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个必须坚持”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新时代实践要求

2023-12-16洪明星

桂海论丛 2023年3期
关键词:矛盾事物马克思主义

□洪明星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在中国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在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新时代以来一系列政治成果、理论成果、实践成果进行全面系统总结,制定了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这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在理论成果的总结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进一步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十三个方面成就”,还第一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内容概括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即“六个必须坚持”),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十年来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中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的重要基础。2022 年10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提出“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要理解把握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在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党员熟练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整体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战略部署、重大举措[2]。只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放置于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实现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之中去考察,放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宏大历史进程之中去考察,把握其理论逻辑和哲学意蕴,才能深刻理解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和精髓。

一、坚持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继承和创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关于“人的本质”的不同回答,是划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基于现实性之上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抽象的人”的抽象人性论,无法科学解释或回答人类历史观和社会历史主体问题,只能堕入唯心主义或旧式唯物主义的轮回。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基础,体现于人的自由自觉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之中。人类社会历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生产推动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在无阶级的社会中,劳动资料和劳动成果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劳动者和劳动是同一的。阶级社会出现以后,剥削阶级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实现对劳动成果的窃夺,人民群众沦为被剥削者,劳动出现异化。在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阶级统治和阶级利益,建构“天赋神权”“安于天命”的意识形态,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4]的价值观,把劳动人民贬为最卑微的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一方面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剩余价值对工人进行秘密剥削,劳动人民沦落为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是由社会分工产生的,社会分工又造成了劳动的异化,“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5]93私有制导致劳动和劳动条件发生决裂,缺乏劳动条件的人为了生活,就得把自己的劳动能力交给拥有劳动条件的人去支配,同时把自己劳动的成果也一并交给人家去占有,这样就导致劳动者和劳动产品、劳动本身、类本质以及和他人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异化,劳动本身成为反对劳动者的异己力量。因此,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5]93。理论的预设决定着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所有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实现自由解放的学说。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要求是明确的。首先,坚持人民至上要求充分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原点和价值归宿,要求充分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依靠和团结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其次,坚持人民至上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6]我们要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目标追求,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掌权用权不能损害人民利益、伤害人民情感,要牢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制定目标任务要以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哪里有人民急难愁盼的问题,哪里就能创造政绩。最后,坚持人民至上要求坚持以人民为根本的评判标准。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也是社会价值的判断主体。只有让人民认可、让人民高兴、让人民满意,中国共产党才能源源不断获得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必须牢记人民才是“评判者”、人民才是“阅卷人”,从而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我们要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真正做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二、坚持自信自立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主动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坚持自信自立必须把握历史主动、客观评价自我、自立自强

