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2023-12-16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 宁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教授]
一、深刻领会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统一思想、坚定意志和强大战斗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世情方面的深刻变化就是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情方面的深刻变化就是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情方面的深刻变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新的“赶考”。
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我们就必须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应对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必须统一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凡是在重大的历史关头,我们党都进行了整党整风运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我们党重视用“教育”来统一全党思想,善于用“教育”来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对于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对于推动全党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于推动贯彻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对于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原则,坚守党校初心,推动新时代党校(行政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1]
学什么?就是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的基本内涵、基本观点以及科学体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提出‘六个必须坚持’,概括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2]开展这次主题教育,就是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的来说,就是要系统掌握“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和“六个必须坚持”。
“十个明确”系统总结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八个明确”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了系统概括。从“八个明确”到“十个明确”,这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的理论创新重大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十个明确”统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
“十四个坚持”全面回答了如何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十四个坚持”,从党的领导、经济、政治、法治、文化、民生、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等各方面,回答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由谁来领导”“为了谁、依靠谁”“如何推进发展”“如何提供有效保障”等问题。“十四个坚持”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总结和提升,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十三个方面成就”全面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的成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13 个方面分领域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成就进行概括。“十三个方面成就”既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取得的实践成果,又是对其精神实质和具体内容的丰富和发展。
“六个必须坚持”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的系统概括。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6 个方面,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六个必须坚持”贯穿“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全部内容,是我们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和重要方法。
三、努力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
真学是指认真研读,深刻领会,在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上下功夫。
真懂是指深入思考,融会贯通,在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与方法论上下功夫。
真信是指态度坚决,行动自觉,在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信仰上下功夫。
真用是指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上下功夫。
通过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达到凝心铸魂筑牢根本、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廉洁奉公树立新风的目的,实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 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3:9-10.
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申华林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重大理论判断,为推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法治中国建设开启了新篇章。
一、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伟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我们党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制定和出台《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 年)》《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 年)》,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设计了“总体方案”、奠定了“总体格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总抓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建设要求主要是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为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提供了“总抓手”。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的基本形成起到了“四梁八柱”的奠基作用。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全面依法治国良性互动关系的基本形成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基础。
二、深刻把握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核心要义
一是战略谋划有高度。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就是要站在胸怀“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全局去统筹谋划,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是统筹推进有力度。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这意味着,在工作部署层面,把国家各项治理工作纳入法治轨道,着力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是发展层次有深度。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更加深入地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从作为形式法治的依法之治迈向形式与实质相融合的良法善治新境界,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三、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奋力开创新时代法治广西建设新局面
培育法治理念,着力解决新时代法治广西建设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一是坚持人民立场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要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并将其贯穿在法治领域。“法治为了谁、依靠谁、保障谁”是法治建设的根本立场问题。二是坚持良法善治论。良法善治源于对法治建设过程中公权力与私权利、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正确认识。三是坚持公平正义论。公平正义是人民的期盼,也是实现良法善治的核心价值追求,要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践行“五个更大”重要要求,加快法治广西建设。要在法治轨道上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五个更大”重要要求,找准影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建设的重大法治实践问题,着力解决法治建设中存在的制度供给与制度创新短板弱项问题,为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在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程序法治化方面取得新突破。要持续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着力解决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程序法治化瓶颈问题,使法治成为广西各方面工作的崇高理念、坚定信仰、常规思维和基本方式,奋力开创新时代法治广西建设新局面。
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刘国平
[中共柳州市委党校(柳州市行政学院)副教授]
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1]67作出新的全面部署。提出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1]67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凝聚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磅礴力量。
