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食成为旅游吸引物:民族旅游地特色餐厅的地方性生产和游客体验
2023-12-16王公为程俊兰王一丁张文馨周文丽
王公为 程俊兰 王一丁 张文馨 周文丽
(1. 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2.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 北京 100024)
一、引言
“食”作为旅游六大要素之首,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也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饮食不再局限于原始的果腹功能,其景观功能日益增强,“去哪吃?吃什么?怎么吃?”日渐成为影响游客旅游目的地决策的关键因素[1]。当地特有的食材、具有特色的烹饪技术、文化特征鲜明的环境氛围等地方性要素均可能成为旅游者关注的景观,呈现纷繁复杂的“美味地景”(foodscape)[2],成为处于“他者”地位的潜在旅游者为之向往的旅游吸引物[3]。
旅游地特色餐厅作为游客建构地方的重要载体和媒介,从具有一般功能的饮食空间延展至注重“原真性”和“地方性”的文化空间,交织着异域与本土、文化和经济等多重属性,是探讨饮食地理和美食旅游问题适宜且独特的研究对象。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面馆[4]、跨国餐厅[5]、咖啡厅[6]、网红餐厅[7]、怀旧餐厅[8]、民族饮食文化空间[9]等空间类型,涉及到旅游动机[10]、影响因素[11]、符号经济、地方性、饮食体验[12]、跨地方饮食、媒介景观等议题。已有文献多以单一餐厅为研究对象,分析餐厅地方性的表现、形成过程等问题,然而,现实中的旅游目的地特色餐厅并不完全是传统地方餐馆,其地方性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究竟旅游地特色餐厅的地方性有哪些类型,以往的研究尚未对此作出充分解释。对有的民族旅游地区饮食空间而言,其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在全球化、现代性和旅游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正经历着解构与重构[13],因此,有必要对现阶段民族旅游地饮食空间及其地方性予以关注。
鉴于此,本文基于原真性-地方性维度,通过多案例展开实证研究,主要探讨以下问题:(1)民族旅游地特色餐厅的地方性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2)各类型特色餐厅地方性的建构机制是什么?(3)不同类型地方性餐厅游客的体验有何差异?
二、文献综述
(一) 美食旅游
旅游目的地饮食是当地文化的象征物之一,具有旅游吸引物特质,也为人们消解惯常环境下所遭遇的种种限制提供了舞台。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往往在饮食上表现出对饮食差异性的追求,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索地方美食,通过地方性饮食体验来感受、融入地方。美食体验作为重要的旅游动机,是联结游客与地方的重要媒介[14],是整体旅游体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美食旅游的研究主要围绕游客、旅游地、旅游中介(食物)三个层面展开。从游客的角度讲,研究主要涉及游客的饮食动机[15]、价值感知[16]、消费偏好[17]、游客感知[18]、行为意向[19]、游客体验[20]等问题;从旅游地的角度讲,研究主要聚焦于城市[21]、乡村[22]、主题街区[23]、美食节事[24]、饮食仪式等对象,侧重于探讨地方饮食文化的资源性转化、保护与开发、原真性再造以及美食节庆的打造与营销等问题;从食物本身看,研究对象日益丰富,涉及到旅游地不同类型的“食物景观”[25],例如啤酒鱼[26]、三文鱼[27]、臭鳜鱼[28]、孔雀宴[29]、过桥米线[30]等。目前学界对旅游地特色餐厅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现实中特色餐厅的内涵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因此关于特色餐厅地方性的研究成为本文的突破口。
