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研究*

2023-12-14顿珠旦增拉巴卓嘎

西藏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西藏毕业生大学生

顿珠旦增 拉巴卓嘎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在政府各类帮助就业政策的引导下,西藏高层次劳动力就业率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准。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放缓,国内经济活动受到较大影响。在“五期叠加”的形势大背景下,西藏如何稳定就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成为当下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西藏高校毕业人数为764人,2010年为8266人,2020年为14 998人,20年间增长了20倍。(1)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总队编:《西藏统计年鉴202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年,第255页。随着西藏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加,加之全球经济放缓,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

在中央第六、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积极地推进西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2)2015年8月,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就业关系社会稳定,西藏要因地制宜,统筹考虑教育和就业,发挥市场作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2020年8月,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培育扶持吸纳就业的能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推动多渠道市场就业。要培养更多理工农医等紧缺人才,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市场需求办好职业教育,科学设置学科,提高层次和水平,培养更多专业技能型实用人才。2022年3月,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在视察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时指出:“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摆上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和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战略高度,作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大民生’工程之首,以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力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稳定”。(3)杨子彦:《王君正:确保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稳中向好》,http://www.tibet.cn/cn/fp/202203/t20220322_7168941.html,访问日期:2022年3月25日。2021年11月,在西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上,昌都市代表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关系着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关系着千家万户。”(4)王淑、赵耀、王佳豪:《西藏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声音中的民生》,http://xz.people.com.cn/n2/2021/1130/c138901-35028783.html,访问日期:2023年3月25日。由此可见,从国家最高领导人到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非常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一、西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中西方的理论都有所欠缺。西方理论界将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一般劳动力就业没有严格区分开来,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没有形成单独的理论体系。我国学界的情况也差不多,除了借用西方理论分析就业市场外,更多探讨涉及就业政策及其成效分析。暂且不论中西方体制与国情的不同,就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个命题而言,通用的分析理论有“人力资本理论”和“信号理论”(Signaling Theory)。(5)信号理论是指经济学家麦克·斯宾塞(Michael Spencer)于1973年首先提出的理论,该理论源自对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情境下市场互动的研究,是斯宾塞关于劳动力市场的开创性研究发现,在这一信号理论构念中,他使用劳动力市场模仿教育中的信号功能,即雇主在招聘员工时,潜在的雇主缺乏关于劳动力质量的信息,因此求职者通过受教育程度来传达他们的质量以降低信息不对称。斯宾塞1973年在其论文Job Market Signaling(《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中第一次提出了该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能提升个体的生产力,提供市场化技能,即教育程度越高,就业和创收的机会越多。该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前置假设过于理想化,即雇主在雇人时,能够客观理性地对求职者进行能力判断。事实上,劳动力市场上的变数很多,比如求职者所受教育的质量、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其他各种不可确定因素等,因此,该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就业或失业现象。“信号理论”本质上与人力资本理论相似,求职者在求职时给潜在的雇主传递自己受过教育方面的信息,雇主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作出判断。此过程中教育扮演了某种代理角色,体现求职者学历和专业而沦为一种工具,失去了教育的本质意义,即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6)Yuzhou Cai.“Graduate Employability: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Employers’perceptions”,Higher Education,Vol.65,No.4,2013,pp.457-469.求职者与雇主之间信息的不对等也使得高等教育在促成毕业生就业方面处于被动:一是社会需要的所有能力很难在高校转化成知识传递给学生;二是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很难立即在劳动力市场转化成可以兑现的资本。这使得高等教育—学生—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和主次很难分清,也未形成一套标准的理论和规则可以复制或效仿。

除了经济大环境和劳动力市场的各种变化外,纯粹从求职与就职之间关系而言,西藏高校毕业生与世界各地的同龄人一样,受限于上述两种理论所阐释的情形。

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近年来西藏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如鼓励基层就业、鼓励各类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毕业生到各类企业就业、鼓励毕业生到区外就业、实施自主创业扶持政策等。这些优惠政策带来了直接的积极效果,同时也存在一定挑战。

