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人对贾岛的接受
2023-12-16黄巧铃
【摘要】贾岛诗歌在明代唐诗选本中的接受情况呈现较大差异。明前、中期选家对贾诗呈现普遍的疏略态度,特别是明中期贾诗接受度跌入谷底;明后期,贾诗的接受情况出现分化,但整体呈现回温趋势,至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迎来了接受高潮。明代前、中期贾诗接受度持续遇冷与“宗盛唐”“和而正”思潮相关;明后期,社会文化环境宽松,诗歌审美观念趋于多元化,贾诗接受度逐渐回温。
【关键词】明代唐诗选本;贾岛;原因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6-0020-03
贾岛,著名苦吟诗人,闻一多先生认为“几乎每个时代的末叶都有回向贾岛的趋势”[1],可见其诗影响深远。不过,学界对于贾诗在后世的接受研究尚少,目前仅见7篇,其中6篇分别研究贾诗在唐宋的接受情况,未涉及明代。另有一篇白爱平的《姚贾接受史》[2]虽考察了《唐诗品汇》等四家选本,但选本数量少,无法反映诗歌的接受起伏,且此文重在论述姚贾的共时接受,未单独论及贾诗在明代的接受特点。可以说,目前未见专文从唐诗选本角度全面、深入地考察贾诗在明代的接受情况。
陈伯海《唐诗学史论》将明代唐诗学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从洪武元年到成化末年;中期从弘治元年到隆庆末年;后期从万历元年到崇祯末年。”[3]403每个时期都有一批代表性唐诗选本,这些唐诗选本带有“温度表的味道”,是研究唐诗明代接受的重要视角。有鉴于此,本文将对明代各时期代表性的唐诗选本进行综合考察,并结合时代风会、文学思潮等,分析贾诗接受差异及原因。
一、明前期:贾岛诗接受度普遍较低
明前期,选家借鉴前人编选唐诗的经验,编定了一批符合时代审美的唐诗选本,其中高棅《唐诗品汇》(附《唐诗拾遗》十卷)、精选本《唐诗正声》及康麟《雅音汇编》成就最高。诸选本对贾诗接受度偏低。
高棅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4]14,选录了李白诗386首、杜甫诗271首、孟郊诗56首、贾岛诗37首、温庭筠诗30首、杜牧诗36首。后《唐诗拾遗》补辑诗人61家,诗954首,补遗之后李杜诗歌选录数量不变,其他几位诗人收录数量分别是:孟郊诗62首、贾岛诗41首、温庭筠45首、杜牧诗39首,以上诗人选诗数占各自诗歌总数的比率依次是:38.2%、18.1%、12.4%、10.7%、8%、7%,占选本诗歌总数的比率依次是:5.7%、4%、0.9%、0.6%、0.66%、0.58%。通过比较,发现贾岛接受度不敌盛唐诗人,也不敌孟郊、温庭筠,不过比杜牧稍好。
《唐诗正声》是《唐诗品汇》的精选本,其中选录李白诗84首、杜甫诗95首、孟郊诗4首、贾岛诗3首、温庭筠诗3首、杜牧诗5首。占各自诗歌总数的比率依次是:8.3%、6.3%、0.78%、0.84%、0.8%、0.95%,占选本诗歌总数的比率依次是:9%、10%、0.43%、0.3%、0.3%、0.5%。从两个比率来看,贾诗接受度不仅低于盛唐诗人,同时也低于孟郊、温庭筠等中晚唐诗人。
《雅音汇编》共12卷,选录唐诗3800首。其中收录杜甫诗1003首,李白诗293首,被选量远远超过中晚唐诗人。再看另外几位诗人的选诗情况:孟郊3首、贾岛10首、温庭筠21首、杜牧55首,占各自诗歌总数比率依次是:0.58%、2.5%、7%、10%,占选本诗歌总数的比率依次是:0.08%、0.26%、0.55%、1.4%。可见贾诗的接受度明显低于孟郊之外的其他四位诗人。
二、明中期:贾岛诗接受度持续遇冷
明中期,诗坛掀起编选唐诗选本的热潮。其中以李攀龙编选的《唐诗选》影响最甚,出现了“李于鳞一编复兴,学者犹宗之”[4]7088的情形。此外,影响力较大的唐诗选本还有邵天和《重选唐音大成》、胡缵宗《唐雅》等。
《唐诗选》共选录诗人128家,诗465首。其中选录李白诗33首,杜甫诗48首,分别占各自诗歌总数的比率为:3.3%、3.2%,占选本诗歌总数的7.1%、10.3%,而孟郊、贾岛、温庭筠等人都仅录一首诗,杜牧诗甚至一首未收录,总体而言接受度偏低。
《重选唐音大成》共选唐诗1560余首。其中李白诗163首,杜甫诗251首,占各自诗歌总数的比率为:18.1%、16.7%,占选本诗歌总数的比率为:10.4%、16%。另选孟郊诗6首、贾岛诗5首、温庭筠诗13首、杜牧诗13首,占各自诗歌总数的比率为:1.2%、1.2%、4.3%、2.4%,占选本诗歌总数的比率为:0.38%、0.32%、0.83%、0.83%。贾岛诗歌入选比率不仅低于盛唐诗人,也不敌孟郊、温庭筠、杜牧等中晚唐诗人,可见贾诗在明中期接受度仍然低迷。
《唐雅》选录1263首唐诗。其中收录李白诗129首、杜甫诗136首、孟郊诗6首、温庭筠诗7首、杜牧诗7首,贾诗0首。可见贾诗的价值被完全疏略,接受度跌至冰点。
三、明后期:贾岛诗接受度逐渐回温
明后期,贾诗歌接受度逐渐回温。此时期代表性唐诗选本有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陆时雍《唐诗镜》及曹学佺《石仓唐诗选》等,诸选本对贾诗接受度逐渐回升。
