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正确认识”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基石
2023-12-15冯永龙
□ 文/冯永龙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1]理想和信念辩证统一、相辅相成。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大学生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
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
我们党历来有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一直在改进中加强,尽管经历了一些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产生的成效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进入一个新时期。但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2],对此需要高度重视。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理想信念是在人与环境的不断交互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一过程是“外在因素影响制约过程”和“内在思想矛盾转化过程”的共同体[3]。从外在环境因素看,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当前大学校园的学生主体——“00 后”大学生,成长于具有显著新特征的时代。这些新的特征,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新的不容忽视的挑战:
1.家庭结构特点易导致理想信念的出发点存在错位。绝大部分“00 后”是独生子女,甚至其父母也是独生子女(这与“80 后”“90 后”不同),从而形成“421”的家庭结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影响孩子思想品德、理想信念形成的至为重要的微观环境。“421”的家庭结构是金字塔式的,孩子处于金字塔的顶端,是毫无疑问的“中心”位置。在这样的结构中,孩子是备受瞩目的唯一焦点,是资源流向的汇聚点,容易产生“个人中心主义”的倾向。如果这种倾向不能得到有效注意和及时纠偏,则意味着理想信念的出发点就会出现偏差。
2.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赋予理想信念新的色彩。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中国已在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按照人均国民收入标准衡量,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进入美国著名学者英格尔哈特所称的“后物质主义”社会阶段。根据英格尔哈特在世界范围享有广泛声誉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理论,在“后物质主义”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其经济条件大多已较为宽裕,所主要关注的已不是“经济”“安全”等传统的价值观念,而越来越多是对“自我实现”“个性化的表达”等的注重[4],他们更加理性和务实。同时,开放、包容的时代背景,让生活和成长于其中的青年更多地具有“平视”世界的视角,他们更为看重“平等”“民主”“权利”等价值追求。
3.信息化浪潮对理想信念的塑造形成多元冲击。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00 后”大学生可谓是真正与互联网时代同步成长起来的网络“原住民”。他们接收、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强,而且自身也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互联网不仅是一种工具、载体,更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互联网在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其弊端绝不容忽视,最主要的弊端就是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的甚至是恶意的歪曲、误导。这给处于价值观念正在形成但尚未确立、辨别力仍须提升的青少年带来不可避免的冲击。
4.成长经历特点不利于理想信念的韧性增强。如前所述,“421”家庭结构中的孩子,是家庭成员瞩目的焦点。在其成长历程中,一般会得到来自家庭的有力支持。而这种有力的,甚至是全力的保驾护航容易导致孩子的成长过于“顺利”,从而缺乏独自面对逆境并主要依靠自身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和积累。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孩子,在其步入大学前,可能遭遇的困难和挑战主要限于学业的范围,其他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被其长辈代为应对和解决了。但是,理想信念的树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其实现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往往会面临诸多考验,甚而是挫折,需要个人增强“抗逆力”,保持对信念的坚守和笃定。
5.教育历程的阶段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使理想信念教育有所弱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改革中不断加强,取得巨大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不同程度的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教育轻素质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教育的情形,这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所难以避免的。“00 后”在大学之前阶段所系统接受的思想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是相对不足的。这也是当前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程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要以“四个正确认识”为基石
在2016 年12 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是指导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四个正确认识”,这被认为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应该说,“四个正确认识”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基石。
1.“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要基于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我们才能清晰地认识到人类社会历史向哪里去,才能真正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同时应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教条,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体系,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代相结合,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设,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我们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的现实实践中,应从基于历史、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视角去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充分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势”是不可挡和不可逆的。当代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理想信念才能与马克思主义同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行,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步。
2.“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坚定“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必然面临正确认识“国际比较”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一些大学生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的冲击中,由于不能“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不能看清现象背后的本质,容易受到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从而使得理想信念难以坚定或出现偏差。
3.“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把个人理想紧紧融入时代需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青年应承担起时代的使命担当。如前所述,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理想、职业理想趋于理性和务实,并易带有“个人中心主义”的倾向。时代赋予青年以责任和使命,青年应当勇担使命,否则社会就无法在一代代人的接续努力中稳步向前。同时,只有把个人理想与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紧密结合,在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引领下规划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理想,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也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时代所需,因而也是易于实现的。脱离了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个人的理想就会陷于狭隘,甚至偏离方向,从而也是难以走远的。当代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把个人理想紧紧融入时代需要的大潮之中,理想信念才能行稳致远。
4.“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始终不渝用理想引领航程。树立理想只是长征的第一步,实现理想更非易事,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在理想化为现实的道路上往往会充满困难和挑战。也正因其“难”,才更显其“可贵”。当代大学生的家庭结构特点和所具有的物质生活条件让其成长道路上大多是顺境较多、外部支持较多,而缺少逆境考验,甚至缺乏面临挫折的体验,这对其理想信念由知到行是不利的。树立理想信念需要怀有“远大抱负”,目标应具有挑战性,但实现理想信念唯有通过行动,且须是脚踏实地的行动,需要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依然锲而不舍、坚韧不拔,提升自身的“抗逆力”。同时,仅有脚踏实地的行动也是不行的,必须以正确的理想信念、远大的抱负追求作为行动的指引,这样其行动才有方向,才具有价值。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实现理想的舞台无比广阔,只有“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始终用理想引领航程,才能使理想信念具有足够的韧性,才能通过持之以恒的行动将理想化为生动的现实。
结语
综上所述,“四个正确认识”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基石,要大张旗鼓、旗帜鲜明、始终一贯地讲“四个正确认识”。对于“00 后”大学生,树立和强化“四个正确认识”是形成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的重要基础,这既是时代所需,也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更对思维开放、视野广阔,但辨别力、判断力仍须不断提升的“00 后”大学生具有极强针对性。应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形成“四个正确认识”,将其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学生日常教育之中,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合,依托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和“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开展,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助力大学生夯实理想信念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