一是强化政治建设,增强政治领导力。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干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和广大党员的日常言行上。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实现学习培训全覆盖,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体作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引导广大党员把准政治方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担负起爱党、为党、兴党、护党的责任。
二是强化理论武装,增强思想引领力。重视理论武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凝心铸魂,充分发挥各类党员学习平台的作用,既要抓好党内集中教育,也要抓好经常性教育,促使广大党员深刻领会创新理论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坚定信仰追求、强烈历史担当、真挚为民情怀、务实思想作风和科学思想方法,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提升觉悟、增强党性,自觉凝聚在党的思想旗帜下团结奋斗。
三是强化组织建设,增强贯彻执行力。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把自身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创新党组织的设置方式,把党支部建立在产业链、项目上,及时在新领域建立党组织,科学规范调整现有党组织,确保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选优配强想干事、会干事的党支部领头人,提高党务干部素质,大力实施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创新活动载体和方式,切实做好党员关爱工作,增强党员归属感、荣誉感,使基层党组织更加具有向心力和战斗力。
四是强化作用发挥,增强社会号召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靠实实在在的真功夫干出来的。只有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各领域都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才能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感召力、号召力。新时代党员要立足岗位创先争优,争做实事求是、狠抓落实的模范先锋,争做务实高效、勤奋为民的先锋模范;要健全和完善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架好党心与民心的“连心桥”。基层党组织要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上多用情,在宣传教育群众上多用心,在组织凝聚群众上多用力,以实干实效赢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五是强化政治监督,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政治监督是为了推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干部、党员更加牢记初心使命,更加务实廉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更加用心用情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督促监督对象忠实履行职责使命,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党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政治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打折扣、搞变通等不良行为,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实见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陈杏梅
[中共贵港市委党校(贵港市行政学院)副教授]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30-31的重要判断。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
一是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耕地面积小是当前面临的基本国情和首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31为此,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抓责任、保面积、提地力,确保粮食产能。要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要层层分解,保持稳定。要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不动摇,从数量上确保有地可种。实施耕地地力保护措施,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从质量上保障土壤生产能力。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构建粮食、肉禽蛋奶水产和瓜果蔬菜等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满足人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愉悦的需要。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种子库建设,采用先进机械与设备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提升粮食产量。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创新“政、产、学、研”机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要加大农业财政补贴种粮大户力度,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提高种粮收益回报率,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要把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利益。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富民产业品种培育,构建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增收当作一项必须抓好的政治责任、政治任务。要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的监测、预警、保障、帮扶工作机制,定期核查,实时监测,快速响应,防止大规模返贫和新贫困发生。要完善农村低收入人群保障救助机制,重点关注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跟踪其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要深入开展“扶志扶智”活动,重点对易地搬迁扶贫对象进行后续帮扶,激发群众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转变的内生动力。
四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1]31为此,要着眼于全面现代化建设全局,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要统筹城乡规划,把县城作为城乡融合切入点,综合考虑产业、人口、土地等因素,构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立足城乡产业特点、资源优势和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布局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等。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加强路、水、电、气、通讯“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五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有利于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强化农业公共服务,对于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保障农户享有土地承包权前提下盘活土地经营权,创新“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着重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
六是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农民问题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促进农民全面发展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县委书记要当好“一线总指挥”。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乡村经济、协调社会资源、凝聚民心等重要作用。要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完善农村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农民高质量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乡村人才培养机制,多渠道引进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打造高水平农业农村人才队伍。要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民专业技能、就业能力。加大对涉农干部培训力度,打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领导农业强国建设能力的“三农”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探索
银玉川
(中共都安瑶族自治县委党校讲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28“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1]50新发展阶段,都安瑶族自治县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绿色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要加强生态知识普及教育,积极向人民群众普及环境保护、生态法律等知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道德素质,增强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绿色消费意识。积极向人民群众普及绿色消费知识,培养其合理利用资源的能力。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创造意识。引导人民群众充分发挥本地的生态资源,持续发展绿色生态经济。要坚持规范生态道德行为。在生活中,引导人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绿色生活习惯。在生产中,规范生产行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二是改善生态环境。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一方面,推动村庄绿色规划,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大整治行动,推进房屋立面改造和特色名村建设。另一方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推进田园综合体示范点建设,创建江河沿线田园综合体示范带。实施“绿满城乡”工程,落实城镇、村屯绿化工作,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抓好退耕还林后续和森林管护工作,因地制宜,封山绿化,推进“林长制”向村级延伸。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重点整治工业排放、秸秆焚烧、烟花爆竹燃放等污染源。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加快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厂和中转站建设,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水平。实施沿河沿江绿化工程,推进沿河沿江生态建设,建设好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推进“河长制”建设。加强城区生活娱乐噪声环境整治和餐饮业环境监管工作。
