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遗址考疑
2023-12-15韩宏博
韩宏博
(齐文化博物院,山东 淄博 255400)
1 学界对稷下学宫遗址位置的考证
历代学者(包括古代和近现代)对稷下学宫遗址位置做过不少考证,主要观点如下。
1.1 古代学者对稷下学宫遗址位置的考证
1.1.1 齐城西门外说
主张稷门为齐城西垣之门,稷下学宫在齐城西门外,西汉刘向是这一观点的首倡者。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八引西汉刘向《别录》云:“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外有学堂,即齐宣王立学所也。”①唐司马贞《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索隐引十六国时期南燕晏谟《齐地记》云:“齐城西门侧,系水左右有讲室。”②司马贞认为学宫在齐城西门外、系水两侧,并进一步解释说“盖因侧系水出,故曰稷门,古侧稷音相近耳”③,推论稷门得名是因为齐城西门侧系水。又北宋《太平御览》卷一七六引《齐地记》曰:“临淄城西门外有古讲堂,基柱犹存,齐宣王修文学处也。”④同样认为学宫在齐城西门外。
1.1.2 稷山下立馆说
此说由晋代学者虞喜率先提出。他认为稷下学宫建在稷山之下,并因齐城南面之稷山而得名。“齐有稷山,立馆其下,以待游士。”⑤
1.1.3 齐城南门说
清代学者高士奇在《春秋地名考略》中认为,稷门是齐城南门,学舍在齐城南门稷门之下,稷下因临淄西南之稷山而得名。“其南曰稷门……齐人于稷门立学舍也。”“临淄县西南十三里有稷山,或曰稷下之名以此。”⑥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齐城西门外说始于西汉刘向《别录》;稷山下立馆说由东晋虞喜提出;清代学者高士奇则提出齐城南门说。后世学者基本沿用这三种观点,但主要是齐城西门外说和齐城南门说。
1.2 近现代学者对稷下学宫遗址位置的考证
1.2.1 齐城西门稷门附近说
此说是目前的主流观点,自西汉屡见于文献记载,认为学宫在齐城西门稷门附近,但对于齐城西门稷门是大城西门还是小城西门,若是大城西门又是哪座西门,有多种说法。1944年,郭沫若就指出“稷门是齐国国都的西门”⑦,但由于受对齐国故城的范围、形制、布局等认知所限,并没有说明稷门是齐城的哪一座西门。郭墨兰、吕世忠亦直言“不管因山得名,还是因水得名,稷门是齐城西门,史无异议”⑧。其问题在于,战国临淄城大城和小城均有西向之门,并且大城有两座西门,不知这里所说之“齐城西门”究竟是大城的西门还是小城的西门。
李剑、宋玉顺认为,“稷门当为齐国故城郭城(大城)西墙北起第一座门道”“赫赫有名的稷下学宫,就处在稷门之下,系水之侧处,即今邵家圈村西南部”⑨。
赵益超、侯霞提出“稷门为大城西侧南首门,稷下学宫应位于大城西门外,即石桥村南至小城北墙一带”⑩。在对历史文献、临淄齐故城建筑年代和形制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指出稷门在春秋晚期已经存在,绝非小城城门,而应为大城城门。稷下学宫应建在小城北墙至石桥村南区域,这里地形开阔,适合建设规模宏大的建筑。
方辉、田钟灵也认为稷门“为原春秋临淄城西垣之南首门”,战国时,这一名称沿用至小城西门⑪。稷下学宫建在田齐宫城即临淄城小城的西侧。
刘文熙、张龙海根据考证推断稷门是小城西门,稷下学宫位于小城西门外,南至小城西南部,北至邵家圈以南。所用论据主要有:一是小城西门外有春秋时期遄台遗址,台东还有大片战国遗址,当地群众叫“稷堰”,可见水井、花砖、瓦当等;二是遄台附近有一条黉大路,“黉”即学府之意。另有小城西门外刘家庄的两段刘氏碑文及蒲松龄的文学作品为佐证⑫。
1.2.2 齐城南门稷门附近说
刘敦愿在《春秋时期齐国故城的复原与城市布局》中将稷门推定为小城南门,因通向或面向稷山而得名⑬。但齐故城小城南墙有两座城门,该文未指出稷门到底是哪一座,只在复原图中将临淄小城南垣西首门标注为稷门。同时该文误把小城当作春秋时齐国宫城,实际上齐故城小城是战国时期增建的,春秋时尚无此小城。
