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研究述评
2023-12-16牟绍波
牟绍波 司 红 王 鹏 周 凌
(西华大学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
“能者为工,巧者为匠”,工匠是熟练掌握工作技艺并用以谋生的人。工匠不仅心灵手巧,掌握着熟练的生产劳动技能,还孕育传承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如今,相对德、日等制造业强国,中国制造业整体大而不强,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交织的背景下面临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将人才链与产业链紧密衔接,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满足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对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需求。2016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此后,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均提出从源头上培育工匠精神,并相继出台促进人才发展的政策举措。2022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工匠精神跨越时间和行业的限制,其内涵和外延在新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研究工匠精神并重新审视其时代内涵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在此背景下,本文拟通过CiteSpace 软件对工匠精神研究领域已有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把握工匠精神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进而提出研究展望,旨在推动工匠精神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工匠精神研究现状
(一) 研究基础:数据资料及研究方法
为系统把握工匠精神的研究现状,本文采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文献分析,并通过主题检索的方式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筛选, 时间跨度为2013—2023 年,共获得以工匠精神为主题发表在SCI、北大核心、CSSCI、CSCD 和 AMI 来源期刊的相关文献共843 篇(检索时间截至2023 年3 月30 日)。本文着重分析工匠精神研究领域的文献发表数量趋势、发文量前8 位研究者及其所在单位、关键词词频等,挖掘当前有关工匠精神的研究趋势、研究力量、研究热点并探究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二) 研究演进:工匠精神文献发表趋势
文献发表数量趋势分析可以厘清工匠精神相关研究成果发表的时间数量关系。在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筛选出的843 篇文章进行时序分析后,本文将工匠精神研究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13 年至2015 年,为工匠精神研究的初探期。这一阶段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文献数量极少,仅有的少量文献主要探索工匠精神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及影响,涉及领域虽然广泛,但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仅10 余篇。
第二个阶段是2016 年至2019 年,为工匠精神研究的发展期。这一阶段的年均发文量超过100 篇,相较上一阶段发文量有明显提升,研究热度攀升。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国家政策的引导,二是广大学者逐渐意识到工匠精神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第三个阶段是2020 年至今,为工匠精神研究的持续深入时期。这一阶段的发文量虽有所下降,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工匠精神展开了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方法更科学、更丰富,工匠精神研究进入相对成熟阶段。
(三) 研究力量:发文量前8 的作者及所在单位
科学研究的主体是科研人员,深入剖析发文作者及所在单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CiteSpace 软件运行得到工匠精神研究发文量前8 的作者及所在单位。表1 显示,有4 位学者的发文量在5 篇及以上,分别是李群、邓宏宝、张宏如和潘天波,他们取得的成果为工匠精神领域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该领域的核心作者。此外,分析显示工匠精神领域的研究还十分零散,虽已有小范围的合作,但没有形成权威的核心研究团队,且各个团队之间的研究主题差异较大,关联性较低。
(四) 研究热点:词频分析和关键词共现
关键词是文献研究内容的核心,对关键词进行分析有助于研究者把握工匠精神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运用CiteSpace 软件对关键词进行处理,统计汇总了除工匠精神外排名前8 的关键词,详见表2。从词频来看,“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劳模精神”“新时代”“培育”“高职学生”“制造业”等词频较高,可分析得出,现阶段的研究十分重视在职业教育中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图1 为工匠精神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可以看出,“创新”“企业管理”“现代学徒制”“组织支持”“企业”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并存在一定联系,说明工匠精神在管理学领域逐渐受到关注。
图1 工匠精神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
表2 工匠精神研究的前8 关键词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维度
(一) 工匠精神的内涵
研究工匠精神,必然需要对其内涵进行探讨。目前,学界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基于不同视角的观点差异较大。在国外文献中,与工匠精神相关的研究非常少,以master workers、craftsman、artisan、craftsmanship 为关键词搜索出的文献涉及领域广泛,包括家具制造、装修、美容、手工艺品等领域,但少有涉及工匠精神内涵的研究。整理国外文献后发现,美国作家亚力克 · 福奇[1]把工匠定义为有新颖想法、拼搏精神并因此能够带来产品革新的人,并认为工匠不仅指传统的手艺工人,还应包含解决问题的发明家。关于工匠精神,Sennett[2]提出工匠精神是持久的人类冲动和把工作做好的欲望。Mills[3]认为工匠精神反映的是人们对手中工作的投入状态。Paanakker[4]认为工匠精神可以体现出人们在工作中看重的品质和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价值观。
