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明市群众合唱的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

2023-12-17柴璇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7期
关键词:三明市三明合唱团

【摘 要】近年来,群众文化事业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作为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艺术普及形式,群众合唱已经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实施。本文以福建省三明市的群众合唱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三明市群众合唱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研究发现,三明市群众合唱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传承和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加强文化引领、培养专业人才、建立传承机制等方面的建议,以促进三明市群众合唱的传承与创新,推动三明市地方音乐文化的发展,对于深入探讨中国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群众合唱;地方音乐文化;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7;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7—114—03

群众合唱是一种社会性的表演形式,将艺术融入群众文化,有效地传授和培养群众的音乐艺术技能,从而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质,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三明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以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为特色的地区。三明市的群众合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是地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探讨三明市群众合唱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探究其中的传承方式和影响因素,分析未来发展方向和可能的挑战。通过对三明市群众合唱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并提供理论支持以保护和传承。然而,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深刻的挑战和变革,传承和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因此,研究三明市群众合唱的地方音樂文化传承与创新,对于加强本地区的文化自信,推动地方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三明群众合唱的地方音乐文化传承

三明乃闽越土著与客家民系簇居之地,旧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1958年辟为重工业基地后大量移民迁入三明支援山区建设,故备五方习俗,开放包容,各种文化都能在这里共融共生。三明的群众合唱文化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群众合唱活动则相对较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60年代初期开始兴起一些群众文艺活动,特别是80年代后,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促进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1]下面从本地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和提高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本地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三明石壁是客家摇篮、客家人的祖地。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夏文化中独特少有的瑰宝。[2]三明是一个具有深厚地方音乐文化传统的城市,拥有永安大腔戏、泰宁梅林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表演艺术方面,有客家山歌、南芹小腔戏、大腔傀儡戏、五经魁、十番锣鼓、龙角舞、赤膊灯、古游傩、“唱花”、闽派古琴、上青古乐、杂剧作场戏、食闹音乐、闽北南词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地方音乐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三明沙溪合唱团、职工爱乐合唱团、M1童声合唱团多支群众合唱团队伍,在全省的音乐舞蹈节、群众合唱会演等合唱比赛中演唱三明本土原创作品,都取得了全省较好成绩。通过群众合唱,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这些歌曲的美妙,还可以传承和弘扬本地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三明的地方文化。

(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

群众合唱作为文化交流的方式。通过依托合唱专场音乐会,本土作曲家作品音乐会等活动,让不同地区之间的群众通过演绎作品,相互了解和学习三明各地不同的音乐风格,增进地区之间友谊和合作,创造良好社会效益的文化交流方式[4]。

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群众合唱作为一种集体艺术形式,可以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合唱演出中。通过演唱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曲、展示传统舞蹈和服饰等,群众合唱可以传承和弘扬三明地方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

促进社会凝聚力和群众文化建设。群众合唱活动可以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增进交流和互动,营造出融洽和谐的文化氛围。参与者之间通过共同学习和演唱,建立起友谊和信任。这种集体意识和凝聚力的培养对于群众文化发展和建设具有积极的影响。

总之,群众合唱作为一种文化交流和艺术表演形式,在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传承地方文化、提升个人音乐素养、培养社会凝聚力和群众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三明地区,进一步加强群众合唱交流,有助于的地方音乐文化多样性发展。

(三)提高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

群众合唱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化艺术形式,吸引了广大群众的关注和参与。通过合唱演出,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三明群众合唱团也注重吸收新的音乐元素,如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以丰富演出形式和内容。这些举措有助于推动地方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综上所述,三明群众合唱作为一种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具有很高的社会文化价值。张德美教授在讲座《群众合唱团体的提升规划》中说:“合唱要与当地特色文化相结合,采用地方方言等演唱,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由此可见,如果三明的原创合唱歌曲能在各地传唱,其文化传播的意义十分深远。各地的群众合唱发展都伴随着原创作品的大量涌现,在群众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下,群众合唱艺术的基础越来越庞大,兼容并蓄成就了合唱艺术的有容乃大,不断涌现的原创作品也体现了时代内涵。

二、三明群众合唱的地方音乐文化创新

三明群众合唱不断探索新曲、新编曲、新唱法等方面的创新,使得其音乐风格和形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近年来,团队不仅尝试将传统曲目进行现代化改编,还积极引入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器乐伴奏等新的音乐元素,为观众提供更多的听觉体验。此外,在表演形式上也进行创新,如舞美设计、舞蹈编排等方面进行不断尝试。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发掘和培养优秀的合唱人才,不断提高团队专业水平,为三明合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合唱曲中融合当地的民间音乐和文化元素,在“第十六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晚会已有先例。交响诗篇《土楼回响》以客家音乐为基础,融合客家山歌、树叶吹奏、民众合唱等,使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激发客家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5]。尤其第五乐章“客家之歌”运用了一首经典的客家山歌:“你有心来我有情,不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自有人开路,水深还有造桥人。[6]”先由男声合唱,通过乐队链接加入了混声合唱,最后由演出的当地民众用客家的方言一起民众合唱。大量运用了客家元素,同时,将西方交响乐与客家原生态山歌、民间艺术树叶吹奏等巧妙融合在一起,被誉为“客家音乐文化史诗”。这些地方文化也为三明市群众合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文化元素,使得合唱曲目更加丰富多彩。

