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香占2 号在粤北作低桩机收再生稻的表现及关键栽培技术
2023-12-13胡香玉黄振标钟旭华梁开明潘俊峰刘彦卓傅友强胡锐李妹娟叶群欢
胡香玉 黄振标 钟旭华 梁开明 潘俊峰刘彦卓 傅友强 胡锐 李妹娟 叶群欢
(1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水稻研究所/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稻工程实验室,广州 510640;2 始兴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 始兴 512529;第一作者:huxiangyu.2@163.com;*通信作者:xzhong8@163.com)
粤北地区是广东省重要的粮食作物主产区,该区包括韶关、梅州、清远等5 个地级市,其水稻播种面积占全省水稻播种面积的1/3,由于部分区域光温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形成单季稻与双季稻并存的种植格局。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减少,种稻成本提高、效益下降[1-2],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如何稳定水稻种植面积、提高种粮效益成为粤北地区水稻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再生稻具有一种两收、省工节本的优势。在光温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地区,发展再生稻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稻谷产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双季稻区降低种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3]。近年来,广东省开展了机收再生稻稳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4-5]。经过本团队前期的品种筛选,明确了美香占2 号适宜于粤北地区作低桩机收再生稻种植。该品种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早晚兼用型特优质常规稻品种,自2015 年起成为广东省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并推广到湖南、江西、云南、广西等省、自治区,迄今在南方稻区累计种植近133.3 万hm2[6-9]。2018—2021 年,本团队在粤北地区开展了美香占2 号“早稻-机收再生稻”模式栽培技术示范,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将该技术模式下美香占2 号的种植表现、经济效益以及关键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旨在为华南地区机收再生稻稳产高产栽培提供指导。
1 示范概况及生育期表现
2018—2021 年分别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新圩镇崇上村(N24°05′,E115°85′)、韶关市始兴县农科所顿岗试验基地(N24°55′,E114°08′)和始兴县澄江镇善亨村(N24°92′,E114°29′)进行机收再生稻示范,早季统一采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10],成熟期采用久保田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PRO-G588,PRO888GM)全田机收,留桩高度5~10 cm。
2018 年兴宁点,早季(头季)3 月12 日播种,7 月30 日收割,全生育期140 d;再生季10 月27 日成熟收割,全生育期89 d,两季全生育期229 d。2019—2021 年始兴点,头季2 月28 日至3 月6 日播种,7 月21—26 日收割,全生育期137~148 d;再生季10 月17—18 日成熟收割,全生育期84~89 d,两季全生育期224~233 d。低留桩条件下,美香占2 号再生季生育期较其作晚稻种植缩短30 d 左右。从10 ℃以上的有效积温来看,早季收割后至再生季齐穗有效积温为881 ℃~1 092 ℃(表1)。可根据当地常年有效积温情况确定早季播种期,以保证再生稻安全齐穗。
表1 不同年份各示范点水稻关键生育阶段有效积温 (单位:℃)
2 产量和经济效益表现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由表2 可知,2018—2021 年,美香占2 号头季平均单产437.3 kg/667 m2,再生季平均单产316.3 kg/667 m2,为头季的72.3%;美香占2 号再生季有效穗数平均23.0 万/667 m2,每穗粒数平均95.7 粒,结实率平均84.6%,千粒重平均18.0 g。由于留桩高度低,美香占2号再生季抽穗较整齐。
表2 不同年份各示范点头季和再生季产量表现
2.2 经济效益表现
与双季晚稻相比,机收再生稻省去了播种、育秧、耙田、插秧等环节,减少了肥料和农药用量,可节省成本582.5 元/667 m2(表3)。由表4 可知,与一季稻相比,“早稻-再生稻”模式每667 m2可增产328.0 kg,经济效益增加740.3 元;与双季稻相比,再生稻每667 m2产量虽然较晚稻减少57.0 kg,但由于投入成本降低,“早稻-再生稻”模式仍增收377.3 元。
表3 2021 年始兴点机收再生稻与双季晚稻投入成本对比 (单位:元/667 m2)
表4 2021 年始兴点机收早稻-再生稻模式与一季稻、双季稻种植效益对比
3 关键栽培技术
3.1 整地开沟
选择排灌方便、平整的田块,在田块四周开沟,便于排水晒田。田块面积较大时,可增挖“十”字沟。
3.2 头季稻栽培管理
3.2.1 适时播种
头季稻可采用手插、机插秧、抛秧、直播等栽培方式。根据两季全生育期确定头季稻播种日期,以确保再生稻安全齐穗。
3.2.2 施肥
按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规程进行[9]。中等肥力土壤,头季总施肥量为:氮肥(纯N)8~10 kg/667 m2、磷肥(P2O5)2.4~3.0 kg/667 m2、钾肥(K2O)6.4~8.0 kg/667 m2。氮肥按基肥40%~50%、分蘖肥20%、穗肥30%~40%施用,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按基肥和穗肥各50%施。
3.2.3 水分管理
移栽后保持浅水返青、分蘖,当田间苗数达到目标穗数80%~90%时开始第1 次晒田,要适度重晒。见穗时建立3.0~5.0 cm 水层并维持1 周,此后干湿交替灌溉。收割前10~15 d 第2 次排水晒田,以机收前土壤硬实但不出现大裂缝为度。
3.2.4 严格防治病虫害
移栽前打“送嫁药”,在拔节期、破口抽穗期防治纹枯病和稻飞虱。头季要特别注意防治纹枯病和稻飞虱,预防倒伏。
3.2.5 适时机收,低留桩
头季稻在九成熟前收割,留桩高度5.0~10.0 cm。尽量减少转向和倒车次数,防止反复碾压稻桩。
3.3 再生季管理
3.3.1 水分管理和除草
再生芽萌发出苗期间,要保持田间湿润,但不能有积水。在头季稻收割后当天不灌水,及时把成堆的稻草抛撒开,后根据土壤水分情况傍晚灌“跑马水”。头季收获后7 d 左右建立5.0~10.0 cm 水层,施除草剂并保持水层7~10 d,此后全程干湿交替灌溉至成熟。
3.3.2 再生季施肥
再生稻需施促芽肥、促苗肥和穗肥。促芽肥在头季收割前7 d 左右施,先灌“跑马水”使土壤湿润再施肥,每667 m2施尿素5.0 kg。促苗肥在头季收割后3~5 d内施用,每667 m2施尿素10.0~15.0 kg,宜早不宜迟。穗肥在头季收割后15~20 d 施用,每667 m2施尿素5.0 kg、氯化钾5.0 kg,尿素用量可根据叶色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