(二) 饮食空间的地方性生产
饮食的地方性是食品之源,是“地方身份” (place Identity)的表征之一[31]。饮食空间是消费者感受饮食文化的核心场所,消费者通过地方特色食物、饮食方式和环境知识获取地方文化身份。林耿和王炼军[32]认为酒吧作为地方具有典型的反身性,酒吧影响着主体行为,行为主体构筑的权力话语成为酒吧空间的意义构成。Kniazeva 和Venkatesh[33]提出跨国餐厅作为融合多元文化、协调文化差异的微空间,也是亚文化群体塑造身份价值的“文化代理”(cultural agents)。刘彬和陈忠暖[34]认为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茶馆的地方性建构具有地方性与全球性杂糅的特征,茶馆在经营与消费实践中被构筑为极具现代意义的文化消费空间,对传统日常消费空间形成一定的重塑。与之相对的是,Zhang 等[35]认为麦当劳等连锁店作为随处可见的全球化符号,逐渐削减着饮食文化的地方意义。现有关于饮食空间地方性生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日常空间,对于旅游目的地饮食空间,尤其是民族旅游地饮食空间的关注较少。那么,民族旅游地饮食空间的地方性有哪些类型,又如何通过旅游实践被生产出来等问题亟需研究者予以回应。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文采用综合质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具体包括实地调研、深度访谈以及文本内容分析等方法。首先,通过档案收集、网络资料搜索获取案例餐厅的历史、发展现状、外部设计、内部装饰等资料,以掌握民族旅游地饮食文化和案例餐厅的相关背景。其次,研究团队于2021 年7 月至10 月、2022 年7 月至9 月对案例餐厅开展了两次实地调研,以了解餐厅经营者、员工对餐厅的建设和外地游客对餐厅的感知与体验。最后,在实地调研期间,研究者除记录餐厅的区位环境外,还通过参与式观察了解餐厅的景观特征、符号使用以及顾客的行为活动。同时,研究者以游客体验为中心对外地游客进行访谈,访谈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分别是游客的身份背景信息、旅游动机及就餐动机,游客对餐厅环境和食物的看法及接受程度,游客的餐饮消费体验以及游客与餐厅的互动情况等。网络文本则用于补充分析案例餐厅游客的多样化消费行为、态度以及文化与情感体验,主要收集携程、美团、大众点评、小红书等平台上相关的游客评论,共152764 字和235 张照片,案例相关信息见表1。
表1 案例餐厅相关信息
四、原真性-地方性维度下民族旅游地特色餐厅的地方性类型框架
(一) 特色餐厅饮食的原真性
原真性(authenticity)又称为真实性、本真性等,原指文物、艺术品所蕴含的真实性[36]。现代生活中,旅游者不再满足于平常的旅游活动和大众旅游探索,更加注重追求原真性[37],旅游逐渐成为建立在对地方性的异质消费基础上的活动,探索文化原真性成为游客体验地方的主要动机。原真性饮食是以传统方式制作,具有地域独特性的饮食产品,体现了时间的延续性。Johnston 和Baumann[38]提出了原真性菜品的要素构成,其认为具有地理与历史传统、民族特色、简单(手工)制作、与个人(厨师)关联的菜品是正宗的。莫宏伟等[28]提出原真性饮食必须包含传统成分,按照传统配方以传统方式加工,原真性饮食与习性、历史延续性、感官特性、地方属性、精细加工和不可扩散的状态等维度有关。张星培和乌铁红[9]提出民族饮食文化空间的客观真实性包括食物真实性 (foodauthenticity) 和饮食环境真实性 (dining environmenauthenticity)。其中,菜肴是否独特、烹调方式是否传统、食材原料是否正宗、烹饪者是否为本地人等是食物真实性的评价依据;饮食环境真实性则体现在餐厅的内部与外观设计、音乐、服务人员着装以及服务细节等方面。
(二) 特色餐厅饮食的地方性