国内的研究显示,工匠精神的内涵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丰富,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也作了不同阐释。结合已有文献,本文分别从精神、价值观、态度、文化、行为表现和综合观等六个视角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见表3 所示。
表3 国内相关文献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界定
综上,工匠精神是一个涉及精神、价值观、态度、文化和行为表现等多视角交织的概念,随着社会发展而演变,是具体的、历史的。虽然不同学者基于不同视角阐述了差异化的工匠精神内涵,但通过细致梳理和深度解析,“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等关键词已成为研究者探索工匠精神的共同点,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其次,学者们充分考虑到工匠精神的情景适应性,不仅在生产制造领域研究工匠精神,还将工匠精神应用于技术研发、服务、管理等非物质生产领域中。例如,在制造业员工工匠精神的研究中,李群等[16]研究发现工匠精神对工作幸福感具有正向影响。在服务业员工工匠精神的研究中,李朋波等[17]划分了工匠精神的结构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测量量表。此外,尚文杰[18]研究了新时代科技创新中工匠精神的嬗变动力、实质和发展趋势。
(二) 工匠精神的维度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解读工匠精神,将其划分为不同维度展开分析和测量,挖掘工匠精神的表现形式,详见表4。目前,学者们就工匠精神包含哪些维度尚未达成共识,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工匠精神应当是多维度的(二维及以上),且部分学者已研究开发出了工匠精神的测量工具。其中,李淑玲[19]运用冰山模型理论展开研究,认为工匠精神有匠心、匠品、匠艺三个维度。郭会斌等[20]认为工匠精神是组织共识、管理标准、核心能力及其他特征构成的四维结构。朱永跃等[21]从传统性、现代性视角展开研究,认为工匠精神有五个维度。李朋波[22]从品质追求、履职信念等六个维度构建了工匠精神的整合性框架。
表4 工匠精神的维度
此外,通过整理工匠精神的维度划分,本文发现目前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个体来探究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归为具备某些特质的员工的个人追求,这不仅使工匠精神研究脱离了组织情景,还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工匠精神的职业群体特性和行业特性。
三、工匠精神的影响因素
明晰工匠精神的影响因素是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关键。目前,学界对于工匠精神影响因素的研究还在持续深入中,本文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从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分别进行归纳。
(一) 个体层面影响因素
1. 人口特征
人口特征不仅能描述人口现象的数量特征,还能揭示人口结构特征与工匠精神的内在联系。贺正楚和彭花[34]对新生代技术工人进行了研究,发现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政治面貌等人口特征因素会对工匠精神产生影响。
2. 人格特质
从学徒到大国工匠的成长路径中,某些稳定的人格特质对工匠精神的形成有强大的支撑作用。具体而言,学者们关注到拥有高主动型人格特质的个体会积极克服工作中的障碍,坚持不懈地完成工作任务,主动采取行动影响周围环境而非被动接受失败,这与精益求精、笃定执着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8]。
3. 心理状态
个体心理状态是一定场景中复杂心理活动的表现,包括喜悦、忧伤、轻松等。李云飞[35]研究发现,心流体验与工匠精神存在耦合关系,个体的情绪状态、任务难易程度、技能水平高低共同影响工匠精神。朱永跃等[36]基于认知和情感双路径,研究发现职业污名通过情绪耗竭显著负向影响工匠精神。
4. 需要与动机
动机由需要产生,是引起、支配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近年来,动机理论被逐渐应用到工匠精神研究领域,学者们发现,个体的需要影响工匠精神的培养,仅以赚取高额利润为目标会导致工匠精神的缺失。陈国栋等[37]基于AMO 理论,发现工程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动机作为独立要素正向显著影响工匠精神的形成,创新素质正向加强工作动机对工匠精神的作用。刘园园等[38]通过领导—员工配对数据,研究发现工作场景中成就动机强的员工更容易形成高水平的工匠精神。
(二) 组织层面影响因素
1. 领导因素
领导风格、领导与下属关系是影响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因素。就领导风格和领导与下属关系而言,学界深入探讨了家长式领导、精神型领导、包容型领导、自我牺牲型领导对工匠精神的影响,成果丰富。朱永跃等[39]基于中国管理情境现状研究发现,家长式领导的三个维度即仁慈领导、德行领导和威权领导均显著影响员工工匠精神。李群等[40]基于“认知-情感-意动”理论和场动力理论展开研究,认为包容型领导正向影响工匠精神。邓志华和肖小虹[41]基于主管-员工匹配问卷数据,以员工心理所有权和工作使命感为中介,研究发现自我牺牲型领导对员工工匠精神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 组织因素
组织因素包含了组织氛围、组织支持、人才开发模式等。已有研究表明,组织氛围、组织支持对工匠精神的形成有显著影响[42]。在此基础上,王喜和许芬艳[43]研究发现职业认同在组织氛围与工匠精神之间起中介作用。还有学者提出具有传统“包容文化”和现代“包容理念”的人才开发模式有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13]。
3. 工作特征因素
工作特征因素包含了工作制度、职场地位等。由于师徒关系普遍存在于组织情境中,企业为使员工更好满足工作要求、适应组织发展需要,倾向于让具有先进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的人当师傅,帮助徒弟成长。叶龙等[14]研究发现,师徒制能够显著提升徒弟的工匠精神,师徒关系通过促进徒弟工作繁荣进而激发徒弟工匠精神。
综上所述,从现有工匠精神前因研究成果看,组织层面的研究占据主导地位,领导因素、组织因素和工作特征等因素对工匠精神有显著影响。微观个体层面的研究相对不足,主要以人口统计变量和单一因素为主,缺少具有理论支持的、科学系统的前因分析。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先进性,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加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情境因素。
