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3-12-14李俊芹桂琴
李俊芹 桂琴
【摘 要】 课程体系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述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措施,以便为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要以“面向生产、面向服务”为理念,根据产业经济发展需要,建设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并使专业课程体系与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随着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社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提高。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具有一定计算机理论知识和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
1. 能力培养与软件岗位需求对接
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来说,其需要具有的能力表现在软件开发、业务流程分析和项目沟通管理能力三个维度。为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以上三大专业核心能力,构建出与其对应的课程体系,明确课程群之间、不同课程内容之间存在的联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2. 课程内容与软件标准对接
高职院校需基于计算机行业岗位需求实际,结合计算机程序员国家职业标准。将岗位所需的技能素质要求进行细化处理,转变为课堂教学标准及要求。让学生可以在毕业之后,严格依照技术标准来完成工作内容。
3. 教学过程与开发过程对接
教师在梳理专业课程内容时,需以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需求作为目标,对理论和实践教学比例进行重组。构建出融合创新创业、技能训练、任职实习、假期顶岗实习等众多环节在内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依托于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协同并进,校内校外知识学习的有机交互,学习和生产过程的有效衔接,让学生可以不断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形成递进式的人才培养体系。
4. 孵化项目与产业市场对接
通过校企合作、产业沙龙等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组建创新创业团队,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计算机技术上进行创新和创业;通过支持学生的创业孵化项目,创建工作室,建立传帮带机制,让学生可以参与到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改善学生的实战能力,更好地适应计算机行业的人才需求。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在于通过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立足本地、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专业的计算机服务。而学生经过三年左右的实践学习,要求其达到的目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业素质,可以对专业知识进行熟练运用,解决未来工作岗位中的复杂问题;二是技术能力,可拥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可进行计算机系统的独立设计及开发,成长为项目经理或是技术负责人;三是职业素养,拥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在计算机工作岗位中拥有国际化视野,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可以在团队项目研发中担任重要角色;四是社会责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工程设计开发过程遵循工程伦理,明确需要承担的责任。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
一是数学课以及自然科学课:课程内容主要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知识的讲解为主,该课程的建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物理、自然科学知识的合理运用,解决未来工作岗位中的各种复杂工程问题;二是人文社会科学通识课程:以语文、思政、英语等课程内容为主;三是专业课程: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对陈旧课程进行适当删减,例如在ARM嵌入式系统开发以及图像数字处理技术中,加入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web开发技术等。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统一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综合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目标,依托于ACM所发布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与院校已有计算机课程进行对比分析,明确目前在课程教学上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对目前已有课程体系进行补充。具体来说,课程内容的调整内容如下:
在数字逻辑电路的教学中,主要的优化內容为,利用可编程芯片来设计实验,对学生进行EDA工具训练,为后续学生的处理器实验以及部件设计奠定知识基础;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优化上,需进一步加强对汇编语言、计算机系统结构规格等重点知识的讲解,并在其中增设MIPS32指令知识点的讲解;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内容优化上,需重点讲解AS32指令系统的设计方法,可以简单地对计算机系统进行设计,明确其实现技术要求。该系统CPU至少可以为一个MIPS指令集中的子集提供支持;在操作系统内容调整上,需实现系统原理和实践教学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在实验中搭建小操作系统,了解系统设计的核心算法;在编译原理教学内容调整上,须让学生了解到编译技术和计算机系统之间存在的联系,明确编译程序可以展现出来的作用,以及在计算机系统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进而贯穿计算机系统知识学习理念。
(二)统一规划课程实验体系
教师需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设置对应的实验内容,随后通过综合性实验实现知识点的有效集成,构建出一个更为完善的实验知识体系。
实验1:操作系统的实验环境和工具使用方法。通过该实验的安排,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系统实验如何进行编译,编译的具体流程,以及如何通过硬件模拟器来进行操作系统内核的调试,复习汇编语言等基础知识,为后续的ucore实验奠定基础。
实验2:系统软件的启动。该实验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到bootloader加载运行系统如何工作,掌握bootloader的文件组成,明确ACG如何输出字符,以确保学生可以通过对多种工具的融合运用,发挥出操作系统的最大功能价值。
实验3:物理内存管理。该实验的设计目标在于,明确软件和硬件的分页形式,如何建立页表,如何对页表进行使用。在出现缺页中断时如何进行处理。
