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农业科技创新调研及建议
2023-12-17杨清霞邢旭英
杨清霞 邢旭英
(1.河南省方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河南 方城 473000;2.南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河南 南阳 473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南阳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的主产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和重要水源地,实现从传统农业大市、粮食大市向现代化农业强市转型升级, 亟需强化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1],解决好政府要粮、农民要效益、市民要放心、环境要绿色、竞争要强劲、农村要美丽的六大综合性问题,推动农业全面升级。
1 南阳市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近年来, 面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的新形势, 以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基层农技水平低下、农药化肥过量使用、资源环境与生态约束趋紧、农业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不强等困境, 南阳市农业科技创新克服资金投入少、高层次人才缺、科技成果转化慢等瓶颈制约,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搭建平台、组建团队、完善体系,聚焦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农机装备和科技人才“两个支撑”持续发力,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点及产业发展升级痛点,为全市粮食增产、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1.1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在政策引导方面,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吨粮田建设的实施意见》、《南阳市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工作方案》、《关于支持牛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规划,推动创新要素不断集聚、高效流通。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以国家、省项目为依托,加强国家农作物区域试验站、省鲜食型花生工程技术中心、 省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小麦、棉花、芝麻、食用豆、生猪和河南省玉米、花生、蔬菜、水稻、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猕猴桃、月季、玉兰等创新平台建设,聚集一批国内高端人才。 成功入选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 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和面积均居全国前列、全省第一。
1.2 现代种业提升行动成效不断凸显
引进许为钢院士等种业领军人才在南阳建立院士工作站,合作种子育繁推一体化项目。 重点围绕小麦、玉米、花生等优势农作物,通过自主研发或与高效、知名种业企业联合共建试验联合体,开展联合体育种试验,共选育通过国家级、省级审定(登记)的农作物品种20 余个;建成良种繁育基地18.8 万亩。 不断加大地方畜禽良种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有效推进了德南牛、 皮南牛、 南阳黑猪等新品种培育。 截至2022 年底,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793 份,普查确认存在且国家认可的畜禽遗传资源共计7 个畜种、 31 个品种。 完成水产种质资源普查主体数目2 070 家,普查样本数量4 000 余个,样品采集28 个品种,遗传材料61 份。建设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5 个,改造提升种畜场28 个,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1.3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自2013 年上半年开始,南阳市利用中央财政项目资金在13 个县市区规划建设112 个乡镇 (区域)农技站(其中区域站103 个、乡镇站9 个),2015 年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并陆续投入运行。 初步形成了以市级农技推广机构为核心、县级农技推广队伍为骨干、乡镇(区域)农技站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基础、村级科技示范主体为补充的4 级农技推广体系, 广泛开展了以调查研究、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服务,在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控、防灾减灾等关键环节和关键农时的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全市普遍建立起“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 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农技人员划区域分包村,技术指导员分包科技示范户,示范户带动普通户。 打造了全省领先的“方城模式”区域站运行经验,创建了5 个全国、2 个省级星级农技推广机构, 涌现出3 名全国最美农技推广员和一批部、省先进农技人员典型。2022 年通过推广吨粮田集成模式,组织开展“科技壮苗”“虫口夺粮”等专项行动, 全年粮食总产连续5 年超过70 亿kg,实现了“十九连丰”;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牛、猪、羊总饲养量分别排名全省第1、2、3 位。
1.4 农机装备制造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以推进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为抓手,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机装备结构调整, 以新机具新技术推广补齐薄弱环节机械化短板, 以 “物联网”应用推动“智慧农机”创新发展,以“平安农机”创建营造农机安全生产环境, 着力推动全市农机化高质量跨越发展。 截至2022 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240 万kW, 实现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88.4%。 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粮食机收减损、“平安农机” 创建和农机技术推广等重点农机化工作均居全省第一。
1.5 关键技术集成转化能力不断提高
充分利用京宛合作、豫沪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等科研院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采取科技攻关、开展产品研发、建立科技小院、组建教授工作站、聘请专家顾问等方式,联合开展绿色优质高效技术集成与创新。 累计引进甘薯、豆类、青贮玉米、蔬菜、西瓜、枣树新品种36 个,引进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等农业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22 人,先后在北京农学院组织开展了8 期专项培训,全市825 名基层农技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接受高端培训。 集成推广吨粮田等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 发布省市地方标准300 余项, 成功创建了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优质小麦标准化种植面积在85%以上。 加快推广应用现代化节种、节水、节肥、节药新机具、新装备,2022 年带动全市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统防统治率56.98%, 农药使用量减少1.23%; 绿色防控1 277.09 万亩,覆盖率达52.6%;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8%以上,化肥利用率41.2%,提高了0.6 个百分点;秸秆综合利用率92%以上;规模养殖场设施配套率在99%以上,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
2 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南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但面对南阳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稳定生产的难度加大、绿色发展要求更高、种植业规模化经营不足、 气候和生物灾害风险更大的生产形势,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资金投入不足、创新资源分散、高层次人才缺乏、成果转化缓慢等问题,成为制约南阳实现高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堵点难题,亟需破解提升。
