图景的分析和审美文化价值的认知,逐步丰富对《诗经》内容的了解,为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图景诗经民族
我们的民族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在沙碱地绘出幸福图景
艾家河描绘新图景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多元民族
青岛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