(一)基层就业政策与可持续条件

2007年开始,西藏每年公开招录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层乡镇村民居委会工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通过“三支一扶”和“西部计划”实现就业。(7)“三支一扶”指的是招募优秀高校毕业生、中共党员或学生干部,派遣到边远乡镇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期满后实行定向考录、单独录取。“西部计划”是自2003年以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和地方项目选派大学毕业生赴西部基层乡镇从事志愿服务。2017公开考录基层公务员人数为959人,2018年为827人,2019年为342人。(8)于明潇:《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区外就业现状研究》,《西藏研究》2019年第6期,第128—134页。西藏自治区生源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除享受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外,还给予生活补贴;对到乡一级单位(不含地、市、县所在地的乡镇)工作满3年或自主创业满3年的高校毕业生,其学费和在校期间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实行代偿。教育部门对定向生和免费师范生实行入学前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后安置就业的政策。2018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试行)》,对高校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2020年,西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西藏自治区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专门加入一条“支持高校毕业生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方式,加入农牧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返乡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牧区就业创业。

大学生基层就业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如果不能维持或提高当前的各种优惠政策,基层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大学生失去吸引力。有关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研究显示,对大学生基层就业造成影响的因素中,优惠政策是首要影响因素。(9)赫越:《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支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经贸大学,2019年,第40页。由生活和交通补贴、优先录取、编制倾斜、学费助学代偿等构成的优惠政策因素与大学生基层就业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可见优惠政策是大学生参与基层就业的重要参考内容,基层就业制度安排越完善,大学生基层就业越顺利。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和完善有关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法律法规,为大学生选择基层就业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对高校毕业生而言,基层就业本身与就业后的发展通道一样重要,这对健全和完善基层公务员职业发展机制提出了一定挑战。同样,基础设施和后勤保障等在吸引大学生基层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基层组织提出了一定要求。

(二)市场就业的格局与挑战

2011年西藏实行通过扩大公务员招考确保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全就业”的政策目标。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2016年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目标调整为“努力促进充分就业”,并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要承担起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责任”。(10)《在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122/c64102-28887928.html,访问日期:2023年3月25日。政策目标更加理性务实,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途径更加多元化。同年,西藏2016届高校毕业生9201人,(11)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总队编:《西藏统计年鉴2021》,第255页。其中通过签订就业协议实现就业人数为1846人,占就业总人数的26%;2017年,全区11 710名高校毕业生中5687名通过市场渠道就业,占55.87%;截至2018年7月10日,以市场途径就业人数占58.05%;区属7所高校中,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就业率最高,达到90.55%,政府就业比例仅占2.77%,基本上属于市场就业。截至2018年9月,西藏7所高校实际毕业生人数为9843人,实现就业8863人,就业去向中,通过市场途径到企业就业、区外就业、灵活就业的有5105人,自主创业91人,通过市场途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60%。通过市场途径实现人才优化配置的方式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主渠道。2020年,市场就业率达到73%,市场化就业模式基本形成,就业形势持续稳中向好、稳中有进。(12)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西藏推出优惠政策持续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及民营企业发展》,http://www.xizang.gov.cn/zwgk/xxfb/xwfbh/202108/t20210812_254538.html,访问日期:2023年3月25日。

市场就业格局的形成与市场的发展存在直接联系,也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大的经济发展状况有直接联系。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年上半年西藏市场主体分析报告》(13)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2021年12月。显示,2021年上半年,西藏现有的市场主体中,大多数是一些从事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等的传统行业,两大行业的总数占比达58.20%。通讯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行业比重较小,竞争力弱,社会贡献度不高。科研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无论从绝对数还是相对数来看都偏小。同时,从市场主体类型来看,个体工商户的比重最大,私企占比上升明显。截至2021年6月底,西藏自治区个体工商户数量为280 191户,私营企业81 269户。个体工商户在市场主体类型中占比接近74%。从数量上看,个体工商户在西藏经济中占主体位置,主营业务以批发零售业为主。西藏的批发零售业就业能力最为强劲,大概有34.77万人从事批发零售工作,占就业人数的15%左右,但是该行业对求业人员的文化和技能要求并不高,与高校毕业生的学历和技能不匹配,未能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就业渠道。

