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

2023-12-14黄锦秀

教育观察 2023年29期
关键词:发文研学阶段

黄锦秀,王 月

(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一、引言

地理实践活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课堂。有关地理实践活动的研究较早是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已关注到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培养,开始探索指向三维目标的实践教学和研究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并逐步重视课外地理实践活动与生活化教学的结合。总体而言,现有研究虽已关注到地理学科所具备实践的特殊性,但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总体意识不强,仅停留在浅层次的探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1],为中学地理教学指明了方向。自此,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不再只关注地理技能的掌握,而是在核心素养的大框架下重视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不少研究者对高中地理实践力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反思,但缺少与之紧密关联的地理实践活动研究的探讨和梳理。因此,本研究对高中地理实践活动近二十年的研究历程进行梳理,总结不同研究阶段的特点,揭示未来研究的趋势,以期为中学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二、研究工具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CiteSpace是基于Java语言环境开发的一种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能够探寻学科领域演化的历程,以系列可视化图谱展示学科演化的发展动态。[2]本研究主要使用软件的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的功能。

(二)数据来源

在中国知网文献库中检索主题“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共得到542条结果,剔除会议、公告通知和无作者类,得到514篇有效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格式转化和除重,最终得到514篇文献作为数据源。有关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文献最早出现在1999年,本研究在将数据源导入软件后,将时间跨度设置为199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将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节点依次选择作者、机构、关键词,网络剪枝选择“Pathfinder”,运行后可得到对应可视化图谱。

三、研究现状

(一)年度发文量

发文量年度变化可以反映该研究领域在不同时间段受关注的程度。图1为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发文量的年度变化趋势。2014年前的发文量少,增速缓慢,因而本研究将2014作为缓慢发展阶段的时间节点。2019年是发文量最多的一年,之后有所回落,因此将2015至2019年作为研究爆发阶段,2020年及以后为研究稳定阶段。综上,本研究将研究进展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

图1 发文量年度变化

缓慢发展阶段(1999至2014年)。1999年已经有研究者关注到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但截至2004年发文量几乎为零,表明当时的研究者还未普遍认识到地理学科实践性的特点,也未意识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2005至2014年的发文量缓慢增加,这可能与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有关。该版课标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3],体现了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地理技能的提升。为响应课标要求,该阶段仅是初步探索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的方式,研究进展缓慢。总而言之,2014年以前的总体发文数量不多,且缓慢增长,处于研究缓慢阶段。

迅速爆发阶段(2015至2019年)。2015年后,文献数量呈爆发式增长,至2019年发文量最多,高达79篇。该时间段为研究迅速爆发阶段,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普遍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该阶段文献数量的增长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有关。该版课标首次提出地理核心素养,其中,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需具备的地理实验、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的意志品质和能力。[1]地理实践活动包括实验操作、测量观察和调查参观等,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方式,因此地理实践活动能够迅速走进大众视野。该阶段涌现出大量文献,研究者急于探索如何更好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稳步发展阶段(2020至2022年)。该阶段发文量呈现波动趋势,发文量有所回落,但总体维持在较高水平。这表明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相关研究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其开展形式、策略、方案设计、参与主体和评价方式的理论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虽然地理实践力是研究的重中之重,但研究者更关注地理核心素养四个要素的融合培养,更注重将研究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更注重解决开展地理实践活动遇到的难题。因此,指向综合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地理实践活动仍持续受到关注。

(二)作者合作

圆形节点面积的大小代表作者的发文量,面积越大,表明发文量越大。如图2所示,图片仅展现中心性最强和联系密度较大的作者。以刘军伟、刘兰、陈诗越、袁福强、陈杰、黄榕青等人发文最多。从合作角度看,三人及以上合作的团体仅有3个,其余是以两两合作为主,合作分布较为松散。出现的节点N=306个,连线E=32条,合作网络密度仅为0.0007,表明作者间合作紧密程度很低,三人以上合作、团体间联系都有待加强。

图2 作者合作共现图

(三)机构合作

节点面积越大代表机构出现的频次越多,即发文量越大,如图3所示。从发文机构类型上看,高等院校的发文量最大,其次是各地中学。从机构合作角度上看,出现的节点N=268个,连线E=22条,合作网络密度仅为0.0006,表明机构单独研究居多,三个以上机构的合作交流比较少。从机构发文量上看,发文数量排名前三的机构有内蒙古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发文量最大的中学是中山市东升高级中学。整体上看,各级机构间的学术联系和交流合作有待加强。