四、工匠精神的作用结果
充分了解工匠精神的作用结果,有助于引发对工匠精神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大方面的重视。工匠精神对个体和组织均会产生影响,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一) 工匠精神对个体的影响
1. 工作满意度/幸福感
个体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是衡量组织是否践行“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重要尺度。工作中,个体积极的情绪(满意度和幸福感)大部分源于完成目标或任务过程中激发潜能、提高能力、实现价值带来的满足[44],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和精神指引,对员工幸福感[16]和满意度[45]具有正向影响。
2. 工作主动性/工作投入
工作主动性与工作投入作为两个独立的概念,其内涵既有差异又有重叠,都能体现个体在工作中积极、专注的状态。工匠精神为个体行为提供内在准则,能够激发个体在工作中对高阶目标的追求,促进自我探索、精益求精等主动性行为的产生,从而表现出更高的工作主动性和更多的工作投入[8]。
3. 目标导向
工匠精神能影响个体的目标导向,引导个体发掘自身优势,追求更高的目标,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塑造敬业精神[46]。在职业教育中,常常将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激励自己、提升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融入社会,成为有理想、有目标、有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 离职/留任意向
将优秀的员工留在组织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较高的留任意向也就意味着较低的离职倾向,而留任意向就是员工通过认真思考后决定继续留在组织中的行为[47]。在实际工作中,具备工匠精神的员工往往拥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发展需要,乐于面对挑战、解决困难,同时,由于这类员工更易获得提升机会,其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需要更容易得到满足,因而留任意向更高。已有研究证实,工匠精神对员工留任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48]。
(二) 工匠精神对组织的影响
1. 绩效
在组织层面,工匠精神对绩效的影响最引人关注。工匠精神能够影响个体目标导向,使员工表现出更高的工作主动性并为工作投入更多,从而提升组织绩效。除常规的任务绩效、创新绩效、人际绩效之外,工匠精神还对企业环境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唐国平和万仁新[49]以污染型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证实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有利于建设美好的生态环境,工匠精神是企业环境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2. 创新
工匠精神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日益体现出丰富的时代内涵与价值。在变化迅猛的市场环境中,组织为了谋求发展,不仅要求员工在工作绩效上表现良好,还要求员工能够面向未来、主动变革,持续学习和探索,不断为组织创造价值[50]。具备工匠精神的个体在组织中不仅能完成既定工作任务,还能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探索。在工作过程中,工匠对产品质量严格要求,精益求精,不断升级改造产品,就是将工匠精神与技术创新融合,有助于创新绩效的提升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31]。
3. 组织韧性
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较高的组织韧性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段升森等[27]承袭由个体精神特质到组织韧性的研究思路,基于工作价值观理论探讨了工匠精神对组织韧性的影响,发现工匠精神对组织韧性具有促进作用。
4. 知识管理能力
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组织要创新就要有知识资源,强大的知识管理能力是组织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在组织中,工匠本身就是知识资源的载体,承担着知识交流、分享和运用等任务。杨俊青等[51]认为,培育企业工匠精神能够加强员工的学习交流,进而促进组织内的知识共享行为。彭花等[52]研究认为,工匠精神能为知识管理活动提供精神保障,强化企业工匠精神能够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关于工匠精神作用后果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相关作用机制尚未得到充分验证。此外,尽管不少学者已经验证了工匠精神在各个维度的正向影响,但就评价指标尚未达成共识,不利于进一步展开量化研究。因此,未来的研究不仅应重视工匠精神作用机制,还应致力于评价指标的构建以推动工匠精神的实证研究。
五、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
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既要注重对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还要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鉴于此,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学校的通力合作。
(一) 政府层面的培育策略
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与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政府在推动工匠精神弘扬和培育方面大有可为。一方面,政府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尊重技术人才、尊重一线劳动者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全社会形成推崇工匠精神的局面。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以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如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大赛、设立与工匠精神相关的奖项、评选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技术人才等,能够有效引导人们在工作中恪尽职守、精益求精。 肖文韬[12]认为,政府应当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为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保障。如完善人才培养体制和评价机制,缓解“重学历、轻能力”等突出问题,培养技能人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市场管理,构建良性竞争环境等。 此外,张麦秋和刘三婷[53]认为,应完善新时代顶层设计引领,营造适合现代工匠生长的环境,将工匠精神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构建合理的职业回报体系,加强不同职业间的价值沟通机制等。