另外,西藏各地市市场主体发展不平衡,地区经济发展潜力悬殊。受高原特殊地理位置、区域人口密度等条件影响,西藏各地市场主体对经济结构调整转换和新经济、新产业快速发展的环境反应、把控和推进力度不一,形成了未来发展支撑能力的可预见悬差。从市场主体数量来看,拉萨市、日喀则市两个地区总量占比达50%以上,经济聚集程度高,发展方式、增长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水平均高于其他地区,林芝市、山南市、那曲市和阿里地区市场主体发展动能则较为薄弱。

由此可见,就西藏目前的产业发展状态而言,能够提供适合高校毕业生学历层次和专业的就业途径有限,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潜力悬殊也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向拉萨和日喀则两个地区拥挤求职现象。

(三)“双创”政策、成效和困境

在引导高校毕业生实现市场就业方面,西藏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若干意见》及8个相关配套措施,是迄今为止西藏出台的含金量最高、力度最大、内容最明确的引导高校毕业生实现市场就业的顶层政策规定。在鼓励支持创业、创新方面,从2017年开始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等多项政策。

成效方面,2019年自治区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双创的支持力度,落实兑现22家自治区级“双创”载体建设扶持资金6600万元,每个载体均得到了300万元的建设补贴。2019年兑现大学生创业就业补贴1.7亿元,1万多名大学生获得资助。2019年上半年101名毕业大学生获得创业小额贷款317.9万元,59家创新创业企业获得2.8亿元的政策性贷款。32家企业实现融资2.87亿元。截至2020年6月,西藏全区“双创”载体共138家,同比增长5.3%,其中众创空间8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星创天地11家、乡镇创新创业基地28家。已认定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双创”载体共计41家,其中国家级“双创”载体18家。全区入驻孵化的“双创”载体企业2691家,吸纳就业2.42万人;吸纳高校毕业生6353人。(14)李红、包汉文、扎央:《西藏自治区双创工作发展现状与促进策略建议》,《绿色科技》2020年第20期,第266—267页。

西藏的双创工作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一是双创管理部门多,政策出台缺乏统筹性,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缺乏主导机构,同时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现象;二是双创载体发展不均衡,能正常运行的双创载体缺乏给在孵企业提供完备服务的能力,不少仅提供场地和物业管理,离提供专业化“双创”服务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三是由于双创载体运营者普遍经验不足,部分运营者未职业化,双创载体未能实现创新创业的教育意义和打造企业家精神的文化环境,使得双创载体在高校毕业生中不仅影响力不够,部分载体还起到了负面作用,载体的可信度降低。(15)杨杰、马伟茗:《关于完善西藏“双创”工作的若干思考》,《西藏研究》2019年第3期,第89—96页;李红、包汉文、扎央:《西藏自治区创新创业载体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绿色科技》2021年第4期,第275—277页;李红、包汉文、扎央:《西藏自治区双创工作发展现状与促进策略建议》,第266—267页。

(四)就业援藏与区外就业

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对口支援省市、企业每年吸纳一定数量的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就业”。(16)《援藏省市与中央援藏企业为西藏提供3400个就业岗位》,http://www.xizang.gov.cn/xwzx_406/ztzl_416/cxzt/yzgz/yzzc/201901/t20190117_45429.html,访问日期:2023年3月25日。2012年是就业援藏的第一年,在12 574名西藏籍高校毕业生中,有1200多名学生在区外省区实现就业。(17)彭晓玉:《西藏就业援藏政策研究——基于2016—2017年的数据分析》,《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年第10期,第70—71页。特别是2017年中央统战部、人社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促进西藏籍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和非西藏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双向流动的意见》,人社部、国家公务员局组织17个援藏省市和部分中央国家机关直属机构共提供231个公务员岗位,专项招录懂藏汉双语的2017届西藏籍普通全日制高校应届毕业生,最终录用203人。2018年17个援藏省市和17家援藏央企共提供4.7万多个就业岗位。(18)于明潇:《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区外就业现状研究》,第131页。2014—2018年,5年时间里西藏籍应届高校毕业生累计69 958人,区外就业累计5618人,占比为9.91%,其中2016、2017年的区外就业比例分别为8.21%、15.18%。截至2018年6月底,区外就业1361人,占当年已就业毕业生人数的6.37%。近几年的援藏就业人数略有浮动,但总体水平不高。(19)赵彦钟、王佳、李婷:《探析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转型的影响因素》,《西藏教育》2018年第9期,第4—6页。2020年印发的《西藏自治区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了区外就业培训和工资补贴,鼓励高校毕业生区外就业。

