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导向的儿童图画书创作策略

2023-12-17王瑾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7期

【摘 要】儿童是家庭、社会、国家的希望,优秀的儿童图画书既可以将儿童带入故事世界,还能使其从中体验到情感的快乐,建立良好的情感素质。新时期正处于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有必要增强儿童图画书中的情感要素配置比例。本次研究概述了情感导向的儿童图画书创作必要性,并在分析其创作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有利于促进其创作的策略。

【关键词】情感导向;儿童图画书;创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7—223—03

一、情感導向的儿童图画书创作必要性

情感主要由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组成,每种情感下又涉及若干具体情感,如道德感方面的爱憎、敬仰、尊重,理智感方面的好奇、困惑、怀疑、喜悦,美感方面的优美与崇高等。由于认知过程与情感相辅相承,前者是后者产生的基础,后者对前者会造成直接影响,因而在儿童情感发生与发展过程中,通常会从情感的社会化、丰富化、深刻化、自我调节化等特点出发,选择有利于情感牵引、训练、发展的适配手段。

(一)从宏观层面分析

儿童图画书是儿童教育中的补充资源,在新时代儿童德、智、体、美、劳多元化培养方向下,通过儿童图画书中的图画、文字、故事、场景设计,能够同时满足儿童听、看、读、感受等基本需求,为其提供一个轻松的、多感官的情感体验起点,在认知过程中渗透了情感元素,更加增强儿童对人、事、物的理解。

(二)从微观层面分析

儿童图画书是满足儿童情感需求与情感发展的重要媒介,创作者遵循安全性、趣味性、易读性的基本原则,在二维、三维、四维视觉图画中创作有利于儿童情感获取的角色形象、吸引儿童注意力的有趣细节、出其不意的儿童故事情节、调动儿童感官的文字符号等,可唤醒儿童情感体验兴趣,增强体验的多样性并通过深化情感体验为儿童心理成长赋能。

二、情感导向的儿童图画书创作需求分析

(一)创新和完善故事中情感种类的需求

儿童图画书把故事作为贯穿整部作品的那根“红线”,近年来在绘画技术与数字技术加持下,此类书籍中的图文信息采集越来越便利,图画创作效率与质量获得了大幅度提升。然而,此类书籍围绕故事情节,通过图画与文字两种媒介进行共同叙事时并不能保证唤醒儿童情感体验、增加情感体验多样性,此时创作者需要创新和完善故事中的情感种类以达到上述要求。

具体而言,儿童情感几乎涵盖了人类的基本情感,涉及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及其包含的若干具体情感。虽然情感的种类很多,但是并不能精准的满足儿童在不同年龄、不同情境中的情感需求,儿童体验故事中的情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创作者需要在儿童的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情感创作与之匹配的情感类故事,唤醒儿童对情感体验的兴趣。其次,创作者需要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方面做出具体的区分,从而通过强化前者、疏导后者的方式增加情感体验的多样性,为儿童参与情感体验、丰富情感体验、均衡积极与消极情感等奠定坚实基础。

事实上,当前阶段在情感导向的儿童图画书创作中,分门别类的情感类故事创新相对不足,既不利于儿童更为全面的认识自身的情感,也较难对借助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辅助其心理健康发展。因而,创作者需要十分清晰的认识到创新情感类故事需求,并加强该方面的探究及创作。

(二)构建情感传达符号模态的需求

儿童借助儿童图画书满足其情感需求时,要求书籍本身具备情感传达的要素,如文字、图像、颜色、声音等。在现代儿童图画书中,通常把此类由符号组成的要素称之为多模态语篇,主要是指在同一语篇范围内,通过对上述不同符合资源的整合、融入、应用,构成新型文学文本形式,将其作为调动、协调儿童多种感觉器官的情感传达途径。

以文字模态为例,文字与儿童的听觉、视觉感官相对应,也是解释图画、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儿童的情感虽然十分丰富,但是无论是积极情感,还是消极情感,都处于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之中,稳定性相对较差,时常会出现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闹的现象。而文字是相对稳定的,它在进行情绪表达时往往能够通过具体的符号清晰的将情感诉诸于听觉和视觉,并将无序的情感抽丝剥茧,一层层的拆解、理,通过适合儿童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通过文字表达故事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便十分关键。进一步看,汉语属于单音节字,一个字并不能体现出节奏感、韵律美,也很难表现除复杂的情感,需要创作者充分掌握汉语押韵、句式等基本特征,及儿童喜爱的词句的反复、象声词的运用等方式,完成文字模态方面的高质量创作,进而激发儿童反复听、反复看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让儿童无意识的体验到丰富的情感,掌握正确的情感对话方式。尽管图画模态、色彩模态与文字模态在本质上均属于符号模态,但在情感表现、情感表达、情感渗透等方面,均存一定的差异。然而,优秀的图画书一定是对各种模态进行了充分而恰当的融合的,这个过程难度相对较大。因而,在当前阶段构建情感传达符号模态需求,对创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深化儿童情感体验的需求

儿童图画书创作中,主要通过深化儿童情感体验的方式为儿童情感发展赋能,离开了对儿童情感体验的不断深化,通过图画书对儿童的情感进行影响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一般而言,在深化儿童情感体验的实践中,创作者会选择提升情感表现力的方式。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向同行业资深人士请教,确认了调控叙事节奏提升情感表现力的手段以到达深化情感体验的目的。本次研究梳理清楚上述逻辑后,对情感导向的儿童图画书叙事节奏调控实践方式进行了分析,发现主要围绕情节节奏、版面节奏、情感节奏展开,而且在实践期间需要对三种节奏的合理配置,逐渐由表到里、由浅入深,递增式的深化儿童情感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在深化儿童情感体验的需求下,创作者要创作出适配情感需求的儿童图画书,在情节上需要环环相扣、在版本上需要精构巧思、在情感上需要渐进复杂,并将三者共同融入到具体的情感类儿童故事之中,牵涉若干设计构思细节,需要创作者全方位的进行实践落实。

