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强国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
——以长安大学为例
2023-12-14石白茜王建军
石白茜,王建军,杨 琦
(1.长安大学运输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4;2.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一、引言
交通是经济脉络和文明纽带。习近平强调,要建设更多更先进的航空枢纽、更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加快建设交通强国。[1]《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文件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2-3]2020年7月,教育部首次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并印发“1+1+3”系列文件,指明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4]《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对“十四五”期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与要求。[5]我国目前处于建设交通强国的初步阶段,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交通运输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6]
交通运输专业学位主要面向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交通领域,培养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7]现阶段,多数理工类高校已建立较为完备的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然而,在具体实践环节中,多数高校在招生、培养过程管理、导师队伍建设、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首先从长安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入手展开分析,继而探讨了改进其培养模式的着力点,旨在提高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其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交通运输行业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和交通运输行业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有力支持。
二、培养模式现存问题
(一)优质生源相对较少
随着2020年研究生扩招,长安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根据长安大学研究生招生网统计数据可知,该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交通工程、交通运输、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土木工程、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物流工程、车辆工程等与交通运输相关的本科专业,占生源总数的83.33%。近三年,长安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情况如图1所示,由于2022年该专业开始招收首批博士生,因此,2020年和2021年博士研究生数据为0。由图1可知,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逐渐增加,而录取比例有所降低,说明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进行了一定把控。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国家调剂政策的影响,“双一流”高校的生源数量减少;另一方面,虽然推免生是学生第一学历综合实力较为突出的优秀人才,但实际上,推免生比例并不高。
图1 近三年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
(二)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模式趋同化程度高
在交通强国背景下,国家对交通运输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然而,当前该专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趋同,高校并未分别针对两者的培养目标制定贴合国家战略的培养方案。例如,长安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理念均为培养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交通运输相关领域负责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实施高水平工程技术项目等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高校应对两者进行明确区分,避免培养资源的交叉浪费。目前,交通运输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趋同化程度较高,高校需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培养更多复合型交通科技人才,解决“卡脖子”问题。[8]
(三)“双导师”培养模式趋于形式化
“双导师”培养模式旨在运用导师的指导能力为学生提供多领域的交叉指导,从而为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优秀人才支持。就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而言,校外导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校外导师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指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校外导师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数据资料和实践机会,针对高水平工程技术项目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但是,就目前的培养模式而言,“双导师”制度缺少目标任务与绩效考核机制的约束,多流于形式。针对部分地区开展的调研结果显示,超半数的研究生未得到校外导师的指导。[9-10]因此,高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四)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产学研结合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和行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在产学研培养方面,高校与企业的对接不够紧密,企业在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不够,产教融合培养过程趋于表面化,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多停留在参观、游览的层面。此外,课堂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方向脱节,高校未能针对未来产业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教学内容未能对接智能化技术产业,不利于实现学科、产业以及行业的融会贯通。
(五)培养体系较为单一
在交通强国背景下,交通领域的智能化、高速化、国际化、人性化发展趋势对培养面向现代化的交通领域人才提出了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强能力的新要求。我国现有传统模式下的交通工程专业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难以应对时代挑战,缺少一套侧重于评估实践能力、应用创新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体系。[11]同时,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还存在教学实践知识体系落后于社会行业实际水平、企业资源不足等问题。[12]
综上所述,交通强国背景下的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创新与探索。高校应以交通强国背景为纲,结合自身定位,厘清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探索适用于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使其既符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时代要求,又能对接支撑国家战略发展的时代潮流。
三、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2021年10月,交通运输部批复长安大学正式成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13]作为交通运输领域重要的人才输送高校,长安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较大,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本文针对长安大学现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分类培养深度推进、校外导师深度参与、教学资源深度挖掘、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贯穿招生、培养、学位、评价的培养体系。
(一)优化生源选拔机制,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