地方性(placeness)是指一个地方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质。旅游饮食消费是旅游者在目的地满足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感知地方文化的重要方式。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无地方、跨地方饮食消费盛行,造成饮食文化的同质化严重、地方性模糊,导致“麦当劳化”“全球味道”“全球菜系”等现象出现。已有文献多基于“全球-地方”的二元对立关系论证地方性随全球化的消解过程,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全球化并非去地方化,而是推动地方文化在“中心”与“边缘”之间双向扩散[39],全球化对地方文化既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也有一定的促进效应,因此,“全球在地化”“全球本地化”“再地方化”等强调地方性生产与再生产的概念相继被提出。Robertson[40]认为全球在地化在商业层面上是通过调整全球化的产品和服务来适应日益差异化的本土市场和消费群体,即全球生产、本土消费,连接二者的则是全球在地化的营销、服务和设计。地方、无地方及其二元演化也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为旅游地特色餐厅地方性类型划分提供了参考。
基于以上分析,整合原真性和地方性两个维度,本文构建了民族旅游地特色餐厅的地方性类型框架,见图1。从图1 可以看出,地方性包括传统地方性(强地方性-强原真性)、重构地方性(强地方性-弱原真性)、嵌入式地方性(弱地方性-强原真性)和全球在地化(弱地方性-弱原真性)四种类型。本文以内蒙古四家旅游地特色餐厅为案例进行研究(见图2)。
图1 民族旅游地特色餐厅的地方性类型框架
图2 民族旅游地特色餐厅的地方性类型
五、原真性-地方性维度下民族旅游地特色餐厅的地方性生产类型案例
(一) 传统地方性特色餐厅的地方性生产:格日勒阿妈奶茶馆
格日勒阿妈奶茶馆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于2000 年开始营业,是一家以蒙古奶茶和蒙餐为主要产品的特色连锁餐厅。格日勒阿妈奶茶馆的奶茶熬制要经过七道传统工序;菜品主要包括红食和白食,原料均选自内蒙古优良产地,以保证菜品质量和菜品的原汁原味;店长和服务员以蒙古族为主,相互间多以蒙古语交流,以进一步彰显餐厅氛围的原真性;从空间营造上看,餐厅的装修和装饰以蒙古族风格为基调,采用铜雕大门、勒勒车等装饰。餐厅经营者通过食品、服务、装饰、建筑、语言以及氛围等各种民族符码实现饮食原真性生产和展现,使格日勒阿妈奶茶馆成为颇受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喜爱的民族特色餐厅和表征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
该餐厅经理说“餐厅想体现的是正宗的蒙古族饮食的味道,羊肉来自于西乌珠穆沁旗的耳标羊,餐厅里装饰用的勒勒车、马鞍子、马头琴、铜壶、铜锅等家具、摆设都是牧民的生活用品,专门从牧区收来的。”到该餐厅就餐的一位游客认为“餐厅地道的蒙古族风味奶茶、手把肉、炒米、馓子适合来呼市旅游的小伙伴,装修也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一位网友的评价是“正宗的内蒙古奶茶,口味独特,口感很好,环境干净整洁,服务到位,价格合适,值得推荐。”
(二) 重构地方性特色餐厅的地方性生产:斡鲁朵蒙古料理live 餐厅
斡鲁朵蒙古料理live 餐厅于2021 年开始营业,是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家以新派蒙餐和现场演艺为特色的民族风味网红餐厅。为适应市场需求,丰富消费者体验,餐厅在传统蒙餐的基础上推出一系列创新菜品,例如酸奶干果冰淇淋、蒙古牛奶冰粉、斡鲁朵16 度马奶酒等,菜品既保持了民族特色,又进行了适度的创新。同时,在用餐过程中,餐厅借助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展演来烘托氛围。借助原料、器皿、配菜、烹调方式、场景等元素的创新应用,餐厅构筑了独特的饮食空间,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感官体验,也丰富了“文化他者”的主体实践,餐厅也因此成为彰显草原都市现代特质、表征城市饮食特色和味道记忆的一个符号,成为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之一。
一位网友评价说,“这是我第一次来氛围感这么强的蒙古料理餐厅,虽然店在闹市,感觉却像身在草原。”还有游客认为此餐厅“每个菜都是新奇的,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体验性,饮食的民族特色与现代性交融在一起,让人印象深刻。晚上还有乐队、歌手表演,现场见识呼麦,特别有气氛!”