2.1 农业科技创新基础不牢
从科技支撑看,全市万名农民中农技人员4.7 人,科技人员普遍存在更新缓慢、知识老化、推广方法落后、手段陈旧等问题。 从劳动力素质看,平均每百名农村劳动力中,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12.87 人,初中、小学文化程度82.54 人,文盲或者半文盲的文化程度4.59 人。 从保障体系看,农技推广体系、动物疫病监测体系、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够健全。 如动物疫病监测体系,50%的县不具备非洲猪瘟检测能力;全市18 家种子企业,普遍小而弱,仅有2 家3 000 万元企业(全省42 家),大部分商品种子靠外调。 与先进地区相比,南阳市创新平台在数量、规模、层次、作用发挥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 京宛合作平台因缺乏深入研究、高度契合,技术引进、产业协作等的效果并不理想。 从基础条件看,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有效灌溉面积仅占50%左右;全市一级耕地仅占7.6%,有机质、速效钾含量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2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据统计,南阳市“十三五”期间用于农业科技项目的总投入远远低于东部城市科技创新投入平均水平(约4%)。 金融机构针对农业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应对乏力,诸如科技保、科技贷、知识产权质押等企业急需的金融产品开发不力, 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不完善。 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以及投入缺乏稳定性支持和投入结构不合理, 造成南阳农业科创平台整体规模较小, 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数量较少,平台之间资源分散、功能交叉难以发挥集聚整合创新资源作用, 直接影响着南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2.3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结构不优
目前,南阳农业科技人才结构不均衡,一方面缺乏跨学科、跨领域的领军型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在农业高新技术、设施农业装备、数字农业等领域缺少高层次学科带头人。 另一方面基层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缓慢,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明显不足,队伍结构失衡、人员老化,尤其是兼具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十分紧缺,存在“断层”隐患。 据统计,市级推广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为53.2%、35 岁以下农技人员占比仅为7%, 县级推广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为35%、 35 岁以下农技人员占比仅为11%[2],急需注入新鲜血液,优化专业人才结构。
2.4 农业科技创新链协同不强
一方面农业科研院校与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广部门之间协作不足,涉农科研院校偏重育种研发,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偏重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农业企业偏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系统集成差,制约着农业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南阳农业科技尚未构建起引领区域农业发展的全局性产业技术体系, 各部门之间交叉重复、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资源与技术脱节、技术与市场脱节,致使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由于尚未针对农业科技创新建立有效联动机制, 缺乏统筹整合,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战,缺乏沟通磋商、衔接配合,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3 对策与建议
着眼于南阳现代农业转型和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及南阳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科技需求, 以产业为目标优化资源配置、 以需求为导向引领科技创新、以应用为牵引推动转型服务、以人才为核心培育支撑体系,加强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挖掘耕地潜力,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粮食产业链各环节的支撑作用, 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坚实保障;强化科技创新全面赋能农业生产要素的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土地产出率及生产工具智能化水平,做强农业企业和农业产业,大幅提升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领域核心技术掌控力; 加快农业生产和资源利用技术创新升级, 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和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
3.1 完善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规划设计
围绕推进全市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培育创新主体、完善创新政策、培养创新人才等重点突破提升,制定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产业规划,强化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 结合南阳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包括投入、立项、分工协作和联合攻关等在内的政策体系和科技兴农运行机制,着力围绕项目资金投入、土地利用、产业链条、科技人才培育等方面,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统筹布局, 注重农业科技创新与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协同布局, 统筹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和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3.2 构建以财政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多元投入体系
进一步整合现有政策资源,用足用好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 建立稳定增长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设立农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 优先支持种业资源、 品种创新和生态碳汇等农业科技创新关键技术研发资金投入比例, 着力培育一批创造新技术、新业态、提供新供给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主体。 发挥好政府科技投入对全社会的示范引导作用,采用财政科技创新资金股权投资、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市场化手段支持技术创新, 努力形成以政府资金引导、专项资金扶持、企业资金投入、银行贷款支撑、社会资金补充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3.3 打造协同创新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载体
