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最“佛”的城,也可以很当代

2023-12-15余一本刊资料库

收藏·拍卖 2023年6期
关键词:风度韶关粮仓

文:余一 图:本刊资料库

要说广东哪座城市最能称得上“佛”,韶关必定是当仁不让的。这里作为禅宗文化的发源地,古刹名寺林立,人文渊薮。早在1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岭南人的祖先——马坝人,就已经在韶关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正如明代的《广东通志》所言:“南粤文化,粤北最古老。”

如今,韶关这座广东最北、最老的城市,也有了很当代的打开方式,而且不止一处。它们的出现,成为我们触摸千年韶城、照见禅宗空性之美的新方式。

走,到风度书院看展去!

从来没想过有一天,我去韶关不是为了观丹霞地貌,也不是为了南华寺“朝圣”,而是奔着看展去的。

从广州出发,高铁一小时,便能置身书院。

风度书院坐落于莞韶城天子岭长塘、佛塘湖畔,近有古松,远有烟岚,坐拥一片带状水域,背山面水,拥有180 度视野的自然景观和极佳的地理位置。建筑主体由东莞籍院士何镜堂等10 多名建筑大师共同设计,书院以老砖砌筑,还原了岭南园林求实兼蓄的独特风格,又以巨构内型、简洁形体彰显现代气质。这雅韵,实在是看不够。

之所以起名“风度”,源于唐代名相张九龄。张九龄是韶关人,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他那心系天下安危、为国家尽责、对百姓尽心而笑看生死的风采,以及洒脱豁达、刚直不阿、敢言直谏却淡泊谦让的气度,被称为“九龄风度”。引此“风度”入空间,其心志可见一斑。据悉,风度书院是韶关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新探索。作为广东省第二批重点打造的岭南书院,风度书院也是莞韶对口帮扶建设的公共文化项目。

对禅宗文化感兴趣的旅客到韶关一般都直奔名气最大的南华寺,而我在风度书院的首展“我自南来——郭莽园艺术作品展”即受到了禅宗精神的洗礼。展览展出郭莽园先生大写意、文人画作品八十余件。

以“明心见性”为圭臬的禅宗,对中国艺术影响极大。文人画即承传禅宗对自性的大彻大悟,从而能得大自在、大自由。受禅宗沾溉,中国绘画可谓大师辈出,如王维、苏轼、董其昌、徐渭、八大山人等。郭莽园先生的创作,是当代文化和禅宗文化交互作用、共融发展的重大收获,画中那虚空、平淡、简远的意趣和意境,正是禅宗空性思想的美学体现。

书院不远处的水面上,便是韶城的另一座文化地标——“衣山钵影”。“衣山钵影”公共艺术项目,灵感来自《坛经》中六祖惠能衣钵的文字原典:“衣山”立于丘陵之上,形似惠能的袈裟;“钵影”则放置在水面中心,取意于他的钵头。衣山与钵影,若隐若现,非实非虚,因此两者应合惠能禅意“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让禅宗文化以当代的方式外化,变成普罗大众都可以感受到的艺术和思想。即便是此前并不了解禅宗思想的年轻人,也在潜移默化地践行着某种禅宗思想的当代变奏。抱着一杯热咖啡或给自己煮一壶热茶,静坐在书院,为心的悠游提供一个空间,回归平静,这便是禅。

韶关风度书院展厅

公共艺术项目“衣山钵影”

翁城“1 号粮仓”

把艺术装进粮仓

除了武江,古老翁城也表现得越来越“年轻”。翁城人在玩一种很“潮”的行为艺术——把艺术装进粮仓,他们将民俗与时尚,传统与当代,在乡野山间溶于一炉。

翁城“1 号粮仓”建于1952 年,前身是国有粮仓。2021 年,翁城镇将闲置的粮仓进行改造,在保持原有结构外观不变的情况下,对粮仓内部进行返修、加固。旧粮仓摇身一变,成为一幢自带历史韵味的艺术展馆。它不仅承载着老一辈翁城人的共同记忆,也打造出属于翁城人自己的乡村文化空间。

艺术家们与村民们一同开始在地性创作,创作材料更是来自这片土地的所谓“废弃之物”。在翁城自然、原始的乡野状态下,旧的历史物件被重新解构和组合,继续在现代生活中发声,村民精神上关于这件物品的理念开始有了新的转移或链接,激发出他们根植于心的朴素的艺术观,形成新的故事。

贴近生活的艺术是鲜活的,越平实的东西越能感动人。让艺术走进田野和大山,让“物质粮仓”转型为“精神粮仓”向外展示当地文化,再现旧粮仓时代印记。走进展厅,慢慢品味每一个历史节点和物品,当代艺术进乡村的种子就此撒下。

不得不说,翁城的当代艺术,来得有点猛。

藏在山里的宝藏美术馆

翁城除了新来的“1 号粮仓”,还藏着韶关市唯一的专业性美术馆,这还是一家省一级美术馆。

10 年前,翁源籍旅美油画大师涂志伟倾其所有,在故乡亲手设计兴建的涂志伟美术馆,实现了韶关地区专业性美术馆零的突破。美术馆坐落在山清水秀的滃江之滨,开创独特的外形设计,融合音乐元素,像一台钢琴镶嵌于山水之间,远离都市,与自然风光共谱艺术的乐章,是当代“天人合一”造物思想的视觉体现。后来,涂志伟又在美术馆对岸发起了邵谒诗碑林建设。

涂志伟美术馆 廖铃玲摄

邵谒是出生于晚唐的翁源人,是现实主义诗派的客家诗人。与张九龄齐名,被誉为唐代“岭南五才子”之一。涂志伟邀请海内外32 位书法名家书写翁源籍晚唐诗人邵谒存于《全唐诗》中的32 首诗,并将这些书法作品刻于碑石上,历时5 年制成碑林,与滃江水一起万古流芳。

如今的涂志伟美术馆一带,以晚唐文化遗址“书堂石”为核心景观,形成岭南极具特色的,集文化旅游、农耕体验、艺术展览、艺术培训、野外露营于一体的文化艺术中心。涂志伟美术馆就像是翁城的一个艺术磁场,不定期的展览、艺术介入乡村……通过“界外”的努力,让本地村民和艺术有了交集,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游客走进韶关、走进翁城。

从千年韶城的人文传统中延伸与传承,这大概就是一个当代的态度。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代艺术所倡导的开放、兼容、多元的文化精神,正在这座城市激荡、升腾。其实,千年韶城土生土长的文化底蕴本身就十分吸引人,艺术就在韶关,它早就发生了。

涂志伟美术馆展厅 廖铃玲摄

猜你喜欢

风度韶关粮仓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趙孟頫:一笔一划尽风度
粮仓
风度
粮仓
树懒的粮仓
死亡压力下的尊严和风度
风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