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C-MS技术分析燕山板栗果实糖组分及其含量特征
2023-12-14马亚特吕梦炀张海娥张京政王东升
魏 源,马亚特,吕梦炀,张海娥,2,张京政,2,王东升,2,*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艺科技学院,板栗产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河北省特色园艺种质挖掘与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河北省高校特色园艺植物生物育种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河北 秦皇岛 066004;2.河北省板栗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Bl.)是壳斗科、栗属、坚果类植物,已有3 000余年的栽培历史[1],是中国栽培最早的果树之一[2]。板栗抗旱耐瘠薄性强,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广泛分布于中国的24 个省、市、自治区,是现阶段山区土地资源开发的先锋树种。板栗食用价值较高,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淀粉、糖、蛋白质以及多种矿质元素,素有“铁杆庄稼”之称[3-4]。相较于其他栗属植物,板栗具有坚果品质优良、植株抗逆性强等优点,成为重要的食用栗种质资源。受各产区气候及地理环境、栽培技术、品种间遗传特性等影响,导致板栗品质和风味差异很大。
燕山地区是我国板栗的重要产区,也是世界上糖炒型板栗的最佳产区,其出产的栗果在国内外市场上被统称为燕山板栗。燕山板栗以口味甘甜、肉质细糯、品质优良以及适宜糖炒而享誉国际市场。糖作为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同样也是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基础物质,是影响果实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5]。糖的种类及其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果实的风味和品质[6],也是进行遗传改良、高糖品种选育的重要依据。作为一种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糖类难以检测和分离。相较于单纯的色谱或质谱技术,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结合了色谱高分离能力和质谱高鉴别能力,已然成为果实糖组分鉴定中比较先进且成熟的实验方法。Sun Shihao等[7]从红枣提取物中鉴定出8 种糖和糖醇,并将GC-MS方法与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液相色谱-电子喷雾电离串联质谱等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GC-MS在定性分析方面具有更广泛的范围。
甜度作为果实风味的重要衡量指标,主要受可溶性糖组成及构成比例的影响。目前,关于可溶性糖组分的研究有苹果[8-10]、梨[11-12]、油桃[13]、越橘[14]、柠檬[15]等。研究表明,不同果实中的可溶性糖种类大同小异,主要以蔗糖、果糖和葡萄糖为主,构成比例因树种不同存在显著差异[16-17]。例如,柿果实和樱桃果实可溶性糖组分以葡萄糖为主,其次为果糖和蔗糖[18-19];梨果实可溶性糖组分以蔗糖为主,其次为山梨醇和果糖[20];苹果果实可溶性糖组分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果糖、蔗糖、葡萄糖、山梨醇[21];芒果果实糖组分以蔗糖为主,果糖和葡萄糖次之[22]。不同可溶性糖组分的甜度大不相同,为更好评价甜度,也为了更好反映果实风味,有学者使用生化甜度值的概念对其进行描述。一般常以蔗糖甜度值为1.00,葡萄糖为0.70,果糖为1.75,麦芽糖为0.35进行计算[23-24]。近年来,板栗果实风味的相关研究也陆续被报道,但主要集中在蛋白质、脂肪、总糖和淀粉等,迄今为止,对板栗果实可溶性糖组分的研究报道还比较少。
