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地区夏播小豆高效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3-12-17巩素霞巩法江李新国
巩素霞 巩法江 齐 贵 李新国
(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山东 淄博 255033)
关键字:小豆;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鲁中地区
小豆(Vigna angularis)起源于亚洲东南部,我国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的低地均包括在起源地之内[1],近年来在辽宁、云南、山东、湖北、陕西等地也发现了小豆野生种及半野生种[2],据史书记载及考古学发现,中国小豆栽培已有2 000 多年的历史。
小豆是我国主要食用豆类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3],同时我国也是小豆的主要出口国,2021 年全国种植面积152 800 hm2,总产量216 100 t,出口量34 000 t。 小豆具有生育期短、耐瘠、耐阴、适应性强等特点, 是荒地的先锋绿肥作物和减灾粮食作物[4],由于其具有固定空气氮素、活化土壤磷素、富集积累钾素和微量元素的能力, 也是一种环境友好型作物[5]。 同时,小豆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质元素等营养物质,具有活血、利水等药用价值,是广受欢迎的药食两用作物[6]。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的日益关注, 以及小豆医疗保健作用的研究和相关产品的开发, 小豆在膳食结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对小豆的需求量也将越来越大。
从2020 年开始,全国各地红小豆的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全国平均价格从2019 年的9.5 元/kg 上涨至2022 年的14.5 元/kg。 由于价格上涨,农户收益较理想,种植意愿也较高。 但长期以来,小豆生产过程中存在产量低、抗逆性差、栽培技术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植收益,降低了其种植积极性。为了解决小豆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本文作者在总结试验数据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集成了鲁中地区夏播小豆高效栽培技术, 旨在通过该项栽培技术的推广提高鲁中地区的小豆单产, 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1 选地整地
小豆适应性较强,大多数土壤类型均适合种植,排水良好、保肥保墒能力强、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更利于小豆高产。 小豆根瘤菌适宜在中性土壤中生长,因此土壤pH 以中性为宜。 前茬作物不宜为豆科作物或向日葵,最适合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
小豆是双子叶植物,出苗时顶土能力较弱,同时其主根不发达,侧根发根能力强,为保苗全苗齐和促进后期的生长发育,应深耕松土,精细整地,创造上松下实保水良好的土层环境。 夏播小豆应该在上茬作物收获后深翻地并及时耙平, 做到无漏耕、 无坷垃、无立垄,使耕层表面细碎、上松下实、松紧适宜。可结合深耕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环境。 播前若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应灌溉造墒保障小豆出苗率。
2 播种
2.1 品种选择
2.2 种子处理
播种前,可利用选种机械对种子进行精选,剔除小粒、病虫粒、破损粒及杂质,选留籽粒饱满、粒大均匀、颜色鲜亮的种子备播。 选好的种子用2.5%咯菌腈悬浮剂和70%噻虫嗪可湿性粉剂按照种子量的0.2%比例拌种包衣,可有效防治小豆苗期立枯病、根腐病、地下害虫及蚜虫。
2.3 适宜播期
夏播小豆应于上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播种,6 月15 日前后最为适宜,播种过晚会影响产量和成熟。
2.4 播种方式
小豆顶土能力较弱,播种不可过深,播种深度以3 cm 为宜,播后应及时镇压。小豆播种方式有穴播和条播2 种,穴播穴距16 cm,每穴3~4 粒。可选用精量播种机播种,减少播种和间苗的工作强度。
2.5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可以较好地调节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种植密度应根据当地的土壤肥力水平、生产条件、品种特性等决定。 小豆可采用等行距种植或大小行种植, 等行行距为50 cm,大小行种植大行行距60 cm、小行行距40 cm。 留苗密度为8 000~10 000 株/亩。
3 田间管理
3.1 科学施肥
小豆种植的施肥原则是重施磷肥、 巧施氮肥、合理施用钾肥。 应根据土壤肥力条件和品种特性合理施肥。 播种时每亩可施用磷酸二铵10~15 kg、尿素2 kg、硫酸钾5 kg 作为种肥。
3.2 间苗、定苗
小豆出苗后应及时查苗、补苗、间苗,去除病苗和弱苗。通常在第2 片三出复叶展开后定苗。穴播每穴留苗1 株。 条播株距15~20 cm,单株留苗。 缺苗严重的地块应及时补种。
3.3 中耕
小豆从出苗到开花期应进行2 次中耕除草。 头遍浅耕结合间苗定苗进行,破除板结,铲除杂草,增强根瘤菌活力;第2 遍在开花前进行深度中耕,促进根系发育,结合中耕可进行培土防止后期倒伏。
3.4 追肥
土壤肥沃的地块一般不需要追肥。 土壤肥力中等偏下的地块, 可根据生长情况在小豆初花期每亩追施尿素5 kg, 花荚后期每亩可用磷酸二氢钾50~100 g 兑水30 kg 喷施叶面肥。
正月初七,也称“人日”。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的生日。 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两汉魏晋时代江南民众的习俗:“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羮,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 又造华胜以相遗。 登高赋诗。”[19]4 唐代之后,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宴请群臣。 陆龟蒙《人日代客子》说:“人日兼春日,长怀复短怀。 遥知双彩胜,并在一金钗。”
