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戴爱莲与中外舞蹈交流

2023-12-17肖梦雅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7期
关键词:影响

【摘 要】戴爱莲先生在中国现当代舞蹈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及重要价值已是有目共睹的历史事实,但关于其在中外舞蹈交流方面的价值今人尚未深入地考察与探究。因而, 文章首先对戴爱莲与中外舞蹈交流的史料进行爬梳,整合其引领的中外舞蹈交流方式;其次,对其引领的中外舞蹈交流的影响进行归纳与阐释;最后,将其中外舞蹈交流观进行提炼。以古视今,以供我国中外舞蹈交流的发展提出借鉴,为提高我国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发挥舞蹈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戴爱莲;交流方式;影响;交流观

【中图分类号】J7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7—123—03

在历史长河中,一个国家的发展往往都是由那些有思想、有使命、敢为人先、积极实践的人推动的。当今时代,文化交流多元,世界各范围文化圈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都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戴爱莲在新中国舞蹈史上的地位与贡献已是舞蹈界有目共睹的历史事实,如今,因其过去积极推动中外舞蹈交流的发展而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戴爱莲的中外舞蹈交流方式

笔者根据资料进行统计与归纳,总结出戴爱莲引领中外舞蹈交流的四种方式。第一,“走出去”,到国外进行演出,展国舞风采。1946年新中国还未成立时,她就引领了40年代中外的首次舞蹈交流,出访美国的旧金山和纽约进行访问演出。第二,“请进来”,引进专家、剧目促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起,她开始为中央芭蕾舞团引介世界著名的芭蕾教师、编导及演员,如:英国著名的芭蕾舞演员拜瑞·格雷、著名的芭蕾舞大师安东·道林、“20世纪最伟大的芭蕾男演员之一”努道夫·纽里耶夫等,并且引进芭蕾舞剧《仙女们》《男子四人舞》《女子四人舞》《唐·吉诃德》《吉赛尔》。第三,“向外学”,向邻国学习而非推广自身的舞蹈外交。20世纪中期,戴爱莲参与的中外舞蹈交流呈现出极大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建立的一种独特的舞蹈外交方式——“向外学”;其次,体现在依托政治进行的中外舞蹈交流使身体成为精神的表达,肢体的交汇则愈发深刻地揭示了和平共处、增进友谊、合作与尊重的深层内涵。第四,“记录与传播”,用拉班舞谱记录、保存与传播中国舞蹈。戴爱莲一生都在致力于拉班舞谱的學习、实践、交流与传播,通过记录中国舞蹈、参与会议、创立中国的拉班舞谱委员会实现着中外舞蹈的交流与碰撞。由此可见,她引领的中外舞蹈交流不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向外学”和“记录与传播”,始终围绕着交流者与交流内容展开。完整的交流在于作品的创作、渠道的建立与观众的接受。因而,确立具有交流意义的作品并通过具有文化代表性的人物进行人格化传播,让作品在交流的过程中经历时间的筛选进而走向传播,不失为中国舞蹈流传的最佳方式。

二、戴爱莲引领的中外舞蹈交流的影响

(1)填补了20世纪以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世界文化艺术交流语境中的空白。1946年新中国还未成立,戴爱莲就开启了40年代中外首次舞蹈交流,出访美国的旧金山和纽约进行访问演出,将“边疆舞”介绍给美国文艺界。此举一改外国文艺界对中国舞蹈的误解,填补了现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世界文化艺术交流语境中的空白。从20世纪40年代起,中国舞蹈走出去由空白到逆差,由逆差到平衡、互惠必定是舞蹈学者们思考、探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舞蹈作为一种“非文字”语言,本身就存在超越文字的障碍功能,欧建平指出:“舞蹈理应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得到更多的重视和使用。”[1]

(2)吸收不同外来风格的同时极大地丰富自我,为中央芭蕾舞团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亮丽名片奠定基础。从20世纪60年代起,戴爱莲就从人际交流的层面进行舞蹈外交,为中央芭蕾舞团引荐世界著名的芭蕾教师、编导及演员,引进排演的作品更是从浪漫芭蕾舞剧、古典芭蕾舞剧到现代芭蕾舞剧,风格多样。中央芭蕾舞团在吸收外来风格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自我,从最初学习西方经典芭蕾剧目,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融汇中西、贯通古今,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中国舞团,拥有了与世界著名院团比肩的国际地位,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国际名片之一。