本研究以燕山板栗的栗仁为研究材料,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可溶性糖;利用GC-MS技术对可溶性糖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法筛选出综合品质高的优良品种(系),从生理水平上分析各板栗品种(系)果实中的糖组分含量及其特征关系,比较不同燕山板栗品种(系)糖组分含量及差异,为燕山地区资源特性评价及糖品质调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采样试验地位于河北秦皇岛石桥营板栗试验基地,供试的燕山板栗品种(系)分别为‘燕宝’‘燕龙’‘大板红’“抚宁-12”“抚宁-8”“青龙巨栗”,其中‘燕宝’和‘燕龙’为本课题组选育的品种,‘大板红’为河北省栽培较为广泛的品种,其余的品系为本课题组选育的优良品系,采样时间见表1。所有材料均以‘燕山短枝’为砧木,5 a生。每个品种(系)选取栽培管理条件一致、长势良好的试验树3 株,每株树冠外围随机采收不同方向的成熟板栗坚果30 个,共计90 个,随机分为3 组,即为3 次重复。对板栗进行拍照记录(图1)后,剥去刺苞与果皮取栗仁于液氮速冻后,置于-80 ℃超低温冰箱保存备用。
图1 不同板栗品种(系)刺苞、坚果、栗仁对比图Fig.1 Comparison of thorny buds,fruits and kernels of different chestnut varieties
表1 不同板栗品种(系)的采样时间Table 1 Sampling times of different chestnut varieties (lines)
甲醇(色谱级)、异丙醇(色谱级)美国Merck &Co.Inc.公司;双(三甲基硅基)三氟乙酰胺 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甲氧胺盐 美国Sigma-Aldrich公司;正己烷、糖标准品 美国CNW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8890-5977B型GC-MS仪 美国Agilent公司;5424R型离心机 德国Eppendorf公司;MM400型球磨仪德国Retsch公司;CentriVap型冷冻干燥机 德国LABCONCO公司;MIX-200型多管涡旋振荡器 上海净信公司;KQ5200E型超声清洗仪 昆山舒美公司;DHG-9055A型烘箱 仪合(上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XD-DCY-24Y型氮吹仪 上海析达仪器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果实营养指标的测定
可溶性糖测定方法使用蒽酮比色法(GB 5009.8—2016《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测定》),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为从标准曲线查得葡萄糖量;VT为样品提取液总体积;VS为显色时取样品液量;W为样品质量。
所有实验平行测定3 次,生化甜度[25]计算公式如下:
1.3.2 可溶性糖组分含量测定
GC-MS条件:色谱柱:DB-5MS(30 m×0.25 mm,0.25 μm);柱流速:1 mL/min;柱箱升温程序:170 ℃保持2 min,以10 ℃/min 速率升温至240 ℃,然后以5 ℃/min速率升温至280 ℃,再以25 ℃/min速率升温至310 ℃,310 ℃保持4 min;传输线温度:240 ℃;离子源温度:230 ℃;四极杆温度:150 ℃;电子能量:70 eV。
内标溶液配制:内标溶液为同位素内标D-[1,2,3,4,5,5’-2H6]核糖,质量浓度为1 000 μg/mL。称取标品4 mg溶于1 mL的70%甲醇溶液配制4 000 μg/mL单标母液,取250 μL单标母液甲醇定容至1 mL获取1 000 μg/mL内标溶液。
样品提取液制备:将板栗果仁105 ℃杀青30 min,80 ℃烘干至质量恒定后利用研磨仪研磨(30 Hz、1.5 min)至粉末状,称取20mg的粉末,加入500 μL甲醇-异丙醇-水(3∶3∶2,V/V)提取液,涡旋3 min,冰水中超声30 min,在4 ℃、14 000 r/min离心3 min,吸取50 μL上清液后,加入20 μL质量浓度为1 000 μg/mL的内标溶液,氮吹并冻干机冻干。加入100 μL甲氧胺盐吡啶(15 mg/mL),37 ℃孵育2 h,随后加入双(三甲基硅基)三氟乙酰胺100 μL,37 ℃孵育30 min,得到提取液。取50 μL的提取液用正己烷稀释至1 mL,保存于棕色进样瓶,以备上机。
1.4 数据处理
