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命运与爱情的对决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因素比较

2023-12-18朱白雪

名家名作 2023年22期
关键词:朱丽叶罗密欧杜丽娘

朱白雪

自古以来,命运与爱情就是世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许多文学大师也以此为主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作品,《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其中的两部代表作。《牡丹亭》里的开篇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让多少痴男怨女为之动容,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罗密欧和朱丽叶在阳台互诉衷肠的告白又让多少青春男女心弦颤动,这背后离不开作者的精妙描写和巧妙安排。多年来,比较研究汤显祖(1550—1616)与莎士比亚(1564—1616)的文献数不胜数,有人比较两部剧中人物的不同,比如杜丽娘和朱丽叶;有人从修辞入手,探讨两剧中使用的隐喻;还有一些学者从悲剧美学的角度出发,解析两剧中悲剧的形成与消解。本文亦从悲剧美学出发,系统地研究两剧中的悲剧因素,以期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寻找中西古典戏剧创作的异同及其规律。

一、背景

(一)故事背景

众所周知,如若要深入地了解一部作品,研究作品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至关重要的,研究《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名作也不例外。首先,《牡丹亭》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南宋时代,官宦家千金杜丽娘知书识礼、善于绘画,却内心苦涩、闷闷不乐,其因感春伤怀,生出心事,感慨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正是由此番感怀,故事才有了发展的契机。而在莎剧中,故事的背景则是先介绍了两大家族——蒙太古与凯普莱特。两大家族彼此仇视,水火不容,如开场诗中所言:“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两者相较,《牡丹亭》以情作为一段故事的背景,而莎剧则以家族现实做背景,体现了作者在安排故事时的不同,一个从重情的浪漫主义角度出发,另一个则从反映当下的现实主义角度入手,这也是两部作品悲剧起源的不同之处。

(二)创作背景

除了作品中故事发生的背景,作品创作的时间以及作者本人的思想对作品也有很大影响。《牡丹亭》创作于1598年,当时正处于明代,而汤显祖受左派王学的深刻影响,不支持程朱理学,怀疑封建教条,反对束缚个性。他认为作为一位十分有成就的戏剧家,在创作思想上应充分肯定“情”的价值,所以在《牡丹亭》的创作中,汤显祖十分重视自然之情,文中多处体现了追求自由、反对封建这一主题。

《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于1579年,当时英国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人文主义也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莎士比亚正是人文主义的一位拥护者,所以在他的创作中人文主义思想渗透于字里行间,反映了自由与平等。正是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一对追逐个人情感、摒弃社会世俗的情侣才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两部戏剧的创作时间十分接近,创作背景也极其相似,都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情感的重要性,反对封建束缚,提倡自由个性,这也是两位大师少见的相通之处。

二、戏剧冲突

如果说背景是一部作品的底色,那冲突就是作品中浓墨重彩的部分。在《牡丹亭》中,戏剧冲突可谓是感人至深、让人动容。一开始杜丽娘生活在深闺之中,一切听从父母的安排,平日无法见到青年男子,甚至去家里人迹罕至的后花园游玩都是暗地里偷偷过去,通过游园,她发现春色娇艳撩人,让她感怀自己青春年少,正值芳华,却光阴虚度,不免伤心,而到《惊梦》则是她青春意识的觉醒,《寻梦》《写真》更是情的自发,直至最后在中秋之夜死去。这也是她代表爱情向封建礼教的宣战,为情而死,让人感慨唏嘘、感到悲哀,这是杜丽娘的情感和当时社会背景之间的冲突。另一冲突则是杜太守与柳梦梅的对决,一个是现实面,一个是情感面,前者是现实的阻挠,象征杜太守门当户对的封建思想,也象征命运的无常;后者则是从人的感情出发,体现了爱情的强大与坚不可摧。这两大冲突皆因情起,充满人文主义的思想。