1972年,群力在《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中指出稷门是齐故城大城的南门,但并未细指是哪座南门,也没有给出理由⑭。董治安、王志民经过考证并根据《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的内容,力主稷门是齐城之南门的合理性。稷门由于同临淄城外之稷山相对而得名。“稷门应为齐城之南门,有名的稷下学宫,不是建立在城西,而当是设置于古临淄城南门之下的。”⑮
曲英杰认为稷门是春秋临淄城大城南垣西首门,“南垣西门极有可能设于(齐故城)大城南垣西向延伸线与小城南垣东门大道北向延伸线交界处——此门面对稷山,当称稷门”⑯。同时指出,田氏齐国增筑小城之后,稷门移至小城南垣东门,而稷下学宫就位于小城中部,曲英杰先生考证的战国田齐宫城南边。
白云翔先生也认为稷门是春秋临淄城大城南垣西首门,战国时,稷门之名被沿用至小城南垣东门上,春秋临淄城大城南垣西门的位置在大城南墙和小城东墙的交界处⑰。白云翔先生认为稷下学宫在战国时期临淄城西南方向城外近郊一带,小城南垣东门西北地势低洼之处。
1.2.3 庄岳之间立馆说
此说当今学者支持者甚少。唯有蒋伯潜先生在《诸子通考·稷下诸子考》中认为“庄”指“康庄之衢”,“岳”指“稷山”。“庄岳之间”即康庄之衢和稷山之间,是齐都最繁盛之区。“‘稷下’正指此处。所集学士,亦皆赐第于此,故谓‘稷下学士’尔。”⑱
2 稷下学宫遗址的考古确认与释疑
对稷下学宫遗址位置的确认,除依据历史文献记载进行论证外,更要有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的实证。从目前考古勘探发掘工作成果来看,我们认为齐故城小城西门外侧建筑基址群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稷下学宫。
2.1 稷下学宫遗址概况及重要发现概述
稷下学宫遗址坐落于临淄齐都镇小徐村西面,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南侧,紧邻小城西墙,北距小城西门约150米。遗址西侧是遄台路,西南区域部分被遄台路占压,一条名为黉大道的公路东西向贯穿遗址中部。
建筑基址群南宽北窄略呈直角梯形,共有四排建筑基址,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呈规律分布,东西成排,南北成列,共计14组。北部三排各分布3组基址,大多规格较大,北两排基址形制与排列一致,第三排基址排列与北两排相同,但规格相对较小;南部一排分布5组基址,均为中小型建筑,且形制、规格、数量都有变化,但依然遵循了整体的布局规律。大型建筑基址约650平方米,中型约400平方米,小型多为100~200平方米。基址群和小城之间存在道路,建筑基址群整体位于封闭区域内,建筑规格高,规划性强,其外有墙垣和壕沟环绕,且壕沟和小城城壕相连为一体。
遗址发现有活动场、南墙垣与壕沟,南墙垣长约180米,宽约6米,残高0.2~0.8米,断续分布,由黄褐粉砂土夯筑而成,墙垣局部可见基槽,墙垣部分地段下预置了排水管道。南墙垣南侧发现有壕沟存在,连续分布,解剖显示宽6~8米,深3米。南墙垣最东端向北拐,长度大约30米,和齐故城小城西墙的一段城墙相对,其缺口正好够L1穿过,应是一处门道。
建筑基址群发现有三期文化遗存,底部灰坑属于一期文化遗存,年代为战国中期,中间稷下学宫建筑基址群是二期文化遗存,顶部铸币遗存属于三期遗存,年代为战国末期,整体存在年代是战国中晚期。
遗址出土了不少文物,包括花纹砖、大刀钱范、陶罐、陶盆、陶水管及少数螺钿装饰的建筑构件等。其中许多文物都具有较高等级,比如带字的椭圆形陶盆就是山东首次发现这样形制的陶器,其余几种陶器上也有字迹;带螺钿装饰的陶制建筑构件也极为罕见,同时出土的还有带花纹的地砖、板瓦等建筑材料及圆筒的排水管。这些都说明这处建筑基址群的规格很高。
2.2 考古工作的确认与与释疑
2.2.1 遗址位置与文献记载相契合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八引西汉刘向《别录》云:“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外有学堂,即齐宣王立学所也。”⑲唐司马贞《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索隐引十六国时期南燕晏谟《齐地记》云:“齐城西门侧,系水左右有讲室。”⑳又北宋《太平御览》卷一七六引《齐地记》曰:“临淄城西门外有古讲堂,基柱犹存,齐宣王修文学处也。”㉑
