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模式探究
2015-11-20周屹曲天伟邢传军
周屹+曲天伟++邢传军
摘 要:文章以专业认证与卓越人才培养为依托,从专业授课模式、专业实训模式、专业创新竞赛活动三方面探索了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模式,旨在使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更适合人才培养目标,为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改革;卓越工程师;计算机类专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1-0028-02
一、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在积极推动工程师制度改革,积极加入工程教育国际互认组织,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师,这已成为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主要趋势[1]。目前,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端实用人才短缺,不能满足行业发展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复合实用型人才短缺是制约我国计算机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往往要求有项目开发经验和工作经历,如某些IT公司在招聘时,主要考核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良好的技术功底和理论知识;了解技术背景并具有钻研精神和项目或产品开发的经验和阅历;良好的自学能力;良好的英语基础,特别是专业英语地方高校合作培养本地人才是地方软件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没有及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大学生实习制度,造成了企业反映工科大学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弱化、不适应企业要求等问题。教育部于2010年提出了“卓越工程师计划”[2],黑龙江工程学院是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行列中的高校,计算机学院的计算技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试点专业[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施以学院制定的“生为本、师为导、用为根、企为桥、自主学、做中学”为指导思想的“2.5+0.5+1”的人才培养计划[4]。在专业认证实施过程中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索,建立了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模式。
二、精理论重实践的授课模式
通过建立“2.5+0.5+1”培养模式,将四年本科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即通识与专业基础教学(2.5年)、专业特色方向教学(0.5年)、专业实践(含毕业设计)(1年)。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更注重对实践技能的培养,在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或偏实践类课程中,改变以往理论教学比重过大的授课模式,加大实践课的比重。
1.在课程授课计划设计阶段,课程团队教师与相关技术领域工程师探讨选择一个或几个适合本课程的工程实践案例,让工程案例贯彻教学的始终。工程实践案例选择的原则是,要涵盖本门课程的关键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工程实用性,并且要达到通过课程实验训练来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积累实用的工程经验。
2.授课过程以精讲理论、重视实践为原则。具体要求以设计好的工程实践案例为指导,将能具体指导实践的理论知识针对具体的案例集中精细讲解,然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实现进行大量的实践练习,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的“教学生”变成“引导学生”。教师要在首次课进行有效的导学,向学生阐述本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和专业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工程案例的内容及学生要达到的能力。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媒介向学生开放教学资源,学生根据工程案例的具体情况和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分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程的持续循环改进,按照如上三点原则进行课程的授课后,教师在授课时要实时跟踪授课效果,积累经验找出不足。当一轮课程结束后,计算机学院要组织学生和教师团队对本轮授课情况进行总结,以便在下一轮授课时进行持续改进。
三、校企合作的专业实训模式
为保证计划的实施,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计算机学院与思科、甲骨文、英特尔等国际大企业,以及文思海辉、博彦科技、博创等国内行业内领军企业,还有位于黑龙江省的乐辰、海康集团以及哈尔滨宇光虚拟网络等本地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实训主要采用“请进来”的方式。即请企业资深的工程师走进校园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训。实训项目的设置由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一起进行商定,使实训的内容既基于所学的专业课程,又贴近实际工程项目。实训管理和过程控制中采用企业项目管理的方式,根据具体的任务决定团队的规模,人数控制在5人以内。每个团队的成员有不同的分工,成员之间又有紧密的合作,团队的工作由组长负责统一推进和协调,并向指导教师报告工作。结束时由组长进行项目实训过程的总结及成果汇报,并进行项目实际运行展示,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及其他组代表组成评委组进行打分,保证实训结果评定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本学年第二学期末计算机专业的部分实验就是采用了“请进来”的方式。此次实训让学生了解了实际工程应用,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成就感,同时也为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工程经验。
计算机类专业综合实训主要采用和企业合作的“送出去”的方式。“送出去”主要是学生的专业实践在企业实际岗位完成,在项目实战中完成专业的实训工作。实训内容的制定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商定,实训管理和过程控制中采用企业管理员工的方式,进行相应的考核,并由校内指导教师跟踪整个实训过程。实训结果的考核方采用企业实际工程项目验收的方式来进行,使学生真正积累实际工程实践的经验,为就业打好基础。本学年部分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学生采用“送出去”的实训方式,学生们进行了一个学期的企业实际工作实训,企业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在企业中安排合适的岗位进行实际工作。学生在整个企业实训过程中已经了解了具体岗位的专业技能需求,并在工作中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同时还学会了工作中团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为毕业走向实际工作岗位积累了难得的宝贵经验。
校企合作专业实训的模式符合当前应用类人才培养的趋势,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对于学生、学校、企业、国家发展都有意义。对学生来说,校企合作专业实训模式使得学生的实训内容与企业的实际工程需求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以及工作中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从而确立自身发展目标,提高就业水平和行业发展潜力;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专业实训使学校了解企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包括数量、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以此来科学合理地修正和人才培养相关的计划和方案,使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更符合社会快速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对企业来说,开展校企合作实训能够让企业按照自身行业需求和人才技能要求来培养人才,可以解决人才需求和高校提供人才不接轨的问题,能够按照企业的标准培养,同时也能够按照企业的质量要求训练人才。在校企合作实训过程中,企业获取了成本低的生产力,降低了企业自身人才使用的风险和成本,获得了和付出相应的利益;对国家而言,校企合作实训方式培养人才能够加快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就业市场的成功对接率,进而提高经济活力和优化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
四、专业创新活动和竞赛
创新驱动发展,人才是创新的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始终围绕学校创建应用型大学的总目标,在专业创新指导下鼓励和推进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和竞赛。
(一)专业创新活动
在学校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在卓越计划的引领下,计算机学院学生每年都积极参加学校的大学生创新活动,学生在各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和专业发展新动态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大学生创新项目训练。然后选择优秀的创新项目参加省级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训练。学生在此项活动中锻炼了实际项目开发经验,接触了行业发展的新技术,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
(二)学科竞赛活动
近年来,在高校计算机学科领域不同种类的学科竞赛活动异彩纷呈。这些竞赛多以行业新技术或工程实际应用为背景,以此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又可以全面地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灵活运用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竞赛活动能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视野,学院每年都积极组织师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各类学科竞赛,如“博创杯嵌入式大赛”“移动应用程序大赛”和“机器人大赛”等等。为了更好地参加比赛,我们本着“学赛结合,互相促进”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和专业创新意识,同时也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改进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院努力营造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良好环境和积极氛围,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并购进了仿人机器人、嵌入式创新开发系统等设备。近五年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在国家级、省级竞赛中获得各级别奖项40余项,获批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近30项,辐射吸引近300人次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占学生总数的30%。创新创业活动和专业竞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走出校门开阔专业视野,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使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都得到极大提升。
参考文献:
[1]吴瑾,王宜怀.“卓越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J].高校教育管理,2013,(7).
[2]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Z].2010.
[3]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
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4]周屹,雷国华,杨茹等.面向信息服务业的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