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双减”环境下博物馆研学活动的探究
——以中国茶叶博物馆第二课堂教育为例

2023-12-14

福建茶叶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国茶叶博物馆龙井西湖

晏 昕

(中国茶叶博物馆,浙江 杭州 310013)

1 研学旅行的发展

研学旅行是近十年来出现的概念,由我国古代游学、近代修学旅行逐步演变发展而来。研学旅行延续和发展了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2013年,在旅游界的推动下,国办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倡导“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正式为研学旅行正名。此后又有系列政策出台,研学旅行开始受到教育界、旅游界和学生家长们的普遍关注。2014年4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王定华在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首先提出了研学旅行的定义: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文件发布,掀起行业热潮。2017年5月,国家旅游局《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正式实施,将研学旅行这一新概念导入正确的发展轨道中。

2 “双减”政策下研学旅行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改变了过去以教书、背书和做题为主的学习方式,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们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去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拓展视野。

研学旅行正是能够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增长学生知识面,锻炼学生动手、动脑、协作等能力的一项综合性课外活动。不同于单纯的旅行或上课,研学旅行将课堂带到了户外,在活动中传授知识,在学习中体会快乐,这样形式的教育真正能做到减负不减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博物馆作为社会科普的重要阵地,通过馆校联合、馆家联合,家、馆、校三方协同作用,充实学生课后生活,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作为重要的文化科普阵地,各博物馆在自身领域的深耕,为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提供了扎实基础。而博物馆与学校、家长等的紧密联系,又能成为开展各类活动的重要平台。

3 茶文旅研学发展

我国的文旅研学发展主要分为2014年—2016年的探索阶段、2017年—2018年的起步阶段和2019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1]。现如今,研学旅行正处于高质量的快速发展阶段,其内容逐渐丰富,形式逐渐多样,各类以研学为主要业务的社会机构也逐渐发力,艺术类、科技类、语言类、文化类、自然类等主题的研学旅行层出不穷。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叶资源丰富,茶叶种类繁多,无论是茶文化学术研究成果还是茶俗文化资源,都能加以利用,形成茶旅研学活动。我国是茶叶大国,“茶为国饮”“全民饮茶”潮流的发展也让饮茶文化深入人心。对茶和茶文化资源进行利用,开发茶旅研学活动,不仅能够弘扬和继承中华传统茶文化,也能协助推动茶产业发展。对于学生而言,茶旅研学不仅是感官上的多重刺激,也是对茶俗、茶文化、茶叶科学等知识的学习,真正实现“做中学”。

靳春红指出,我国的茶研学存在茶叶高品质资源利用率低,研学产品供应不足,研学形式不够丰富,配套设施不完善等情况[2];覃燕玲指出,现下以中小学生为主的研学旅行不能完全发挥出茶叶资源的效用,相比之下,随着终身教育的提倡,成人也会逐渐加入研学市场[3]。

4 中国茶叶博物馆研学活动开发

4.1 中国茶叶博物馆现状

中国茶叶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是中国与世界茶文化的展示交流中心,也是茶文化主题旅游综合体。馆区坐落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无论是名胜古迹、科研机构还是茶山茶园、茶叶工厂,各类茶叶资源丰富,正是充分利用资源,开发茶旅研学活动的好地方。

研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自然文化和历史,中国茶叶博物馆推出的研学活动,从了解基础茶文化知识到深入茶产区进行采摘制作,坚持以服务大众为宗旨,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形成一套从基础到深入的研学体系,让学生在感受体验茶文化的同时,加强对茶文化研学符号的印象,从而推动茶文化研学行业可持续发展。

4.2 研学活动介绍

4.2.1 轻松认识中国茶·带你走近六大茶类。作为中国茶叶博物馆最传统且最经典、最基础且最丰富的研学项目,通过参观中华茶文化展厅介绍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六大基本茶类的历史由来、主要产区、主要特征、加工方式、主要名茶、饮茶习俗等,让学生形成六大茶类的基本概念。