对于稷下学宫的位置,多处历史文献记载均指向齐故城西门外,但并未确切指出是大城西门外侧还是小城西门外侧。此外,还有人认为在小城南门外侧或稷山附近。稷山与齐故城南北遥相对映,路途崎岖,又有淄水阻隔,稷下学宫不可能建在远离都城的稷山附近。经过考古勘探和发掘,稷山一带除多座战国和汉代墓葬外,没有发现建筑遗存;齐故城大城西门外只发现汉代聚落;小城南门外地势低洼,未发现文化遗存。至此,除齐故城小城西门外侧这一处建筑基址群外,其余文献记载的地方均被考古人员经过勘探、查证排除。而故城小城西门外侧这处建筑基址群既位于城外,又和齐国权力中心距离适中,也能和“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㉒的文献记载相印证。
2.2.2 建筑基址群与小城一体规划建设
考古发现建筑基址群东部和小城西墙相接,南、西、北三面外围有壕沟,和齐故城小城之间没有壕沟,并且发现外围壕沟和小城城壕相接,小城城壕将其圈护在内,共同拥有一个护城河,南墙垣部分地段下还预置了排水管道,可见此处建筑基址群和小城是同时规划、一体建设的。
田氏代齐后临近其宫城即小城建立稷下学宫,目的是将稷下学宫置于其肘腋之处,便于管理和控制,使其更好地为巩固田氏统治进而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服务。
2.2.3 建筑年代为战国中晚期,与文献记载相吻合
东汉徐干在《中论·亡国》中载:“昔(田)齐桓公立稷下之官(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崇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㉓田齐桓公田午(前374—前357)在位期间建立了稷下学宫,这里记载的齐桓公就是指田氏代齐后的田齐桓公田午。
此处建筑基址群基址底部叠压战国中期灰坑,顶部被出土的战国末期齐国铸币遗存所打破,由此可判断其存在年代是战国中晚期。通过对建筑基址底部灰坑出土兽骨等进行测年发现,年代数据均在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90年,比田齐桓公田午在位时间稍早一些,进一步证实了此基址群的建筑使用年代与东汉徐干《中论·亡国》中的记载相吻合。
2.2.4 建筑布局和形制的特殊性
从建筑布局和形制来看,此处建筑基址群位于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封闭院落内,四排建筑基址呈规律分布,整体布局清晰,单组建筑规模较大,多组在600平方米以上,与西汉·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高门大屋”的记载相吻合。建筑基址出土的带花纹的板瓦、蝌蚪纹与饕餮纹铺地砖、有螺钿工艺的陶制建筑构件、带字的椭圆形陶盆等,更证明了这座建筑的规格之高,绝不是普通民居。建筑能够紧邻小城城墙也显示出其特殊地位,整体建筑经过精心构筑,如墙垣和环壕的存在、排水设施的布置、地面的预处理等。和此前发现的多处宫室建筑结构不同,也和一般衙署、宗庙等高级别建筑不一样。有观点认为此处建筑基址群可能是兵营,这与其成排建筑的格局相吻合,但兵营不可能建在如此高规格建筑基址之上,位置也不合适。同时,建筑基址群最南部一排在形制上也有变化,不全是单一的长条形,也有方形的,有广场、连廊,这就有力补充了其北部排房建筑的单一功能,此外城墙的发现也为学宫之宫的称谓增加了一处印证。
此处建筑基址群,从位置、建筑格局、形制及遗物上看,与历史上的辟雍太学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而根据考古勘探与发掘,现存比较完整的太学遗址是汉魏洛阳城中太学的遗址,汉魏太学已是成熟礼制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其整体布局、形制与内涵等都显现出特定的规制。从汉魏太学遗址中我们能归纳出作为校舍所应有的考古学特征,在考证稷下学宫时用作参考。稷下学宫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办大学,在考古学特征上显现出和后世汉魏太学较强的一致性。对比汉魏洛阳城中太学的遗址,两者都在当时的政治中心附近,都有直通统治者宫殿区的交通干道,都位于地势相对较高之处,都发现可能是学舍的长条形排房建筑以及围墙设施。因此,此处建筑基址更应与稷下学宫之类官学建筑有关。