利用Excel 2010分析数据,用DPS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并通过Duncan法进行P<0.05和P<0.01水平下单因素多重比较分析。利用SPSS 24.0对可溶性糖组分进行PCA,分别计算各指标的特征向量、特征值及贡献率,利用得分系数,计算出各品种(系)所对应的PC值,以PC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对得分进行加权处理,最终得到综合得分F,运用Graphpad Prism8绘制糖组分含量图、聚类热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可溶性糖标准曲线的建立
将混合标准溶液用超纯水逐级稀释配制成0.001、0.005、0.01、0.05、0.1、0.5、1、2、5、10、15、20、25、50 μg/mL的标准溶液,过0.45 μm微孔滤膜,依次进样10 μL,获得各个质量浓度标准品的质谱峰强度数据,以外标与内标质量浓度比(x)为横坐标,外标与内标峰面积比(y)为纵坐标,绘制板栗所含糖组分的标准曲线(表2),相关系数均高于0.99。
表2 可溶性糖标准曲线及相关系数Table 2 Calibration curves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soluble sugars
2.2 不同板栗品种(系)果实可溶性糖组分以其含量特征分析
对6 个板栗品种(系)进行可溶性糖组分检测,共检测出24 种糖,包括18 种单糖、5 种二糖、1 种三糖(表3),分别为D-纤维二糖、麦芽糖、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蔗糖、乳糖、D-半乳糖醛酸、D-(+)-核糖酸-1,4-内酯、D-木酮糖、甲基-β-D-吡喃半乳糖苷、D-甘露糖、1,5-酐-D-山梨糖醇、D-木糖、木糖醇、D-山梨醇、D-核糖、肌醇、D-葡萄糖醛酸、葡萄糖、D-半乳糖、L-岩藻糖、D-果糖、N-乙酰氨基葡萄糖、D-阿拉伯糖、棉子糖。其中D-半乳糖醛酸只在‘燕宝’中检测出含量,D-(+)-核糖酸-1,4-内酯只在‘大板红’和‘燕龙’中检测出。其余22 种可溶性糖组分在所有品种(系)均检测出。肌醇、葡萄糖、D-半乳糖、D-果糖、麦芽糖、蔗糖、棉子糖含量占所有检出可溶性糖总量的98%~99%,其余组分含量较低。为此,本实验进一步分析这7 种主要可溶性糖组分在不同品种(系)栗仁中的占比情况(图2)和含量(表4)。
图2 不同品种(系)主要可溶性糖组分占比Fig.2 Proportions of major soluble sugar components in different chestnut varieties (lines)
表3 不同板栗品种(系)可溶性糖组分含量测定Table 3 Contents of soluble sugar components in different chestnut varieties (lines) mg/g
表4 不同板栗品种(系)主要可溶性糖组分与营养指标的测定结果Table 4 Major soluble sugar components and nutritional indexes of different chestnut varieties (lines)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图2),不同板栗品种(系)的可溶性糖组分结构基本一致,但占比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蔗糖是所有测定样品中占比最高的可溶性糖组分,其含量在不同板栗品种(系)中占比高达64.71%~91.11%,远高于其他糖组分。在‘大板红’‘燕宝’“青龙巨栗”中占比均超过了85%,这表明板栗可溶性糖主要以蔗糖的形式存在。仅次于蔗糖的是麦芽糖,占比在3.36%~17.49%之间,变化幅度较大,其中“抚宁-12”的麦芽糖占比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系),蔗糖占比最高的‘燕宝’中麦芽糖占比反而最低,仅为3.36%。占比第3位的是肌醇,它是板栗中含量最高的单糖,在测定的6 个板栗品种(系)中,“抚宁-12”的肌醇占比高达7.3%,而其他品种(系)均在3%左右,不及“抚宁-12”的一半。同为单糖的葡萄糖,占比仅次于肌醇,在“抚宁-12”中占比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系),为4.98%。“抚宁-8”次之,葡萄糖占比仅为1.71%,‘燕宝’和“青龙巨栗”占比均未超过1%。D-半乳糖、D-果糖、棉子糖在6 个板栗品种(系)内的占比区间分别为0.5%~1.73%、0.5%~1.68%、0.83%~2.11%,这3 种糖组分在板栗的主要糖组分中占比较低。