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最大的戏剧冲突就是两大家族的世仇与炽烈的爱情的对决。世仇不可化解,成为一种不可抗的命运力,而爱情更是无法舍弃,不能割舍,所以化为一股强大的爱情力量,由此命运与爱情有了一次次交锋。最开始罗密欧出于道义杀了朱丽叶的表兄提尔伯特,这是两者的第一次交手,命运无情地将一对恋人置于对立面,让他们不得不忍受怨恨与爱交织的煎熬。之后罗密欧被流放,朱丽叶不得不忍受相思之苦,而她父母误认为是因表兄的死所致,而决定将朱丽叶马上嫁给帕里斯,这是命运对爱情的第二次袭击,它执拗地将二人拆散,甚至给朱丽叶找了另一个伴侣。命运的最后一击则来自一个误会,它让罗密欧误以为朱丽叶已死,从而饮毒自尽,白白让一对相爱的恋人相互错过,而朱丽叶最后也殉情而死。自此,爱情战败,命运获胜,一对恋人双双死去。莎翁将这三次对决安排在短短三日之内,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让人像坠入旋涡一般,随着主人公的遭遇或快乐或悲伤,可谓是艺术的集大成之作。

相较之下,汤剧中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因情而起,为情而死,为情而生,中间耗费了将近四年时间。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十分细致到位,矛盾冲突主要由人物情感触发,从而推动了情节发展,例如杜丽娘伤情而死。而莎剧的冲突变化中,环境或者说是命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个故事的时间只持续了四天,两位主人公在第一天相识相爱,此后三天每一天都有一个反转,故事跌宕起伏。这也是两位大师在情节创作中的不同之处,这两部剧作在戏剧冲突的发展过程中一张一弛,人物的动作也是一急一缓,各有各的价值。

三、人物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所以能获得大家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对剧中人物细致的描写刻画。两位大师不约而同地让女主人公经历了许多困难,来反映爱情的不易和命运的捉弄。对杜丽娘来说,她从小娇生惯养,长在深闺,一切都要顺从父母的安排和指令,而游园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禁锢的心灵,但她也只有在梦中才敢面对自己的心事,追逐自己的爱情,而后因情念念不忘,寻梦失败后伤情而逝,到了阴间化成鬼魂,与柳梦梅相会,显得有些被动,逃避了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她还是处于封建思想的禁锢中。

而朱丽叶则不同,她虽然也不能自己做主,但她思想自由,敢于反抗,从在阳台对罗密欧大胆告白:“你这样站在我的面前,我一心想着多么爱跟你在一块儿,一定永远记不起来了。”到秘密地在劳伦斯神父的寺院里同罗密欧结婚,甚至为了反抗父母对她婚姻的安排,不惜喝下让人昏死的药,再到最后她看到罗密欧为她自尽,她也殉情而死。多么勇敢的女性代表,她为了自己的爱情,与命运顽强抵抗,甚至不惜赔上性命。

两相对比不难看出,迫于封建社会礼教风俗的压力,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是颇为被动的,她身上明显存在被束缚的痕迹。她对柳梦梅的思念只能通过梦境和鬼魂的行动来实现,即使复生,她也很在意父母的看法,所以杜丽娘争取的婚姻自由还带有些许的妥协色彩。而朱丽叶则大有不同,她在追求爱情方面积极主动,无所畏惧,敢于与代表权威的家族作斗争,偷偷与罗密欧订婚。在她心中,唯一重要和神圣的就是她和罗密欧之间纯洁的爱情,这样的爱情超越了家族间的仇恨,这其实也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那种渴望自由、渴望个性解放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四、语言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还在于作品中具有悲剧色彩的语言。一个是“悲美”,生动地刻画了杜丽娘的心理;一个是“悲怆”,展现了仇怨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痴情。

在《牡丹亭》首出《标目》中,作者自云:“白日消磨断肠句, 世间只有情难诉……”寥寥数语,即为全剧奠定了凄婉悲美的基调。“真情强笑为谁娇?泪花儿打迸着梦魂飘。”“三分春色描来易, 一段伤心画出难。”(《写真》) 可谓字字悲美。《闹殇》等数出更是极尽凄婉。“连宵风雨重,多愁多病中。”“拜月堂空,行云径拥,骨冷怕成秋梦。世间何物似情浓?整一片断肠心痛。”(《闹殇》)杜丽娘多愁多病,相思心碎,读之令人不禁动容。所有这些凄婉的悲言苦语,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悲凉哀怨的氛围。

