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台实践在艺术类高校声乐教学中的研究

2023-12-15王欣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演唱者心理素质声乐

王欣

引 言

从歌剧、音乐剧等演出市场愈加繁荣的现状即可看出,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在满足了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对音乐尤其是较高质量的声乐表演作品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全社会对高水准的声乐表演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变大,可以说,声乐表演者服务社会,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生活,在丰富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事业中也肩负了更多的使命。坚持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是艺术类院校的声乐教学理念,舞台实践是声乐课堂教学成果的检验标准,也是声乐学习者从课堂走向舞台的必由之路,舞台实践训练在艺术类高校声乐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舞台实践与声乐演唱者的关系

对于声乐教学来说,舞台表演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舞台表演的实践经验为教学提供补充从而促进教学,因此舞台实践是声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舞台表演技能的掌握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将舞台实践融入到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为未来的舞台表演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声乐学习者的舞台实践形式主要有三大类型,即考试、比赛、演出。这些类型的实践可组织的形式十分多样,规模可大可小、表演场域也各不相同,既可以提升学生声乐舞台表演能力、舞台应变能力及表演环境适应能力,又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因此以上这些形式也是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鼓励学习者积极广泛参与的实践活动。声乐演唱者的“舞台”主要指音乐厅、剧院、剧场等,这是声乐演唱者的表演平台,也是演唱者与观众交流的平台。在舞台上,演唱者的表演是作为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进行立体化的全面释放过程,是赋予声乐作品生命力的创造行为。高水准的舞台表演应该是自然、接地气的,是能够激发观众共情的,这也是舞台表演魅力的体现。

声乐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需要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有控制舞台的能力以及气场,与观众产生共鸣。好的舞台表演不仅可以震撼心灵,甚至可以弥补人们在精神上的某些缺失,它能将人带入到由表演者制造的某种情境当中,眼前出现各种画面感,是一股很神奇的力量,触碰心灵,震撼灵魂。舞台表演也需要表演者注重与观众的互动,通过观众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表演,将音乐表演行为从舞台传递给观众,再由观众反馈给演员,从而达到舞台至观众席的整个表演场域的和谐自然。同时使观众在音乐的熏陶中沉醉,让时间在乐声中凝结、流淌、再凝结、再渐行渐远。

声乐演唱者在舞台实践中的影响因素

“声乐艺术本就是视觉表演与听觉的统一,演唱者在舞台上的表演能够充分地将声乐艺术对人的感染力表现出来。”当下各高校声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为音乐界培养能够将舞台表演艺术驾轻就熟的优秀声乐人才。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很多艺术类高校都固守着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学生模仿、老师示范”的声乐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夯实学生的基本功,但是在舞台表演意识的培养与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等方面容易造成缺失,只在琴房训练声乐基本技能而不注重舞台实践,从而严重脱离了学以致用,违背了学习声乐就是为了站上舞台的初衷,以至于大部分学生在完成本科四年学业之后,没有足够的舞台表演能力,对于做一名合格的歌唱演员也缺乏一定的胆量。因此,只有将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打破,才能改变这一现状,使舞台表演的基本要素充分融入基础声乐课堂教学,将实践与理论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以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果。

声乐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表演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关系。歌者通过舞台实践,可以积累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而丰富的舞台实践经历与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必然能够更好地提升演唱能力。声乐演唱者的舞台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1.肢体语言

在舞台实践中,肢体语言与歌唱语言的协调结合才会在演唱中呈现一场完整的表演,肢体语言也是一种“语言”,是辅助演唱表达的手段,这种表达方式虽然是无声的,但是它具备良好的交流功能,更准确地说是一种信息载体。肢体语言具有多个属性的意义,它根据歌唱语言的变化而变化,能更加生动简洁地表达作品内涵。

演唱中的声音和肢体,一定是和谐共生的,也是人情感表达、艺术表演的自然形态,包括声音的状态、身体的姿态,同人的情绪、心理、情感息息相关,通过表演者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脚动作等从视觉上传达心理活动。生动的面部表情能够弥补语言的空白,眉毛、眼睛、嘴巴的变化是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微妙的动作都会影响到作品的内容表达以及观众对作品的理解。身体姿势主要指静止与动态的体态,身体前倾或后仰,手脚动作主要指手或脚的摆放位置。人的形体姿态需要在音乐中随着作品要表达的情感与内容而发生变化,并与观众产生交流,帮助观众理解作品的意义,与观众产生沟通,从而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离、观众与音乐作品的距离。不同内容与风格的作品要以不同的方式去表现,不仅是有目的地将歌词的字面意义用肢体语言表达给观众,还要将眼神、手势、步调协调起来,融为一体,才能将人的整个形态与表演深度结合,自如地演唱,也才会使作品内涵更形象化、具体化。因此在表现作品上,通过对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演唱者表达情感,影响观众对作品认识的深度,递进情绪,增加作品的完整性与美感。

