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岗化”视域下井冈山红色文学与幼儿文学双向赋能实践探索
—— 以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12-14黄滨罗善红
黄滨,罗善红
(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吉安 343000)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对红色文学的认同感逐渐引起了各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被誉为“天下第一山”,其文学在新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篇章。井冈山红色文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井冈山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为时代背景创作的文学作品,用以歌颂宣传革命事迹以及伟大的革命斗争精神,激励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这些作品包含井冈山红色故事、井冈山红色诗词、井冈山红色戏剧、井冈山红色歌谣、井冈山红色家书等。从课程资源角度看,如果把红色文学束之高阁,是一种资源浪费。幼儿文学在探究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因资源不足无法深入开展。本文试以本土红色文学为依托,探讨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借助高职院校教学平台,利用文学与生俱来的亲和力拉近与学习者的距离,开发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红色课程,强化师生理想信念和教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专业素养与综合素养并重的红色准幼师,助推井冈山红色文学与幼儿文学双向赋能。
一、“实岗化”视域下井冈山红色文学与幼儿文学双向赋能的意义
(一)赓续历史文脉,涵养文化自信,落实教育自信的教育使命任务要求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纵观历史,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依赖文化的力量,民族的兴盛与飞跃离不开传道者的逐梦引领,离不开授业者的筑梦教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文化自信的涵养紧密相连。在多元化价值的冲击下,文化失语、文学失语、教育失语的现象依然存在。在这种背景下,课程组重拾井冈山红色文学,并将其融入幼儿文学课程,打造红色幼儿文学课程。一方面,我们要传承井冈山红色文学,赓续红色血脉,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核。教师引导幼师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增强文化自信心,将井冈山红色文学“传下去”,让红色文学“活起来”,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我们要丰富幼儿文学课程的内容,拓展课程的宽度,推动红色幼儿文学本土化建设和教育自信,强化授业功能。幼师生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中,以其内在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影响教育对象,从而影响一个民族。历史文脉在师范教学和幼儿教学中赓续,涵养了两代人的文化自信,肩负着国家教育自信的教育使命。
(二)赓续红色血脉,提高政治站位,落实培养师德践行能力的任务要求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置师德于首位,明确要求幼师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1]。幼儿教师作为民族的启蒙教师,其素质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发展。文学与德育结合,比传统德育更易令人接受,效果更强有力。井冈山红色文学融入幼儿文学课程建设,创新了党史学习教育载体,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幼儿文学课程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我们用红色幼儿文学将红色基因融入师生血脉,传社会主义道、立社会主义德、树社会主义人。接受者在红色文学艺术审美过程中逐渐自主建构道德,内化道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在“教师 —准教师—幼儿”的德育逻辑进阶中,幼儿文学所传达的“真善美”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向真向善向美”的教育观念[2],指明了办学方向,坚定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践行教书育人使命[1],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社会主义幼师的师德,落实培养师德践行能力任务的要求。
(三)遵循教育规律,促进产教融合,落实培养保教实践能力的任务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要求职业教育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3]。因此,课程应面向市场,以职业为导向,教岗合一,缩短学生的首岗适应期,促进“零距离”上岗。笔者所在地区的幼儿园依托本土红色资源,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井冈山红色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融合改革,研发井冈山红色幼儿文学。这就要求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具备研发井冈山红色幼儿文学的能力,提升其岗位胜任力。课程组在校企合作视野下,与幼儿园共同研发井冈山幼儿红色文学,适岗实践落实了培养幼师生保教实践能力的任务要求。
