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3-12-13鞍山师范学院姜艳华
■ 鞍山师范学院 姜艳华 王 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高校在“育人”之前首先要“育德”,将知识讲授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实现育人和育才的有机协调。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这种教育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其目的是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课程思政逐步融入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管理学原理》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融入立德树人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道德素养。
1 《管理学原理》课程特点及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
《管理学原理》作为研究管理活动规律和方法的应用性学科,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具有边缘学科的特点。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使其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以便在实践中开展有效的管理工作。《管理学原理》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主要有两点:第一,开课时间优势。很多院校把《管理学原理》作为专业基础课,通常安排在第一学年开设。大一新生正处于从高中进入大学的适应阶段,也处于专业教育、学业规划、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可塑性较强;第二,课程内容优势。管理活动具有普遍性,且管理学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紧密结合课程思政内容,将我国政治制度、国家法律、优秀传统文化、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课程知识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思政育人作用。
2 《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目前,尽管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管理学原理》课程,但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偏重于教学内容、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完善,而忽视课程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大纲中课程思政目标不明确
传统的《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主要聚焦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目标,思政教育目标略显不足,或者即使有思政教育目标,表达也很笼统,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学很容易陷入单纯的理论传授和简单的技能培养之中,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价值观教育,也无法引导学生在未来的管理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2 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
《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如“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时间管理、团队协作精神、职业道德和素养等,关键在于教师对这些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运用。由于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不到位,对课程知识所隐含的思政元素分析、归纳不足,无法明确课程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元素的契合点,因此影响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2.3 教学方法未体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或者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案例,由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进行总结。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管理理论知识,也能简单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用,但却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没有给他们提供接触、分享和反思的机会。教师只有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政治生态因素、我国国情等因素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政治认同感、团结合作精神、独立思考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知识讲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2.4 考核方式缺少对德育内容的评价
目前,《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生评价方式主要依赖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等,这些考核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价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然而,却没有将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内容纳入评价体系中,这无疑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关注和评价。
2.5 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体,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的效果。一方面,很多任课教师都能认识到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但仍然有部分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就会出现偏差;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虽然意识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但对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课程思政,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3 《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途径
3.1 制订《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大纲通常会明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材选择以及各章节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评估方法等,但常常忽视了对学生思政教育目标的制订。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备理论素养,还应强化道德修养,因此教学目标应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强化育人功能。首先,教师应结合课程的知识内容,挖掘和提炼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融为一体;其次,教师应考虑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先将《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分解到各章节中,形成管理学课程目标体系,再将制订的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见表1)编入教学大纲中。
表1 《管理学原理》课程各章的课程思政目标
3.2 深挖教学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找准思政元素的融入点
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明确政治立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强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根据《管理学原理》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民族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例如,在讲授“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丰富的管理思想,感知“百家争鸣”的精彩博弈。尤其在课堂讲解中,教师以主流学派为代表进行分析,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尊重历史,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治国之道。
3.3 创新教学方法,凸显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能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将思政内容有效地融入课程知识中,教师可采取多元、灵活的教学方法,实现课程的理论内容和思政教育融为一体。教师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外,还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小组讨论、情感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3.3.1 案例教学法
《管理学原理》课程涉及的一些管理理论,很难记忆。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引用一些典型事件,如优秀企业家的创业历程、组织的发展历史、国家发展振兴等案例,师生反复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从中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教育。例如,在讲授“管理决策”时,教师可引入我国优秀的民营企业格力作为案例。格力作为“中国制造”领军企业的掌舵者,一直致力于研发“中国制造”。曾经的格力在发展的瓶颈期也面临过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难题,但是格力积极致力于研发“中国制造”,并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最终让格力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品牌,也让更多的外国人看到了中国智慧,中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也造就了格力的成功。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企业家的爱国情怀,进而坚定正确的价值观。
3.3.2 情境模拟法
教师可引导学生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促使他们思考如何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如何运用管理学原理作出科学的决策,以及如何树立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师通过情境模拟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分析并解决其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他们的品格,培养他们的专业精神。
3.3.3 讨论法
教师针对现实社会中具有一定启发性和可辨识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启发性的角度抛出一些问题,在课前把这些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阅读和思考,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通过交流纠正思想认知上的偏差,从而理解“管理学原理”的相关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专业认同感。
3.3.4 情感体验法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与组织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看影视资料。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参观或顶岗实践,从而加深对课堂内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锻炼自己,了解社会,培养责任心和使命感,做到知行合一。
3.4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指标体系,加强道德教育考核
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不仅是评估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课程思政有效性的关键保障。传统的课程考核通常以期末考试成绩、平时作业成绩以及出勤情况等为主要内容,这种方式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与培养。因此,实施《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师应构建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考核内容的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指标体系。根据《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思政目标要求,教师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记录并评价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依据。具体的方法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道德情感等方面进行预测,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变化进行评估。然后通过比较前后的变化,评价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文化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形成性评价是教师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学习行为和实践行为,以及对这些行为进行反馈,来评估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终结性评价是教师通过期末的集中性、综合性考试,以及学生的心得体会、实践调研报告等方式,结合前两种考评结果,对学生作出定性或定量的评价。
3.5 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素质和课程思政能力
首先,加强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要积极主动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教育部关于课程思政的各项重要文件,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具备将思政教育贯穿于《管理学原理》教学全过程的意识;其次,学校要经常组织专业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为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创造条件;最后,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要加强交流合作。思政课教师可以帮助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融入点,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
4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可通过制订《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深挖教学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找准思政元素的融入点;创新教学方法,凸显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能;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指标体系,加强道德教育考核等方式,进行《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成长。