在新形势下,交通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优质生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确生源数量是提高生源质量的重要基础保障,是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重任。研究生选拔需要全方位考查考生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高校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选拔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硕士研究生选拔对象多为本科毕业生,他们虽具有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但研究能力较弱,因而长安大学的选拔思路应为“广泛吸收,优中选优”。首先,通过举行暑期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借助新媒体积极探索招生宣传新模式,尽可能地吸引各地域优质生源。其次,进一步完善人才分类选拔机制,积极接收推荐免试生。最后,在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中,自主命题试题应以实际工程案例题目为主,重点考查考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同时加大复试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占比。
博士研究生选拔对象数量较少,考生大多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研究兴趣,因而长安大学的选拔思路应为“灵活申请,专家严选”。博士研究生主要通过“申请—考核”方式选拔,以考生在其所主持项目中的表现和标志性工程类成果的产出为依据。在博士研究生复试环节中,长安大学可邀请一定比例的校外行业产业专家参与复试。优化生源选拔机制有助于满足高校特定的人才需求,拓宽人才选拔渠道。
(二)创新培养教育体系,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针对实践层面制定较为明晰的培养方案,是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首先,为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实践性,长安大学应采取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参考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并邀请行业产业专家参与制定培养方案,以体现专业学位特色。其次,针对理论与实践学习确定比例合理的学分考核方式。专业实践以企业实习为主要形式,实践时间应不少于一年,专业实践学分在总学分的占比应不低于50%。最后,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在学生入学后,长安大学应组织综合素质测评,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践技能。
博士研究生主要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长安大学应采取校企导师组指导方式,聘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全面、全过程参与课程教学、论文开题、专业实践指导、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加强实践型人才的培养。
(三)加强校内外“双导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团队素质
长安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应实行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为第一导师,校外导师为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专家或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第一,积极聘请交通运输行业知名专家担任校外导师,邀请优秀校友、行业专家依托网络平台进行授课与日常指导。第二,为提高导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管理水平,制定《长安大学全面落实研究生指导教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明确校外导师的责权边界,建立校外导师的年度目标任务与绩效考核机制,以保障指导质量。第三,为提升导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打通校内外导师的交流渠道,可定期选派校内导师前往行业内知名企业交流学习,提高导师的专业实践指导能力。第四,鼓励校外导师积极参与校内组织的各类导师培训,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升导师的教学能力。
(四)深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针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长安大学应依托“双一流”建设学科——交通运输工程,面向行业需要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系统优化,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课程比例。一方面,引入多元教学形式,将工程案例教学、真实生产实践课程、企业实习实践等形式的行业实践课程,与现有的基础课程有机结合。2021年,长安大学“科技创新托举大国工程: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路面关键技术”等五个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成功入选省级案例库,拓宽了专业学位案例的深度与广度。另一方面,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材建设专项”,资助校内外专家参与编写专业核心课教材,要求教材体现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与创新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开发配套数字化资源,形成“纸质教材+多媒体平台”一体化教材体系,使教材内容多元化,提升教材体系的先进性。
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进行个性化设计,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加强薄弱环节,突出优势和特色。一方面,可邀请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杭州湾跨海大桥总工程师等校外业内专家参与博士研究生授课,为学生讲解行业新知识、新技术;另一方面,可与校外企业家沟通协商,为优秀学生提供参与交通类重大项目学习和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以工程项目为课题基础,引导学生探索创新,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五)深化产教融合,提高教学效率
长安大学以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建设为引领,与交通运输行业知名企业开展深入合作。目前,长安大学与西安中交土木科技有限公司、青海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陕西汽车控股集团等多个单位共建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与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等22个单位共建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具备优质的校企合作资源。未来,长安大学应将联合培养基地纳入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体系并给予经费支持,确保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工作常态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第一学年完成课程后即入驻企业开展工作,与企业签订“培养+就业”协议,在生产中学习。此外,继续加强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集中力量申报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优势互补,共享多方资源,以实现协同育人、实践育人,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适应工作环境,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现校企双方互惠共赢。
(六)完善多元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提升研究生科研水平
长安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应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突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体现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选题和实践考核方式应更加多元化,将产品研发、工程规划、技术方案、工程设计、调研报告作为主要内容,鼓励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并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评审。
针对硕士研究生,一方面,长安大学应进一步拓宽申请学位、认定学术成果的范围,将设计、案例、专利等形式作为专业学位硕士申请学位的条件。另一方面,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应采取盲审、审核答辩、学位会审议、正式答辩的申请学位制度,设置末位不低于20%,修改后的论文由学位会审议,审议通过后方可参加正式答辩。针对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博士专业学位的学术成果时,除了发表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还应包含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取得的科研项目、国家级学会及协会成果奖励等成果,从科研、专业技术等方面满足企业需求,体现出明显的行业特色。
四、结语
本文基于交通强国背景,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为切入点,从分类培养、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挖掘、产教融合、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形成“实践型、创新型、应用型”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仍存在认可度不及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情况。[14]因此,高校需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全方位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群体的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