(二) 社会层面的培育策略
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王岚[54]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研究认为,需要营造尊重技能、崇尚工匠的社会氛围,发挥知名工匠的榜样作用,提高社会大众对工匠的认可以激发人们追求精湛技能的兴趣。张宇和邓宏宝[55]对比德国工匠精神提出,在我国产业变革背景下,应当提高工匠社会认同和经济待遇,激励劳动者不断进取、自我提升。
(三) 企业层面的培育策略
创建世界一流的企业需要工匠精神,作为工匠的主要工作场所,企业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作用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企业若在生产管理中急功近利,不重视产品质量,那么员工便不可能精益求精,因此,企业层面对工匠精神的重视能够有效推动员工严谨认真、追求完美。有学者提出企业应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模式,给技术人员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如方阳春和陈超颖[1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包容型人才开发模式对培育工匠精神有显著影响,建设多元化人才队伍、重视员工培养等也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叶龙等[14]基于资源保存理论的研究表明,企业中师徒关系对工匠精神有积极促进作用,师傅对徒弟进行指导并给他树立榜样,可以有效提升徒弟工作繁荣水平,激发徒弟的工匠精神。
(四) 学校层面的培育策略
职业院校肩负立德树人、培育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是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阵地。相对一线产业工人和劳动者,在校学生正处于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工匠精神的最佳培育对象。陶文辉和马桂香[56]认为,在认识、理解和掌握工匠精神的关键期,职业院校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杨怀中和张华清[11]认为,要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将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合创新。此外,王蓉霞[57]认为,应将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老师,打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六、结论与展望
(一) 结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具有强大的精神指引力量。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活力。本文对工匠精神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及维度
学者们结合相关案例资料和政策文件提炼了工匠精神的内涵,认为工匠精神可以诠释工作中的许多优秀品质。但工匠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变,学者们并未达成一致观点。在工匠精神的维度划分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工匠精神应当是多维度的(二维及以上),并开发出了测量量表。
2. 关于工匠精神的“前因后果”
工匠精神研究不仅需要厘清内涵,还要挖掘其影响因素和作用后果。学者们研究了工匠精神在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的影响因素。从个体层面来看,人口特征、人格特质、心理状态、需求和动机均影响工匠精神;从组织层面看,领导因素、组织因素和工作特性影响工匠精神。此外,关于工匠精神的作用结果,从个体层面来看,工匠精神对个体的工作投入、幸福感、离职意向等产生影响;从组织层面来看,工匠精神对组织韧性、创新、绩效等产生影响。可见,工匠精神既受个体和组织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是个体成长和组织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 关于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
现有研究从四个角度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展开了探索。政府要发挥政策的导向功能以促进工匠精神的培育;社会层面要积极营造工匠氛围,提高工匠的社会认同感;企业可通过健全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等方式培育工匠精神;学校要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体系,重视在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综上,相关研究表明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学校共同发力。
(二) 展望
基于已有研究,本文认为未来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1. 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引入前沿理论以深化研究
工匠精神的内涵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十分重要。未来研究应结合实践基础和现实背景深入剖析工匠精神的内涵,引入前沿理论提高认识、深化研究,进一步推动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具体实践。
2. 持续深入多领域探索,推动各行业工匠精神创新发展
工匠精神不仅存在于制造业、手工业,还存在于服务业、教育业等众多行业。未来研究应根据新时代社会发展实际,持续加强工匠精神与不同行业实践的融合,探索不同行业从业者的工匠精神特性,推动工匠精神创新发展。
3. 创新研究方法,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现有工匠精神研究大多是从宏观经济角度展开定性分析。未来研究应立足实际,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过访谈、案例分析和问卷调研等方式,从微观视角探索工匠精神,关注工匠精神对个体和组织的作用效果,展开定量实证检验,提高工匠精神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