2.表演环境

声乐表演的舞台有很多,剧场、剧院或是户外搭建的舞台都会对声乐演唱产生不同的影响,当声乐学习者突然换了自己经常练习的琴房或场所,有一大部分学习者容易因为找不到自己的歌唱状态而影响演唱。学习者在学习初期本来就容易紧张和缺乏自信,声场的变化会加剧他们的紧张,如由于声场关系会出现“听不到”自己声音的情况,所以需要增强学习者对表演环境的适应能力。

教师通常会叮嘱学习者不论在什么地方唱歌,都应按照平时正常的演唱方法演唱,但是往往与现实情况有所差距。不管是作为声乐学习者还是歌唱演员,表演环境的改变必然会对正常的歌唱状态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所以需要彩排提前熟悉场地,让演唱者有调整自身状态的时间和空间,但是也有很多场地不具备彩排的条件,这就更需要学习者在声乐学习初期就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良好的习惯,尽可能多地参与表演实践,适应各种舞台,为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歌唱演员打好扎实基础。

3.心理素质

在声乐演唱中有很多因素影响演唱效果,客观因素包括场地、钢琴伴奏、乐队、演出服装等,而主观因素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心理素质。演唱者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一次演出成功与否,这与平时的唱功训练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演唱能力决定了演唱状态是否处于自然的状态,心理素质决定了对意识的控制能力。

声乐艺术的任何表现都离不开演唱者的心理活动。无论是声音技巧还是感情拿捏,都是内心活动的感知,特别是在舞台表演中,这一切心理活动都处于被放大的状态,思维控制和心理素质的任何微小变化都会对舞台表演产生影响。心理活动的变化反映在生理活动上,而这两者又是互相影响的关系。因此,演唱者应该练习控制自己的意识,强化自己的心理素质,展现最佳的演唱状态。演唱者演唱不同的作品、在不同的场合,抑或面对不同的人群都一定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因此演唱者应该对自己的心理变化规律要有一定的掌握,正确的歌唱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演唱都十分重要。我们常说相由心生,性格舒缓者,讲话一般徐缓柔和,性格活泼者,讲话一般快速流利,可见,心理与外在的表现是一致的。所以只有心理素质稳定、心无杂念才能保障歌唱状态不受影响,才能更好地进行演唱。另外,在演唱实践中要保持不放弃任何一个音的心态,例如,在实际表演中如果第一句没有发挥好,那么在演唱下一句时要快速调整好演唱状态和心理状态,积极投入到音乐中,这也是一个演唱者必备的专业素质。当然,演唱前适当的紧张是正常的,但在演唱中,要将紧张的心情调整好,使发声的各个器官以及身体处于协调自然的状态,随自己的意志调整演唱,保持心理的平衡。演唱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自己的信心,集中注意力,以积极的状态进行表演。同时,熟悉舞台、环境等细节,演唱前可以做些深呼吸,有助于平复心情,缓和紧张,确保演出的成功。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通过大量的舞台实践,不断积累经验,丰富自己的演唱与舞台表现力,不仅可以锻炼声乐演唱者的心理素质,稳定歌唱表演中的心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更能够提高综合演唱技巧和情感诠释的能力,对自身的音乐审美与修养更会有极大的提升,从而成为更加全面优秀的歌者。

舞台实践对声乐教学的现实意义

1.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

将表演艺术与声乐相结合是舞台实践的关键内容,对声乐演唱者而言,舞台表演经验的积累是十分必要的,舞台表演可以有效锻炼一个演唱者在舞台表演时的心理素质,提高声乐演唱者的艺术技能,检验声乐演唱者某阶段的学习成果。因此,注重并且开展舞台实践教学,对提高艺术类高校专业教师的声乐教学能力和学生声乐学习能力与演唱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而对声乐教学实践引发新的思考。声乐教学来源于声乐舞台表演实践,反过来又为声乐舞台表演实践服务。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融合舞台表演实践训练就自然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在日常的排练、演出和比赛中不断进行锻炼,对于演唱者声乐技术的提高、思维的增强以及知识的转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声乐演唱者实现自身价值的必要途径。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建立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模式的新理念,使学生逐渐成为具有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2.提升教师教学思维方式与实践指导能力