三是建设绿色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核桃、油桃、板栗、八角、花卉、桑蚕、油茶、甘蔗、葡萄、旱藕等优势生态产业,全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继续实施“贷牛(羊)还牛(羊)”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引领千家万户养牛羊,全力打造“中国南方牛都”和亚洲最大的澳寒羊养殖基地。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低碳旅游产业,建设一批生态旅游区、生态产业园、生态特色村镇,满足人民绿色、生态、低碳消费的需求。要打造绿色产业集群,一方面,集中力量打造碳酸钙产业、优质肉牛肉羊加工等两个百亿元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大力提升野生山葡萄酒、竹藤草芒编织、茧丝绸加工、蔗糖加工等亿元产业集群。要提质发展绿色服务业。把农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推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积极开发江河湿地观光、农业休闲观光、游憩休闲绿地、长寿健康养生、生态科普教育等服务产品,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健全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
四是优化要素配置。要加强与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构建“产学研”联盟。开展产业实用技术培训,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解决发展绿色农业技术面临的难题。科学组合现有的技术资源,指导企业做好绿色生产基地建设、绿色产品试验示范、绿色产品规模化生产及销售等工作。要加快绿色城镇化建设。建设雨污分流、雨水利用系统,推进能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城镇建设,打造优美洁净生态宜居的城镇环境。以乡村建设为重点,抓好乡村风貌改造、农村环境整治、乡村治理能力、乡风文明建设“四大提升”工程,加快绿色乡村建设步伐。要落实落地落细人才引进、资金扶持、利益联结、设施配套、奖补激励等系列政策保障措施,为绿色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撑。要创新资金投入机制,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和担保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财政经费、社会资金和信贷资金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五是完善保护监管制度。要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群众的生产、生活行为。加强执法力度,将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生态保护内容付诸行动。要建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考核任务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建立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工作职责。完善监督机制,建立环境综合整治监督检查、成效评估、运行维护等制度。制定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制度,加强信息公开渠道建设,保障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和监督权。结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和完善资金投入制度,规范现有的生态保护补偿渠道,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投入力度。探索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引导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流域上游与下游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多种方式实施补偿,不断规范补偿运行机制。要健全生态政绩考核制度。建立领导干部生态实绩档案,每年围绕实绩档案所记事项,组织考核组及知情群众进行集中评绩。坚持走群众路线,请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由群众评判、让群众认可。对完成目标任务的,通过评先树优或物质奖励等方式进行激励,对不完成任务的要给予相应的惩戒。对违背绿色发展要求、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干部的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制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坚持人民至上 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
吴新华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第11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学员,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高度凝练、科学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位列第一。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必须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一、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1]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告诉我们,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各项事业的成功保证。翻开历史记忆的书签,先烈们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浴血奋斗。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根基就在人民、血脉就在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
二、我国的就业机制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
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2]47中国政府制定实施的具体就业政策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
第一,宏观调控特别注重就业形势,把稳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下限标准、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减税降费、大学贷款延迟返还)。
第二,产业发展特别注重就业岗位,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导向,建立重大投资、重大政策、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机制,加大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支持力度,鼓励小微企业发展,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
第三,分配机制特别侧重就业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强调:“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2]47
第四,注重维护农民工权益,保障农民工和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实行总包兜底、拖欠入刑;企业破产优先清偿工资、社保;失业人员得到失业补助和基本生活保障。
三、坚持人民至上,积极促进高质量就业的实现
坚持人民至上,是理论论断,也是价值判断。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从就业工作看,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千方百计解决好城乡劳动者就业,让人民群众安其岗位、乐其职业,确保就业大局总体稳定。
第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问题,工作岗位的供给与大学毕业生的预期之间存在差距。要实施积极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必须动员学生降低就业预期,推动灵活就业,补修技能,调整高校专业设置。
第二,农民工就业。农民工就业核心问题是就业变换性强,就业岗位因为城市化的发展离家远,造成子女教育、医疗、住房的分离,农民工回乡意愿较强烈。今后应发展乡村产业、强化县域经济、引导就近就业、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
第三,大龄困难人员就业。大龄困难人员就业主要以缺乏技能的零工(如担任保安)为主,岗位竞争激烈。要引导社会对大龄就业人口的认知观念转变,引导大龄困难人员减少岗位变动,鼓励灵活就业,进行托底公岗安置。
第四,残疾人就业。残疾人就业的核心问题是参与社会少、融入社会难问题突出。对此要引导社会对残疾人就业的包容,加强对残疾人的职业培训,组织集体就业,拓展居家产业。
坚持人民至上的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我们就要深刻领悟、准确把握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一重要立场观点方法,将其转化为强大思想武器,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张忠友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主任(主持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作了深刻阐释和重要部署,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重大的实践导向。
一、坚持自信自立,是马克思主义真理魅力的生动体现
坚持自信自立,源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坚持自信自立,就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坚定信仰上。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自信,不仅是对自己的想法、做法等的正确性、正当性由衷地抱有坚定信心,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自立,就是自主独立,走自己的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行动上才能坚决。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中国的发展,必须从其内部寻找支撑和力量,必须依靠自身主动作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二、坚持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深刻启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1]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立自强、不懈探索,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为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伟大历史性贡献。一百多年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坚持自信自立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光辉历程。因此,放眼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在中国共产党的成功道路探索中展现出来的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乃至坚持走自己路的坚定决心,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