(3)增进了中外艺术家与观众对彼此文化理解的广度与深度。无论是在美国、东南亚还是欧洲,戴爱莲都在跨文化交流的三个层次:跨文化人际交流、跨文化组织交流、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上践行着舞蹈外交之路。如:1946年带着“边疆舞”访美,1986年带领中央芭蕾舞团访美,20世纪50年代与东南亚的舞蹈交流,1951年至1957年间参加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等,无不发挥着个人、组织与国家交流的作用。“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在于,进行有效的交流,有利于在人际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在群体间增进理解与合作,在国与国之间促进彼此的友好相处,有利于人类的和平与发展。”[2]在此期间,她不仅运用过去积累的人脉拓展中外舞蹈交流的广度,而且继续广结良友与众多外国舞蹈艺术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进而在世界各舞蹈团体中增进了理解与合作,最终增进了中外艺术家与观众间对彼此文化理解的广度与深度。这可视为她在中外舞蹈交流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部分,也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中最典型、最具共性的一个部分。

(4)推动了拉班舞谱在中国的实践与深化。戴爱莲被认为是拉班系统在中国的代表性人物,她将拉班理论引入中国,运用教学、创作、记录、传播的方式推动了拉班舞谱在中国的实践与深化。早在1941年她就在重庆介绍拉班舞谱,20世纪80年代她开始正式在中国进行拉班舞谱的教学,这播下的火种也为21世纪中国高等舞蹈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拉班舞谱及其动作分析》课程便是其具体表现。从戴爱莲推动拉班舞谱在中国的实践与深化可以看出:首先,拉班舞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舞蹈文化,可以记录中国舞蹈的风格和味道;其次,拉班舞谱作为科学的舞蹈理论能够运用于中国舞蹈创作;再次,中国古代舞谱可以转译成拉班舞谱,实现古代与当代的对接,中国古代舞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转化成拉班舞谱可作为中外舞蹈交流的媒介;最后,拉班舞谱在中国当代教育中对学生形象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开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拉班舞谱的实际运用意义和当代发展意义显而易见,它在中国的崛起和发展更是势在必行。

三、戴爱莲的中外舞蹈交流观

探究戴爱莲的中外舞蹈交流观就涉及其艺术观和舞蹈观。了解其艺术观就可知其创作的出发点,了解其舞蹈观就可知其挖掘、整理中华舞蹈的源动力,了解其交流观可为我国舞蹈的国际化传播提供指导意义。

(一)戴爱莲的艺术观

戴爱莲曾说:“中国的文艺来自人民,整个社会要有自己特色的文艺,搞文艺的要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人民,爱自己的文化。”[3]笔者以为,戴爱莲强调对国家、人民和本土文化的热爱是从事中国文艺工作的基础。再有,“由于党的教育和帮助,使我在政治上从热爱祖国认识到必须进一步热爱社会主义;使我在艺术上从热爱舞蹈艺术认识到必须进一步使艺术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幸福的,党不仅在思想上教育了我们,而且还给予我们深入工农兵生活,深入民间进行各种学习的机会;使我们逐渐地了解了群众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感情,使我们熟悉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以使我们的舞蹈艺术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4]从中可以看出戴爱莲以艺术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深入人民生活,从民间生活汲取养分从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无不彰显其“为民服务”的艺术观。

(二)戴爱莲的舞蹈观

戴爱莲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她指出:“中华人类文明的历史,是地球上惟一延续不断的历史。我们的民族真正是了不起!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真正感觉到很自豪,从来没有过自卑。爱国、爱人民,前提应该是‘爱民族。”[5]对于民族传统,她这样说:“我们不能破坏传统,芭蕾舞我很喜欢,但我从不会忘记自己的传统。有人说:民族传统落后,民族的东西没有技巧,因而不重视民族。我们要赶上西方,但不要忘记自己的民族传统,要在这个基础上发展。”[6]重视民族传统,对本民族文化有着自信、自强的精神,保持独立之人格,坚持中国之特色是她一以贯之的舞蹈观点。她说:“今天的中国,一定要有中国特色的精神,中国特色的文化,中国特色的艺术。”[7]对于基础的来源与重视,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说:“舞蹈、美术、音乐、文学是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我感觉基础是最重要的,比如艺术教育。要创新,要发展,没有基础不行。基础来自民间,包括古典的也来自民间,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给我们留下那么多好的东西。”[8]她继续指出:“其实每个民族都有它美的理念,民族的文化是个大宝(贝),是舞蹈的根。”[9]总之,戴爱莲强烈的民族自信,重视民族传统,坚持中国特色,集中体现出其“民族文化是舞蹈的根”的舞蹈观。

