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就业工作质效的举措

2023-12-14虞杨

四川劳动保障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家校职业大学生

文/虞杨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重点群体之一。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和高质量就业,对稳定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变化

社会分工不断细化,职业认知难度提升。现阶段,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与劳动者往往选择某类行业的某一职业进行专门化发展,在此过程中,行业分支愈发繁盛。密集型产业使各岗位所涉及的领域愈发专门化与深度化,加大了大学生对职业的认知与计划管理难度。大学生往往需要对其所在类别的职业投入更多的精力,通过完善与校准自身对不同职业的认知准确度,辅助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

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就业能力要求提高。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与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了数字化的全新经济形态。当前,我国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浪潮高涨,各行各业正在开启一场全新的变革,这将意味着程序化工作和一部分非程序化工作将更智能化,工作将向高度智慧化转移,劳动者的工作定位将发生升级方式、介入方式、前进方式、转移方式和集中方式等不同程度的变化,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继续扩招,就业竞争激烈。为发挥高等教育人才“蓄水池”作用,着力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各高校适度扩大了研究生招录规模。相对教育理论认为,当高等教育人口扩大到一定规模时,由于学历和市场供求失衡,求职者将会降低自己的预期,与学历较低的劳动者竞争技术含量低的岗位,造成技能失配问题。同时,各行业岗位学历门槛的提高加大了就业竞争。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医疗制药、数字技术、智能制造等对人才招聘需求最多的高端制造业领域,对博士的需求连续三年呈现高位增长,相关岗位规模同比增幅达120%。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

传统就业服务工作模式受到冲击。传统的就业服务工作模式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举办大型招聘会等,以及无差别、机械化推送就业信息等。这种传统模式忽略了服务对象的特征与需求,工作手段和途径单一,偏重单向输出和共性化教育,缺乏双向互动和个性化指导,工作存在形式化、空心化现象。同时缺乏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服务指导教师队伍,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和形势变化给予学生高质量、针对性的帮扶和指导。如今,就业竞争激烈,高校强化就业教育,提升就业管理与服务工作的精准性,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群体逐渐出现两类求职心态。一类是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方式对公职、富裕地区的高薪职业趋之若鹜;一类是避犹不及,打着“不将就”的旗号,以游学、陪伴父母为借口逃避竞争,暂时性不进入职场。多数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拒绝与自己能力适配的机会。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育人工作待加强。由于家庭环境、父母职业等原因,部分家长会向孩子灌输单一的就业价值观。如今,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精细化、岗位专业化,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创造出大量的新职业和新工种,这也意味着当代社会具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和更多的就业渠道。因此,在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所倡导的是“以创业带动就业”“先就业后择业”“行行出状元”“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等多元就业价值观。由于家长往往忽略大学阶段与学校的沟通,导致理念上会存在碰撞,家校合作的短板和难题也逐步显现,主要表现为家庭与高校协同机制和意识的缺乏、家长的指导意见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学生的新要求等。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近几年,国家坚持发展实体经济,鼓励支持企业面向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方向,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领域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在政策引导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结构也随之变化。根据BOSS 直聘研究院发布的《2022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新能源、智能制造、电子通信、制药医疗等实体产业领域对应届生的需求占比增长明显。同时,金融、公共管理等传统优质行业优势正在逐渐减少。而对于此,作为培养人才摇篮的高等院校却难以立刻做出反应,而是在或短或长的滞后期才能完成必要的转化条件,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更高的需求。如今,社会要求的是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而很多高校由于重单一专业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实战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特别是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很多岗位都是“优中选优”,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求职者才能够脱颖而出。

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改进措施

基于大数据构建就业服务共同治理机制。当前,大规模、普及性的在线就业工作实践让在线就业工作从辅助形态走向真实的、全面的、主流的新形态。在此趋势下,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对相关大数据的采集和应用,分析就业教育政策问题、就业服务精准有效问题、个性化需求与服务问题。同时,将各种数据工具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构建政府牵头、社会多方联动协作的信息化、多维化、动态化的就业治理平台,地方政府应当结合自身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条件,注重把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建立多方协同参与、汇集多元声音、考虑多方需求的渠道,形成富有活力、基于数据的就业治理体系。学校在就业工作实践中,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招生、就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等部门力量,建立就业服务平台。通过定期收集学生的个性特征、职业测评、求职意向和求职心理、关注领域、学业成绩等方面的大数据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案。并围绕方案创建系统的、有层次的学习活动序列,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提升学习效率和职业技能。针对记录数据和整合分析,不断指导、修正,全程准确把握层次性、动态性,全方位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的精准规划、精准服务、精准帮扶和精准反馈,推进学校就业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

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政府可以在政策资金支持、市场完善优化、资源共建共享和监管评估上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和支持大学生就业。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等方式,开发更多优质就业岗位。同时,应强化协调、服务和监管作用,打破政策壁垒和“信息孤岛”,扶持高校和重点企业,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提供优质精准的就业服务,建立统一规范的就业服务质量标准和责任追究制度。例如,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组织企业进校园开展专场宣讲会和综合性招聘会,鼓励企业参与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致力于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在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与监督中,加大各就业工作主体的参与度;建立就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指标,探索审核、监督和评价就业工作实施过程和服务质量的第三方评价机制。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家校合作。家庭和学校之间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是创设良好教育环境的重要环节,有利于避免单一的教育模式造成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学校社会环境的割裂,导致教育理念、行为上的矛盾。传统的家校合作是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来了解学生基本信息,其合作模式形式单一,了解信息片面且效率低下,无法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新形势下,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家校合作的渠道,扩大家校合作的范围,增加家校合作的便利度,提升家校合作的质量。构建以家长网络学校为核心的信息联络机制,组织开展就业形势分析、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线上家长会”,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空中课堂”等形式,及时向学生家长宣讲就业政策,定期分析就业形势,推送就业岗位,切实转变家庭就业观念。引导学生从社会需求出发,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摒弃“一职定终身”的心态,凝聚家校联动促就业共识,合力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家校职业大学生
家校距离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