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地域特色历史文化遗产谱系研究
——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例

2023-12-15李双婷乔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5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山西省特色

李双婷 乔娜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1)

山西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数量众多且地域特色鲜明,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馆”的美誉①。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历史文化资源的载体,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社会关系及生态环境状况②,对彰显三晋地域文化特色、盘活旅游经济资源、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等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发展阶段,《“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山西省“十四五”时期文化强省战略等政策文件相继提出,为全省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加强省域范围内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加大保护传承与开发力度、发挥三晋特色文旅资源优势成为亟待探索的议题。

当前国内关于文物保护单位的研究,多基于宏观层面探讨文物保护单位价值挖潜③、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与影响因素④、文旅资源开发模式⑤、文物管理及制度建设⑥等方面内容。聚焦文物保护单位价值挖潜与文旅资源开发模式的研究,广泛采用数理统计、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立足某一类特色资源进行价值解读或就文物保护单位资源全体进行点状分级保护,从全域视角探讨基于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路径的研究较少,对于指向地方特色的文旅产业高质量开发策略仍需进一步深入。

本文以山西省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为分析对象,基于文化属性构建三晋地域特色文化谱系,运用列表分析和核密度分析法识别三晋优势文化类型和异质性区域文化特色,以整合全域资源要素、挖掘地方特色为出发点,进一步提出聚焦高质量、特色化、活业态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地方实践路径。本文研究完善了山西省以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体系,为促进三晋特色文化内涵挖掘与魅力弘扬提供经验借鉴,也为地方政府推进特色文化产业活化转型提供路径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山西省地处华北地区西部、黄河流域中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居于全国前列。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持续开展“重点旅游景区文物保护和环境整治工程”等行动,并发布《山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在系统性保护、立法监督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⑦,但目前仍然存在地域文化感知薄弱、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同质化倾向严重等问题。

1.2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山西省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矢量数据来源于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国家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官方网站的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进行校核,共计1386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8处(统计至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48处(统计至第六批);行政区划数据来源于测绘院。

1.3 研究方法

1.3.1 列表分析法

运用列举表格的方式对所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程度等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思考,旨在寻找规律、辨析差异、揭示相互关系和解决问题。

1.3.2 核密度分析法

运用ArcGIS核密度分析工具对文物保护单位点进行热点区域可视化探测,反映地理要素在空间上的热点分布情况及其集聚特征⑧,见公式(1)。式中:h为带宽(搜索半径),n为带宽范围内的已知点数目(研究样本个数),k为核的权重函数,x-Xi为密度估值点x到样本点Xi的距离。fn(x)值越大,表明点分布越密集。

2 山西省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分类谱系构建

山西省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是180万年来三晋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本文基于各历史阶段人类聚落生活的各类文化形态总结其规律性特征,归纳为城邑建筑文化、根祖文化、民俗文化等八大类别。

2.1 城邑建筑文化

城邑建筑文化包括古都名城文化、楼阁文化、桥梁文化、民居文化、读学文化、墓葬文化六种类型,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充分展现了古代匠人营城的高超技艺和旧时期士族与百姓的社会生活场景,其反映出的建筑风貌、时代工艺、制度等级等均是研究古代治国营城的珍贵材料。

2.2 根祖文化

根祖文化以新旧石器时代文化为典型代表,为研究以西侯度文化、匿河文化、丁村文化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石片文化传统和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代表的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萌芽提供了珍贵史料。

2.3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集中体现在戏曲文化方面,山西可谓戏曲文化的摇篮,戏曲艺术历经元、明、清三朝繁荣发展并流传于现代,牛王庙元代戏台被誉为“元代戏台之祖”,荣河吕祖庙戏台、城西人民舞台等文物保护单位均是山西戏台实物的典型代表。

2.4 工匠工业文化

工匠工业文化包括矿冶文化、瓷文化、工程建造文化、近现代工业文化、航天文化五种类型,时间跨度巨大。社会早期以传统工业、手工业推动经济发展,后期以科学技术和高端机器制造为驱动力,从山西机器局旧址、红旗渠源到长治航空俱乐部旧址,可以看出山西省工业发展的进步轨迹。

2.5 名人文化

名人文化包括忠义文化、儒家文化和天下文化三种类型,忠义文化通过40余处关帝庙集中体现,儒家文化以文庙为代表,天下文化集中展现文化名流廉政爱国、先国后家的高尚情怀。

2.6 商贸文化

商贸文化包括盐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医药文化、金融文化五种类型,晋商叱咤商界长达5个世纪,以盐文化和金融文化最为出名。

2.7 战争文化

战争文化包括长城文化和红色文化两种类型,前者体现了冷兵器时代山西为防御外敌侵扰而广筑边墙、关城的军事成就,后者以封建王朝终结开启革命战争时代为背景,均体现了山西民众不畏外敌、爱国爱党、勇于斗争的无畏精神。

2.8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神话传说和其他宗教文化四种类型。其中佛教、道教文化影响深远,民间大量修建寺观,香火弥漫的三嵕神庙、巧夺天工的应县木塔、令人称绝的恒山悬空寺、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等均纪录了宗教发展的印迹。