声乐教学是表演实践的基础,表演实践是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声乐艺术中包含着视觉与听觉元素,作品只有通过歌唱者在表演实践中表现出来,才能展现它的艺术感染力。一个完整的声乐表演是由声乐演唱与舞台表演艺术共同组成,缺一不可,因此声乐教学与表演实践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对学生进行声乐表演训练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激发其创造潜能,增强其在舞台上的表现力。在舞台实践中,学生能在自我体验以及老师、同学的反馈中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引发思考,并积极努力地寻找方法来完善和克服。教师也能在学生的表演实践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并作出及时的调整,如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表演实践相对于单纯的声乐教学来说,是综合的、多方面的,对声乐教学来说,它丰富了声乐教学的内容,是对传统声乐教学形式的创新,增加了声乐课堂的趣味性,对声乐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完善学生舞台驾驭能力

在艺术类高校中,经常出现很多学生已经到大三仍然对舞台有恐惧感的现象,这说明学生的舞台经验仍然较少,自身缺乏自信,以至于学生没有足够的勇气在舞台上展现自己,表演时也不能很好地做到全身心投入,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舞台把控与驾驭能力是必要的。

让学生走出琴房学习声乐,只有考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参加比赛,积极广泛地参加学校的各类演出活动,声乐教师也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上舞台演出的机会,并将舞台当作课堂,不仅可以告诉学生在舞台上应该注意什么,还应该引导学生在舞台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风格。对学生而言,舞台实践之后的反思格外重要,在面对不同数量的观众时,在舞台上演唱学生的心理也会不同,会出现观众越多心理越紧张的情况。在经过舞台的经验积累有了一定的驾驭能力之后,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比赛,在比赛的竞争中增强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也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一次次舞台实践和比赛打磨之后,学生驾驭舞台的能力会有质的飞跃。当学生有了驾驭舞台的能力,就可以引导其思考自身对于音乐的审美追求,在舞台上怎样诠释音乐等。可以说,积累充足的舞台实践经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舞台驾驭能力,还能对学生声乐学习有相当大的帮助。

4.促进学生自我演唱风格的形成

声乐演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灵魂在于情感表达,而每一位歌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均有所差别,个性及情感表达亦是多样的,因此,歌唱演员形成自我演唱风格是音乐发展多样化的必由之路。声乐演唱的过程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而个人演唱风格的体现也是二度创作的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标准化”教学模式使得声乐演唱似乎在朝着趋同化发展,基于这一现状,教师应专注培养学生发声技能,帮助学生完善个性展现与心理表达,并鼓励、引导学生培养自我演唱风格,更好地为舞台表演服务。

音乐作品的表现必然是由内而外散发出光彩,也是演唱者内在与外在相统一的综合体。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类似,是作者思想、阅历、个性、修养的体现,而演唱者的风格不仅指发声技巧,也同样与个人的性格、经历、演唱方法与音乐修养密不可分,是演唱者本人的语言色彩、表演方式、个人气质以及艺术追求等的综合。自我风格的形成包含了一定知识的积累,形成一种自我风格也就意味着一个演唱者各个方面的成熟,是个人演唱特征气度与风骨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演绎作品时,一方面要指导学生不断精进演唱技巧,另一方面要引导其加强文化素养及独立思想的形成,并通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去分析作品,进而根据作品的特征对自己的演唱进行调整,做出最佳的设计与安排,使之更加贴近创作者意图。

结 语

声乐教学来源于舞台表演实践,又为舞台实践服务,在声乐教育发展过程中,舞台表演又为声乐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借鉴,声乐教学与舞台表演之间的关系可谓紧密。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由于声乐表演专业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实践比理论更为重要,真正的舞台表演实践又与课堂当中的演唱实践不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都应当明确舞台实践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以及与歌唱者的关系,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高校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声乐演唱者,声乐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更好的舞台表演,因此在声乐学习的各个阶段进行舞台表演实践是极有必要的,也是更高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舞台实践,在丰富自身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教学水平;声乐学习者要在参与舞台实践方面提升主观能动性,并在不断实践当中体会肢体语言、表演环境、个人心理素质对舞台表演产生的影响,进而在提升演唱技艺及作品分析解读能力、完善舞台驾驭能力,并积极促进自我演唱风格的形成。

猜你喜欢

演唱者心理素质声乐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者的舞台形体表演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学习毛泽东的作战指导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