竟陵派代表钟惺、谭元春编写的《唐诗归》,以“清空疏淡”“幽深孤峭”为审美取向,收录诗人291位,诗2252首。其中收录李白诗112首、杜甫诗347首、孟郊诗40首、贾岛诗16首、温庭筠诗4首、杜牧诗7首,占各自诗歌总数的比率依次是:11%、29%、10%、4%、0.9%、1.3%,占选本诗歌总数的比率依次是:4.9%、15%、1.7%、0.7%、0.17%、0.3%,由以上数据可见,贾诗接受度有所提高,超过了温庭筠、杜牧。
陆时雍的《唐诗镜》收录盛唐诗1114首,中晚唐诗1259首,可见中晚唐诗歌地位的提升。与此相应,选家不再刻意排斥贾诗,收录数量相较于明中期明显增加,从之前的寥寥几首增至33首,为贾诗接受高潮的到来奠定基础。具体来看,《唐诗镜》收录李白诗287首、杜甫诗377首、孟郊诗23首、贾岛诗33首、温庭筠诗47首、杜牧詩23首,占各自诗歌总数的比率依次是:29%、32%、5.9%、8.3%、10.9%、4.5%,占选本诗歌总数的比率依次是:9%、11.9%、0.7%、1%、1.4%、0.7%,比较可知,贾岛诗接受度虽不敌李杜等盛唐诗人,但超过了孟郊、杜牧,仅略低于温庭筠。
《石仓唐诗选》收录了盛唐诗2259首,中唐诗3105首,中唐诗的选录数量远超盛唐诗。其中收录了孟郊诗68首、贾诗163首、温庭筠诗74首、杜牧诗109首,可见选录数量远超其他中晚唐诗人,贾岛诗歌的价值得以被重视。
四、贾岛诗在明代的接受差异及原因
贾诗接受度在明前、中期持续低迷,到明后期逐渐回温,原因有二:一是时代风会的变化,二是选家诗学宗趣相异。
(一)时代风会的嬗变
时代风会是影响文学接受的重要因素。明代初期,面对“胡俗变易中国之制”[10]525的情形,朱元璋迫切想要复先王之旧,举国上下弥漫着“驾轶汉唐,锐复三代”[9]的复古思潮,这为宗盛唐的诗学思想提供了契机。同时,为稳固中央集权统治,牢笼读书人思想,统治阶层大力推举程朱理学,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加之八股取士制度的推力,文以载道、注重教化的文學观成为主流。并且朱元璋强调诗歌要“和而正”,认为:“古之乐章和而正,后世之歌词淫以夸。”[10]2521士人纷纷响应,明初重臣金幼孜提出“大抵诗发乎情,止乎礼义”[11]755,宋濂也说“诗之为教,著于礼经;温柔敦厚,本诸性情”[12]2456,诗歌普遍追求中正和缓、平易畅达,而贾诗求变、求奇,且多“激愤”之作,何光远《鉴戒录》卷八“贾忤旨”条记载:“贾又吟《病蝉》之句,以刺公卿,公卿恶之,与礼闱议之,奏岛与平曾等疯狂挠扰贡院,是时逐出关外,号为十恶。”因此在复古思潮兴起和追求诗歌“和而正”的明前期,贾诗的接受度偏低。
明中期,孝宗励精图治,出现了“弘治中兴”,社会繁荣稳定,氛围相对宽松,增强了士人“大振华风”的雄心。诗人极力歌咏帝载,鸣国家气运之盛,追求积极昂扬、豪壮阔达的盛唐风气,这影响了诗歌接受。选家钟爱以李杜为代表的盛唐诗人,处于衰世的中晚唐诗歌不受青睐。贾诗多苦寒意象,诗歌情调低沉灰暗,与士族所追求的蓬勃昂扬的盛唐气象相悖,因此在明中期贾诗接受度持续低迷,甚至跌入谷底。
明后期,万历帝长期怠政,国事衰微,统治阶级减弱了对文人的思想控制。万历初年王学左派具有异端色彩的“心学”异常活跃;万历中叶,以公安三袁为代表的性灵思潮不断高涨;徐渭、汤显祖等人“重真情”;陆时雍“倡神韵”,这些新思潮促使诗歌审美观念多元化。因此选家突破宗盛唐的藩篱,重新审视中晚唐诗歌的价值,贾诗的价值得以被逐渐挖掘,接受度呈回温态势。
(二)诗学观念的影响
明前期,文人普遍具有推崇盛唐诗的观念。翰林编修苏伯衡认为“盛唐之诗,其音岂中唐之诗可同日语哉!中唐之诗,其音岂晚唐之诗可同日语哉!……自李唐一代观之,晚不及中,中不及盛”[13]183,选家高棅也在《唐诗品汇》中云:“开元天宝间,神秀声律,粲然大备,故学者当以是为楷式。”[4]6可见他认为盛唐诗风格高雅、声律谐美,是诗之正者,应将之作为参考和评价标准。针对贾诗,高氏认为“柳愚溪之超然复古,韩昌黎之博大其词,张、王乐府,得到其故实,元、白序事,务在分明,与夫李贺、卢仝之鬼怪,孟郊、贾岛之饥寒,此晚唐之变也”[4]9,因此遵循“伸正诎变”的标准,较排斥贾诗。《唐诗品汇》影响甚大且流传颇广,是明代推崇盛唐诗的旗帜,《四库全书总目》评价:“终明之世,馆阁以此书为宗,厥后李梦阳、何景明等摹拟盛唐,名为崛起,其胚胎实兆于此。”[14]5160后起的唐诗选本多受此影响,康麟即承续高棅的诗学观念,大力推举盛唐诗,同样对贾诗较排斥。
明中期,以李东阳、李攀龙为代表的前后七子发起了诗文复古运动,选家宗盛唐的观念愈发鲜明,他们认为“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15]7307,“诗宗李杜,然可与言风雅颂乎”[16]448。贾岛作为中晚唐诗人,其诗不免遭受排斥。同时,贾诗风瘦硬幽僻,与复古派“格高调逸”的诗歌审美追求也不符。因此明中期贾诗接受度持续低迷,甚至跌入谷底。
