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路径研究
——双循环背景下
2023-12-15王立平
王立平
(黑龙江工商学院,哈尔滨 150025)
一、经济双循环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逻辑关系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更加强调了这一事关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建设的“重头戏”。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党中央明确指出,要发挥超大型市场和内需的巨大优势,努力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协调发展。裴婷,钱学锋(2021)认为,“双循环”并非同行并进的,而是有主次之分的,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循环为辅。由此构建起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两者间形成联系与互动、主动双循环和动态双循环的关系,这也是这一体系的主要核心点。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模式离不开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多层次消费市场以及统一市场发挥积极优势作用。双循环新发展模式拥有自主性、创新性、关注数字经济和优化经营环境的特征,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高活力的均衡发展。双循环内生市场需要依托供给侧改革发展战略,从扩大内需出发,借助中国超大规模市场需求、高层级消费市场和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发展,形成中国内生市场新格局,促进供给创造需求,需求带来供给的高质量新均衡模式。
二、双循环背景下黑龙江省经济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阻碍
(一)各地方政府的市场准入和竞争制度有待统一
第一,在市场准入方面,表现在部分地区在设置行业壁垒的要求上存在不一致,申请市场准入的流程和具体实施上也有区别。比如在石油、电力和电信等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放宽准入条件的力度仍较低,民间投资者打破壁垒进入市场仍有难度。第二,在公平竞争方面,表现在公平竞争意识不够强,相关部门对公平竞争程度审查的制度不够完善。目前我国正积极优化公平竞争环境,完善相关公平竞争政策体系,但仍存在部分行政主体在政策落实上主动性不高和难以落实的情况。第三,制度保障方面,至今仍未建立起公平合理的竞争审查制度,无法有效避免审查的形式化,更难以实现实质性、成效性的审查。相关部门进行审查时并未进行严格把关,仅是走形式和过场,并未针对具体内容进行严格细致的审查,很难发挥公平竞争制度的作用和功效。
(二)地方保护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明确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的目标已实现,同时对完善产业政策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实现了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同效应。但在经济政策的落实环节仍存在歧视性的问题,比如设置区域进入壁垒、市场分割等,产生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部分领域没有确立以公平竞争为导向的原则。第一,地方政府为保护当地企业,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然会加入地域歧视的内容。虽然这些政策能够实现对本地企业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部竞争压力,确保当地企业发展更加平稳和持久,有利于财政税收的稳定性,但有些针对性甚至是歧视性的内容,却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第二,政府采购与招投标方面。本地企业往往会受到特殊照顾,比如,一些地方在药品招投标中会给予本地企业更加优惠的条件,或有意对本地企业实施额外加分,导致不公平竞争情况的出现,由此增加本地企业的竞争优势,外地企业很难进入,即使入驻本地也难以生存和发展。第三,在投资配套方面。一些地方要求在本地开设工厂,或采购一定比例的本地产品。有的城市在实施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等工程项目时,强制要求项目承担方在本地建设成套设备或零部件配套项目。第四,有些地方政府还以行政许可为条件,加码限制外地商品的竞争,甚至直接拒绝外地商品的进入,或者以增加外部商品竞争成本的方式削弱其竞争力,以实现对本地企业、商品的保护。例如:有的地方政府针对外地企业设置高门槛的备案条件,或提出非常苛刻的申报要求,设置异常繁琐审批流程,从而提高他们的运营成本,导致不公平竞争的出现。
(三)消费扩容难度大
第一,居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由于消费能力直接取决于收入水平的高低,因此,在剔除其他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其消费能力间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前者的不断增长后者也会随之增强,反之亦然。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但当前由于受疫情和国际环境影响,收入增速开始放缓,扩大内需难度增加。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还是居民收入在GDP 中的占比方面,我国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如与美国相比,我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美国的1/4,年均增速只达到2.1%的水平。因此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仍是促发展的关键。消费倾向是指不同消费者进行消费时所产生的消费需求度,从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来看,主要体现出如下特点: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度明显低于低收入群体,但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由于收入有限难以支付更多的消费费用,导致自身消费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致使我国消费需求很难持续扩展,消费结构难以优化升级。除此之外,还存在东西部之间的区域性消费差距,这也是由收入水平不同导致的,由此形成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明显影响。
(四)地区间的商贸流通基建情况差异较大
第一,传统商贸流通硬件设施方面。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流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但与高标准市场体系的要求和国内统一市场建设的目标相比,无论硬件基础设施,还是软件建设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性,很难实现有效互通。虽然我国在基建方面投入较大,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建设成果,但是,各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互联互通程度较低。一些地区跨区域多式联运市场需求巨大,但支撑不同运输方式衔接和协作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多式联运枢纽的区域布局仍不合理。从城乡衔接来看,农村边远地区和城乡接合部的商贸物流、冷链、仓储、网点等基础设施欠账仍然较多,物流运输仍然难以直通农村地区。第二,现代数字商贸建设方面,我国部分地区科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有限,很多能源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不匹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贸物流数字化发展进程,科技投入仍应引起重视。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建设统一大市场离不开功能完善的交易平台和数字化支付体系。为进一步提升市场运行水平,我国在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任重道远。