目前,学术界尚缺乏对此项政策的深入研究,各类相关信息均来自报刊杂志,未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尤其缺乏对已经实现异地就业的毕业生进行持续不间断的观察研究等,且缺乏对每年通过就业援藏政策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统计。(20)彭晓玉:《西藏就业援藏政策研究——基于2016—2017年的数据分析》,第70—71页。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制约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到其他省市就业的障碍体现在预期收入、就业能力、情感归属和习俗认同以及政策知晓等多方面。(21)于明潇:《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区外就业现状研究》,第128—134页;谢伟民、和慧菊、宋夌涛:《就业援藏背景下藏族大学生内地就业意愿调查与建议》,《西藏教育》2020年第8期,第19—23页。由此看来,就业援藏政策的推进需要考虑上述问题,缓步推进。

二、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分析

西藏籍高校毕业生累计人数逐年增加的现实情况和西藏就业市场增长缓慢的客观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市场供需矛盾。因此,分析自身的优劣势、提高和完善专业技能是每一个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前必须具备的素养。调查发现,西藏籍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一些与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不匹配的特点,有待改进和完善。

(一)观念与主动性

就纯粹的投入产出关系而言,高等教育对于学生和家庭是一笔很大投入,除了现金投入的成本外,还有机遇成本、经验成本和收入成本。(22)Ward,L.,McAdie,T.,Bravington,A.& King,N.The process of designing and analysing a qualitative study into multiple work integrated learning experiences,Australia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Network Conference Volume:Proceedings of the Australia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Network(ACEN) National Conference,Australia,2012,pp.302-306.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支出对普通家庭而言是很大一笔开支,学生就读期间较少有创收和积累工作经验的机遇。因此,高校毕业生及其家庭对毕业后就业的期待值很高。

西藏从20世纪末开始试点公务员考录制度,到2006年,“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正式结束,但是,其历史影响还未彻底散去,不少家长和学生留恋就业改革前的统包统配政策,抱有“等靠要”思想。

调查发现,西藏籍大学生受重传承、轻创新的传统文化和家长相对保守的择业观念影响,普遍缺乏独立思考和自立自强意识,缺少全方面(位)就业思维,思想和行动上依赖老师、家长和亲属,存在被动就业情况,其结果是入职后在岗位上不安心,责任感不强。特别是对自主择业认识不足,就业首选公职岗位,对于到企业,尤其是非公经济体系就业或自主创业等方面,缺乏较强的认识和信心。与此同时,许多大学生择业时表现出好高骛远的心态:地域方面,只想到拉萨、日喀则、林芝等中心城市和条件好的地方就业,对偏远和条件艰苦的地方反应冷淡;薪酬方面,期盼高薪少活的工作。过高的期望值与现实情况碰撞,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想法受挫,成为所谓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之一。

调查还发现,受西藏各级教育发展水平影响,西藏籍大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就学期间与国内其他地区生源同窗,感到巨大压力,在《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公修课上成绩差距拉大,不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打击,以致不少学生逐渐放弃与内地生源同学在学业上竞争,缺乏应有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知识和技能储备不足,影响毕业后的就业选择。在校期间,西藏籍大学生普遍缺乏通过广泛涉猎提升自我的自觉性,部分学生存在忽视专业课学习、整体上不注重对自身技能的培养等问题,缺乏与同龄人竞争的优势。

就业观念狭隘、陈旧,对就业的认识不足。针对到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绝大部分学生及其家长认为没有保障,没有社会地位。不少毕业生重复参加公招考试,或等待自己认为理想的就业机会,在消极等待中丧失各种机遇。狭隘的择业观也让不少人错过了求职的黄金期,结果是就业之路越走越窄。沃尔德等人提出的教育成本问题,即高等教育除了现金投入外,还有机遇成本、经验成本和收入成本。如果西藏高校学生毕业后不能及时就业,上述成本问题则会继续存在,影响高校毕业生个体和家庭的幸福感。