绿茶,以鲜叶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加工工艺做成的产品,有干茶绿、茶汤绿、叶底绿的“三绿”特点。绿茶属不发酵茶,是我国产茶量最多的一类茶叶,产地遍布全国,分为炒青绿茶、蒸青绿茶、烘青绿茶和晒青绿茶,代表性茶叶有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安吉白茶、恩施玉露等。

红茶,以鲜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加工工艺做成的产品,干茶色泽乌黑油润,香气一般较高扬持久,有股甜甜的花果香味,口感香醇无涩,汤色和叶底都呈红色。红茶属全发酵茶,发源地是现在福建武夷山桐木关(村),分为小种红茶、功夫红茶和红碎茶,最早的红茶为小种红茶,它是世界红茶的始祖,代表性茶叶有祁门红茶、滇红、宁红、坦洋工夫茶、正山小种等。

黄茶,以鲜叶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闷黄、干燥等加工工艺做成的产品,是在绿茶基础上加以闷黄工艺,形成黄叶黄汤的特点,滋味甘香醇爽,和绿茶比更柔和,且回甘生津。黄茶属微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分为黄芽茶、黄大茶和黄小茶,代表性茶叶有蒙顶黄芽、霍山黄芽、平阳黄汤、莫干黄芽、君山银针等。

白茶,以特定茶树品种的鲜叶为原料,经过萎凋、干燥等加工工艺做成的产品,制作工艺最自然,采摘多毫的幼嫩芽叶后,只需自然摊晾和文火烘干,让茶叶中的茶多酚自然氧化(微发酵)即可,其汤色浅,味清鲜爽口。白茶的主要产区在福建的福鼎、政和两地,分为白芽茶和白叶茶,代表性茶叶有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等。

乌龙茶,以特定茶树品种的鲜叶为原料,经过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加工工艺做成的产品,制作工艺复杂费时,其中做青是重要工序,特殊的香气和绿叶红镶边就是由此形成的。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兼具绿茶的清香和红茶的醇厚,香气从清新花香到熟果香都有,主要产于中国福建、广东、台湾等地,代表性茶叶有闽北的武夷岩茶、闽南的铁观音、广东的凤凰单枞和台湾的冻顶乌龙等。

黑茶,以鲜叶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加工工艺做成的产品,与其他茶类不同的是,黑茶发酵不是利用茶叶本身的酶,而是来自微生物产生的酶,所以它有助消化和顺肠胃的作用。黑茶干茶一般色泽乌润,汤色澄黄透亮,香气醇和,滋味醇厚回甘,属后发酵茶,主要产于湖南、云南、四川等地,为方便运输,多数被压制成紧压茶,代表性茶叶有安化黑茶、老青茶、南路边茶和普洱熟茶、六堡茶等。

通过以文字、图片、茶样实物、影像资料和现场演示等形式对六大基本茶类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再让学生们进行互动,回答提问,增加了研学活动的趣味性,最后进行六大茶样对比、冲泡,在实践中学习如何泡好茶,饮好茶,近距离感受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4.2.2 宋韵杭州·宋代点茶体验。茶为国饮,杭为茶都。一般认为,中国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杭州作为南宋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茶文化发展达到了巅峰,宋代的饮茶方式继承了唐代的饮用风俗,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多趣味性和观赏性,这便是宋代的点茶、斗茶与茶百戏,而最为生活和日常的就是“宋代点茶”。宋代点茶作为中国茶叶博物馆传播“宋韵文化”的常设品牌项目,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喜爱。

