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桃花诗分析刘禹锡的讽刺诗及其影响

2023-12-17常洁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7期
关键词:刘禹锡

【摘 要】我国讽刺诗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开始出现。而对于刘禹锡的讽刺诗,历来讨论颇多,尤其是在《再游玄都观》创作之后,古人对刘禹锡讽刺诗的批评意味愈加浓厚。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刘禹锡的两首桃花诗以及其讽刺诗的形成原因与独特贡献,并对其后世影响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桃花诗;刘禹锡;讽刺诗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7—005—03

引言

讽刺诗的创作并不是刘禹锡一人专属,也不是某个朝代的特例,讽刺诗的出现可以一直追溯到《诗经》这里,例如,《伐檀》《硕鼠》等篇目中都反映了底层人民对剥削者的批判与讽刺,类似这样的讽刺诗历来颇多。究其原因,这是统治者政治的失度所致,而政治失度是政治弊端的一个方面,这也侧面印证了政治弊端是讽刺诗形成的原因之一。讽刺诗的形成除了有政治因素之外,诗人的个人遭际及性格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笔者将从这两个方面全方位地分析刘禹锡讽刺诗的形成。

一、桃花诗赏析

刘禹锡一生创作了很多讽刺诗,以其两首桃花诗为代表,因其蕴含的讽刺意味使刘禹锡多次遭受贬谪,笔者就以这两首诗为切入口来了解刘禹锡的讽刺诗,原文如下: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

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百亩中庭半是苔,

桃花尽净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從这两首诗来看,诗人不像一般诗人那样对桃花进行正面刻画,对其色、香、形态等诸方面进行细节展示,而是另辟蹊径,用桃花来进行暗讽。例如,在第一首诗中,诗人点明了桃花盛开的地点,以玄都观为线索,串连起一幅时空动荡的画面,让读者在品味这首诗的同时仿佛进入到历史的风云际会中。刘禹锡将朝堂上显赫无比的新贵比作玄都观满观的桃花,嘲讽他们是踩着革新运动中的有志之士的肩膀往上爬,讽刺他们将有志之士的血肉作为升官发财的铺路之石。而第二首与第一首形成鲜明对比,当年满园盛开的桃花如今已不见踪影,彼时的弄权者在今时今日早已不复存在,诗人在此表达出宦海沉浮、官场诡谲之感。两首桃花诗都是以桃花为中心来借景抒情,利用桃花这一意象对显赫的朝野新贵进行讽刺、批判,又以桃花表现时空的变化,借此表达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也使得读者可以在阅读和赏析中体会人生哲理,这些哲理性思维也通过前后不断变化的桃花形象表达出来[1]。

桃花诗在刘禹锡的诸多讽刺诗中有着较高的地位,在《元和十年中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中,其创作背景是在刘禹锡被贬至朗州后回到长安城所写,也正是因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当朝掌权者,他在同一年又被贬至连州。诗中一、二句写到人们去玄都观赏花的情形,场面十分热闹,看花回来的人们纷纷称赞着桃花的艳丽,表现出赏花后的心满意足。三、四句描述玄都观里桃千树,而这些桃树在刘禹锡被贬时还未有,在遭贬谪后的这些年才蔚为大观。在刘禹锡当时回京后看到如此繁盛的景致后,进而产生出对当朝权贵的讽刺之意,满树的桃花就像那投机取巧而愈加得意的新贵,那看花的人则是为了富贵荣华而趋炎附势的小人之徒。但是,刘禹锡毫不在意,因为在他眼里,这些看似志得意满的人物不过是在他被排挤出朝堂后才提拔起来的。这种对权贵者轻蔑的讽刺就像一股强大的力量给他的政敌迎头痛击,也因此,这首诗一经创作,刘禹锡就受到了当权者的打击报复。

在刘禹锡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之后,过了十四年他又提笔再写出了《再游玄都观》一诗,并为这首诗写了一个序言,如下: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通过对序言的品读,可以了解刘禹锡写这首诗时的初衷。在序言中刘禹锡写到他当时在做屯田员外郎时,玄都观还未种花木,而当他被贬谪十年后召回京城时,听到人人皆言玄都观中有道士种植了满园桃树,刘禹锡以此为契机创作了第一首桃花诗。而在第二首诗中却写道桃树都已被拔掉,从而引发出了一连串问题:是谁拔掉的?为什么要拔掉?这就牵涉出当时的政治因素了。在刘禹锡创作第二首桃花诗时仍然以“桃花道士”为话题,以调侃的口吻,表达出自己对那些权贵的嘲讽[2]。