通过对比可知(表4),肌醇含量最高的是“抚宁-12”,其次是‘燕宝’,二者并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2.458 5、2.450 6 mg/g,含量最低的是‘大板红’,仅为1.41 mg/g。葡萄糖含量在不同的板栗品种(系)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然而只有“抚宁-12”的含量超过1.5 mg/g,并且高于第2名的“抚宁-8”(0.892 6 mg/g)将近2 倍,其他品种(系)在0.491 4~0.779 6 mg/g之间。‘燕龙’与“抚宁-8”的D-半乳糖含量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系),两者含量分别为0.640 5、0.664 6 mg/g,比“青龙巨栗”(最少)高出2 倍以上。‘燕宝’和“青龙巨栗”的D-果糖含量均为0.47 mg/g左右,与其余品种(系)均存在显著差异。麦芽糖含量最高的是‘燕龙’,为6.147 3 mg/g,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系),约为‘大板红’(最低)的2.4 倍,在其余板栗品种(系)中为3.153 7~5.887 4 mg/g之间。蔗糖含量在6 个板栗品种(系)中介于21.796 1~85.546 3 mg/g,除‘大板红’与‘燕龙’2 个品种外,其余品种(系)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燕宝’蔗糖含量最高,为85.546 3 mg/g,比最低的“抚宁-12”高出了63.76 mg/g。只有‘燕宝’的棉子糖含量超过了1 mg/g,含量最低的“青龙巨栗”(0.478 5 mg/g),还不足‘燕宝’的一半。
通过对比蒽酮比色法测定的各样品可溶性糖含量发现(表4),‘燕宝’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系),为9.060 0%,而‘大板红’‘燕龙’“抚宁-12”可溶性糖含量较低,介于6.370 0%~6.553 3%。生化甜度值是计算果实甜度的重要指标,‘燕宝’的生化甜度值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系),‘大板红’与‘燕龙’则无显著性差异,甜度值最低的“抚宁-12”仅为26.01。
对板栗果实中含有的7 个主要可溶性糖组分含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绘制聚类热图(图3)。6 个品种(系)可聚为3 类,第1类为“抚宁-12”、“抚宁-8”和‘燕龙’,这3 个品种(系)热图主要显示浅红色和浅绿色,表明相对于其他品种(系),这3 个品种(系)糖含量较高。第2类仅有‘燕宝’一个品种,主要以浅绿色和深红色为主,其中蔗糖、棉子糖颜色较深,说明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系)。第3类为“青龙巨栗”和‘大板红’,主要以绿色为主,表明其糖含量相对较低。热图左方为可溶性糖组分聚类,根据同质性可聚为3 类,A类为葡萄糖、麦芽糖、D-半乳糖,其在不同品种(系)中含量各不相同,“抚宁-12”的葡萄糖和麦芽糖含量相对较高,尤其是葡萄糖,颜色最深,含量最多。“青龙巨栗”的D-半乳糖含量最低。B类由蔗糖和棉子糖组成,这两种糖在‘燕宝’中的含量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系),而“抚宁-12”的蔗糖与“青龙巨栗”的棉子糖则较为明显的低于其他品种(系)。C类由D-果糖和肌醇组成,这两种糖在“抚宁-12”中含量相对较高,在‘大板红’和‘燕龙’中含量相对较低。
图3 主要糖组分聚类热图Fig.3 Clustering heatmap of major sugar components
2.3 不同板栗品种(系)果实中主要可溶性糖组分及营养指标相关性分析
对板栗主要可溶性糖组分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生化甜度进行相关性分析(表5),结果表明,可溶性糖与蔗糖表现的相关性较强(r=0.843*),反映了蔗糖是构成板栗果实可溶性糖的最重要因素。此外,还发现D-果糖与肌醇呈显著正相关,D-果糖作为甜度值最高的糖,肌醇含量会伴随D-果糖含量的升高而升高,可作为评价甜度系统的另一重要指标。D-半乳糖与生化甜度呈显著负相关,对生化甜度的贡献较低。