(二)交流与合作

调查发现,藏族传统文化中一些消极、保守思想,以及西藏籍学生相对内向的性格使得他们日常交往的圈子较小,不少学生做不到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社交圈。高校的功能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还成为提供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组织之间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很多西藏籍学生平时倾向于与同族同乡的同学交往,与国内其他地区生源或非本民族的同学交往较少,极端情况下,存在同窗四年后依然叫不上全班同学名字的现象,不能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各种资源。这种不主动与人交往,或过分注重和沉迷于小集体、小团体的行为,使人脱离社会,也使自己陷入僵局,社会接纳困难。

由于语言环境的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等综合因素,一些西藏籍大学生缺乏与同龄人和老师有效沟通的自信和能力,对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和团队项目缺乏积极性,参与度低。对非强制性的集体活动,不少学生选择不参与。部分学生缺乏合作与竞争,导致团队协作意识弱、能力差,对未来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如果不能有效与人沟通,容易与现实脱节,导致思路狭窄,认不清形势,处于被动状态。不愿或不敢尝试新事物,已让西藏籍大学生在求职时处于明显劣势。

(三)家庭经济的影响

国外研究成果显示,家庭经济与学生的素养间有直接联系,以学生成绩作比较,富裕家庭的孩子比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在阅读和计算方面的成绩平均高出6%,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孩子具有更强的创新力。

西藏籍大学生大多来自农牧民家庭,故在择业时趋于求稳,对有一定不确定因素的创业之路不愿尝试。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针对高校毕业生出台了一系列创业帮扶政策,但不少出身相对困难的毕业生,创新力明显不足,创业不知从何入手,或者即使有创业心,深感无力承担创业失败的后果,主动放弃各种创业扶持优惠政策。

在对比多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后,Barbara Kehm(芭芭拉·肯)和Ulrich Teichler(乌里西·特史勒)发现,即使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但劳动力市场能提供足够的岗位,其中一个原因是高校能够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中树立起创业主义的思想。(23)Kehm,B.M.&Teichler,U.“Hig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Vol.30,No.4,1995,pp.407-422.由此看来,高校培养学生创业思想,对毕业生的成功创业和解决自我就业及高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调查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西藏籍学生的阅读量不高、见识面不广、性格内向、惧怕竞争,不愿参与团队项目和社交活动。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时,缺乏展示自我的信心和勇气。在校期间,部分学生愿意参加各种能力提升的培训,尝试报考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岗位证书,但因受经济条件制约,支付不起费用,以致缺乏重要的竞争资本,择业面变窄。另外,对政府借助第三方培训机构提供的各类免费创业培训,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抱有消极态度。

(四)创业思维与创新能力

除了就业观念尚难实现根本改变外,笔者从西藏自治区各层级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中看到,西藏籍高校毕业生设计的作品普遍缺乏创意,产品开发的出发点多以解决就业、谋求生计为主,盲目跟风,以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不少创业者抱有通过参加比赛开发产品、争夺奖金的目的,对创业本身没有积极性,存在短视行为。少数创业者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但作品不接地气,难以落地,无法参与市场竞争。相当一部分创业团队缺乏科学的组织构建和管理方法,未形成研发、管理、营销团队,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同时,西藏本地加工业发展程度低,不少高校毕业生设计的产品只能交由内地工厂代工,缺乏技术支撑和后续服务。

另外,不少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处理和协调各方关系的能力较弱,依赖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为其提供保姆式服务。目前,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政府对高校毕业生扶持力度很大,除给予适当的启动资金外,还以政府采购形式帮助优质产品销售。这些举措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应有的良性竞争环境,使创业大学生难以“断奶”,在心理和行为上长期依赖政府帮扶,不利于其长远发展。(24)陈朴:《西藏“双创”之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调研报告》,2019年,未出版,第4—6页。