(三) 嵌入式地方性特色餐厅的地方性生产:卢布里西餐厅
卢布里西餐厅于2002 年创立。2013 年前后,满洲里旅游业快速发展,游客对边境城市风光的好奇和对当地文化体验的需求日益增强。为满足游客的需求,卢布里西餐厅致力于打造以俄式西餐为主题的饮食文化空间,推出红菜汤、瓦罐牛肉等正宗俄式西餐,并引入了俄罗斯民族特色表演。餐厅为保证菜品的原汁原味,专门从俄罗斯聘请厨师,关键食材均从俄罗斯采购。此外,从俄罗斯聘请的服务员还会用中文为顾客介绍每道菜品的文化背景、原材料及制作工艺,使到满洲里的旅游者不需要到俄罗斯就能品尝到正宗的俄式西餐。卢布里西餐厅通过打造具有俄罗斯风格的饮食文化空间,参与了满洲里地方性的生产,并逐渐成为满洲里具有代表性的饮食空间之一。
访谈中,该餐厅管理人员说“卢布里希望为顾客提供地道的俄罗斯风味,奶酪包选用俄罗斯面粉,由面点师叠面100 次以上烤制而成;红菜汤的原料要用进口的红菜头,汤底由烤过的牛棒骨熬制12 小时制成;烤肉选取脂肪分布均匀的西班牙黑猪肉及美国安格斯牛肉来保证口感及品质。”有游客对餐厅的评价是“在满洲里选择俄式西餐,首选卢布里西餐厅,它体现了满洲里饮食多样性,是来满洲里必吃的餐厅”。
(四) 全球在地化特色餐厅的地方性生产——小肥羊(包头总店)
小肥羊(包头总店)位于内蒙古包头市,1999 年开始营业。百胜集团收购小肥羊后立足小肥羊“一锅汤、一盘肉”的核心竞争力,在保持火锅味道、口感、视觉享受以及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上,致力于将小肥羊打造成全球化的火锅连锁品牌,至今已在海外开设多家连锁门店。作为小肥羊全球首家门店的小肥羊(包头总店)依然保持街边单店的风格,追求一定的地方化元素,保有地方独特的氛围和专属产品,呈现出“全球走向地方”的特点。在管理和服务上,小肥羊(包头总店)则体现出“地方走向全球”特征,标准化管理、供应链、品牌推广优势保证了企业的高效运营。小肥羊(包头总店)对全球化的响应促进了“新地方性”的出现,其在选址、食材、产品、服务等方面生动阐释了全球在地化带来的“地方”和“无地方”的共生和杂糅。时至今日,小肥羊(包头总店)依然是很多外地游客体验包头餐饮文化的首选。
有游客认为“小肥羊的总店,还是值得来吃一次,建议来旅游的小伙伴都来打卡一次,各地的分店和总店还是不一样的,原产地优势,这个真的是无可比拟的。”一位网友的评价是“包头依然有小肥羊最原始的味道,羊肉很好吃,内蒙古的韭菜花也很爽口。”
六、不同类型特色餐厅的游客体验
民族旅游地特色餐厅展现出的多元化的地方性能够让游客形成不同的体验。
(一) 传统地方性餐厅的游客体验:格日勒阿妈奶茶馆
饮食产品本身就是一个地方文化符号,饮食文化的内涵影响着游客的旅游体验,游客往往十分看重旅游目的地饮食是否具备独特性、原真性、地方性等特点。饮食产品保持最初的样子能够最大程度地让游客体验到地方文化[41],地道的地方性尤为重要。Sukalakamala 和Boyce[42]的研究表明顾客之所以选择民族餐厅用餐,就是为品尝正宗的民族美食,并探索不同于他们平日所吃食物的新口味和食材。词云图分析表明游客对格日勒阿妈奶茶馆的体验主要在于味道、奶茶、服务和环境等方面,味道和产品是游客关注的主要因素(见图3),访谈中“味道”“好吃”“口味”“奶茶”等词语也被游客频繁提起。
图3 格日勒阿妈奶茶馆游客点评词云图
访谈中,一位游客说“黄牛肉味道很好,芥菜丝清爽可口,很好!尤其喜欢小油条。黄油饼、奶酪饼、软果条各具特色,美味可口,值得品尝。”一位网友认为该餐厅“是正宗的蒙餐,好想多吃几天。每一道菜都好吃,原来不吃羊肉的我吃得不亦乐乎。”
由此可见,对传统地方性特色餐厅而言,游客的体验主要在于菜品和味道,游客对食品原料的原产地、原生态和朴素的烹调方式、食品味道的地道和正宗非常关注,追求自然、简单的饮食理念。