二、井冈山红色文学与幼儿文学双向赋能实践探索
(一)打造红色教师团队
专业教师对课程蕴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关注度高,但对井冈山红色文学研究甚少,对课程思政教学了解不充分,因此,提高专业教师的红色文学素养迫在眉睫。为解决幼儿文学课程教学团队思政素养较后的问题,课程组组建了具有梯度性且具有红色底蕴的教师团队。第一梯队由专业教师和思政专家组成,课程组邀请中国井冈山根据地干部学院的专家加入课程建设。根据课程特征,专业教师和思政专家共同收集、整理合适的井冈山红色文学,共同研究和开展理论教学。第二梯队由专业教师和政企行导师共同研发井冈山幼儿文学,开展融入幼教现场的井冈山红色幼儿文学实践教学活动,打造“专业教师+思政专家+政企行导师”的多元多层次的教师团队。
提升专业教师红色文学素养的途径有三种。第一,提高教师的井冈山红色文学感知力。学校加强井冈山红色文学宣传,提升教师研究井冈山红色文学的积极性,增强红色文学的储备量、熟悉度和认知度。第二,提升教师的井冈山红色幼儿文学研发力。教师交流、研讨、寻找井冈山红色文学与幼儿教育的契合点,以幼儿审美心理为抓手,改编井冈山红色文学为幼儿愿意接纳、能够接纳、乐于接纳的幼儿文学样式。第三,加大井冈山红色幼儿文学备课力度。通过集体备课,教师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深入解读红色资源,加深对井冈山红色幼儿文学内涵的理解,最大化地把握文本深度,在集体力量的观照下创新红色资源,探索出更合理的教学设计,发挥红色资源的优势。
(二)开发红色课程资源
学校依托本土红色文化,收集整理编写井冈山红色故事,编辑成册并出版《红色故事》。学校创办了红色剧场,创编《井冈、井冈》《十送红军》《杜鹃花又开》等井冈山红色戏剧,开展一系列竞赛活动,如井冈山红色家书诵读竞赛、红色故事讲演竞赛、红色故事微视频等活动,增强师生对红色文学的认同感和感知力。幼儿文学课程思政容易陷入红色课程资源匮乏的困境。课程组凭借本校井冈山红色文化底蕴,以井冈山红色文学为构建核心,开设新型幼儿文学课程,研发红色课程资源。课程组基于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设计研发适应岗位需求的井冈山红色幼儿文学,邀请中国井冈山根据地干部学院的专家、儿童文学专家指导师生研究井冈山红色文学。在院园融合视野下,高职师生与幼儿教师、家长共同甄选贴近幼儿生活的井冈山红色文学,依据幼儿的特殊审美心理,使用幼儿语将井冈山红色文学改编成幼儿能够接纳的井冈山红色幼儿文学。师生围绕井冈山红色文学,开发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井冈山红色幼儿文学,包括静态的视觉文学和动态的听觉文学,提高资源应用效率,如表1。
表1 井冈山红色幼儿文学
(三)拓宽红色教学平台
传统红色教学以线下教学为主,井冈山红色文学与师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首先,教学多媒体化。本课程全程使用多媒体,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换为具象的图像和影像,通过视觉和听觉给予受教者直观感受,增强幼师生对井冈山红色文学的感知力。其次,学习平台网络化。教材的教学内容具有固定性和有限性的特征,无法满足当下学生的需求。借助学习通、蓝墨云、智慧职教等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向学生推送教材所缺失的井冈山红色文学教学资源,延伸和拓展了教学空间。同时,教师发布学生改编的井冈山红色幼儿文学到平台上,供大家互相学习交流,扩大学习交流空间。教学资源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师生利用各种感官感受井冈山红色文学[2]。通过拓宽红色教学平台,教师的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锻造红色灵魂。
(四)建立红色文学实践基地
传承红色基因,走好红色道路,课程缺乏红色文学实践基地,难以提供实岗化情境,因此,教师需要增加实践教学重要环节[4]。课程组与幼儿园、图书馆、社区和博物馆合作,建立红色文学实践基地,将改编好的井冈山红色幼儿文学带到幼教现场,组织开展井冈山红色幼儿故事、井冈山红色童话、井冈山红色儿歌、井冈山红色幼儿戏剧等活动,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壁垒,并举建设,缩短学生的首岗适应期。
(五)丰富红色课程评价标准
传统课程评价以专业维度为主,评价标准单一。面对时代变化,课程组创新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机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知行合一的评价原则,构建品德测评+专业表现的课程评价体系,实施多元性、全面性的评价模式。课程教学评价、学习效果评价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人文素养、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增设思政德育指标,形成红色文学与专业技能测试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结合形成性评价和非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标准体系。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明确对学生的品德素质培养。在系统的教学考核时,教师加强对学风考纪的管理,建立课程考核体系。通过“课堂+课外”“校内+校外”“面授+网络”以及“专兼教师+同学+自我”的评价路径,学校建立学生思想动态追踪、用人单位回访等多种形式的评价体系,检验教育教学成果,提升思政教育立德树人质量[5]。
三、结束语
井冈山红色文学是幼儿文学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增加了课程的宽度、深度、力度和温度。学校课程组借助幼儿文学课程平台所开发的井冈山红色幼儿文学,扩大了井冈山红色文学的受众群体,拓展了井冈山红色文学传播广度。井冈山红色文学和井冈山红色幼儿文学借助幼儿文学这门课程双向赋能,共同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