三、西藏高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着直接而巨大的作用,其扮演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创造者、提供者,也是对接受知识和技能锻炼的学生们进入社会前最有力的人格和技能的塑造者,是学生与社会间强大的纽带,因此高校在推动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校招生自主权不足

Smith(史密斯)和Naylor(奈勒)等人发现,求职的成功率与求职者毕业院校的声望有直接联系,但是用人一方往往缺乏对各高校最新发展情况的掌握,其所借鉴院校排行榜单的有效性值得怀疑。(25)Smith,J.,McKnight,A.& Naylor,R.“Graduate Employability:Policy and perform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K”,Economic Journal,Vol.110,No.464,2000,pp.F382-F411.由此可见,高校本身的声望与其毕业生就业率有一定关系。在西藏,少数大型国企在官网的招聘启事中标有“985、211院校统招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限制性信息,体现了史密斯和奈勒的观点。在西藏7所高等院校中,仅有西藏大学属“211工程”高校。

高校与劳动力市场接轨也并不容易,“首先,大学和劳动力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有不同的利益和动机,对话和伙伴关系的建立过程并不容易;其二,对高校而言,实施改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投资,这往往超出了机构的财务能力;其三,文化和其他优先事项可能会影响双方对话建立的可能性。”(26)Yuzhou Cai.“Graduate Employability: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Employers’perceptions”,Higher Education,pp.457-469.

就西藏高校而言,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等受到上级部门宏观计划的影响,不能根据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出现所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衔接不上、供需不相适应的局面,造成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招工难”的现象。

(二)高校对学生的就业引导不充分

2015年开展的一项调查中,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略高于85%的大学新生表示,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是他们决定上大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十年前这一比例为72%。(27)Sarah Wood.How Colleges Help Students Gear Up for Jobs.https://www.usnews.com/education/best-colleges/articles/2019-09-09/how-colleges-help-students-gear-up-for-jobs,访问日期:2023年3月25日。在西藏高校学生的随机调查中,发现结果超出了上述数据,达到了90%以上。如此看来,在一定程度上,高校的责任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播和学历授予转移到了帮助学生实现就业上。各高校也一直在这条路上探索,西藏各大高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学生与教师结对子帮助学生解决就业等。

从国际比较上看,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生可以参加由职业发展办公室(Office of Career Advancement)开设的八个项目,涉及医疗、法律、创业等领域。芝加哥大学负责招生和学生发展的副校长兼职业发展执行主任梅雷迪思·道(Meredith Daw)讲到,通过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以职业为导向的方法相结合,“学生可以两全其美”。如今,芝加哥大学约6200名本科生中近90%参加了芝加哥大学的就业帮助项目。(28)Sarah Wood.How Colleges Help Students Gear Up for Jobs.https://www.usnews.com/education/best-colleges/articles/2019-09-09/how-colleges-help-students-gear-up-for-jobs,访问日期:2023年3月25日。

西藏各高校成立时间晚、起点低,但已与国际上其他高校接轨,针对毕业生开设了各类就业辅导项目。调查发现,这些就业辅导项目虽然能发挥一定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缺乏专门人才对这类课程进行讲授,承担课程教学的多数是学生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人员,或是招生就业处的工作人员。这些双肩挑人员有许多日常事务性工作需要完成,时间、精力有限,无法抽出大量时间针对课程进行必要的调研和备课,难以全面了解就业市场,也很难及时获取就业市场最新信息和不断变化的市场动向。加之,教员本身多半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的人员,不具备其他岗位尤其是企业工作的经验,更不具备自主创业的经历,所以在指导学生过程中难免因力不从心而人云亦云,或老生常谈,做不到有的放矢,所讲授内容与学生实际就业需求不相匹配,以致高校就业指导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另外,目前的就业指导课普遍采用的是全体同质化教育,没有做到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进行差异化指导,更难以做到针对学生的就业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没有有效解决西藏籍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就业心理准备弱、就业质量低下等问题,其结果就是表面上高校学生看似都接受了就业指导,但实际效果未及预期。

(三)高校内的创业生态不理想

创新力是企业和高校毕业生必不可少的能力,但相较于国内其他省(区、市),西藏受历史因素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滞后,产业不发达,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吸纳就业的能力很有限,未形成强有力的、以经济增长带动劳动就业的机制。