3 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代表的地域文化特色识别

3.1 三晋优势文化类型识别

梳理三晋文化发展脉络,根祖文化历史底蕴最为深厚,坐实山西“华夏文明摇篮”的美誉;工业工匠文化从史前时期延续至今,一脉相承而奠定了后期工业发展的基础;城邑建筑文化、名人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最多且历史延续时间长,是山西省极具优势的文化类型,其中宗教文化属性的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占比达47.91%,成为三晋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3.2 异质性区域文化特色挖潜

三晋文化区域发展特征明显,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属性不同,核密度格局差异显著。其中,城邑建筑文化属性的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广泛于临汾市侯马市、曲沃县,晋中市平遥县、介休市,大同市平城区,晋城市泽州县等地,形成四大板块;根祖文化属性的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分布于临汾—运城盆地的曲沃县、侯马市、翼城县等地;民俗文化属性的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分布于运城市,境内临猗县、万荣县和盐湖区现存古戏台建筑成为重要的戏曲文化遗产;工业工匠文化属性的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分布于以工业旅游闻名的大同市;名人文化属性的文物保护单位在以晋商大院为代表的晋中地区、以寺庙为代表的长治市及以宗祠、墓地为代表的运城市,形成三大高密度区;商贸文化属性的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分布于以盐文化为代表的运城南部地区和以金融文化为代表的晋城东部地区、晋中西部地区;宗教文化属性的文物保护单位在全省广泛分布,形成晋城—长治南部地区,太原盆地吕梁、太原、晋中三市交界地区两个高密核心区;战争文化属性的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分布在长治市,武乡县、黎城县等均是重要的红色革命根据地。

4 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传承

4.1 构建省域优势地域文化发展体系

以优势地域文化类型城邑建筑文化、名人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文物保护单位为载体,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内涵,树立山西历史文化资源大省的特色品牌形象。此外,依托全省“一轴两纵三辐射、四网五横六枢纽”的综合交通网络构架,搭建起历史文化资源与城镇建设融合发展的桥梁,促进历史文化遗产利用与城镇公共空间、文旅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通过品牌打造与平台建设,形成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的省域优势文化弘扬与发展体系。

4.2 明确特色地域文化地方传承路径

结合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特征,合理确定各地级市文化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培育壮大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弘扬本土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补短板、增体验、树品牌,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表1)。以曲艺之都运城市为例,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多、等级高,以戏曲文化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一枝独秀,兼具名人文化和城邑建筑文化特色,可依托荣河吕祖庙戏台、裴行俭墓、平陇城址等文化载体打造“民俗—名人—名城”的文化体验游径,串联盐湖区、临猗县、万荣县等深度文化体验区,通过策划蒲剧戏曲演艺、关公故里游赏、虞国古城遗址再会、文物价值研学等项目激活文创、数字化、策展、住宿等多元业态,铸就新时代三晋艺术文化地标和忠义精神旅游胜地。

5 结语

本文基于山西省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属性构建三晋地域特色文化谱系,运用数理统计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识别优势文化类型和异质性区域文化特色,进一步提出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传承的方向与路径,完善了山西省以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体系,为彰显三晋文化内涵、助推特色文化价值转化活化提供路径参考。研究主要结论及展望如下:

①山西省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包含城邑建筑文化、根祖文化、宗教文化等八大类别。

②城邑建筑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为山西省优势文化类型。

③以品牌打造和平台建设构建省域优势地域文化发展体系,以传承弘扬区域文化特色为核心明确地级市文化产业发展定位,为地方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指明方向。后续保护与开发应结合各地市实际情况展开,在充分彰显地域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做大做强文化品牌,不断加大文创产品的创新与输出,为盘活文化、旅游、经济资源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生机。

注释

①许继红.后现代语境下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反思[J].经济问题,2015(11):115-120.

②田小波,胡静,徐欣,等.历史时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机理[J].经济地理,2021(1):191-201.

③刘丽华,何军,韩福文.我国东北地区近代工业遗产的基本特征及其文化解读:基于文物保护单位视角的分析[J].经济地理,2016(1):200-207;胡娟,朱琳,唐昭沛,等.武汉市文化遗产的社会记忆演化特征: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例[J].经济地理,2019(7):225-232.

④周成,柳炳华,张旭红,等.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沙漠,2021(6):10-20.

⑤董洁,梁青芳,杨宁宁,等.河西走廊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及旅游潜力分析[J].甘肃科学学报,2018(6):82-88;杜彬.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遗产资源推动旅游空间建设的思考[J].文化遗产,2021(2):32-41.

⑥黄永林,李媛媛.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J].理论月刊,2022(3):68-78;张杰,庞骏.旅游视野下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常态抗辩:兼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制度创新[J].规划师,2011(11):102-107.

⑦闫琪,侯晓斌.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研究[J].经济师,2020(6):148-150.

⑧岳菊,戴湘毅.京津冀文化遗产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例[J].经济地理,2020(12):221-230.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山西省特色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特色种植促增收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中医的特色
名胜古迹
完美的特色党建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