(二) 重构地方性餐厅的游客体验:斡鲁朵蒙古料理live 餐厅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到餐厅的消费群体由本地人向游客扩展。餐饮消费不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越来越多的游客认为高品质的地方环境比食物更重要。在旅游的作用下,民族旅游地传统饮食空间会产生一系列的消解与重构,食物的形态可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烹调方式及食物的内涵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变化。词云图分析结果显示,游客对斡鲁朵蒙古料理live 餐厅的体验主要在环境、服务、菜品、味道等方面,环境是游客关注的首要因素(见图4),访谈记录也反映出这种倾向。例如,有游客认为“店内环境非常有地域特色,包间为蒙古包风格,从装修到餐具都透露着满满的民族特色。菜品为纯正的内蒙古菜,味道很地道,量非常足,味道很棒。现场歌舞表演非常精彩,歌曲和舞蹈也是满满的蒙古族风情,悠扬的歌声仿佛让人置身草原。” 网友“zqU735814622”评价到“斡鲁朵蒙古料理就在内蒙古饭店旁边,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店内装修尽显蒙古族元素。服务员身着蒙古袍,非常热情。餐具精美,饭菜可口。驻唱歌手现场演绎,美食伴着优美的音乐,让人乐在其中”。
图4 斡鲁朵蒙古料理 live 餐厅游客点评词云图
由此可见,游客对于民族地区饮食的体验,不仅通过味觉进行评判,饮食环境体验也成为其感知地方性的重要方式。高质量的饮食环境能使游客更好地沉浸于餐厅营造的氛围,也体现出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旅游地日益增长的现代地方性。
(三) 嵌入式地方性餐厅的游客体验:卢布里西餐厅
随着全球化旅游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游客带着“观光”的目的光顾餐厅,促使诸多美食脱离其原生地,呈现出“脱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特征。有的饮食文化不再局限于原生地,而是在跨地域的过程中与当地饮食文化相互交融,不断重构。在这一背景下,卢布里西餐厅提供的俄罗斯美食从原生地饮食文化语境中“脱嵌”,卢布里西餐厅由最初主要是为来中国的俄罗斯人服务的餐饮空间转变成供中国游客消费的饮食空间,并成为满洲里的一个地方符号。
对游客评论的分析表明,俄罗斯美食依然是到满洲里的游客的一个核心关注点。有网友的评价是“地道正宗的俄罗斯美食餐厅,由俄罗斯来的大厨亲自制作,口味独特,以烤和焗为主。装修陈设具有浓厚俄式风格,一次不错的就餐体验。”“来草原旅游,竟然被俄罗斯美食吸引了,都是大块儿吃肉。”
对嵌入式地方性餐厅而言,原生地依然是游客体验的核心,词云图分析也验证了这一结论(见图5)。在多元化体验盛行的背景下,游客的求新求异使其并不会简单地排斥非地方文化,餐厅的俄罗斯风格和纯正的俄式西餐味道反而有可能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图5 卢布里西餐厅游客点评词云图
(四) 全球化再造餐厅的游客体验:小肥羊(包头总店)
词云图分析结果表明,游客对小肥羊(包头总店)的体验主要在小肥羊、羊肉、包头等方面,见图6。对“小肥羊”的关注反映出全球化品牌的影响力,对“羊肉”“包头”的关注则凸显出地方性要素特征。
图6 小肥羊(包头总店)游客点评词云图
小肥羊(包头总店)的生产既不是对全球化的无差别引入,也并未一成不变地固守地方饮食文化,而是体现了全球本土化特点,游客的评论也为这一结论提供了佐证。“EG”女士评论说“来包头才真正理解小肥羊,小肥羊是包头的名片,其当年就是从包头起家,发展为知名品牌。”“汤啊,肉啊,那是很多火锅无法比拟的,羊肉鲜美、嫩、不膻,价格也合适。来包头必须去小肥羊!”还有一位网友的评论是“来到包头慕名而来。这个总店汤底味道和其他店一样,肉比较新鲜。”
小肥羊(包头总店)通过对全球化的吸纳、调整和融通,实现了在地化建构,在实现母公司全球化目标的同时,也保留了包头总店作为原产地的原真性和本土内涵,展现了基于主体体验的全球在地化动态过程,体现出“全球的地方感”[43]。
七、讨论
(一) 特色餐厅是民族旅游地地方性的重要表征之一