三、坚持自信自立,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精神气度的充分彰显
坚持自信自立,源自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5000 多年文明发展史,来自中国共产党100 多年奋斗历程和70 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是融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具有深刻的历史底蕴、实践基础和文化根基。我们拥有强大的领导力量。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我们拥有优越的制度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3 项优势,是我们成就和推进伟大事业的重要法宝,是我们最有底气的坚实基础。我们拥有磅礴的人民力量。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我们拥有主动的精神力量。这种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精神支撑,因此我们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自信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强。自信自立作为我们的精神风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得到鲜明彰显。
四、坚持自信自立,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的二十大提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要求我们深刻理解坚持自信自立的丰富内涵,更好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奋发图强把握自己的命运,艰苦奋斗办好自己的事情。
坚持自信自立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历史经验,彰显志气、骨气、底气。我们秉承自信自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绝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而是要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从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跃升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奋进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以思想的力量激扬奋进的力量,以理论的主动把握历史的主动,让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我们坚持自信自立,不管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9.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石慧君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第48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自治区党委政研室(改革办、财经办)综合处处长、一级调研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守正创新”写入大会主题,并将其作为“六个必须坚持”之一列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分彰显了守正创新的重大价值和方法论意义。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握好、坚持好、运用好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一、深刻认识守正创新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强调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时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20这就深刻阐述了坚持守正创新的重大意义,我们要深刻领会并切实增强坚持守正创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是要深刻认识到守正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守正,即遵循客观规律,坚守正确的方向、立场、原则。创新,即在守正的基础上,结合新的不断变化的实践创造性地认识和改造事物,把事物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守正才能确保事物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创新是守正的发展和升华,只有创新才能揭示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以新的认识、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从而更好地守正。可见,守正创新体现了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本质上是解决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关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
二是要深刻认识到守正创新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党百年奋斗的实践逻辑,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要求。守正创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是党的思想路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
三是要深刻认识到守正创新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也是面临风险和挑战的远航。我国发展已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时期,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日益复杂严峻,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守正创新是推进强国建设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只有正确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以守正为创新凝心铸魂、把稳航向,以创新为守正注入活力、寻求突破,才能有效应对新征程上的风险挑战,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二、自觉遵循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坚持守正创新,有其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只有自觉遵循这些原则和要求,才能确保新形势下的守正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是必须坚持“三个不动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1]20。这“三个不动摇”既是坚持守正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结晶。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不移坚持“三个不动摇”,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二是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和内在规律,是我们坚持守正创新的重要遵循。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一方面,立足强国建设实际,深入研究、回答面临的各种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另一方面,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入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与时俱进,展现更加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三是必须坚持“实践第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守正创新能否符合时代要求、回答时代之问、破解发展之难,评判标准是实践。新征程上,我们推进守正创新,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丰富、发展这些创新,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更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着力提升守正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新征程上,能否更好地坚持守正创新,党员、干部的能力水平是关键。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守正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加强科学理论武装。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我们更好守正创新的根本保证。要引导和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紧密结合不断发展的实践和工作实际,持续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知道守什么正、创什么新、怎样创新,确保守正创新方向不偏、取得实效。
二是提升改革创新能力。要把改革创新能力培养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务实管用的专业化能力培训,加强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和创新思维,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以新的理念、思路、办法、手段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三是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党员干部能否守正创新、有所作为,关键看担当。当前,一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连续多年成效不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党员干部普遍存在求稳怕错的思想,主动担当不够,敢为人先不多。要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坚定不移、大张旗鼓地激励猛将闯将干将,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误的浓厚氛围,让广大党员干部担当起来、实干起来,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推动形成改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谭 利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第11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学员,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第三秘书处副处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做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1]17他强调“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18,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其中第四条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鲜明特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要深刻认识到,“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1]18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一、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增强问题意识,做到认识问题脑中有“数”