自然历史与社会历史相比较,自然历史是没有意识的、没有自主的历史。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曾把蜜蜂与建筑师进行比较,他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7]虽然蜜蜂建造精美的蜂房使许多建筑师感到羞愧,但蜜蜂建造蜂房的活动终究只是一种本能的活动,而即使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他在实践之前却能够在头脑中把房子建好,这就是人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之处。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事情,无论其在表象上展现出多少表面的偶然性,或者在隐在其内的可以证实的内在规律性,“都没有任何事情是作为预期的自觉的目的发生的”[8]301。相反,社会历史在其范畴中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8]302的活动,社会历史从来没有不自觉的意图,也从来没有无预期的目的。每一个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人都是有意图的,但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不是原封不动地按照单个历史中的人的意图发展的。历史的最终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历史中的人的意图的相互碰撞和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无数互相交错的意图构成有无数个意图的平行四边形,由此所形成的合力就是历史结果。因此,历史结果又可以视为整体地、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人的意图的产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社会历史总是像自然历史一样有规律地发展着,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客观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运动规律的。正因为如此,恩格斯深刻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这就是历史。”[8]303坚持自信自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品格,正是历史活动主体对自身价值、自身力量的肯定与确证,是历史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所必须具有的自觉、意志、信念、信心。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自信自立的实践要求是具体的。首先,坚持自信自立要求牢牢把握历史主动。历史唯物主义总是在人类解放和自由实现的维度上来审视历史主动问题,坚持自信自立本质上就是坚持人类实现生存意义的主动,亦是指人类通过挣脱枷锁而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人。我们要始终把握历史主动,勇于担当、善于创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新的历史篇章。其次,坚持自信自立要求善于客观地自我肯定。善于从历史尤其是党史中汲取营养,善于发现和肯定自身的价值,善于发现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善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坚信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一定能够实现。再次,坚持自信自立要求善于自立自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奋斗观和正确的历史观,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因为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我们要切实丢掉“拿来主义”的思想,要在自立自强中解决“卡脖子”问题,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与垄断,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实现重大突破,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工程,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最后,坚持自信自立要求善于斗争。我们要善于利用自身条件乃至创造条件实现奋发有为,要切实丢掉畏首畏尾的思想,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三、坚持守正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践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善于在矛盾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人类历史上“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9]111-112。辩证法虽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利,但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最彻底的辩证法。以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为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及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发展的,物质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以对立统一方式存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生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因。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0]218矛盾法则是事物的对立与统一法则。唯物辩证法是认识论,即如何使用矛盾论这种基本法则去认识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既是普遍的也是特殊的,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排列组合方式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矛盾是区别和认识千差万别事物的根本依据,也是区别和认识事物各个发展阶段的根本依据。事物内部存在多种矛盾和关系,它们共同决定着事物的性质,使事物表现出多重属性。其中,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着事物的主要性质和主要属性,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规定着事物的次要性质和次要属性,存在于事物内部的各个矛盾共同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属性,使事物呈现丰富多彩的外在特征和多重性格。坚持守正创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灵魂,要求充分尊重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要承认事物的主要性质、根本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也要承认次要矛盾和矛盾次要方面对事物的非决定性性质产生支配与影响。

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守正创新包含善于守正和善于创新两个方面。善于守正就是善于坚持根本原则和正确方向,使事物的根本性质不发生动摇和变化;善于创新就是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从矛盾的事物的多重属性中分辨出决定利弊的矛盾,因势利导推动矛盾发生变化,使事物的性质和属性朝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换言之,坚持守正创新既要求善于坚持原则,又要求善于开动脑筋,还要善于从事物内在的矛盾和关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势利导推动矛盾变化,使事物朝向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坚持守正创新的成败关键在于明确“守”何之“正”及“创”何之“新”,把非原则领域当成原则领域来坚持,创新就没有发挥的空间;把原则领域当成非原则领域来创新,创新就脱离了创新的范畴,就会犯颠覆性错误。坚持守正创新要科学界定原则的范围和边界,在原则领域要坚持原则、严守规矩、不逾底线,在非原则领域要敢作敢为、先行先试、积极创新。坚持守正创新要善于抓住机遇,要善于把握窗口期和机遇期,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次要矛盾和矛盾次要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科学运用,坚持问题导向必须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认真调查研究探求解决问题之道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136而改变世界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12]矛盾则是存在于事物内部诸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双方相互肯定、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构成了矛盾的同一性,使事物在一定阶段内保持特殊性质属性的稳定性;矛盾双方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相互限制构成了矛盾的斗争性,使事物的性质属性在变化发展中不断飞跃。在对立统一的复杂矛盾体中,矛盾的力量是不均衡的,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影响和支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同一矛盾中,矛盾各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均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影响和支配着矛盾次要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解决问题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善于抓住矛盾对立统一的根本联系和关键联系,通过创造条件改变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以实现改变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使事物的性质属性朝着有利的方向变化发展。因此,现实问题能否得到解决,核心在于能否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能否把握矛盾联系的根本和关键。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做扎实的调查研究,因为矛盾的联系不仅是相互纠缠和千丝万缕的,更是隐藏于诸多表象之中的。只有认真调查研究,通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反复比较中抓住事物联系的根本,才能从根本上推动问题的解决。

