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体育的命运与体育社会学的价值

2023-12-15卢元镇

体育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社会学全民运动

卢元镇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1 中国体育的现实与体育社会学的共生共长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体育的出现是促使中华文化发生巨变的一股重要的动力,无论它的规模、持续时间,还是社会吸引力、影响力,都是其他任何一项文化活动无可比拟的。

在当代中国体育发生发展过程中,体育社会学起到了重要理论建设作用。比如在全民健身领域,我们可以看到一条鲜明的逻辑线:当统治我国群众体育近30 年的单位所有制退出时,社区体育的研究为这一转化提供了理论空间;当社区体育在寻找组织依托时,体育社团理论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当全民健身进入家庭生活时,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及时地提出了体育生活化的概念;当全民健身深度发展阶段需要确认政府在其中地位时,公共产品与基本公共服务理论的介入为此提出了充分的依据;当中产阶层大量涌入全民健身时,体育消费与体育产业的理论就成为一门显学……总之,近30 年来全民健身之所以获得良性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是一条成功的经验。

此外,体育社会学对推动中国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的发展以及体育改革也不遗余力。尽管这场改革至今还很不彻底,固有的体育管理体制还没有将全国各行各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只是借用“举国”一词掩盖了由政府管、政府办的实质,但在这场改革中体育社会学工作者是尽了力的,对中国体育改革多方发声,提出了各种方案与建议。

2 几个值得重视的新概念

1)休闲地位的提升。

休闲观念在中国社会上的普遍承认与确立具有民族文化突破性的意义。人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不同,面对生老病死,追求身体健康的压力而不得不进入体育的,是消极、被动的;而出于休闲娱乐的动机,则是积极、主动的,是可以吸引容纳更多社会成员的,这使得全民健身变得更加富有生机、得生动活泼,也更容易与体育产业结合。必须认识到休闲是全民健身文化的核心,并把休闲“嫁接”进全民健身之中,让它成为推动全民健身发展的一种文化动力。

2)运动受到重视。

运动在全民健身领域受到重视,一方面源于全民健身参与者年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民健身为历史上未经历完整体育教育的民众补课的任务即将完成,大量年轻人已进入了全民健身。另一方面说明固有的健身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体育需要,人们需要参与有氧运动、球类运动、极限运动、拓展运动、水上运动、冰雪运动、户外活动等运动项目中得到更有效的锻炼与更多方面的心理满足。

运动不同于一般定位的、功操拳为主的健身活动,它必须要有大肌肉群、大关节参与;它必须要有足够的运动负荷,能对人体的身心产生剧烈的刺激;并且它已经具有人们公认的文化形态,有自己项目的训练与竞赛方法;并有自己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记载。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在全民健身中的迅速扩张,不仅具有体育方法方面的意义,更具有文化进步的价值。

3)活力城市凸显出来。

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文化的活跃、社会的发展,都有可能改变城市的面貌,提升城市的活力。有一种新的认识正在成为共识,就是体育对城市活力的影响不容忽视,体育发展的重心已转移到城市。

在活力城市中,内涵丰富的体育公园、容量极大的体育城、智能化程度很高的健身跑道、多种多样的运动项目与赛事,将越来越多的人们吸引过来、集合起来,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口号、共同的标识、共同的信念,就是体育让生活更美好,体育让城市更充满活力。

4)体育认同将在中国落地。

近年来,国际体育社会学界对体育认同的研究日益兴盛。体育认同的研究,在语言系统上,已超越了早期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自我概念,强调体育认同的社会意义;在学科上,日渐融合社会学和文化心理学;

其研究主题,从阶层、种族和宗教认同拓展到体育参与的女性主义、男性气概、体育的国家认同和体育参与的阶层认同;其研究的方法论上,强调体育认同的过程性与主观性体验。

3 中国体育未来趋势的预估

可以预料的是,未来中国体育将进入一个转型期。经过了3 年疫情的沉寂,即将出现报复性的繁荣,特别是贵州村超、村BA 的出现,我们更预感到了这一时代的序幕已经拉开。经历了多年量的积累、质的提升,中国体育的本土精神与大众体育的国际潮流将得到充分融合,这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基调,以亿万民众平等参与为追求,以城市规模为基本单位,以体育改革为前提,以智能化、大数据为支撑的新时代体育,必将造福于千家万户,必将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据一席之地。

未来的全民健身将以全面提升民族的体育素养为基本任务。体育素养,将与文明素养、教育素养、科学素养一样成为衡量人口的体育品质的尺度,表现在如下方面:其观念层面,指的是人们乐于接受良好的生命观、健康观、运动观、休闲观、社团观,将其纳入人生观;其体育参与层面,指的是人们将以积极主动体育参与作为获取健康的一种手段,并作为社会参与的一种形式,为承担起社会责任做好准备;其知识技能层面,指的是人们努力掌握多种运动知识和技能,将其看作是传承下来的体育文化知识与促进自身发展的必备技能;其道德规范层面,指的是人们自觉接受游戏规则、体育规则、体育道德的约束,将其作为进入公平社会的一种准则,人们将十分珍视给自己带来的健康、休闲与快乐的体育运动,悉心保护并不断扩大这种公民权利。

未来中国体育的发展条件正在发生变化,我们看到科学技术的变革正在主宰人们生活方式的再次转型。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得益于科技革命,如互联网的普及、平台经济的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广泛运用,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由于过度技术导向使得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提供肌肉能量的机会越来越少,于是流行病、运动不足、灰色健康、手机控等现象日益成为社会问题。未来体育不得不再次面对生活方式快速剧烈变革造成的巨大社会问题。

城市化的发展助推了中产阶层的形成与壮大。这一变化促使全社会的富裕程度在迅速提升,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产阶层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体育参与和体育消费的认同度也高于其他人群,他们不仅是未来全民健身的主力人群,也是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关注人群。随着体育文化逐步融入城市的消费文化,越来越多的体育参与者将以观赏性体育和体验性体育来改变传统体育消费文化的观念与行为。

中国未来人口的总趋势是先增后降。在这一结构变化中,人口老龄化让人触目惊心,整个社会变老的趋势,一方面会更加强烈地依赖于体育、求助于体育,试图用体育接替昂贵的老年医疗费用;而另一方面它降低了社会的活力,放慢了生活的节奏,提高了生活成本,包括体育成本。

此外,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严重地摆在我们面前,抑郁病患者的快速增长,且低龄化,都需要体育的介入求得解决。

这场新冠疫情的流行肆虐引发了全世界亿万人对过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社会关系、社会发展的长考,以及对人生观、价值观与发展观的反思:结论之一是体育运动将占据更高的社会文化地位。这也向体育社会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现象的过去需要它去总结,体育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需要它去发现,体育前进过程中迸发出的新概念需要它去提炼,体育的未来需要它去预测。

不难看到,未来的体育社会学肩上的负担将是沉重的,也是光荣的。

(该文是作者在2023 年中国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主题报告的内容)

猜你喜欢

社会学全民运动
全民·爱·阅读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不正经运动范
可持续全民医保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