问题意识是对矛盾的敏锐感知,也是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自觉。领导干部要在发现问题上快人一步,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为导向,聚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随时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一是要有全局意识,善于在国际国内相互联系中发现问题。党中央反复强调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联系起来全面考察、整体考虑。要树立世界眼光,密切关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各领域的新情况,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新趋向,从而发现需要抓紧破解的新矛盾新问题。二是要有底线意识,善于在统筹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实践中发现问题。统筹发展和国家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就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推进、不断深化的。要善于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中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三是要有反思意识,善于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问题。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并在对照现实问题中得到新的认识,就能够在未来征程中少走弯路、减少失误。
二、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加强调查研究,做到把握问题胸中有“谋”
把握问题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关键,贵在坚持以全局视野、辩证思维、长远眼光看待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面临的现实问题便是最真、最大、最直接的问题。《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列出了12 个方面的调研内容及各领域重点问题,即是我们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些事关战略长远、当前重点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带着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抽丝剥茧分析调查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通过整理、分析、比较、批判和概括,抽象出问题的核心。
三、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做到解决问题手中有“招”
认识问题、把握问题是过程,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有担当精神和斗争精神,遇到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能够有所作为、有所进步,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在改革发展与维护安全稳定中敢于啃“硬骨头”。一是要有敏锐果敢的决断力。解决问题要有坚决果断的气魄,始终保持对形势变化的敏锐感,只要是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就要坚决贯彻执行,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只要是有利于发展的机遇,就要主动出击、迅速行动、抓住用好;只要是符合实际的探索,就要大胆闯、大胆试,努力在解难题促发展上做到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二是要有雷厉风行的执行力。问题发现了,就要马上解决;事情定了,就要马上去办。要始终保持与时间赛跑的强烈紧迫感,躺着想事、坐着议事、站着干事,闻令而动、分秒必争,确保各项工作以最快的节奏推进、在最短的时间完成。对于已经作出的决策、议定的事项、部署的任务,要将任务清单化、清单指标化、指标时序化,紧盯不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三是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力。进入新阶段发展,改革进入深水区,碰到的很多问题都没有现成模板可以借鉴、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必须解放思想、开动脑筋,跳出思维定势,摆脱固定模式,大胆探索新路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尹红英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要内容。这一观念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的规律,体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和运用,为准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坚持系统观念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1]20坚持系统观念,符合唯物辩证法事物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对其的继承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正确反映,它是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强调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在人类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也就是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所指出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相互对立的宇宙观。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来看世界。两者分歧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了普遍联系的观点,强调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协调各种关系,否则就会顾此失彼,导致发展失衡。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了发展的观点,强调在把握机遇开新局。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了全面系统整体地去考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基本原则,从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系统观念是以系统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式。
二、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系统观念既是对于客观世界存在方式的根本看法,又是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重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有好的效果。”[2]8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另一方面,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形成一系列新布局、新方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回顾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运用系统观念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比如,毛泽东同志提出全局在胸、“弹钢琴”工作方法、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着眼于系统的整体性”。这些都体现了系统观念,都把系统观念作为治国理政的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党的二十大指出:“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1]20-21因此,党中央重视加强顶层设计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时,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一方面,要在统筹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在重点上求突破,以点的突破带动全局工作。领导干部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三、坚持系统观念的方法路径
当前我们正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面对时代之需、现实之需、发展之需,如何提升培养系统观念呢?最根本的办法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就是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战略思维是对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进行谋划的思维活动,战略思维能力则是具有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就是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的能力。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辩证思维能力就是要从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对立统一的视角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就是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使发展的各方面相互促进。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能力注重进行思想理论武装,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法治思维能力是以法治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标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是判断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未雨绸缪做好准备,以便从容应对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19(1):8.