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充分尊重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抓住问题的根本和关键,通过解决问题来撕开突破口和打开局面。首先,坚持问题导向要求培养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矛盾的集中体现。我们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特殊性,就是善于整合时代呼声、凝练时代之问、抓住问题关键,在克难攻坚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以敏锐的问题意识、强烈的使命担当和敢于且善于斗争的精神与本领,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不断创新发展。其次,坚持问题导向要求开展扎实的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指出:“不做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切实解决好实际问题。”[14]最后,坚持问题导向要求善于研究解决问题。要学会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只有到真正提出之时,才意味着解决问题的条件已经具备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找准痛点、堵点,然后切中矛盾的要害,找到解决矛盾的突破口。要学会分析问题,深入分析问题才能抓住问题关键。问题不会简单地浮在表面,只有深入调查和潜心研究,准确研判形势、把握大势,才能找准问题源头和规律,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条件和基础。要学会解决问题。要坚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积极化解矛盾和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15]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坚持以调查研究为决策依据,不研究假问题,不搞面子工程,不搞表面文章,不做与问题关联不大或无关的无用功。

五、坚持系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的科学运用,坚持系统观念要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系统是指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组成的具有内在逻辑的结构功能整体。从无机界、有机界到人类社会,不论是粒子、细胞、家庭,还是宇宙、生物、国家,都可以称之为系统。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客观的也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诸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为条件,使整个世界呈现为相互结构、相互联系和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既包括以静态为呈现的横向的内在逻辑关系,也包括以动态为呈现的纵向的变化发展关系。在系统观看来,每个子系统都是由若干模块和层次组成的整体,整个物质世界是由若干子系统组合形成的庞大系统。首先,系统是由部分组成的系统,任何给定模块和层次都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部分的坍塌或抽离,都有可能对整个系列带来结构性损伤和功能性影响。其次,部分是系统的部分,任何给定模块和层次其结构功能只有通过系统才能发挥出来,脱离系统的部分不仅没有作用,也没有任何意义。最后,系统不是部分的简单混合或叠加,而是基于逻辑与功能的有机整合,部分在系统中能够发挥出超过其本身的功能与作用。作为世界观,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承认联系既是客观的也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要承认和重视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关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坚持系统观念就是坚持以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加强前瞻性思考,加强全局性谋划,加强整体性推进,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增强各项措施的关联性和耦合性,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唯物史观深刻考察社会变革的深层动力,反对用单一、唯一的因素解释历史发展,“历史的合力”强调优化各个部分、各个条件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形成强大的共同力量,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前进。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观点分析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规律、推动事物发展。要善于整体推进解决问题,坚持系统思考、科学统筹,既要解决好主要问题,也要解决好次要问题,更要注重解决政策配套问题,防止个别问题掉链子而影响全局。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运筹帷幄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六、坚持胸怀天下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追求,坚持胸怀天下要用世界眼光认识民族复兴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问题,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是最具有天下情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超越了狭隘的阶级统治的理论范畴,在马克思主义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以为统治阶级服务为理论预设和价值旨归的,而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其致力奋斗和实现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1]422因此,“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1]412因为“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16]无产阶级所争取的自由解放必然要与全人类的自由解放联系到一起,才能实现全面彻底的自由解放。马克思主义的天下情怀超越了狭隘的民族国家观念,它所要服务的已经不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疆域领土,而是超越了民族国家利益之争的“天下大同”,是世界意义之上的价值秩序重建。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胸怀天下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逻辑必然,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注世界发展和人类事业进步的天下情怀,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崇高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使命与历史担当。首先,坚持胸怀天下要求不断拓展世界眼光,在顺应时代潮流中谋求发展。虽然世界仍存在诸多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但和平合作共赢的历史趋势不可阻挡,任何霸权主义行径终将因世界人民的抛弃而破产。我们要以宏大胸襟和开阔视野保持头脑清醒,深化对时代发展趋势的认识,始终站在历史一边、始终站在时代一边、始终站在人民一边,在维护世界和平与推动世界进步中谋求发展。其次,坚持胸怀天下要深刻认识民族复兴与世界大同的辩证关系,在推动世界发展中实现复兴。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向纵深领域发展,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进入前所未有的历史进程,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统筹“两个大局”,要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与为世界谋大同联系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深刻把握中国命运与世界命运的紧密关系,在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后,坚持胸怀天下要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人类面临发展问题其难度和深度前所未有,逆全球化思潮有所抬头,世界经济复苏持续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们要始终以胸怀天下的境界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与世界人民一道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中寻找答案,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矛盾事物马克思主义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美好的事物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奇妙事物用心看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