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育人视域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共情传播研究
——关于内容共情、在场与接受的思考

2023-12-16陶梦筱

今传媒 2023年10期
关键词:共情育人思政

陶梦筱 尹 磊 武 娴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出自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是教育部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成果。移动互联时代,新兴媒体的影响力正在扩大,社交媒体成为了青年群体的第一信息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主阵地,微信公众平台要主动寻找青年受众群体,充分发挥网络育人作用,基于共情与接受视角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从而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方向。

一、共情传播:搭建思政精神认同

“微粒化”社会中,公共媒介平台用户涉及面广、信息承载量大,是人们互相传播信息、共享情感的主要场所。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国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新部署,提出要积极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开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为高校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提供了基本思路。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种公共媒介,以虚拟的方式搭建时空感知、塑造注意力和情感、承载思想的生成和表达[1]。公共媒介平台的虚拟性在为信息传递带来便利的同时,加大了信息风险把控难度,这对政治敏感度高的思政元素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传递信息、进行网络思政教育时,要把握公共媒介平台特性,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框架;要充分实现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价值,达到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实现青年学生精神认同与情感价值高度统一的目的[2]。

将共情的同理心引入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接受”。高校在进行网络思政育人时,不仅要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3],还要让学生在浏览微信公众平台的相关内容时充满“悦读欲”和“亲近感”,自觉增强其时代主人翁的使命感。

“共情”与“认同”同属心理研究机制。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人对他人或群体进行模仿所形成的情感上的趋同或发生同化作用的过程,个人通过同化实现对某一客体的共同认知与判断,进而形成情感依赖,满足个人的情感归属需要[4]。“共情”是一个人在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响应,因此,笔者借助“共情”与“认同”搭建了网络思政育人框架[5]。所谓主体间性是人对他人意图的推测与判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受众群体,学生对网络育人平台的主体间性应为正向传播与主动接受以及正向效果的判定。赵建国跳出心理学的“共情”概念界定,在《论共情传播》中提出共情传播就是共同或相似的情绪、情感的形成过程和传递、扩散过程[6]。笔者引用共情传播概念是为了更加准确地界定本文所要探讨的主体——作为传播者的微信公众平台与作为受众的青年学生之间产生的情绪与情感问题,是个体对群体层面的主体间性。本文跳出个体对个体的“共情”层面,将“共情”机制放进个体对群体、群体对群体的层面考察,在传播效果上更多地追求正向的情感共振与同向解读。换言之,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者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运用“共情”传播方式,在教育效果上追求学生主动接受,激发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情感认同,从而产生情感共振,实现正向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胸怀天下的大格局,高校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微信公众平台所要搭建的思政内容精神符号格外重要。引入“再传播与重新定义内容”的意义,有助于引导作为传播者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树立学生视角。学生在对思政内容进行阐释、再传播的过程中重新定义内容意义,并可能形成主流媒体建构的意识形态话语之外的话语分析,与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构成相互补充、相互增强,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意义空间[7]。在校期间是学生人生重要的“拔节孕穗期”,需精心引导和栽培。对此,高校要精准把握学生性格,在初次传播时搭建好思政元素框架,让学生在“亲近感”与“悦读欲”中接受传播内容,在解读与再传播的过程中注入正向的情绪价值与精神认同,塑造学生政治站位高、主流价值意识强的人生价值观。

二、身体在场:建构共情修辞机制

“在场”是一种参与,“共情”是一种反馈。“身体在场”的时空共在性是身体与情感的共同在场[8]。“身体在场”本身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结果,身体可视为传播者(思政教育内容本身也是一种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学生)的行动实践,受传者(学生)对传播者(思政教育内容)的教育实践产生的行为实践也是一种在场。情感的反馈是“身体在场”与“共情修辞”的双重结果。布尔迪厄的“场域”思路是,“身体在场”是有意识的行动[9]。“共情修辞”是修辞者在修辞目的的驱动下,有意识地使自己进入对受众的共情状态中,并采取特定的修辞策略,在能力范围内实现与受众情感和认知在时间与程度上的同步[10]。由此可以看出,“身体在场”与“共情修辞”具有相通之处,二者都强调通过“有意识的”行为与受者产生特定的互动关系,达到“在场”与“共情”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人类卫生共同体理念”时搭建的“我懂你”“你也懂我”“我尽所能助你”和“你我同舟共济”等共情修辞框架,是“身体在场”与“共情修辞”的双向互动[11]。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共情修辞机制,也需要“身体”与“情感”的互动。公众媒介设置的文本内容对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建构,是“我懂你”“你也懂我”“你我同舟共济”的在场嵌入。

(一)“情感共情”,吸引阅读

情感共情,是以相同的情感对他人的情感作出回应,感他人所感,是一种受刺激驱动的自动化过程[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是一项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指导理论、教育内容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使命高、任务重,教育内容政治性强,但单一的传播模式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情。