坚持胸怀天下以彰显大党大国担当
张 辉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中国共产党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提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中国共产党又把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六个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加以阐述。坚持胸怀天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外工作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在党的理论体系和工作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坚持胸怀天下的科学内涵
关于坚持胸怀天下,《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1]这一论述,重在说明中国共产党关于当今世界现实状态和未来趋势的原则性态度、立场和观点,同时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际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实践路径与方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和国际担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将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和国际理念,为中国共产党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坚持胸怀天下的由来发展
一是坚持胸怀天下启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坚持胸怀天下的提出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解放全人类”的理想追求。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它所关注是为整个人类社会谋进步和最终实现“自由人联合体”。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政党,自成立之初就遵循马克思主义胸怀世界、造福人类、共建美好家园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坚持胸怀天下的提出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崇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崇尚礼仪之邦、协和万邦的境界,主张以和为贵、亲仁善邻的气度,追求美美与共、兼济天下的格局等,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文化基因和深层密码。
二是坚持胸怀天下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不同的国情和国际环境始终展现出胸怀天下的格局和气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特殊的历史性贡献。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且大力推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加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世界正义力量最终战胜法西斯势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为其他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巨大的鼓舞和支持,壮大了世界和平力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发展。与此同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人类关怀,放眼全球未来,坚持以中国自身发展追求和平,积极履行大国责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是坚持胸怀天下深入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关于坚持胸怀天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2]因此,中国共产党要拥有世界眼光和宽广胸怀,认真回应各国普遍关切,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与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致力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坚持胸怀天下的践行路径
一是致力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我们在面临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等重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盛行,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严峻挑战。如何避免冲突与危机,保障和平与安全,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2022 年4 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六个坚持”①的全球安全倡议,这一重要倡议明确回答了“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的时代课题,为应对国际安全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
二是致力于推动世界共同发展与繁荣。为了推动全球共同发展,中国积极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主张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同时,反对保护主义,反对单边制裁和极限施压。2021 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六个坚持”②的全球发展倡议,这一倡议体现了中国对全球经济的理解和立场,跨越了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胸怀和国际担当,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加强国际合作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是致力于促进世界文明包容与互鉴。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不同文明的存在,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但一些西方国家一味排斥其他文明,不愿与其他文明共存共荣,不断攻击其他非西方文明,一意孤行搞价值观外交,干涉其他国家内政,成为破坏世界稳定的主要根源。中国一贯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2023 年3 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四个共同倡导”③的全球文明倡议,这一倡议为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促进世界文明包容互鉴、促进各国和平相处与共同发展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中国方案和理想路径。
伴随着全球治理中国倡议、中国方案的不断提出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更多彰显,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将在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和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注释:
①即: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摒弃冷战思维,反对单边主义,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反对把本国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不能搞双重标准,反对滥用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
②即: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
③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8).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