表5 不同板栗品种(系)果实中糖组分及营养指标相关性分析Table 5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sugar components and nutritional indexes in fruits of different chestnut varieties (lines)
2.4 6 个板栗品种(系)果实品质的PC综合评价
对6 个板栗品种(系)所有检出的可溶性糖组分进行PCA,通过PC特征值和贡献率(表6)可知,前5 个PC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达到100%,可以基本解释原始变量所代表的绝大部分信息。因此选取前5 个PC的数据作为6 个品种(系)数据分析的有效成分。PC1贡献率达到了41.89%,主要包含的可溶性糖组分有D-纤维二糖、麦芽糖、乳糖、蔗糖、D-木酮糖、D-木糖、木糖醇、D-山梨醇、D-葡萄糖醛酸、葡萄糖、N-乙酰氨基葡萄糖、D-阿拉伯糖。PC2贡献率为32.57%,主要包含的可溶性糖组分有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蔗糖、D-半乳糖醛酸、甲基-β-D-吡喃半乳糖苷、D-甘露糖、D-木糖、木糖醇、D-核糖、肌醇、L-岩藻糖、D-果糖、D-阿拉伯糖、棉子糖。PC3贡献率为14.43%,主要包含的可溶性糖组分有D-纤维二糖、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D-(+)-核糖酸-1,4-内酯、D-半乳糖、D-果糖、棉子糖。PC4贡献率为6.83%,主要包含的可溶性糖组分有1,5-酐-D-山梨糖醇、D-甘露糖。PC5贡献率为4.29%,主要包含的可溶性糖组分有D-半乳糖、N-乙酰氨基葡萄糖。F1~F5中数值最大的即为该品种(系)最佳因子,对5 个PC中的各个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得到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列出5 个PC的得分函数,函数表达式为:F=(41.89F1+32.57F2+14.43F3+6.83F4+4.29F5)/100。将6 个燕山板栗品种(系)糖组分的标准化值代入函数,得到6 个品种(系)的PC得分(表7)。结果表明,“抚宁-12”‘燕龙’‘燕宝’排名前三,其次是“抚宁-8”“青龙巨栗”‘大板红’。综合得分越高、排名越靠前说明该板栗可溶性糖品质越好,其中综合得分大于0,说明该板栗品种(系)可溶性糖品质在平均水平之上,反之则在平均水平之下[26]。
表6 各PC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Table 6 Eigenvalues,contribution rates and cumulative contribution rates of five principal components
表7 PC得分及排名Table 7 Ranking of principal component scores
3 讨论
可溶性糖组分种类、含量高低是评价果实品质优劣的主要依据之一。高可溶性糖含量历来是板栗育种者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探明可溶性糖组分及含量特征,有助于了解其遗传稳定性和育种潜力,对发掘、利用、创新种质和实现人为调控果实中各种糖组分含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目前针对板栗糖组分定性定量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可进一步挖掘可溶性糖数据资源,以期为现有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创新和育种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本研究通过对燕山地区6 个板栗品种(系)进行可溶性糖定性定量分析,共检测出了24 种糖。6 个品种(系)中含量最多的糖均为蔗糖占比为64.71%~91.11%,这与覃海兵等[27]检测结果一致。其余的主要糖分还包括麦芽糖、肌醇、葡萄糖、D-半乳糖、D-果糖、棉子糖,剩余糖类含量总和在6 个品种(系)中占比均不足2%。刘艳等[28]将7 个板栗品种4 ℃低温贮藏1 个月后测定糖组分,发现蔗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含量最高,与本研究测定的主要糖组分基本一致。此外,刘艳等[28]的研究还发现了一种可溶性多糖排名靠前,但未能具体定性。