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草莓避雨育苗主要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技术

2023-12-17姜莉莉于海宁孙丽华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10期
关键词:角斑病叶斑病红蜘蛛

姜莉莉 于海宁 王 恒 孙丽华 武 冲

(1.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省现代设施果树技术创新中心 山东 泰安 271000;2.威海市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 山东 威海 264200;3.泰安友邦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 泰安 271409)

草莓生长周期短、见收益早、经济效益高,已成为近年来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浆果树种[1]。 目前,我国的草莓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2018 年栽培面积已达到250 万亩。 然而,我国草莓人均消费量仍相对较低,草莓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草莓苗木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定植后的产量和果实品质。据统计,健壮苗每亩的草莓产量为3.5 t 左右,而弱小苗每亩产量则在1.0 t 以下[2]。随着草莓产业的飞速发展,市场对优质草莓苗的需求量也不断攀升,我国现在每年约需优质草莓苗200 亿株[3]。

草莓育苗主要包括露天育苗和设施育苗[4]。 山东省地处华东沿海,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又恰逢生产苗繁育的关键阶段, 露天育苗极易导致炭疽病暴发,严重者甚至绝产[5]。 草莓设施避雨育苗通过搭建避雨棚,防止雨水滴溅传播病害,可有效降低章姬、红颜等感病品种炭疽病的发生,近年来逐渐受到育苗基地的青睐,推广面积不断扩大[6]。

目前, 对于山东省草莓避雨育苗区的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尚未见系统报道。 本文作者广泛走访山东省草莓避雨育苗区,调研病虫害发生情况,结合研究团队前期研究成果和前人相关报道, 提出了山东省草莓育苗的病虫害防控技术, 以期为草莓种苗高效繁育提供技术支撑。

1 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山东省草莓避雨育苗区病害主要包括根腐病、炭疽病、叶斑病、角斑病、白粉病等。

1.1 根腐病

草莓根腐病是一种重要的根部病害, 由多种病原真菌复合侵染引起,主要包括镰刀菌(Fusarium)、丝核菌(Rhizoctonia)、类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等[7]。 该病害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前期地上部分不表现病状,可使草莓根部发黑进而腐烂,阻碍植株养分吸收,一旦出现症状则迅速萎蔫,对植株造成不可逆的影响[8]。

山东省草莓避雨育苗区根腐病主要发生在种苗移栽后的缓苗期及子苗繁育后期。 根腐病缓苗期发病主要由种苗带病造成,生产中需做好良种苗筛选,移栽过程中发现根部发黑的种苗需及时剔除, 并做好消毒工作,防止交叉传染。 子苗繁育后期,植株密度过大、空气湿度过高,也易导致根腐病发生。 需适时切断匍匐茎,疏除浮苗,劈除老叶、病叶;非降雨天气打开避雨棚卷膜,以促进通风降湿。

对该病害的防控,预防远大于治疗。 草莓避雨育苗需避免选用连作田块。 移栽期可采用39%精甲·嘧菌酯悬浮剂200 倍液进行蘸根处理。 移栽后可根部滴灌1 000 亿/g 枯草芽孢杆菌500~1 000 倍液或茎基部喷淋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 倍液进行预防。 育苗后期可在子苗根部滴灌30%精甲·恶霉灵水剂1 000~1 500 倍液1~2 次。

1.2 炭疽病

炭疽病是草莓生产中最具威胁性的病害,育苗期发生尤其严重[9]。 引起草莓炭疽病的病原菌主要包括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尖孢炭疽菌(C.acutatum)和草莓炭疽菌(C.fragariae)等[10]。病原菌借助雨水、病果、病叶及操作工具传播,相对湿度>90%时最有利于病原菌侵染, 属于典型的高温高湿型病害, 发病时会引起叶片病斑或根系自外向内腐烂,严重时导致全株萎蔫[11]。 山东省草莓育苗区炭疽病主要发生在7 月初至8 月的高温多雨季节。该病害具有一定的潜伏侵染特性, 即带病幼苗早期不表现症状,移栽后条件适宜时病菌迅速蔓延,使植株发病[12]。 避雨育苗虽可大幅降低章姬、红颜等感病品种炭疽病的发生,但常规防治仍不可忽视。