在民族旅游地,传统的饮食、建筑、服饰、语言等民族文化符号比比皆是,浓厚的地方特色在传承中保留下来,满足了游客对民族旅游地殊滋异味的想象与感官体验。但各种因素对地方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相同的产品、标准化服务、连锁企业、国际化品牌等全球化产物和现象也在推动地方性解构和重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与地方、传统与现代在民族地区交织、共存,使原有的饮食空间有了更多的可能,呈现出更复杂的内涵。民族旅游地多样化的特色餐厅其实是民族地区不同地方性元素交织融合的反映和表征,并因此成为游客感知、体验地方性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如图7 所示)。
图7 游客、特色餐厅与民族旅游地地方性框架
(二) 游客凝视是推动民族旅游地特色餐厅地方性生产的主要动力
旅游凝视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实实在在的观看,更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通过视觉凝视进行重构的过程,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权力施加。这种凝视产生的巨大消费需求会指引资本、权力的流向,引导社会对地方性元素进行保护和营造,有利于强化地方文化认同。游客凝视并不限于视觉感官,还包括听、嗅、触、味等感官形式。游客凝视和消费驱动当地资本和企业对目的地饮食景观和形象进行顺应需求的重塑,推动多元化的饮食空间和地方性类型的形成。游客凝视成为地方饮食文化重构的一个动力。
八、结论与展望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等进程的推进,跨地区的共生交融使民族地区饮食呈现本地与外来、传统与现代混合的特征。本文基于原真性-地方性维度,提出民族旅游地特色餐厅类型框架,并选择内蒙古格日勒阿妈奶茶馆等4 个代表性案例,探索性地解析民族旅游地特色餐厅地方性的类型、构建机制及游客体验。研究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民族旅游地特色餐厅的地方性类型及构建机制
(1)在原真性-地方性框架下,民族旅游地特色餐厅的地方性生产表现为传统地方性、重构地方性、嵌入式地方性和全球在地化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分别是地方传统文化、创新型地方传统文化、他地文化符号的在地化和地方全球化的表征。
(2)不同类型的民族旅游地特色餐厅的地方性生产机制存在差异。传统地方性餐厅通过原料、制作工艺、装饰、语言等传统民族符码传承地方饮食文化,实现游客对民族地区传统地方性的建构;重构地方性餐厅借助菜品、器皿、烹调方式、场景等方面的创新对民族地区传统饮食文化进行现代化呈现,实现游客对传统地方性的重构;嵌入式地方性餐厅整合他地传统饮食进行创新型生产,将他地饮食嵌入民族旅游地地方性生产,实现游客对跨地方的理解和地方性的再建构;全球在地化餐厅通过全球化保证产品、服务的标准化和企业的高效运营,利用本地化保证企业的本地风格和地方特色,深化了游客对全球在地化的理解。
(3)游客对不同类型餐厅地方性的体验存在差异,其主要关注点为地道、环境、文化和所在地特征等,游客通过品尝、打卡、体验和消费等不同方式获得消费体验。
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选择原真性和地方性作为旅游地特色餐厅的两个关键因素,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旅游地餐厅地方性分析框架,但餐厅的其他属性,如标准化等指标也可能是影响旅游者选择的关键因素,后续的研究可能会将更多的因素纳入研究。同时,由于研究案例均在内蒙古,研究结论可能具有一定概化性,未来考虑将更多的民族旅游地纳入研究范畴,探讨不同文化基底下研究结论是否存在差异。此外,今后的研究还可以尝试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现有结论予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