一是发挥科技协同优势, 发挥科技创新引擎作用,围绕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联合农业科研机构和相关涉农科技企业, 整合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组建全市农业科技创新联盟。 围绕全市小麦、花生、食用菌、林果、畜牧、水产等10 大优势特色产业构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乡村振兴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 集中优势力量加强优质种源、绿色高产、节本增效、土壤安全、智能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情防控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模式集成、示范推广。 每年围绕服务农业全产业链发展,遴选发布不低于20 项主推技术在全市推广应用, 提升科技支撑南阳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加快发展。 二是结合南阳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布局打造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中心、 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一批高质量科创平台。 大力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新型研发平台, 以产品功能链与消费价值链有机衔接为导向, 增强基础原创与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加大产品系列化精深开发力度,大幅提高产业附加值,打破产业链中低端徘徊状态。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园建设,推动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产业培育为基础、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园区体系, 推进产业园和科技园融合发展。 同时,要采取科研与技术合作、课题攻关、委托开发、技术入股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吸引国内外科技人才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顺应“互联网+”快速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精准对接,促进创新成果多点迸发突破。
3.4 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五大基础性工程
3.4.1 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 支持南阳农业科学院等农业科研院所开展粮油作物和主要特色农产品新品种研发选育推广, 成立邓州市现代种业研究院(邓州市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的 “河南抗病耐热小麦繁育工程技术中心”“南阳市小麦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加强邓州全国杂交小麦育种创新基地、 唐河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等优质粮油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加强南阳牛、伏牛白山羊、河南奶山羊、南阳黑猪、淅川乌骨鸡等地方畜禽良种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 支持有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到2025 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5%, 力争培育出10 个以上适合南阳本地的高产稳产、 适宜机械作业及肥水高效利用的粮食作物新品种;引进推广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粮食作物品种20 个以上,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龙头企业1~2 家。
3.4.2 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工程 聚焦土壤健康使用、绿色投入品开发、资源高效利用、生态循环农业构建等领域,开展中低产田土壤改良、污染耕地治理修复、 农膜污染防治、 资源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 提升耕地质量和光热水肥等资源利用效率, 构建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 一是严守耕地红线。 突出抓好粮食生产, 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在1 500 万亩以上,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 078 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低于1 800 万亩。建立监测监管体系, 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范围内农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的动态监测。 确保“十四五”期间南阳粮食产量稳定在70 亿kg 以上。 二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建设重点,到2025 年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1 000 万亩,让“望天田”变成“高产田”。 三是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 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地力提升技术模式,积极推广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离田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监管,到2025 年全市耕地基础地力提升0.5 个等级以上,确保全市粮食安全保障基础坚实。
3.4.3 深入实施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提升工程 进一步优化调整农机装备结构,推广智能、高效、节能机具,增加先进收割机和低温烘干机的保有量。 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畜禽水产机械化养殖,示范推广丘陵地机械化作业, 系统推进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 扶持发展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 推广 “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机械化+数字化”等社会化服务模式。 到2025 年创建9 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到90%以上, 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在50%以上。
3.4.4 深入实施农技推广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加强农技推广基础性、公益性科研平台建设。 完善以市级农技推广机构为龙头、县级为骨干、乡镇为支撑、村级为补充的4 级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3 年内完成全市小麦苗情监测物联网、 育种研发实验室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研发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打造全省农业科技人员观摩、学习的标杆。 二是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 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 以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为服务重点,通过专家在线、微视频、田间课堂、提问交流等方式,提供“全天候、顾问式”的农技信息服务,打通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探索建立有利于引进、培育、留住人才、 激发基层农技人员服务积极性的合理激励机制[3],遴选培养造就一批本土高端农业创新创业人才。 大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按照“人人持证、技能农业”的要求,大规模、多层次开展农村技能培训行动,培育一批有开拓精神、管理能力、乐于奉献的优秀乡村建设技术人才队伍。 到2025 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建设2~3 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打造3~5 个农业科技强镇、10 个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示范村镇。
3.4.5 深入实施绿色农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化建设工程 一是实施农业标准化提升计划。 制定完善粮(小麦、玉米)、畜(南阳黄牛、南阳黑猪)、菌(香菇)、果(猕猴桃、核桃)、茶等农业生产标准技术体系,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的农业绿色生产模式,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体系, 促进各类监管追溯平台互联互通和监管信息共享。 到2025 年全市农业地方标准达到300 个,80%以上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基本实现农产品可追溯,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二是建立全市现代农业品牌发展体系。 积极培育“中线渠首”“宛品天下”等南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到2025 年新增国家级农业品牌20 个、 省级知名农业品牌100 个、市级知名农业品牌300 个, 全市农业品牌影响力、附加值大幅提高,品牌带动作用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