三、情感导向的儿童图画书创作策略

(一)以儿童兴趣作为基点,勾画儿童情感类故事

在情感导向的儿童图画书创作中,建议创作者以儿童兴趣作为创作基点,勾勒一个包括了儿童情感的唤醒、体验、深化、处理等全过程的情感类故事。例如,儿童情感本身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发怒、生气,国内儿童图画书中对此类消极情感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在故事创作中缺乏对其过程的轮廓勾勒,为积累创作经验,提供创作策略,下面结合儿童图画书《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对其做出具体说明。

该图画书由美国作家莫莉·卞创作,首先把儿童情感中的怒气作为创作对象,将其绘制成了一团巨大的火焰,并通过火焰的大小对比与儿童个体情感表现进行对照,突出了怒气这种情感的存在。其次,创作者借助连续绘画的形式,在不同的画幅中对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进行了色彩的直观形象的呈现,并辅以相应的文字进行注解说明。尤其是在图画背景的处理方面,充分运用了暖色调与冷色调,利用不同的色彩向观看者表现了生气、发怒、怒火中烧、沮丧、归于平静、回到常态的情感变化过程。从阅读感受看,观看者首先会在封面中看到主人公身后象征火焰的“红+黄”背景,然后在内页看到暖黄向红紫色、深褐、蓝绿色的渐变,即使儿童未识字,不能看懂其中的文字,也能够在色彩渲染的影响下体验到这种情感的变化。从整体上看,虽然这个故事十分简单,却属于上乘的情感类故事,十分有益于儿童认识自身的情感,并通过听、看、读、讲、感受等,逐渐掌握对生气、愤怒等情感的内在调节,如图1。

(二)从儿童基本官能出发,构建情感传达符号模态

建议创作者在情感导向的儿童图画书创作实践中,始终立足儿童基本官能并将其作为出发点,构建文字、图像、色彩等多符号模态,促进对儿童情感的传达,为其全方位的体验具体情感提供支撑。例如,儿童生长阶段,由于喜欢吃甜东西,往往会对牙齿造成损坏。当其看牙医时,内心既十分害怕,又必须这样做,情感变化十分丰富而且体现在其具体的官能方面,此时便需要创作者结合现实生活中儿童看牙医的场景构建有利于情感传达的多符号模态,辅助其疏导消极情感。

以五味太郎创作的儿童图画书《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为例,讲述了一只鳄鱼看牙医的故事。在看牙医前,鳄鱼并不了解实际的看病过程,内心十分担心、害怕。同时,给鳄鱼看牙齿的医生看到患者为鳄鱼后也十分恐惧,当医生与患者均处于心情忐忑的状态下出现了戏剧化的一幕。在整个看病过程中,创作者在背景中进行了大量留白,为故事设计了一种类似“看电影”的场景,然后充分用文字表现了两个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再利用图画给观看者描述了具体场景下的心情变化,通过对文字模态和图像模态的联合,共同呈现了两位主人公的混杂情感,并用积极情感战胜了消极情感。

(三)把握图画书叙事节奏,增强儿童情感体验效果

创作者把握好叙事节奏的调控方式能更好的提升情感表现力。在深化儿童情感体验的实践中,首先在逻辑层面清晰明确的认识到叙事节奏作为方法的重要性,并对其中的情节、版面、情感节奏做出具体解析,为其创作儿童图画书时把握叙述节奏做好准备。

其次,创作者应在情节节奏方面清楚的列出叙事顺序,利用连续画面由浅入深的进行叙事。如以具体故事的情节发展作为参考,在不同的情节发展中设计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等内容。在版面节奏方面,创作者应严谨而巧妙的设计构思,如增加叙事中的戏剧性。具体操作时,可以借助精心设计版面、巧妙构思插画、注重变化与重复等手法,赋予故事主题、视觉效果等以趣味。尤其在情感节奏方面,应根据心理学方面对儿童乳儿期(0—1 岁)→婴儿期(1—3 岁)→学前 期(3—6 岁)→童年期(7—12 岁)→少年期(12—15 岁)四大生长时期,分析其情感发展路线并采用渐进复杂的思路,通过图文故事架构感情线,设计其情感节奏等。

四、结语

总之,人类在儿童时期的情感发展十分关键,通过创作高质量的儿童图画书,有利于在满足兒童情感需求的同时培养其情感素质。结合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情感导向的儿童图画书创作具有十分现实的重要意义,而且新时期的创作需求主要集中在创新和完善故事中情感种类、构建情感传达符合模态、深化儿童情感体验方面,建议创作者在具体需求具体满足的思路下,一方面将儿童兴趣作为设计基点勾画被称为儿童图画书之精髓的故事,另一方面立足儿童基本官能构建有利于情感传达的文字、图画、色彩多符号模态,尤其应在创作过程中精准把握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节奏,增强儿童在听、看、读、感受方面的情感体验效果,为儿童情感均衡与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徐苏.儿童图画书研究述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10).

[2]冒海燕.浅论以经典名作为创作基础的儿童图画书出版[J].出版参考,2020(8).

[3]杨惠茹.我国原创儿童图画书的数字化发展现状及启示[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21.

[4]刘津颖.基于情感体验的学前儿童图画书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8.

作者简介:王瑾(1982—),女,汉族,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