图3 机构共现图谱

(四)关键词

近几年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研究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核心素养、策略和地理教学,如表1所示,其中,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和核心素养的中介中心性最强,即影响力最大,说明研究者注重在高中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这也能够看出,实践活动教学策略和案例设计曾是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研究重点。

表1 关键词共现频次

(五)关键词聚类

本研究对关键词聚类进行重点分析,以了解不同阶段的研究特点。在关键词图谱基础上选择对数似然率算法,得到聚类图谱,如图4所示。聚类标签前的序号越小,表明该聚类包含的关键词越多。[4]

图4 关键词聚类图谱

图中呈现的主要关键词聚类为高中地理、高中、实践活动、核心素养、地理教学、地理活动、地理环境、实践教学、活动教学、课外实践和地理实践。梳理文献可知: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在缓慢发展阶段以地理活动教学为主,研究初步探析教学策略;在迅速爆发阶段,地理核心素养成为核心,研学旅行成为热点;在稳步发展阶段,地理核心素养依然居研究首位,实践活动教学模式逐渐发生变化。对关键词聚类对文献进一步归纳,实践活动、地理教学、地理实践、地理活动和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出现在缓慢发展阶段,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呈现形式简单、活动类型少、融入乡土地理等特点。因此,本研究将上述五个聚类归纳为“地理活动教学”一类。下面从不同角度论述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研究的特点。

1.以地理活动教学为主要形式

缓慢发展阶段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第一个特点是关注新课改,落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5]教师逐渐意识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对地理活动教学开展浅层次的策略探索,目的是强化和应用地理知识。这一阶段的研究多从地理教材出发,挖掘活动资源,组织实践教学,设计多样的实践活动。从三维目标出发,简单论述开展活动教学的步骤。但缺乏具体的活动方案设计和学生评价。

第二个特点是活动教学类型少,开展范围小。受高考指挥棒影响,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少注重平衡实践活动和课时教学。教师自身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不强,且学校的硬件条件有限。地理活动教学方式,主要有地理小实验、观察测量、社区服务和走访调查等。课内,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实践情境或演示简单的实验和观测步骤。例如,高超梁借助矿泉水和沙堆演示河流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对溯源侵蚀有了直观认识。[6]课外实践活动的范围局限于校内、学校周边和附近社区。校内是实践的主要活动基地。例如,唐彧带领学生测量楼房间距和热水器安装角度,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太阳高度角。[7]

第三个特点是地理实践活动寓于乡土教学中。探究生活化地理教学策略是研究热点之一,主要方式为观测身边的地理现象,以解决生活问题为出发点。这可能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建议开展乡土地理教学”有关。[8]地理实践活动通常寓于乡土地理教学中,中学教师多利用乡土区域优势资源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调查家乡的经济、社会和人文现象,观察家乡的地形、土壤和植被等。例如,张淑媚提出高中地理实践活动需回归生活,并划分出专题探究型、观察观测型、创意操作型、社区服务型和社会考察型五种地理实践活动。[9]其中的社区服务和社会考察的对象是乡土资源。除此之外,研究者还重视环保教育,提出将地理环境教育融入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调查身边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2.核心素养是核心,研学旅行是热点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维度。在迅速爆发阶段,研究者对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视上升至新高度。理论层面上,研究者开始解读地理核心素养及其四个要素的内涵,探究地理实践力与四个要素的关系,深挖地理实践力的教学策略,将教学的三维目标转变成核心素养目标。实践层面上,地理实践活动的案例设计类文章大量涌现,类型包括多样化的地理实验、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更为详细,活动范围从校园内、学校周边扩大到更遥远的大自然、野外。

近几年,研学旅行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研学旅行是开展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热门形式,其目的是挖掘地方研学资源,对研学旅行进行系统的路线规划、方案设计和学生评价,将地理实验、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组合成不同形式并融入研学过程,以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研学时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时的劳动素养。此外,研究者逐步意识到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以地理学科为主,引导学生整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此时,评价多采用表现性评价,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水平和等级,取代传统的排名制。评价指标和体系较为完善,但缺乏定性与定量评价的结合。

3.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变革

不同于以往对教学策略的浅层摸索,稳步发展阶段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研究的教学模式结合新型方式灵活开展。随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兴起,有研究者指导学生使用ArcMap绘制疫情专题地图,通过录播、直播演示地理实验。[10]