明后期,各种社会思潮活跃,选诗观念趋于多元化。选家不再将眼光聚焦于盛唐诗,风格别样的中晚唐诗歌也得到了关注,因此贾诗的接受度逐渐回温。钟惺、谭元春批判复古派的诗学主张,认为“真诗者,精神所为也。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尔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17]531,可见竟陵派钟爱清幽孤峭的诗风,这种诗歌审美追求与贾岛诗歌风格有相似之处,因此《唐诗归》收录“幽寒奇僻”的贾诗数量有所回升。不过竟陵派又认为贾诗刻意追求幽奇瘦硬,缺少“浑厚蕴藉”之气,没有表现出表现“真性情”“真精神”,不完全符合选诗标准,因此《唐诗归》中贾诗接受度有所提高,但不甚明显。
由于复古派的“格调”之说让诗歌流于机械模仿,弊端日益凸显,公安派等人开始挣脱复古派束缚,追求“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性灵思潮。在这种诗学观念的影响下,陆时雍编纂《唐诗镜》的标准之一就是“惟其情”,收录中晚唐诗歌的数量超过盛唐诗,对贾诗的接受度明显回升。不过,陆氏虽反对标举复古思想,但“其时王李余波未息”[18]1723,复古思潮的影响力仍然存在,而且他在《诗镜总论》中云:“贾岛衲气终身不除,语虽佳,其气韵自枯寂耳。”肯定了贾诗“语佳”的特点,批判其诗气韵不足,因此录贾诗数量不及曹学佺的《石仓唐诗选》。曹学佺的选诗观念不局限于“诗宗盛唐”的畛域,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中晚唐诗,对贾诗的选录显著增加。
五、结语
明代唐诗选本不仅是选家阐释诗学观念的重要方式,也是研究唐代诗人接受情况的重要视角。明前期,统治者及士族普遍抱有重振汉唐的心理,推崇盛唐诗,追求诗歌“和而正”;明中期七子派将复古推至顶峰,贾岛诗歌瘦硬苦寒极具衰世之气,并且诗中多“怨愤”之作,因此贾诗在明代前、中期备受冷落。至明后期,统治阶级对士族思想的钳制有所松动,思潮纷起,诗歌审美观念趋于多元,曹学佺等人扭转了贾诗在明前、中期接受度持续低迷的状况,贾诗的价值逐渐被挖掘,为杨慎、李怀民等明清学者进一步认识贾诗价值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唐诗杂论·贾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白爱平.姚贾接受史[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3]陈伯海.唐诗学史稿[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4]吴文治.明诗话全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5]高棅.唐诗品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高棅.唐诗正声[M].计谦亨刻本,1579(明万历七年).
[7]王世贞.艺苑卮言[M].罗仲鼎,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
[8]唐汝询.唐诗解[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9]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逊志斋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490.
[10]明太祖实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
[11]金幼孜.金文靖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2]宋濂.宋濂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13]苏伯衡.古诗选唐序[M]//吴文治.明诗话全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14]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15]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6]胡缵宗.愿学编[M]//续修四库全书:第93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7]钟惺、谭元春.唐诗归[M]//续修四库全书:第158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8]陆时雍.唐诗镜[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1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作者简介:
黄巧铃(1999-),女,四川巴中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