给大学生建立创业基地是国际上一种促进大学生发挥创新创意和创业的通用做法。在西方国家,高校扮演着重要角色,教育机构通过两种方式成为成功创业的孵化基地:一是通过提供专业知识和设施,使学生能够从机构所从事的学术研究中创办附属企业;二是通过提供孵化器服务,帮助毕业生建立自己的创业公司。英国桑坦德银行(Santander)的一项研究显示,2016年已有518 372名英国学生创办或计划创办新企业,较前一年的37.5万名学生创业者有大幅增加。事实上,由学生领导的创业公司继续为经济作出越来越多贡献。英国学生主导的企业总营收为10亿英镑,平均每年每个大学生营收为11 408英镑,比2016年的9.13亿英镑增长了32%。事实证明,科技初创公司和与艺术相关的公司在学生创业者中最受欢迎,分别占所有学生企业的22%和18%。(29)Why Universities are the New Startup Hubs.https://legacy-ventures.com/2021/06/22/are-universities-the-new-startup-hubs/,访问日期:2023年8月4日。

就我国来讲,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有很多成功案例。西藏在这方面起步晚,各方面基础薄弱,目前尚处于前期探索阶段。调查发现,由于政策宣传方面力度不足,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又缺乏主动性,以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不少企业和大学生对各种创业扶持优惠政策理解不全面,甚至道听途说,产生误读现象,影响了政策的实施落地;同时,资源存在集中现象,推行力度最大的各类项目(双创空间的建设、扶持资金力度、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等)集中在拉萨,其他地市较滞后。目前,尚未看到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实施情况的整体或单项跟踪调查,无法准确评估成效。

从观察结果来看,各类创业扶持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有待进一步细化,各类各级双创基地的工作效率需提高,特别是需要完善各类扶持项目管理条例,跟踪调查扶持资金的实施情况和项目成效,杜绝资源的浪费和以项目套取资金等不良做法。另外,各类创业大赛也需进一步完善,创业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实现本质上的突破;另外,在申请各类高校毕业生扶持优惠政策时,存在“双创基地”扮演中间人角色的现象,这些组织的工作人员办事能力直接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申请优惠政策时的实施效率。另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是社会资源匮乏。高校大学生创业需要良好的创业机会和创业空间,要有足够的创业资本支持,西藏目前缺乏民间资本、风险投资资金和天使基金等能给创业注入资本的机构;在后续发展中,成功的创业也少不了政府的扶持,这方面工作还需要加强。只有在内、外部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就业才能落到实处,成为高校毕业生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

四、西藏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的几点思考

高校毕业生就业向市场化推进在国内其他发达省区早已实现。西藏由于情况特殊,就业改革开始得晚,但近些年有明显加速推进的迹象。从国内外参照对比来看,这是必然的趋势,对劳动力市场的所有主体来说也是有益的。西藏高校和高校学生应主动认知、接受、分析这一趋势,尽早作好准备。

(一)增强就业意识,敢于创新创业

西藏高校学生应充分发挥自己多年知识积累的优势,努力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校期间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有一个明确、可行的规划,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自我提升,不断朝着目标奋进。利用好求学进程中不断开阔的视野扩大社交圈子,勇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摒弃一味求稳的择业观念,突破“唯公职岗位不算理想就业”和“故土难离”的想法,在目前公职岗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现实条件下,应该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提高综合能力,利用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积极谋求创业之道,实现及时就业。

西藏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应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升各方面能力,包括社会交往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从对各国高校学生用人单位的调查报告中多次提到“软实力”(协作、沟通的能力)和情商(EQ)的重要性来说,(30)Hirsch,B.J.& Alliance,D.“Wanted:Soft skills for today’s jobs”,The Phi Delta Kappan,Vol.98,No.5,2017,pp.12-17.西藏籍大学生应注重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打破狭小的圈子,多与来自各地的同学交流,结交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一方面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增强自信,完善自我,另一方面,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网,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和日后事业的建立和发展。