3.5 灌水
开花结荚期是小豆需水高峰期, 此时缺水将直接影响小豆产量, 有水浇条件的地方在田间干旱的情况下可灌溉1 次,能够明显提高产量。
3.6 化学除草
小豆生长期内田间杂草防控可采用除草剂化学除草。 小豆播后苗前喷施除草剂易发生药害,可在小豆出苗后、植株长出1 片复叶后进行茎叶喷雾防控杂草,药剂可选用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30 mL/亩+25%氟磺胺草醚水剂100 mL/亩,或用10%精喹禾灵乳油40 mL/亩+25%氟磺胺草醚水剂100 mL/亩。
4 病虫害防治
4.1 病害防治
小豆病害主要有病毒病、叶斑病和白粉病等。
4.1.1 病毒病 花叶病毒病是影响小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被侵染植株的叶片多出现花叶、斑驳、皱缩、卷曲等症状,有时出现明脉。 若小豆生育前期被病毒病侵染,将严重抑制植株生长,造成植株矮化、叶片小而皱缩,有些植株顶芽会发生坏死。 病毒病最高可造成小豆减产80%[8]。
防治方法: 病毒病在田间扩散传播的主要媒介是蚜虫,防治病毒病应从防控蚜虫入手,及时喷施杀虫剂减少病毒传播。 如早期发现应及早拔除病株,防止病毒再传播, 也可在发病初期喷施克毒宝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 倍液或1%香菇多糖水剂200 倍液等抗病毒剂或病毒抑制剂进行防控, 每隔7~10 d 喷药1 次,连续喷施2~3 次。
4.1.2 叶斑病 小豆叶斑病又称小豆尾孢菌叶斑病,是我国小豆主产区发生最为严重的病害。 病菌侵染植株的地上部分, 感病植株叶片会出现针尖大小的斑点,多沿叶脉扩展成为不规则形状角斑。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花期后病害严重,尤其是结荚期如遇高温多雨环境,会大大促进叶斑病的发生与流行,导致植株落叶严重,造成小豆严重减产[9]。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在发病初期选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 倍液喷雾防治, 每隔7~10 d 喷药一次,连续喷施2~3 次。
4.1.3 白粉病 白粉病可发生在小豆生长的各个阶段,主要侵染叶片、茎和荚。 发病初期叶片上发生点状褪绿, 逐渐在侵染点上生长出白色菌丝和白色粉状分生孢子。 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可通过风传播,造成田间大范围发病。 若遇环境潮湿、通风差、光照弱、田间密度大等情况, 则会迅速导致植株全身附着一层白色粉状物,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导致植株开花不正常甚至不开花,从而造成小豆减产。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在发病初期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 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喷雾,每隔7~10 d 喷施1 次,连续喷施2~3 次。
4.1.4 锈病 小豆锈病主要侵害叶片, 叶片初期会产生褪绿斑点,斑点变成红褐色,出现疱状斑(夏孢子堆),其逐渐扩展会突破表皮,散出大量锈褐色的粉状夏孢子。 在后期,夏孢子堆变为深褐色的冬孢子堆,可在病残体上越冬。 幼苗期形成初侵染,条件适宜时很快产生夏孢子,形成田间发病中心。 夏孢子随风在田间传播而使病害流行。 夏季多雨、土壤湿度大时,病害发生严重。 发病严重时会造成叶片枯死,籽粒干瘪,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②病害发生初期可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 倍液或70%的甲基托布津1 000 倍液,每隔7~10 d 喷施1 次,连续喷施2~3 次,喷药时重点要把药喷到植株中、下部位, 要轮换用药; ③采用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及增施磷、钾肥的措施能够减轻病害的发生。
4.2 虫害防治
小豆虫害主要有蚜虫、蓟马、豆荚螟等。
(1)蚜虫是小豆苗期的主要虫害,主要为害小豆的幼芽、嫩叶和心叶,影响开花和结实,同时它也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途径。 防治方法: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或25%噻虫嗪5 000倍液,每隔7~10 d 喷施1 次,连续喷施2~3 次,应注意交替用药。
(2)蓟马是为害小豆的主要虫害之一,以若虫和成虫锉吸植株幼嫩组织汁液,为害嫩叶、顶芽、侧芽等幼嫩组织及花蕾、荚果,造成植株生长受到延缓或抑制及落花、落荚,严重影响小豆产量。 防治方法:相关药剂试验表明, 乙基多杀菌素和甲维盐对蓟马有较好的防控效果[10-11],可在现蕾期和开花期用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750~1 000 倍液,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4 000 倍液,或20%啶虫脒1 000~1 500 倍液,每隔7~10 d 喷施1 次,连续喷施2~3 次,应注意交替用药。
(3)豆荚螟是小豆花荚期最具危害的害虫,幼虫为害叶片、花及豆荚,常卷叶为害或蛀入荚内取食豆粒,荚内及蛀孔外堆积粪粒,造成落荚和果荚内种子被食,严重影响小豆产量。 防治方法:可在现蕾期和开花期用10%氯氰菊酯乳油4 000 倍液、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 000~3 000 倍液或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750 倍液等药剂[12],每隔7~10 d 喷施1 次,连续喷施2~3 次,应注意交替用药。
5 适时收获
小豆的收获方式可采用人工收获或机械联合收获。 当小豆豆荚75%成熟时人工收割, 自然晾晒3~5 d 进行脱粒;在豆荚100%成熟后,采用豆类专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机械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