宋代点茶大致分为以下12个步骤:列具、炙茶、碾茶、罗茶、烧水、熁盏、置茶、候汤、调膏、点汤击拂、鉴赏汤花、闻香尝味。熁盏指预热茶盏,如果茶盏温度不高会使茶末不容易浮于水面。点汤对茶水比例和手法有较高的要求,水过多,使汤花容易消散,“咬盏”效果不好。击拂对注水有一定的要求,一般经过七次注水,击拂出的乳沫堆积很厚,紧贴盏壁不露出茶水,称之为“咬盏”,这时可以用茶匙将茶汤均分至茶盏内供鉴赏和品鉴了。鉴赏汤花和闻香尝味就是鉴赏和品鉴环节,宋代斗茶常以这几个环节的表现以决胜负。茶百戏是宋人在鉴赏汤花之后,进一步追求技艺和情趣而出现的,在点茶完成之后再用茶粉进行绘画,呈现出诸如花鸟鱼虫、诗词山水等图案,需要比较高的技术。

通过宋代茶历史文化知识讲解、宋代点茶、斗茶和茶百戏教学及动手体验,感受宋代茶文化和宋朝流行的饮茶法,同时在特别的日子里,点上一盏茶奉给长辈,也是中华孝文化的一种实践。这种汇集了文化知识和人文艺术的研学形式,提升了学生参与研学和体验历史的兴趣。

4.2.3 “品赏茶都·四季有茶香”春夏秋冬系列。根据四时变化,设计推出各类茶相关体验项目。春季主推西湖龙井相关及延伸课程,通过跟着老茶人采摘龙井茶、学习炒制龙井茶;跟着茶艺师学习冲泡及评鉴龙井茶;参观中华茶文化展和西湖龙井专题展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度融入其中,了解西湖龙井茶历史文化知识。夏季主推荷花茶制作及各类茶叶冰泡、冷泡等相关体验活动,通过从采摘到制作全程体验,再到冲泡、相关文化知识学习,了解更加多种多样的茶叶冲泡方式与手法。秋季主推DIY手作桂花龙井。通过桂花采摘、DIY制作方法介绍及体验实践等内容,让学生体验更加多元化的花茶制作工艺。冬季主推DIY柑普茶体验课程,课程由两个部分相互穿插、相互补充,通过茶艺老师讲解陈皮、普洱茶的基本知识和保健功能,学员边品茶,边学习茶文化理论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冬季品饮时的安神、暖身,并感受到茶对人的身心带来舒适安逸的感觉。

该研学活动作为系列研学活动,贯穿全年,在各个季节根据自然环境、人体身心的变化,通过多样化的知识、体验内容,让学生短暂脱离刻板的书本知识,融入到自然环境中,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4.2.4 伟人与西湖龙井的故事。从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次巡幸龙井到周恩来总理五访梅家坞茶乡,再到实地感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西湖龙井一直是历代名人崇尚、歌颂、推广的名茶之一。中国茶叶博物馆以历史伟人、名人为切入点,向外延伸,设计了数条包含梅家坞周恩来纪念室、浙江辛亥革命纪念馆、龙井八景、十八棵御茶、十里琅珰、三分叉、云栖竹径等景点的研学路线。了解伟人与西湖龙井的故事、十八棵御茶的故事,解读西湖龙井的文脉,体验茶园采摘、跟着老茶人学炒西湖龙井;了解茶山风土,学习如何从山场、土壤、气候、品种等多角度,辨识好茶好基础的根源。亲身参与,一同守护传统工艺,拜访茶农(非遗传承人),在理安寺取水,对比不同泉水冲泡西湖龙井的品鉴体验;零距离接触茶山茶农和西湖龙井,听茶农实地讲解西湖龙井茶文化,来为自己做一杯最够味和最实在的明前西湖龙井。沿途不仅包含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产,还囊括科研机构、龙井茶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还有大师工作室的老师、星级讲解员对路线中各个景点进行介绍,引导学生们“游有所学”。