二、讽刺诗形成原因与独特贡献

(一)形成原因

翻看刘禹锡的人生经历,可以发现刘禹锡讽刺诗的创作贯穿于贞元的各个时期,这些讽刺诗与两首桃花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或多或少借鉴景物、人物表达出刘禹锡的讥刺之意。这让人不禁思考:对于生活和为官屡遭打击的刘禹锡而言,哪些因素导致其不断地进行讽刺诗的创作呢?接下来将围绕这一问题,分别从政治因素和个人因素入手对刘禹锡讽刺诗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政治因素刺激了讽刺诗的形成。从《诗经》中可以发现,讽刺诗的出现大多是与恶劣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由于统治者的无道使劳动者忍无可忍,只能通过诗歌来进行情绪的宣泄,这从《十月之交》《民劳》等诗中都可以看出来。而且,在面对当朝的政治弊端时,有志之士的先觉性更高,他们通过大量的讽刺诗来表达内心的不平之气以及想要改变现状的强烈渴求。例如,在曹植前期生活我们可以看出他有着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和匡济天下的雄心壮志,但是,随着曹丕的即位以及政治环境的恶化,导致他人生的理想落空和生活的胆战心惊,从而创作出“相煎何太急”这一非常经典的讽刺诗。同理,将刘禹锡所处时代的政治弊端与讽刺诗的形成因素进行对照,就可以发现政治环境的恶化,对刘禹锡讽刺诗的形成也同样有着重要作用[3]。

从政治因素分析,导致刘禹锡创作讽刺诗的原因有三方面,分别是藩镇林立、宦官得宠、朝臣不睦。这三个因素长期存在于他所处的时代,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政治弊端,对他的生活起到了一定影响。包括刘禹锡所参与的革新运动也是为了消除这些政治弊端对朝代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由于革新运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刘禹锡也因此遭受了政治上的打击。作为一名有志文人,刘禹锡面对不公的政治待遇,只能将心中想要消除政治弊端的渴望,通过讽刺诗的创作表达出来。这其实与两首桃花诗是相互呼应的,正是因为想要改变这些政治弊端而参与革新运动,导致被贬朗州,待十四年后重回京城,以桃花诗为讽刺的工具,对当朝权贵表示嘲讽与不屑,后来又被贬至连州,后续的讽刺诗创作也与这一经历有些许关系。

个人因素导致了讽刺诗的产生。作为一个满怀抱负的知识分子,历史上对刘禹锡的性格大多以刚直二字进行描述。无论是在创作诗歌,还是参与革新运动,都反映出了刘禹锡刚直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而刚直之人很多都会在政治弊端发生后或是面对不公时表现出更高昂的反抗精神,甚至会对批评对象进行无所顾忌地批判和揭露。

在诸多讽刺诗中,刚直是和怨愤交织在一起的。以屈原为例,屈原的忠君爱国广为人知,却因楚王重用奸佞、偏信谗言而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流放,忧思忧愤郁结心中,继而创作《离骚》。刘禹锡也与之相似,他一心为国却惨遭横祸,内心的压抑委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累积。分析刘禹锡的讽刺诗,可以发现这两首桃花诗对于刘禹锡的人生有着巨大影响。第一首桃花诗的创作背景是刘禹锡被贬谪十年召之回京后创作的,回京的原因可能是皇帝有重新任用之意,但当这一首诗创作之后,执政者产生不悦之情,刘禹锡才开始了下一个贬谪期[4]。但是,对于遭受十年贬谪的刘禹锡而言,为何会在即将复用自己的关键时候,对那些权贵进行猛烈抨击呢?这一点和刘禹錫的刚正性格脱不开关系。从诗中的一个“戏”字就可以看出,虽然表面看似戏谑玩笑,实则表达了刘禹锡对权贵的轻蔑和鄙视。而在后一首诗中却将被贬之事重提,通过诗歌再次对政敌进行嘲笑,并以胜利者的姿态向政敌发问:我虽屡受打击,却未被轻易打倒,看到了最后的胜利,可是你们为什么都不见了呢?综上所述,刘禹锡的两首桃花诗在蕴含讽刺意味的同时表现了他性格当中的坚持与反抗。