情感共情以自我与他人的相似性为基础,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13]。高校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思维活跃,更易接受趣味性高的传播内容,相比之下,严肃的思政教育内容在学生群体中的接受度与认同感相对较低。将理论性强的内容落地,才能吸引学生主动阅读与观看,并逐渐在日常行动与思维认知上实现“在场”的情感偏向。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进行议程设置时需要将“阳春白雪”的浪漫与“下里巴人”的朴实相融合,以多元的传播方式弥补内容的枯燥乏味,让青年学生形成对传播内容的高度认同感,并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成为坚定的信仰者、积极的传播者以及模范的践行者。

(二)“认知共情”,立德树人

在人的认知活动中,身体和认知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4]。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时,传播者希望收到的效果是受传者在特定的传播情境中形成对应的认知模式,进而扩大认知对行为的影响。连接也是一种再传播的过程,通过“连接”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在场式”解码,从而使身体在场的情感偏向与认知理解转化为认知共情,进而影响接受者(即作为传播介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对高校青年学生群体的影响)的思想或行为,达到一种激发、引导、夯实心理建构的目的[15]。这一过程产生的传播效果是一种全新的认知刺激,是“身体在场”与“共情修辞”进入再传播阶段的完美融合。

学生通过“身体在场”实现了自身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嵌入,媒体通过“身体在场”达到了塑造认知共情、立德树人的目的。学生“身体在场”是一种参与阅读、接受内容的过程,这是一种“亲历式在场”,而对媒体传递内容的再传播以及行为实践是一种同向解读与正向共情的结果。

三、接受与召唤:社交媒体的共情价值观

(一)用“共情”实现内容“接受”

陈昌凤教授认为,平台化社会中的一项机制是“用户选择”,在建构公共媒介话语说服力、媒介形象亲和力、媒介文化感召力以及媒介传播影响力时,要搭建用户思维,从用户审美接受角度塑造媒介形象,树立社交媒体的共情价值观,从而达到高度的内容认同。具体来说,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作为高校传递主流价值观的主阵地之一,从接受美学视角来看,无论是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还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宏观叙事方面,都要注重引导青年学生群体与其产生高度的共鸣和同理心。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时代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念,是青年品格的体现,借助共情驱使其自觉弘扬中华民族自豪感、树立华夏民族自信心,将自身发展与祖国未来紧密联系,加强培养个人时代主人翁意识,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16]。

接受美学在文学上的强调是,文本接受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是一种互为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在内容传播领域,“内容”是“文化”社会性的另一种体现。青年学生群体是内容传播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的内容接受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将“内容”放在“时代”大环境中来看,无论“内容”如何多样,其发展方向是框定在时代大背景中的,时代精神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决定着“内容”的基本走向。同一时代的“内容”有共性亦有对立性,接受美学视域的文化观点认为,不论是相同的或是对立的,共存于同一时代社会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共同点,交流与渗透是必然存在的,它可以借助时代文化的整体面貌呈现出来[17]。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青年学生群体中产生的效果,尽管是被时代精神的基本视界统筹把握的,但仍会随着学生自身的价值判断、接受能力的不同被认知与理解,产生不同的认同效果。作为传播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追求正向传播效果、高度情感认同与培育主流社会价值观,“共情”在这里与其单纯说是目的,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方式与目的的双向融合。用“共情”的方式传递主流时代精神,能够收获“共情”的效果,可以让青年学生群体产生同一正向思维认知、积极主动的行为实践,自觉化身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践行者与时代参与者,增强“青年强,则国家强”的时代主人翁意识,培育高度的爱国热情,实现新媒体网络育人的最大功效。

(二)“阅读欲”是另一种“召唤结构”

在叙事文本的塑造中,留出“阅读欲”空间,更容易实现我们想要的“共情”效果。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日常运营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可或缺,地位无法撼动,但其枯燥、严肃的形象是长久以来存在的现实问题。伊瑟尔在探讨文学文本创作时设置了一个“召唤结构”概念,旨在用作者设置的“空白”吸引读者兴趣,实现交流、互动的目的。这同样是一种心理激励,创作者设置的“空白”核心在于寻找读者与既往习惯视界的不同点,激起“阅读欲”。“阅读欲”是激发学生参与的直接动力,它能刺激学生运用创造性去填补空缺点,连接起相互断开的故事情节,从心理感受上来看,这是他们参与创作的过程,意味着“置身其中”。

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时,要考虑将文学作品中的“召唤结构”引入其中,使宏大叙事内容与深度思想剖析相结合,设置出青年学生群体感兴趣的“空白”点。笔者作为涉农高校理工类院系老师,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理工科青年学生群体对思政类内容的兴趣点较低,在内容熟知度中本身就存在一定“空白”,运用这种“空白”设置“召唤结构”,能实现召唤力的最大化。用“我懂你”“你也懂我”“我尽所能助你”和“你我同舟共济”的“共情”叙事搭建起“召唤结构”,置身和平安宁环境的青年学生会运用自身的期待视野进行解读,此时的“共情”不仅能激起他们的高度“阅读欲”与“参与感”,还能够实现对青年学生群体的正向引导,从而增强思政教育内容的传播力与教育效果。

四、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并寄语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8]”。将时代精神融入网络育人,运用共情传播方式,唤起青年学生的时代主人翁意识,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高校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网络在未来仍是思政育人的主阵地,让主流价值观教育在伴随互联网成长的“Z时代”中形成普遍共识,是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日常内容选择与情感走向的主要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共情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