部分研究者受安全、经费等因素制约,野外的地理实践活动开展次数十分有限。常见的室内实践包括开展地理小实验、观察地貌模型和岩石、用沙盘制作等高线和学习各种气象仪器等,室外实践通常是利用校园资源,采用问题式、项目式等策略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例如,朱枭雄等人利用项目式学习理念设计驱动性问题,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土壤。[11]信息技术也逐渐被应用于活动教学,运用Google Earth、ArcGIS和大数据等技术辅助学生进行地理观察。

四、研究趋势

关键词突现是指某一段时间内该关键词出现频次突然快速增加的现象,可以揭示该研究内容的未来发展趋势。[12]按照突现强度排序,本研究选取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研究前13个突现词,如表2所示。在2015年至2019年间出现的突现词包括课外实践、培养策略和教学方法,说明在研究爆发阶段,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大多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研究者的研究重心主要在探索地理核心素养和实践力的培养策略方面,并寻找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活动效率。2019年后出现的突现词是核心素养、活动设计、研学旅行和案例设计,说明这几个方面是未来的研究热点。地理核心素养的地位不可动摇,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围绕核心素养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完善是开展实践的重要保障,案例设计则为不同条件下实践活动的落实提供参考,研学旅行对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重视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对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和深入探索仍是研究的重点,地理研学旅行的相关研究仍是主要研究趋势。

表2 关键词突现排序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从发文量年度变化上看,1999年至今的发文数量经历了缓慢增加、迅速爆发和稳定发展三个阶段的变化。其中,2014年至2019年,新课标的颁布使地理核心素养和地理实践力受到了广泛关注,为研究的爆发阶段。

从发文作者和机构上看,作者最大发文量仅为2篇,个人和机构间两两合作较多。高等院校是研究的主力军,普通中学紧随其后。从整体上看,作者与机构间的交流应更加紧密,跨机构、跨地区的合作研究有待加强。

从研究的聚焦点上看,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受关注度最高,不同研究阶段的聚焦点各有侧重。在缓慢发展阶段,地理活动教学是首要形式,研究者主要关注新课程改革以及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注重素质教育,地理实践活动融合在乡土地理教学中,活动类型少,开展范围小。迅速爆发阶段聚焦地理核心素养和研学旅行。稳步发展阶段的活动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将混合式、问题式、项目化教学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

从未来研究热点上看,2022年末突现度最强的前四个关键词分别是核心素养、活动设计、研学旅行和案例设计,这四个关键词可能是未来的研究趋势。地理核心素养居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研究首位,研学旅行是研究热潮,地理实践活动和案例的设计更加深化和系统。

(二)建议

目前,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活动设计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参与。高中生的学习时间紧迫,使得实践活动开展次数有限,加之开展活动的条件不完善,教师安排的活动零散,没有递进性。地理实践活动落实难度较大,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且在实践活动开展中,地理教师的需求可能会被忽视。因此,对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综合培养核心素养各要素

从核心素养各要素的关系上看,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地理实践的理论指导,地理实践力是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检验和体现,人地协调观体现在三者中。[13]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相互渗透,相伴共生。教师需要根据地理实践活动的资源和特点、学生学情等设置核心素养目标,梳理地理实践活动中核心素养四个要素的相互关系,平衡不同类型活动中各要素的占比,使各要素全面融入实践活动。

2.开设必要的地理实践课程

目前,地理实践活动理论研究已取得部分成果,但完整的、系统的、适合本土的地理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研究较少。高中地理教材的活动栏目几乎都涉及考察和问题探究,这需要教师以教材为基点,挖掘、整合和加工可利用的地理实践资源,协调安排系统的地理实践课程。教师要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实践活动类型,多主题、多方式、多维度和多路径地开设地理实践课程,合理统筹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使其层层递进、紧密衔接。教师要立足学生学情,考虑学生个性,紧扣地理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策划地理实践活动的步骤和流程,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地理实践活动中逐渐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3.关注地理教师的需求

地理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教师提前进行实地考察,设计详细的活动方案,还需要教师组织与管理学生,安排交通、饮食和住宿,推动和落实活动程序,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等。这会消耗教师的大量精力。学校需对教师进行适当奖励,以保持教师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动力。除此之外,安全和资金问题也会影响地理实践活动的落实。除了经费保障,学校还应规范和完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的相关责任制度,促使地理实践活动得以落实。

六、结语

地理实践活动类型多样,主要形式有地理模拟实验、地理观测、野外考察、地理研学、地理模型工具制作、地理定向运动等。本研究关注到了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总体研究进展,但未揭示其中某一类型的研究概况。未来研究应进一步细化并区分各类实践活动的研究变化趋势。

猜你喜欢

发文研学阶段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