三、双循环背景下黑龙江省经济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路径
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未来五年如何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着力点:
(一)推动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
创新是第一动力。最近几年黑龙江省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财力,但技术水平仍然没有得到大幅提升,甚至形成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对各行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阻滞。随着我国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为黑龙江省解决技术难题找到了新途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建设有利于政府实现统一的基础性制度安全,能够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市场发展环境,进而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激活市场经济潜能。此外,该省还大力实施要素市场化改革,使之更加符合市场发展要求,在市场作用下实现对各要素的优化配置,为此,出台了针对性的实施方案,确保要素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走深、走实;同时,为了更好地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该省还制定了相应实施方案,深入实施公平竞争政策,强化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的制度保障,推动市场制度规则与全国统一大市场标准要求相衔接,及时、有力排除各项权利滥用情形,有效提升竞争执法力度,最大限度避免指定交易行为的发生,积极除却限制商品要素流通的各种不利影响,形成更具开放性和自由性的市场环境,灭失各种有碍于公平竞争的各类行为等,从而构建起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高效监管机制,并在实践中加以优化与完善,积极统筹职能合力,多措并举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全力为稳经济提供支撑。
(二)推动实现供需良性互动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着力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农业是黑龙江省的基础产业,也是供给拉动的关键产业。农产品供给关乎民生,特别是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既要确保农产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绿色性,还要保证应有的营养价值。因此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夯实消费基础,提升消费质量。黑龙江省可借助特色农产品的供给加速融入“双循环”新发展中去。为打造高效灵活、积极互动、互促发展的双循环格局,必须持续拉动省内消费能力,不断提升消费水平及档次。黑龙江省可依托地缘优势,通过积极打造东北亚区域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设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全新消费服务区,积极利用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实现商圈建设发展的智慧化;积极开展创新,推动实体商业转型升级,创新推动多个业态融合,促进形成新的消费模式;营造更为友善的消费环境,加强交通体系、物流网络建设,使之更加流畅与完善,全面增强黑龙江省竞争能力。
(三)破除市场壁垒,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双循环”体系中,国内大市场循环是主体,但并不排斥国际循环,更不是自我封闭,而是以更具开放性、竞争性和包容性的态度,实现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开放,不断强化国际循环的支撑作用,使之更为有力地辅助、促进国内循环的发展。黑龙江省要融入“双循环”需要积极清理各类限制性、排斥性的地方性法规,以及相关政策制度等,不断清除行政、贸易等方面的地方保护行为,确保区域投资贸易的持续扩展,不受区域所限,并提供更为便捷的路径和条件。一是着力打开农产品市场绿色通道,农产品的流通应享受政策倾向和优惠待遇,比如减免高速过路费;二是完善规范公平的质量监测体系和合格评定体系等,行政主体间实现互通互认,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减少行政审批流程,避免出现多次检验、重复检验等现象;三是优化市场主体准入环境,打破所有制限制,鼓励各种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经济成分的经济组织在区域内开展经济合作。
(四)加速数字经济支撑下各新兴产业的发展
黑龙江省“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发展“数字龙江”,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实现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下,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生产最大的帮手,能够帮助人们获取信息、实现交流以及满足娱乐休闲等。互联网背景下的数字网络、数字经济也为支撑经济发展、恢复经济运行提供了便利。黑龙江省充分发展数字经济下的新产业,抓住发展机遇,着力产业创新,推动省内高层次消费,并依托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省内“双循环”发展模式。
第一,着力打造特色平台经济。着力打造特色平台经济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数字龙江”战略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数字化进程的助推器。黑龙江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农业大省,平台经济可以依托智能工业、智慧农业的发展形成数字化产业集群,促进黑龙江省更好更快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构建起体现自身特色、具有鲜明优势的平台经济体系;第二,积极建设数字化商贸及货运体系,形成双轮共驱发展模式,为商贸、货运赋予数字化功能,提供面向全产业链的政策扶持、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同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供面向全产业园区的数字化升级服务;重视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使之与贸易、物流不断互融,更好地满足各方的利益需求,确保获得最大利益,使供应链成为“互利共赢链”,不断加速省际的商贸合作,重视合作质量与成效,从而产生良好的互补性、互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