2.2.5 铸币遗存的出土
此处建筑基址群出土的大量铸币遗存或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相关。史载,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联合秦、韩、赵、魏、楚五国共同伐齐,在济西大败齐军,并乘胜攻克齐国72城,直入齐国都城临淄。乐毅伐齐后,齐国实力大损,齐襄王复国后虽恢复并延续了稷下学宫,但此时的稷下学宫早已难以为继。有观点认为,此建筑基址群在废弃后被用作齐国的铸币作坊。铸币机构事关国家命脉并受国家控制,统治者能将其设在此处,侧面印证了此处曾是稷下学宫一类的官学。
2.2.6 历史记忆与沿革
穿越此建筑基址群的一条古大道历来都被称为“黉大道”,也叫“学士路”。据传当时的稷下学士们经常从这条路出入稷下学宫,故称“学士路”。“黉”是古代学府的意思,黉大道就是通往古代学府的道路,有关此地保留下来的历史记忆也说明此处即为稷下学宫遗址。
3 结语
综上所述,从地理位置、与小城关系、建筑使用年代、建筑布局和形制、历史记忆与沿革等方面,齐故城小城西门外侧建筑基址群都与历史文献记载的稷下学宫相契合,我们据此判断此处建筑基址群即为稷下学宫之所在。
注释
①⑲乐史.太平寰宇记[M].王文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353.
②③⑤⑳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2011:2297.
④㉑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一七六[M].北京:中华书局,1960:857.
⑥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三[M].清吟堂刊本.1688(清康熙二十七年).
⑦郭沫若.稷下黄老学说的批判[M]//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郭沫若全集:历史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56.
⑧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6:182.
⑨李剑,宋玉顺.稷下学宫遗址新探[J].管子学刊,1989(2):76-81.
⑩赵益超,侯霞.稷下学宫新证[J].管子学刊,2020(2):25-30.
⑪方辉,田钟灵.稷下学宫考[J].中国文化研究,2021(4):12-25.
⑫刘文熙,张龙海.稷下寻迹[J].管子学刊,1990(3):87-89.
⑬刘敦愿.春秋时期齐国故城的复原与城市布局[M]//刘敦愿.刘敦愿文集(下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510.
⑭群力.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J].文物,1972(5):45-54.
⑮董治安,王志民.试论稷下学宫的地理位置和政治性质[J].齐鲁学刊,1983(1):[页码不详].
⑯曲英杰.史记都城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89-204.
⑰白云翔.临淄齐故城考古研究札记[M]//李峰,施劲松.张长寿、陈公柔先生纪念文集.上海:中西书局,2022.
⑱蒋伯潜.诸子通考:稷下诸子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251.
㉒刘向.战国策:卷十:齐策三[M].北京:中华书局,2019.
㉓徐干.中论解诂:亡国[M].孙启治,解诂.北京:中华书局,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