(二)独特贡献

刘禹锡的讽刺诗大多创作于贬谪时期,在这些诗作中掺杂了很多个人怨愤之情,体现出对强权的无畏反抗。通过这些讽刺诗的抒写,一个斗争战士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由衷钦佩的同时给予了同样压抑愤懑的人们以心理上的慰藉,所以刘禹锡的讽刺诗的独特性体现在对人们思想的贡献。另外,刘禹锡的讽刺诗还具有艺术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讽刺诗的语言上。以桃花诗为例,刘禹锡并没有点明诗歌所要批判的具体对象,而是以桃花和看桃花的人分别比喻权贵和趋炎附势的小人之徒,利用含蓄但又带有锋芒的语言表达出其对当朝为官人员的批判。

三、具体影响

在刘禹锡当权时他积极参与革新运动,即使遭受贬谪仍然坚持理想,毫不退缩,在漫漫岁月中,他将对现实、对政治弊端的不满以及与权贵的斗争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表现了诗人对于强权的抗争精神,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质的讽刺诗。

刘禹锡讽刺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还反映了其高尚的个人品质,给人以精神力量,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就包括苏轼这样的文坛领袖,也受到了刘禹锡讽刺诗的陶染。和刘禹锡一样,苏轼并未因才华而获得在官场上平步青云的优势,反而因文字遭受横祸,相似的经历让苏轼对刘禹锡的讽刺诗产生了共鸣并将刘禹锡的讽刺诗融入化用到自我的创作中。且因二人都有着刚直忠正的性格,所以在遭受贬谪时便都借着讽刺诗来浇心中之块垒。刘禹锡通过讽刺政治权贵宣泄心中不满,苏轼通过讽刺社会现实抒写心中不平。下面,笔者将对刘禹锡讽刺诗对苏轼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如下:

一方面是刘禹锡讽刺诗对苏轼诗歌创作的影响。北宋文人陈师道曾说:“苏诗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刺”[5],也就是说苏轼的很多诗是受刘禹锡讽刺诗的影响。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模仿或化用刘禹锡诗句的情况,以两首桃花诗为例,苏轼在他的《送刘攽倅海陵》《南乡子》《三月二十日多叶杏盛开》《用前韵作雪诗留景文》等多个作品中反复化用刘禹锡诗句。比如,《送刘攽倅海陵》中“刘郎应白发、桃花开不开”就化用了“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以及“桃花净尽菜花开”等诗句,借此诗表达了刘攽应该坚持理想,始终抱有自信心,权势者总会失势,而他也终会回朝的想法,这也与刘禹锡两首桃花诗的主旨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一方面是刘禹锡讽刺诗对苏轼诗歌精神方面的影响。苏轼和刘禹锡有着相似的人生际遇、相同的性格品行,二者都有着高才绝学却被文字所累,都能够直面坎坷而从容达观,这在二者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不再赘述。正是由于相似的人生、相同的性格,使二者产生了精神上的遇合,所以苏轼能够接受刘禹锡讽刺诗是存在一定必然性的,也正因此,刘禹锡讽刺诗作中所体现出的人生态度与精神品格才会感染到苏轼并投射到其诗歌创作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桃花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了解到,在刘禹锡的讽刺诗创作中,政治弊端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其人生经历与性格特点对他讽刺诗创作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桃花诗作为刘禹锡讽刺诗的代表,对后世文人的思想精神、诗歌创作都起到了一定影响,为后世讽刺诗的继承和发扬奠定了坚实基础,做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段雨欣.平生未改真性情——谈刘禹锡诗歌特性[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

[2]何正力.刘禹锡讽刺诗对苏轼的影响[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何正力.论刘禹锡讽刺诗对毛泽东的影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5).

[4]白俊奎,张雪梅.刘禹锡贬谪生涯中的政治讽刺诗新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9).

[5]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4.

作者简介:常洁(1987—),女,汉族,山西运城人,2012届硕士研究生,运城护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刘禹锡
浪淘沙(其七)
The Street of Mansions
“诗之国手”刘禹锡
赏牡丹
陋室铭
刘禹锡游玄都观留美谈
《刘禹锡 陋室铭》
刘禹锡与《陋室铭》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