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娘舅”让外商有事好商量
2023-12-15何苏鸣钱祎杜羽丰陈洋波
何苏鸣 钱祎 杜羽丰 陈洋波
浙江省义乌市是全国经济外向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常住人员1.5万人,每年入境流动人员超55万人。在这里,除了最常見的商贸经济纠纷外,还有因文化、习惯、信仰等差异引发的矛盾纠纷。
义乌国际商贸城的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外调委”)创新机制,吸引商人、留学生、企业管理者等外籍居民成为“洋娘舅”,发挥他们懂外语、会贸易、讲信誉的特殊优势,和中国调解员一起将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哈米是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的外籍调解员,已经在中国生活了20年。2003年以来,他频频往返于伊朗和义乌,从事外贸生意。
这位精通波斯语、汉语、英语、西班牙语、日语和土耳其语的“洋娘舅”,在闲暇时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走街串巷,了解社区居民生活状况,参与协调中外居民的纠纷,大到几十万元的经济纠纷,小到邻里之间的摩擦,他总能耐心劝说、解决。他说:“我喜欢调解工作,看到前来寻求帮助的人从怒气冲冲,到相互拥抱,脸上挂着笑容,我内心无比激动。”
像哈米这样的“洋娘舅”现在有30余名,他们不仅是生意人,还代表“以外调外”的治理模式。外调委发现,外籍调解员与外籍商人之间有着天然的认同感和相似的思维模式,这种“以外调外”的方式更容易让外国人接受,便于打开僵局,提高调解成功率。
在一次次深入参与调解的过程中,“洋娘舅”也在感受中国式治理的独有魅力。
第一次走进外调委的吉尔吉斯斯坦姑娘米卡的内心是抗拒的。“有纠纷,去法院打官司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费时费力把人们叫到一起‘调解?”米卡不解。
然而,一场调解下来,米卡感受到了神奇的“东方魅力”:“从吵得很凶到笑着握手,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她觉得这事很有趣,背后一定有什么奥秘,一连几天往外调委的调解室跑。一次次看着调解员从唠家常开始,一点点安抚双方的情绪,从家里有几口人谈到做生意的不容易,再苦口婆心地分析法律责任,直至最后双方达成一致,签下调解协议书……她忍不住向外调委主任陈津颜申请:“我也想当一名调解员,行吗?”
做了多年调解工作的陈津颜并没有马上答应,却向米卡提了个问题:“你觉得调解是什么?”
“和”——米卡在纸上写下了自己认真学过的这个汉字,“中国人喜欢‘和,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地利人和……调解,就是让大家‘和的尝试和努力。”
陈津颜笑了:“明天就给你升国旗!”
国旗,“升”在外调委的会议室里。每当迎来一名新的外籍调解员,陈津颜就在这里放一面代表其国籍的旗帜。从2013年的3面,到如今属于米卡的第21面,国旗数量增加的背后,是一场理念的转变。
外调委传递“以和为贵”的中国式治理金钥匙,将涉外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外调委每月召开例会,组织“洋娘舅”们分享调解心得,沟通交流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法律法规、传统文化、民俗习惯等,为化解涉外纠纷找准切入口。同时,定期开展社区法治宣传、诚信创建等社会治理活动,以及中秋节、元宵节等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进一步传播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的“和”文化,促进各国文化求同存异、相互融合。
来自约旦的“洋娘舅”穆罕奈德,是义乌第一家老外餐厅“家”的老板,也是义乌市稠城街道词林移民事务服务站的一名外籍调解员。
2021年,穆罕奈德发现“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可以调解外籍居民矛盾,马上对其他调解员说:“原来调解要面对面,现在通过一根网线、一块屏幕,就能在线解决,这不就是互联网思维吗?”
除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义乌市还探索建立“微信调解室”等线上平台,调解员可线上组织纠纷双方进行调解,实现矛盾纠纷“线上调”。各平台自2020年以来,共化解涉外纠纷70余件,涉及标的额最高达530余万元。
2022年4月,一名阿塞拜疆客商闯进外调委办公室,由于语言不通,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洋娘舅”米卡到场参与调解。
“这个木板和我订购的不是一个颜色,我要退货。”经过米卡详细询问,原来是客商订购了一批价值22万元的木质地板,但是因室内外色差原因,地板不符合客商的要求。
“木板已经全部生产出来,颜色是当时谈好的,现在退货我们损失太大。”商户拒绝了退货请求。
了解到事情原委后,“洋娘舅”米卡分别做起了双方的工作:“地板质量没有问题,颜色重新加工行不行?”“重新加工,费用双方各自承担一部分行不行?”最终双方握手言和,由商户进行返工,客商额外支付两万元加工费,双方的经济损失都降到了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