目前对草莓炭疽病虽有较多采用生防菌剂的报道,但鉴于其在育苗期的暴发式传播,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仍为化学防控[13]。 发病初期可茎叶喷施450 g/L咪鲜胺水乳剂40~60 mL/亩、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1 500 倍液或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 500~2 000 倍液。 常规预防可选用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 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500 倍液等,每7 d 喷施1 次,合理轮换用药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在育苗后期,也可喷施430 g/L 戊唑醇悬浮剂1 000~1 500 倍液2~3 次,防病加控旺。

1.3 叶斑病

草莓叶斑病病原菌包括斑污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culans)[14]、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15]和褐色叶斑病菌(Pilidium concavum)[16]。感染病原菌后,草莓叶片初期呈现浅褐色小点,随后逐渐扩大,呈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影响植株光合作用。 本文作者广泛调研发现,草莓育苗期肥力不足是叶斑病的诱因之一。

目前, 对草莓叶斑病高效的生防菌剂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17]。 温浩等[18]的研究表明,三唑类药剂腈菌唑、氟环唑、苯醚甲环唑及咪唑类药剂咪鲜胺对草莓棒孢叶斑病病原菌具有很好的抑制性。 生产中也可茎叶喷施250 g/L 吡唑醚菌酯乳油25~30 mL/亩防治育苗期叶斑病。

1.4 角斑病

角斑病为草莓育苗过程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之一,种苗退化、育苗期多雨、偏施氮肥等易造成该病害的暴发[19]。 其病原菌是草莓角斑病菌(Xanthomonas fragariae),属于薄壁细菌门假单胞杆菌科黄单胞杆菌属[20]。 该病发病初期叶背有菌脓,随着时间的推移,病菌随着叶柄下移到植株根茎部,导致植株出现“断头”现象,严重时导致缺苗[21]。

预防草莓细菌性角斑病, 需避免茎叶旺长期与多雨季节重合[22]。避雨育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细菌性角斑病的传播,但生产中仍需注意,育苗后期减施氮肥,防止幼苗旺长。 同时,结合适时劈叶,非降雨天气卷膜通风,降低育苗微环境的空气湿度。 防治草莓角斑病应抓住施药关键期, 可在发病初期茎叶喷施5%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50~70 g/亩或36%春雷·喹啉铜悬浮剂1 500 倍液。

1.5 白粉病

草莓白粉病是由羽衣单囊壳属[Sphaerotheca aphanis(Wallr.)Branu]侵染引起的气传病害,病原菌产孢量大,再侵染频繁[23]。光照弱、湿度大易导致该病害发生。 发病初期在叶面出现薄薄的白色霉层, 随着病情加重, 叶缘逐渐向上卷起呈汤匙状。 育苗期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和匍匐茎。 在避雨育苗后期,棚膜透光性不足、 引插过密导致微环境郁蔽, 均易引起白粉病。

为减轻草莓避雨育苗区白粉病的发生, 需选用高透光性棚膜材料,非降雨天气可打开拱棚卷膜,以加强通风。 育苗后期应及时劈除老叶、 病叶, 适当控水控旺。 可采用200 g/L 氟酰羟·苯甲唑悬浮剂750 倍液、20%四氟·醚菌酯悬浮剂1 500~2 000 倍液、2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40~50 g/亩或300 g/L 醚菌·啶酰菌悬浮剂25~50 mL/亩化学防控。 必要时,可按照2 000~3 000 倍液的剂量添加碳酸氢钠,以增加药剂在霉层的渗透性,提高药效。

2 主要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草莓育苗期害虫害螨主要包括蚜虫、红蜘蛛、斜纹夜蛾、蓟马等。

2.1 蚜虫

蚜虫隶属半翅目(Hemiptera),是草莓育苗过程中发生时间长、为害严重的一类重要害虫。 其繁殖能力强,通过刺吸式口器吸食草莓幼嫩组织汁液,以群体形式吸取植物养分并传播植物病毒, 造成间接危害[24]。 此外,蚜虫还会分泌蜜露,滋生病菌,对叶片造成二次污染[25]。 本文作者调查发现,山东省草莓避雨育苗区蚜虫在种苗生长和育苗后期的子苗生长阶段均可发生,其中在4 月底至5 月危害最重。