实验4:文件系统。该实验的设计需让学生掌握基本文件系统的调用实现方式,明确基于索引节点的文件系统实现方法。可通过自主操作、拓展基本的文件系统,提供目录和软链接支持功能,进一步扩大电脑的缓存机制,以确保电脑缓存效率和性能达到使用目标。
(三)建设统一的教学实验支撑平台
为确保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之后的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岗位需求,需要通过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为其提供载体。在该平台的建设上,要求适应课程调整之后的实验内容。系统组成包括汇编器、编码器、操作平台、调试工具等,可支持指令系统的操作。为此,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师可以共同联合开发硬件计算机系统THINPAD,将其作为教学的硬件开发平台。并在其中配置通信程序、模拟器、编译器等软件系统,完成整个教学操作系统的转移。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校企合作,共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1. 专业基础知识
为保障学生可以了解计算机专业中的测试理论和具体的实践运用办法,教师需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安排软件测试、综合应用、软件工程等系列化课程,以优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利用项目化教学方法,确保知识讲解的层次递进。将在计算机工作岗位中比较常用到的测试工具,例如QTP等贯穿于教学全程,让学生可以在毕业之后马上上岗就业,满足企业的工作要求。
2. 软件编程能力
编程是计算机工作人员必须拥有的专业能力,只有确保编程能力符合企业要求,才可以胜任系统集成性设计等难度较高的工作内容。为此,高校教师需与企业资深工程师进行沟通及交流。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以Java、ASP和NET作为重点,让学生高效学习。
3. 数据库相关知识
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基本所有的应用系统都与数据库息息相关。为此,计算机工作者需要了解SQL语言,并在日常工作中对Oracle、SQLerver数据库进行熟练运用。
(二)宽专结合,推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
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在于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强大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这一目标,加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确保基础课和专业课课时安排科学合理。并以就业为基本导向,将技能培养贯穿于教学全程,构建出宽基础、专技能的教学体系。在帮助学生拓宽理论知识学习基础的条件下,进一步缩减与本身就业岗位无关的冗余课程,规避过度深奥的理论讲解,结合岗位需求来进行知识点的统筹规划,并组织实践教学活动。
(三)以“双师”素质为标准,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与企业合作,让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中挂职锻炼,让教师了解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当前产品开发现状,明确不同工作岗位的实践需求,进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中的专业技术项目融入课堂教学,可以促进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原有的教学模式、方法,走向改革创新发展之路。除此之外,也可以让专业教师定期参加与计算机专业实践技能有关的培训,例如网络工程监理师、CW培训与取证等。积极鼓励和引导青年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考试及大赛,也可以聘请当地企业中的知名专家作为兼职导师,为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提供辅助,创造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导师团队。
四、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成效
(一)符合“面向生产、面向服务”的职教理念,满足产业经济发展需求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面向生产、面向服务”的职教理念为指导思想,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就业岗位需求开设课程,结合计算机产业结构调整和信息化建设进程,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实践证明: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设置的课程体系适应了计算机产业结构调整和信息化建设要求。
(二)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毕业生质量高
通过教学改革,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强,能胜任计算机软件开发、网站设计与制作、数据库应用与维护、多媒体技术、软件测试等工作岗位,就业渠道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遵循职业成长规律,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得到了社会认可和高度評价。
(三)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教育硕士等在职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每年选派部分优秀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同时,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等组成,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课程建设中,通过强化项目教学法、工学结合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为主体的教学团队。
五、结语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新形势下,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模式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研究,提出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以期为新时期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荆于勤.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分析与策略研究[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3(01):49-52.
[2] 牛承珍.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1+X证书制度改革实践研究[J].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29(03):92-96.
[3] 李梅.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初探——以HTML5为例[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18(04):142-143.
[4] 李林.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J]. 开封大学学报,2021,35(03):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