通过对社会知识的学习,尽早树立起危机意识和竞争观念,将目光从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汲取,转向同时兼顾通识类知识的学习上,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增强自我创新意识。在择业时,大学生应该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认清自己的客观条件和个性特征,了解优势与不足,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技能,从容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既然当前的就业形势趋向于鼓励创业就业,且实现公职岗位就业压力越发明显,大学生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和意向,在创业就业方面多下功夫,努力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及时掌握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相关政策,积极寻求创业就业社会资源的帮助与扶持,把握创业时机和机会,向政府申请创业启动资金及场所,让自主创业能够真正实现。

(二)高校调整办学思路,深化创业就业教育

给予西藏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真正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根本立足点,让大学生普遍具备劳动力市场急需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以便很好地化解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不一致的冲突,解决“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

高校办学过程中,应加大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考察力度,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业,提高就业教育成效,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就国际国内的形势来看,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就业绝非新生事物,但在西藏却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现象。从高校角度来说,与之相关的教育和投入明显不足。高校的创业就业教育体系不健全,有的甚至尚未形成,更谈不上实际运转与不断完善。自主创业的真正落实,需要强有力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支撑,更需要政府和社会创业资源的扶持。

高校应该改变以往只注重学生学科(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掌握、不重视具体实践能力培养的做法,改革教育思路,加强学生社会知识和社会实践教育,加大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大力提升综合素质。在加强创业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积极收集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意向,了解其兴趣、志向、能力和特点,针对性地邀请知名创业人员作为导师,为学生们开展创业培训,传授创业理念、企业管理等知识,使大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还能灵活运用。同时,增强学生的抗打击能力以及迎接挑战的信心和决心,使他们具备风险意识,引导其真正实现创业就业。承担就业教育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应全面掌握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动态。讲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应尽可能地做好社会和市场调研,不仅掌握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深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需对其需求发展动向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

高校应该努力优化在校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到真正实用的、满足就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确保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时,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专业技能、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自主创业的意识和创业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良好素质。

高校还应积极思考、整合资源,努力为大学生提供帮助和促进其就业的各种培训,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费用减免,使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掉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高校应关注学生实际困难实施有效帮扶,着重引导所有学生全面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三)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发展新型产业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人的成长成才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重视基础教育,尤其要保证启蒙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质量。从幼年时期就应注意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不断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事业心和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心理素质。同时,还要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学生进行社会知识的教育,培养其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帮扶和奖励机制,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免费培训服务,鼓励在校学生多参加可以促进就业的技能培训,参加各类等级资格考试,对通过考核并获得上岗证书的学生给予奖励,解决那些品学兼优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切实帮助其增加就业竞争资本,增强其参与竞争的信心和底气。

全方位、周期性开展就业指导,不仅是高校的工作,也是政府的职责,乃至整个社会的义务。通过不断教育和指导,帮助大学生尽快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学会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途径,增加就业机会。对于勇于尝试创业就业的大学生,政府和社会努力做到“扶上马、送一程”,不仅在创业初期为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还应从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上对其进行帮扶,建立起对于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人员的跟进式保障机制,让他们不但能起步,还要能走得稳、走得远。

发展新型产业,创造就业机会。西藏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已为西藏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也为西藏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旅游仅仅是休闲产业的一部分,如果进一步开发休闲产业的其他项目,无疑能为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市场、提供更可观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新型产业的开发也是西藏高校学生实现创业就业的好机会,可以更好地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这一全新领域。

企业就业也是目前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另一个主要途径。鉴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在企业就职的意愿不强,政府应立足区情,健全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政策措施,突出重点,积极打造项目建设增岗、各类企业稳岗、扶持创业生岗,打造精准岗位就业、岗前培训、政策兑现、创业服务等高校学生就业的生态圈,真正建立起破解就业矛盾的长效机制。同时,构建预防调控失业和稳定就业机制,有效应对失业风险,建立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

好政策需要宣传。各级政府应积极转变角色,从主导向引导过渡,广泛宣传政策,加大对创业典型例子的宣传推广,继续推行就业扶持政策,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其转变观念,拓宽就业渠道。

猜你喜欢

西藏毕业生大学生
都是西藏的“错”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神奇瑰丽的西藏
大学生之歌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