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2023-12-14谢冬梅彭野范巧
谢冬梅,彭野,范巧
(昭通卫生职业学院,云南昭通 657000)
康复评定是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士)资格考试必考的内容,以人体解剖学、康复医学导论、人体运动学等先导课程为基础[1],为学生后续学习运动治疗技术、疾病康复、作业治疗技术等核心课程奠定了基础,为学生胜任康复岗位的工作提供了核心支持。
康复评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于ICF(WHO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框架,按照“SOAP”诊疗流程,掌握人体形态、肌力与肌张力、关节活动度、感觉功能、平衡与协调功能、步态分析、神经反射及发育、心肺功能、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认知功能、康复心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存质量等具体评定方法和评定操作技术,能够根据评定结果确定患者功能障碍,从而配合临床医生、康复护士、康复工程师等拟定治疗方案,以便为开展后续治疗提供帮助[2]。因此,康复评定课程的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及专业技能的实践,而且要培养学生“SOAP”临床诊疗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一、康复评定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康复评定课程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的地位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面向医疗卫生行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残联机构,能够从事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康复评定课程是我们开展现代康复医疗工作的核心部分,课程以解剖学、运动学等学科为基础,同时整合了物理学知识,聚焦于如何实施患者的康复评定、完善病例资料、拟定实施诊疗计划。在康复医学教育体系中,康复评定课程是联结基础医学课程和康复专业课程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康复职业资格证考试中,康复评定课程属于“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两大考核模块的核心内容。在康复诊疗服务中,康复评定课程贯穿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二)康复评定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表1 康复评定课程的授课计划
康复评定课程内容涵盖面广、技能性强,涵盖运动功能评定、神经系统功能评定、心肺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等模块。根据临床康复医疗岗位的任务要求以及《高等职业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康复评定课程开设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总学时108,其中,理论学时54,实践学时54,授课教师团队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康复评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笔者通过对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学生不愿学、学得慢、学得浅。
表2 您认为康复评定这门课程掌握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学生不愿学
在尚未形成明确的职业规划前,学生仅凭个人既往经验,认为即使学习课程教学内容后,也暂时很难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课程学习任务重,并且涵盖大量的重点和难点,这意味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学生保持长期且高效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有所不足[4]。
2.学生学得慢
康复评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理论知识结合实践操作,但实践操作又重于理论。课程中大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仅仅依靠现有的认知和前期课程学习基础,仍然很难快速掌握学习内容。同时,在开展临床康复评定工作时,繁重且谨慎的工作任务要求从业人员在系统地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要熟练地应用操作技能,这就需要康复工作者具备功能障碍的诊疗思维能力。因此,学生学习难度大,学习过程缓慢。
3.学生学得浅
随着康复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行业工作对康复治疗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专业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虽然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满足课程目标的要求,但是与临床康复评定岗位工作的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本次教学模式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课堂线下、课外线上的教学过程。学校成立了校内外专家教学师资团队,同步开发了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整合了校内外康复评定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场地及设施设备,对接临床康复评定工作岗位任务和课程教学目标,在充分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针对性地应用多种教学策略解决教学困境[5]。
(一)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营造学习环境
康复评定课程通过校内在线精品课程资源、微课资源的建设,面向全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全面覆盖,实现学生疑有所解、问有所答。课前,教师在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提前知晓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与个人思考相结合的形式,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之上确定个人学习难点和新知疑问。课中,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学,由教师引入临床案例和教学视频,充分展开实例讲解,引导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6]。课后,教师利用线上平台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设置高一级目标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难度递增的阶梯式教学过程有利于知识学习的精益求精。
(二)多形式呈现康复案例,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医疗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处于核心地位,而康复评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为生活中的病患服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围绕“预防大于治疗”的健康理念,通过线下病患面对面、线上远程康复诊疗等多形式引入临床康复案例,从案例出发探索康复评定技能的学习。同时,教师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引入疾病损伤的预防理念和预防措施,不断地将知识与技能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从学生的具体生活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本门课程内容的学习能实实在在解决生活问题”这一观念,并且在生活经验丰富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课程学习内容[7],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高效状态。
(三)学生信息可视化,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教师借助雨课堂和学习通等平台,设计课堂教学平台签到、随机点名、小组辩论等环节。教学前,教师将学生的名字随机放进课件里,在不断点击课件的同时,学生的名字也在不断变换,不用学生举手发言,学生的注意力也非常集中。同时,学生可以在课堂提问,也可以在教学平台留言,教师进行同步答疑,在课堂中被选中回答问题或者分享团队讨论经验的学生更是兴致勃勃。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8]。
(四)丰富信息技术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师借助3D维萨里解剖、呼吸动画等引导学生直观感知关节运动、心肺功能的重要含义,并安排学生小组利用线上线下资源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讨论。随后,教师利用临床操作视频给学生讲解各项功能康复评定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提升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借助多媒体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示范操作投屏来放大操作细节,强化操作要点教学,再进行学生小组操作练习、操作展示、操作互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线上或线下的形式引入临床真实病人和临床康复专家,实现教、学、做、评全程一体化。
(五)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实现教与学的过程性监督
教师通过丰富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将康复评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直观地呈现出来。学校通过线上与线下教学平台,构建了康复评定课程教学监督评价体系,形成由校内教师、临床康复专家、临床病患、学生团队等组成的课程教学评价主体,形成对接康复技能竞赛、康复职业资格证考试、“1+X”证书考试大纲、临床康复工作任务实施的理论考核大纲和实践操作评价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质等多个维度,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全面引导学生主动学、学得快、学得精。
三、教学模式改革应用效果
通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应用效果调查,笔者发现与改革前相比较,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学生的课程合格率达到100%,实践操作优秀率达到98%以上,职业素质考核优秀率达到100%,职业资格证书能力考核过关率达到98%,行业专家好评率达到99.2%。
表3 您对康复评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后的总体评价是什么
表4 康复评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后,对您从事康复行业是否有帮助
康复专业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效率显著提升,对于康复评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后的总体评价为“满意”及以上。同时,学生认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后,对于自身未来从事康复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帮助。学校开展康复评定课程的教学改革后,学生能动态、随机地为不同疾病损伤患者提供全面、高效、高质的评定服务,为后续进入临床实践奠定基础,获得临床专家和患者的高度表扬。
四、结束语
康复评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不仅涉及“教法”的改革,而且涵盖“教师”“教材”的改革。学校将教学内容对照工作岗位任务进行模块化处理,整合职业资格证考试大纲、临床康复任务内容、“1+X”证书考核大纲内容,通过学生、教师以及临床康复治疗师等多主体,从知识、能力、职业素质及创新思维等多维度综合评价教学成效,培养具备仁心仁术的职业道德精神和开拓创新的学习态度的高素质技能型康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