而在莎剧中,语言则是赤诚动人、悲怆伤怀的。作者在开场诗中写道:“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奠定了悲怆的基调。当朱丽叶知道罗密欧杀了哥哥提尔伯特要被放逐后,她先说:“啊,花一样的面庞里藏着蛇一样的心!那一条恶龙曾经栖息在这样清雅的洞府里?美丽的暴君!天使般的魔鬼!披着白鸽羽毛的乌鸦!豺狼一样残忍的羔羊!”用各种意象批判罗密欧,但转而又说:“他是我的丈夫,我应当说他坏话吗?啊!我的可怜的丈夫!你的三小时的妻子都这样凌辱你的名字,谁还会对它说一句温情的慰藉呢?”这种矛盾心理让人感同身受、揪心难忘,读来悲情满溢、伤心痛苦。这种纠结的情怀让人潸然泪下,感慨命运的捉弄,叹息生命的陨落,感觉神圣而悲怆。

两相比较,虽然两部作品的语言都非常具有悲剧性,但一个是委婉清丽的悲美语言,一个是直白赤诚的具有悲怆性的语言,给人的感觉大相径庭,这也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创作手法和创作文化,中方重唯美婉约,而西方则延承古希腊悲剧式的悲怆,两者都让人印象深刻,各有千秋。

五、结局

对于《牡丹亭》喜剧形式结尾的悲剧意蕴,要通过中西方审美心态的对比来解读。西方悲剧理论历来强调悲剧应有“单一的结局”,而中国古典悲剧大都有被称为“欢乐尾巴”的喜剧性结局。《牡丹亭》的结局表面是大团圆的喜剧结尾,但柳梦梅中状元后,杜太守慢慢改观并尝试接受他,这一点背后却蕴藏着对封建礼教妥协的悲剧意蕴,意味绵长,值得深究。相比之下,《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经典的悲剧结尾,神圣而悲怆。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为爱情义无反顾地赴死的结局让人动容,虽然两大家族最后握手言和,但罗密欧与朱丽叶却再也不能复生,他们的死是这场仇怨的钥匙,却也是双方父母心中永远打不开的一把锁,让人唏嘘。

汤剧的大团圆结局看起来可能是悲剧的一种消解,但细细品味,悲剧意味还是从中隐隐透出,让人回味;莎剧则是古希腊悲剧式的典型结局,让人感慨命运像一只无形的手,在操纵玩弄着罗密欧与朱丽叶,最终让他们殉情而死,悲情满怀,这种巧妙的命运的安排让人感到悲剧的沉重与爱的不朽,催人泪下,引人深思。两者一柔一刚、一隐一现,展现了不同戏剧创作的不同张力与效果,显示了两位大师超凡的水平。

综上所述,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同属悲剧,却在背景、戏剧冲突、人物、语言及结局这五个方面各有不同。汤剧“至情”,以反抗封建理学的背景,而莎剧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以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为背景;汤剧中戏剧冲突较平缓,时间线较长,人物较多,一切以情感推动,重心理活动刻画,而莎剧则是紧凑而直接,人物有所侧重,重语言描写;汤剧中杜丽娘痴情温婉,莎剧中朱丽叶则勇敢反抗;汤剧语言悲美清丽,莎剧语言悲怆直接;汤剧结局似喜而悲,莎剧结局则沉重哀痛。它们虽然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创作出的文艺作品,但都蕴含着各自文化的精神,汤显祖的“至情”观,莎士比亚的个性自由精神,都丰富并发展了本文化之下文艺的表现方式。虽然关于东西方悲剧内涵和范式的讨论延续至今,但悲剧意识却是人类所共有的,所谓“东海西海,心理倏同”。通过比较两剧中的悲剧因素,我们或许可以寻找到欣赏文艺作品的另一个角度,从更宏观的角度更深入透彻地体会作品的内涵,明白作者创作手法的异同。

猜你喜欢

朱丽叶罗密欧杜丽娘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一生爱好是天然”
阿尔法·罗密欧 GIULIA & STELVIO 四叶草版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之比较
现代美国街头版罗密欧与朱丽叶
唱到爱恨缠绵时,以爱化解世仇——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亲爱的,你太胖了
新款阿尔法·罗密欧Giulia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水烟壶上的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