近年来蚜虫生物防治技术报道不断增多, 但由于其防治成本高、见效慢,草莓育苗中蚜虫防治仍以杀虫剂为主。 在移栽前,可土壤施用2%联苯·噻虫胺颗粒剂0.8~1.0 kg/亩进行预防。 种苗移栽后,需及时清除育苗田周围的刺儿菜等杂草,减少转寄主危害。在蚜虫发生后,可茎叶喷施15%氟啶虫酰胺·联苯菊酯悬浮剂1 000~1 500 倍液、30%吡蚜·噻虫胺悬浮剂20~25 mL/亩或50 g/L 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10 mL/亩,间隔3~5 d 施用1 次,连施2~3 次。注意合理轮换用药,延缓产生抗药性。

2.2 红蜘蛛

草莓红蜘蛛属于蛛形纲蜱螨亚纲真螨目叶螨科(Tetranychidae), 是草莓育苗生产中的主要害螨之一,世代重叠,喜干怕湿,高温干燥的环境有利于其大规模发生。 经蜘蛛喜欢群集于草莓叶片背面的主脉附近,以成螨、若螨刺吸叶背汁液,并吐丝结网、藏匿于网下为害,被害叶片呈铁锈色[26]。 山东省草莓避雨育苗田红蜘蛛主要为二斑叶螨。 由于避雨棚膜遮挡了雨水,且棚内温度较高,致使红蜘蛛发生尤为严重,在5 月中旬至8 月下旬均可发生。 在育苗后期,控水不当导致干旱,或劈叶不及时导致老叶黄化,均易引起红蜘蛛暴发。

防控避雨育苗区草莓,需及时劈除老叶、黄叶,以降低害螨基数。 育苗后期的高温天气可通过吊挂式喷雾,适当提高叶片湿度。 同时,避免使用铜制剂,以减轻红蜘蛛的繁殖。 化学防控可茎叶喷施30%腈吡螨酯悬浮剂1 500~2 000 倍液、30%乙唑螨腈悬浮剂10~20 mL/亩或45%联肼·乙螨唑悬浮3 000~6 000 倍液,间隔4~5 d 施用1 次,连施2~3 次,合理轮换用药。

2.3 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属鳞翅目夜蛾科,喜阴、喜温、抗寒力弱,具有昼伏夜出特性,在草莓繁苗后期郁蔽的环境下极易发生[27],以幼虫为害叶片为主。 其初孵幼虫啃食叶肉, 形成窗纱叶;4 龄幼虫之后进入暴食期[28],可啃食叶片造成缺刻和孔洞。 山东省草莓避雨育苗区斜纹夜蛾主要在7-8 月发生。

防控斜纹夜蛾可在傍晚茎叶喷施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3.0~4.5 g/亩、100 g/L 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10~15 mL/亩或15%多杀菌素·唑虫酰胺悬浮剂25~30 mL/亩, 合理轮换使用药剂,连施2~3 次。 也可田间布设黑光灯或糖醋酒液诱杀成虫。 需要指出的是,避雨棚四周加设裙膜,可大大减小夜蛾危害。

2.4 蓟马

草莓上的蓟马主要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棕榈蓟马(Thrips palmi Karny),其隐蔽性强、善跳跃,防治难度较大[29]。育苗期蓟马主要危害嫩叶, 造成叶片皱缩, 近叶柄部分延主脉呈深黑褐色。 山东省草莓避雨育苗区蓟马主要在8 月发生,影响母株分蘖和子苗扎根。

当蓟马有虫株率超过5%时,需进行化学药剂防治[30]。 可在傍晚时间茎叶喷施16%啶虫脒·氟酰胺乳油20 ~25 mL/亩或60 g/L 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 000~1 500 倍液+240 g/L 甲氧虫酰肼悬浮剂1 000~1 500 倍液,间隔5~7 d 施用1 次,连施2 次。

猜你喜欢

角斑病叶斑病红蜘蛛
番茄糖转运蛋白SlSTP2在防御细菌性叶斑病中的功能
栗红蜘蛛的发生危害及其防治
玉米红蜘蛛防治建议
“二月兰叶斑病菌甘蓝链格孢生物学特性观察实验”的教学设计
广西田东县林逢镇科普惠农乡村e站站长蒙宥百:流翔高钙来了,角斑病奇迹般的走了
240g/L螺螨酯悬浮剂防治柑桔红蜘蛛试验效果简报
杜鹃红蜘蛛的防治
12%松脂酸铜悬浮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试验效果初报
部分烤烟新品种的角斑病抗性调查
白菜角斑病应如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