(三)戴爱莲的交流观

纵观戴爱莲引领的中外舞蹈交流,笔者发现了三组关系:第一,从她创作的舞蹈作品来看,是从盲目到自觉的回归。她曾说:“我们用了外国的技巧和步法来传达故事,好像用外国话讲中国故事,这是观众显然明白的,可以说过去三年的工作是建立舞蹈成为一种独立艺术的第一步,不过就创造‘中国舞而论,那是一个错误的方向。因为缺乏中国舞蹈习惯的知识,而采取了那个步骤,我回到祖国来的目的是在学习现存的中国舞蹈,到现在为止,学习的机会非常之少。因为汉族缺乏舞蹈,所以我注意到边疆的民族。”[10]通过以上表述,以及后来她创作的一系列“边疆舞”作品,笔者以为她引领的中外舞蹈交流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自觉行为,而是有一个从摸索到自觉的探究过程,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不尽有些错误的路子,但这不失为探索路径中从盲目到自觉的一种必然。第二,从她早期的中外舞蹈交流来看,是从自觉到自信的建立。她说:“我是中华民族的人,我很自豪,但要真正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不是什么都要西方的。”[11]她还指出:“如果我们要发展中国的舞蹈,第一步需要搜集国内各民族的舞蹈素材,然后广泛地综合起来加以发展。”[12]从英国学成归国后,她用七年的时间(1940—1946)对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进行挖掘、整理和提炼,将“边疆舞”搬上了舞台,更以此为基础开启其早期的中外舞蹈交流。自信源于了解歷史,源于根植传统,源于中华文化自古就有其伟大魄力的坚定信心。第三,从她一生引领的中外舞蹈交流来看,是从自信到主动的表达。交流需要表达,而表达有主动和被动之分。通常,在交流中主动性越强,交流的范围就越广,吸收的程度就越深。从整体上看,不论是走出去、引进来还是向外学、记录与传播,无不体现其在交流与传播中呈现的强烈的主动性。

从盲目到自觉的回归,从自觉到自信的建立,从自信到主动的表达都是构建戴爱莲交流观的基础。她曾有过这样的表述:“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应该是平等相待、共同进步的。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是所有人的共识,但对于民族的认识还未上升到这个高度,这是需要大家努力的事情。国家也好,民族也罢,就像一个‘大家庭,它由无数个小家构成,吵架、拌嘴是情理之中的事,关键是要有良好的解决‘分歧的办法。目的只有一个,保持大家的繁荣。大家庭繁荣了,才能对世界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而这种贡献的能量往往是无法估量的。”[13]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平等并存、繁荣发展”是其核心的交流观。

戴爱莲以“为民服务”的艺术观,“民族文化是舞蹈的根”的舞蹈观,“平等并存、繁荣发展”的交流观,构成了其舞蹈人生中引领中外舞蹈交流的重要篇章。有学者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实质上也是一部中‘外文化交流史,世界上没有一种只靠纯粹的‘自我传统而保存下来的文化。”[14]那么,中国舞蹈的保存和发展更是应该在中外舞蹈交流中继续完善自我,充分发挥中国文化自古以来的交融力,以致焕发更为新鲜、持久且旺盛的生命力。

四、结语

文章从戴爱莲的中外舞蹈交流方式、影响、交流观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集中探讨了这一特殊的交流引领者的中外舞蹈交流。观念是思想的体现,更是行动的指南。由于戴爱莲生于特殊的年代,而事物的发展无法脱离相应的时代背景,因而对于那个时期的探索我们只能集中于交流对受传者产生了什么影响,而无法提出受传者需要交流与传播来做些什么。其次,由于时代背景的原因我们无法对交流与传播中的媒介进行深入探讨,而当今时代,媒介可视为重要的一支,媒介统治自然会导致话语偏向,因而提高对媒介的重视、了解与运用,为世界舞蹈多样化发展、多样性追求做出努力。尽管时代有其局限性,但戴爱莲与其引领的中外舞蹈交流确实发挥了舞蹈对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影响,并为当今我国的中外舞蹈交流提出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欧建平.中外舞蹈交流中亟待解决的四个问题[J].艺术评论,2013(1).

[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4]戴爱莲.为舞蹈艺术的更大繁荣而努力[J].舞蹈,1962(3).

[5][6][7][13]戴爱莲.我的艺术与生活[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8][9][11]戴爱莲.民族文化是舞蹈的根[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3).

[10][12]戴爱莲.发展中国舞蹈第一步——1946年在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上的讲话[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3).

[14]乔建中.我的中西音乐交流观[J].黄钟,1991(1).

作者简介:肖梦雅,女,硕士研究生,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舞蹈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外舞蹈交流史、舞蹈评论、舞蹈教育。

猜你喜欢

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不同上蔟蔟具对茧丝质影响
影响大师
I Have the Right to Be a Child
Say 'No'Because It's Your Life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如何影响他人
APRIL siRNA对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