(一)三明群众合唱的曲目创新

曲目创新主要表现在:(1)改编传统曲目:团队尝试将传统曲目进行现代化改编。例如,将传统的龙船歌、客家山歌等改编为合唱曲目,并加入现代流行音乐元素;(2)创作新曲:团队不断创作新曲目,涵盖了多种风格和主题。包括宣传环保、弘扬国家精神、表达爱情等多种主题;(3)引入新元素:引入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器乐伴奏等,例如:唱法融入了美声、民族、通俗以及原生态唱法。伴奏乐器除了钢琴又加入了非洲鼓、小提琴、长笛等乐器,还有无伴奏合唱、阿卡贝拉等元素,丰富了合唱曲目的演出形式,使听众在欣赏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听觉体验。总之,三明群众合唱的曲目创新主要体现在不断改编传统曲目、创作新曲和引入新的音乐元素等方面,使得其音乐风格和形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二)三明群众合唱的表演形式创新

表演形式融入地方舞蹈,服装上也有创新[7]。通过精心的舞台道具布置和创意的服装设计,营造出独具当地特色的演出氛围。主要表现在:(1)舞美设计:团队注重舞台效果,积极采用舞美设计手法,将演出舞台打造得更加精美,丰富了演出的视觉效果;(2)舞蹈编排:团队在表演中尝试加入舞蹈元素,通过舞蹈编排的方式,让演出更加生动有趣,展现出合唱队员的艺术素养和表现力;(3)演出形式:团队在演出形式上进行多样化尝试,通过合唱演唱会等形式,让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感受到不同形式带来的艺术享受;(4)运用新技术:团队积极运用新的技术手段,例如投影、灯光、道具等,使得演出更加生动和具有互动性,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和沉浸感。 综上所述,三明群众合唱的表演形式创新包括了舞美设计、舞蹈编排、多样化的演出形式和运用新技术等方面的尝试,使得合唱演出的艺术魅力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三)三明群众合唱的人才培养

三明群众合唱的发展需要有优秀的人才队伍。三明由部门引导,利用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开设了多种合唱相关的课程和培训班,设置有声乐、形体、语言、方言等课程,加强合唱的基础训练、拓宽合唱曲目的选择范围、培养群众合唱的骨干人员、加强合唱人员之间的交流,从而促进群众合唱向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发展[8]。主要体现在:(1)建立培训机制: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定期举办合唱技巧和音乐知识讲座,加强队员的技能培训和知识储备;(2)筛选合唱队员:提高选拔要求,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同时还要富有团队合作精神,以确保整个合唱团队的整体水平;(3)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学习激励机制,例如在演出中明确表扬表现出色的队员,并给予奖励表彰,鼓励队员不断提高;(4)培养领队和指挥:注重培养领队和指挥的能力,增加交流学习的机会,提高团队的领导力。通过上述多方面的人才培养,三明群众合唱团队不断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也不断提升合唱团队的整体水平。

三、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三明群众合唱的研究,了解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群众合唱的发展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而创新则能够推动地方音乐的发展和多元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三明群众合唱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首先,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需求不断增加。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当地的特色。其次,传承和创新并存也是一个难点。传承本地音乐文化需要尊重传统,但是又不能陷入僵化,缺乏创新。如何在传承和创新之间取得平衡,也是三明群众合唱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因此,对于三明群众合唱的未来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1)注重保护和传承。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挖掘和发掘更多本地音乐文化资源,为合唱艺术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底蕴;(2)注重文化创新。在传承本地音乐文化的基础上,积极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和时代特色,推出更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感的合唱作品,提高合唱艺术的表现力和吸引力;(3)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合唱团队和个人的素质和水平。此外,还需要注重合唱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提高受众的欣赏水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群众合唱,增加对合唱活动的支持和认可。

四、结语

三明群众合唱作为地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加强自身的传承和创新,注重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合唱艺术的发展和普及。在保护和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音乐的需求。同时,也需要加强地方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建立相关的保护机制和传承体系,为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福建省三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三明市志(下)[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

[2]卓晓岚.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1.

[3]文艳群,林阳华.三明地方戏曲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策略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

[4]井继源.群众合唱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J].文化产业,2023(12).

[5]肖金勇.文化自信背景下山歌的海外传播——以客家山歌为例[J].大观(论坛),2023(3).

[6]黃文杰.国家认同视角下的海峡两岸客家音乐交流——从《土楼回响》在海内外的巡演说起[J].艺术评鉴,2017(12).

[7]陈莉.浅谈群众合唱艺术的发展策略[J].中国文艺家,2020(2).

[8]蔡朝阳.对于提高群众合唱活动水平的几点意见[J].美与时代(下),2015(1).

作者简介:柴璇(1987—),女,福建三明人,本科,群文馆员,研究方向为群众文化。

猜你喜欢

三明市三明合唱团
三明市海斯福化公有限责任公司
三明市海斯富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三明市海斯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难忘的合唱团
合唱团的那些事儿
毛茸茸合唱团
“三明联盟”能走远吗
“三明联盟”不是梦
聚焦三明市获得福建省政府质量奖和三明市质量奖企业
三明医改应避免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