5 文旅研学开发经验

5.1 紧扣主题,主旨思想贯穿始终

文旅研学作为一种集体性质的集体教学活动,其活动内容必须紧密围绕主题,将主旨思想贯穿始终,看似独立的各个部分活动,需要始终明确保持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品赏茶都·四季有茶香”春夏秋冬这个系列研学活动中,活动多样且丰富,但所有活动都紧扣杭城、茶都的主题,围绕杭州的四季特色:春天的西湖龙井,夏天的荷花茶,秋天的桂花茶,冬天的柑普茶,所有的活动都将茶、杭城、四季这几个点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将营造“杭为茶都,四季茶香”的氛围作为落脚点。

5.2 因地制宜,方案多变扬长避短

因研学旅行的形式多变,内容主题丰富多样,在制定研学方案的时候,需要全面考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优势。在实际的研学工作中,执行方案会较多受到时间或形式上的限制,例如:“品赏茶都·四季有茶香”春夏秋冬系列,这个系列研学活动在春夏秋冬四季推出了不同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根据杭州在不同时节的气候进行的设计,春季茶叶冒头,是做茶的好时节,但是雨水较多,所以选择室内室外结合的展厅参观+制茶体验的组合;而夏季荷花盛开但天气炎热,荷花茶和冰泡龙井等的选择正符合酷暑的杭州;秋天时,满觉陇的桂花如雨,桂花香气沁人心脾,就可以用桂花窨制龙井,桂花龙井是春与秋的碰撞,茶引花香,花益茶味;冬天时,围炉煮茶,室外寒意深重,室内古拙的茶壶热气氤氲,加上烤盘上的各色茶点,暖意融融,大家围炉而坐,一边学习适合煮茶的茶品,一边体验煮茶这一中国传统艺术。

5.3 深挖题材,转化学术研究成果

中国茶叶博物馆作为集茶主题文化展示、科普宣传、学术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积极深挖茶文化领域,不断从史料中汲取营养,进行学术研究,将学术研究成果切实转化为研学活动中的学习体验板块,是研学活动开发过程中的一大挑战,同时也是推动研学活动形式多样化、内容深度化的重要动力。例如:“宋韵杭州·宋代点茶体验”研学活动就是中国茶叶博物馆尝试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研学活动的一次实践。中国茶叶博物馆通过对古籍中相关史料的研究,复原了宋代点茶的方法,并将其设计成为教学课程,并在其中加入宋代龙凤团饼茶的制作体验课程,丰富了宋代点茶研学活动的体验内容,同时也更能体会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和宋朝人饮茶的风骨。

5.4 多方联动,推陈出新打破限制

通过与周边联动,挖掘研学活动主题的衍生价值,研学活动主题不再局限于茶本身,而是能够附带与茶相关的历史、人文、科学知识,这不仅是研学活动重要的创新方式,也是协同调动资源,丰富研学活动内容的关键。例如“伟人与西湖龙井的故事”这一研学活动中,将周恩来访问梅家坞这一历史事件作为主线,联合梅家坞周总理纪念室,把红色文化、党史教育融入到茶研学活动中来,周恩来总理先后五次到访梅家坞,关心指导梅家坞的建设和茶叶生产,历史、人文、茶叶生产等要素在这场研学活动中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6 结语

随着国家对研学旅行的重视和支持,“双减”政策的推出以及社会层面对研学旅行的关注,博物馆开发研学旅行迎来了良好的机遇。本文通过对中国茶叶博物馆现有的研学活动的一些思考,总结研学活动的一些经验。我们发现,研学活动的设计具有主题的高度集中性,针对某一领域的研学活动开发正是博物馆的优势所在。博物馆依托自身特点,充分利用独特资源,将学术领域成果进行转化,同时加强与中小学、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出各式研学活动,真正达到减负不减学,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目的。

猜你喜欢

中国茶叶博物馆龙井西湖
崔水良《龙井方向》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龙井问茶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西湖龙井虾仁
中国茶叶博物馆举办25周年纪念活动筹划发展 把脉助力
简述中国茶叶博物馆新格局下新发展的思考
Seminar on Tea and Human Civilization in Hangzhou
当西湖遇上雪
湖畔品龙井 人在天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