本研究中仅发现了棉子糖这一种三糖,且排名前7,推测前者发现的可溶性多糖为棉子糖。检测结果中发现,‘燕宝’中检测出了D-半乳糖醛酸这种糖组分,而其他品种(系)均未检测出此种物质,而D-(+)-核糖酸-1,4-内酯同样也只在‘大板红’和‘燕龙’中检测出来,这种品种特有的可溶性糖可作为品种的可溶性糖指纹图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实验使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各品种(系)的可溶性总糖含量,介于6.370 0%~9.060 0%之间,比GC-MS测定的糖含量总和略高。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板栗可溶性糖成分复杂,GC-MS检测时有些成分尚未明确,除了靶向检测的32 种常规糖以外,仍旧存在一些未知的可溶性糖类,导致GC-MS检测的糖组分总和无法与可溶性糖总量充分契合。
甜味作为果实品质的重要指标,也是消费者判断果实成熟度的重要依据[29]。可溶性糖是甜味的重要承载者,而蔗糖含量与可溶性糖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27],所以蔗糖含量可作为糖度风味评价的参数之一。不过,由于在一些板栗品种(系)间蔗糖含量的变异较小,难以作为评价甜度风味的唯一标准。板栗果实中D-果糖含量虽然最低,但其在天然糖中甜度最高,约为本研究中蔗糖的1.7 倍,所以其含量对果实的甜度发挥重要作用。肌醇含量也较低,在2.61%~7.30%之间,但其在不同品种(系)间差异较大,且与D-果糖呈显著正相关,同样是板栗风味的一个重要指示指标。因此,可以考虑把D-果糖、肌醇和蔗糖同时作为评价板栗果实甜度风味的参照标准,这与张丽丽[30]、沈志军[31]等研究结果较为一致。目前相关文献中还没有针对于板栗甜度进行综合品质评价,本研究可为后续板栗甜度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
PCA法即在最大程度保留原有信息的前提下,利用数目较少且相互独立的指标去代表数目较多且彼此相关的指标。本研究通过PCA、相关性分析方法对不同品种(系)的板栗糖组分及营养指标进行客观评价,可以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系),还可以通过公因子得分对各品种(系)进行相关评价,为选育良好的燕山板栗品种(系)提供了科学和理论依据。本研究中,前5 个PC的累计贡献率达100%,有效减少了变量的数量,挖掘出代表性的PC因子。根据PC综合评价指数,“抚宁-12”‘燕龙’‘燕宝’排名前三,这与生化甜度值的排名有所差异,考虑到PCA法规避了人为赋权对果实糖组分综合评价的主观影响,是将检出的24 种可溶性糖组分一同进行数据分析,更为客观全面地对板栗糖组分进行综合评价,而生化甜度值则是针对糖组分甜度不同,仅对蔗糖、麦芽糖、D-果糖、葡萄糖进行赋值计算,两者计算方式、侧重点有所不同所以导致排名有所差异。
4 结论
基于6 个燕山板栗品种(系)果实中糖组分及其含量特征分析,可获得以下结论:1)供试的6 个燕山板栗品种(系)果实中共检测出24 种糖组分,其中主要糖组分占到了检出糖的98%~99%,主要糖组分有蔗糖、葡萄糖、D-果糖、麦芽糖、肌醇、棉子糖、D-半乳糖。不同的品种(系)中,糖组分结构基本一致,但占比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蔗糖含量最高,分布范围为64.71%~91.11%,平均占比为82.17%,其次是麦芽糖,其含量分布范围为3.36%~17.49%,平均占比达到8.60%,再者是由肌醇与葡萄糖组成的单糖占总糖含量的1.97%~4.14%。D-半乳糖、D-果糖、棉子糖含量较低,平均占比为0.52%、0.42%、0.77%。2)基于果实中糖组分及营养物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可溶性糖与蔗糖表现的相关性较强(r=0.843*)。D-果糖与肌醇呈显著正相关。D-半乳糖与生化甜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说明板栗果实的甜度会随着D-半乳糖含量的增加而降低。3)通过对6 个燕山板栗品种(系)果实糖组分及营养指标进行PCA,综合评价果实品质,并对其进行综合得分排序,研究排名为“抚宁-12”‘燕龙’‘燕宝’“抚宁-8”“青龙巨栗”‘大板红’。为今后育种栽培工作提供数据参考,也将为深入探究板栗果实糖组分代谢机制等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